新经济形态下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研究

2016-11-15 06:48吴小明邱伟芬
统计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学生

吴小明,邱伟芬

(1.南京财经大学就业创业指导中心,江苏 南京 210033;2.南京财经大学校长办公室,江苏 南京 210033)

新经济形态下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研究

吴小明1,邱伟芬2

(1.南京财经大学就业创业指导中心,江苏南京210033;2.南京财经大学校长办公室,江苏南京210033)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创业的道路。由于缺乏相关经验,创业失败者居多,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深入分析现阶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成因,并提出改进对策,对推动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深远意义。

职业技术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三课堂教育模式

DOI编码:10.13782/j.cnki.2095-106X.2016.04.002

一、引言

自从我国高等教育扩招以来,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如何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政府和学校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就业难的问题仍愈演愈烈。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另辟蹊径,选择自主创业。无论这种选择是出于个人的自身爱好,还是出于就业压力大的无奈之举,创业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而且这种创业热情已经蔓延到低年级的学生人群中。国家发改委积极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逐步出台相关措施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已经激发起全民创业的热情。据粗略统计,2015年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人数达到48万人,比2014年同期增长33.33%,其中15%的海外留学生归国后选择自主创业。2016年的就业形势依然很严峻,但大学毕业生创业人数比2015年同期翻了一番,充分说明在我国全民创新创业政策引导下,越来越多大学生投身自主创业,这从另外一方面也说明我国支持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发挥了积极效用。

创新创业教育与现阶段各高校开展的专业教育一样,都是为了提升大学生素质,区别在于专业教育注重提升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素养,创新创业教育更注重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方法的培养。从辐射范围来看,专业教育的对象要广于创新创业教育,原因在于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大学生具备发散思维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在某创新领域具有较高的知识储备。创新创业教育并不要求大学生必须走上创业的道路,因为从目前来看,真正创业能取得成功的人只是少部分,大多数创业团队因为各种客观、主观因素而解散。创新创业教育在于发掘潜在的创业者,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能力,最终把创新创业转化为经济成果,服务于经济建设与发展。同时,这种教育模式又能不断地为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新的知识成果,最终转化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刘铸,2006)[1]。虽然教育主管部门对创新创业教育发文予以支持,但目前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创新创业教育往往被部分学生以选修课的形式参与。在当今全民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大学生自主创业过程中会遇到更多的挑战,高校如果注重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就能增强大学生创业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可以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几率。

二、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人才是国家前进的基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动力。我国高等院校的专业教育培养了一批学识渊博的高素质人才,但在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相对落后,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2010年教育部才发文要求高等院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创业教育起源于西方大学课堂。哈佛大学商学院在1947年开设《新创业管理》课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创业教育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兴起。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开端相对较迟,最早可以追溯到1998年清华大学为MBA学生开设的创新创业方向的课程,首次开设的课程包括《创业管理》等8门课程(赵中建,1998)[2]。随后,为了促进本科生创业活动的发展,《高新技术创业管理》成为清华大学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国内其他高校借鉴清华大学的教学方法,也陆续开设了创业方面的课程。为了辅助创业课程的开展,清华大学以创业竞赛的形式吸引大学生参与到创业之中。

1999年初,团中央意识到推动学生创业的重要性,将清华大学创业大赛推广到全国,每年举办一次。有的学生根据创业计划建立了企业,有的学生吸引到了一笔初始投资基金,加速了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2年正式提出了“创业教育”问题,要求重视培养学生的创业才能,应当把创业教育提升到和文化教育、职业教育平等的位置。南京财经大学率先联合国内其他9所高校进行实践创新创业教育,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在我国得以逐渐开展起来(施菊华,2005)[3]。

2010年教育部设立指导委员会,指导各高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2012年教育部发布对普通高校开设该门课程的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事业的发展。

时至今日,我国高校大学生有创业意愿的人数虽然有所增加,但真正创业的人数还不到在校大学生总人数的2%,相比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中占比20%-30%的创业人数,我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显然不足。在全民创新、万众创业的年代,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也被带动起来,但由于各方面制约因素,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不高。这种创业热情只是一时的热血沸腾,不具有持续性,等到热情消退后创新创业自然就被忘记。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并非鼓励大学生进行跟风创业,因此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任重而道远。

三、现阶段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加之高校扩招政策使毕业生规模急剧增长,大学毕业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不得不进行自主创业。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已取得较大进步,但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领导对创新创业教育在认知上存在偏差

高校领导作为学校发展方向的规划者,其对创新创业的认知直接影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虽然教育主管部门发文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强调创新创业教育对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但许多高校领导将精力放在科研教学任务上,对创新创业教育仅仅当作不具有约束性的任务来完成,他们认为若将创新创业教育安排为正常的教学计划,会显著影响专业教育的正常开展(熊飞、邱苑华,2005)[4]。此外,创新创业教育还将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效果可能并不明显。有些高校领导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高校学生应当将主要精力放在文化学习中。高校领导对学生综合素质认知的偏差,使得高校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不足,使得学生过于注重科学知识的学习而忽略其他素养的提高。

现阶段,对高校质量评价的一个标准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因而创业的学生会拉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对于学校领导者来说,创业取得巨大成功的毕业生会给其工作绩效带来好评,而创业失败或创业成绩较小的毕业生会拉低就业率。领导者更希望毕业生能够直接就业,提高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这将最直观地反映在工作绩效中。如果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当作应付式工作来完成,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就不能被激发出来。

(二)大学生对创新创业认知的偏差

根据调查数据(见表1)显示,我国高校毕业生有自主创业观念的比例普遍偏低,实际创业的比例比有创业想法的比例更低。高校大学生对创新创业存在认知偏差,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对教育认知的偏差;二是对自身能力认知的偏差。我国大学生都是通过应试教育选拔出来的,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使得学生认为书本知识比其他知识更重要,将书本知识掌握透就能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从而能够获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两证”是对他们学习能力的肯定,创新创业行为是找不到工作或者不能按时获得文凭的无奈之举。因此,大学生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一味地学习书本知识,没有注重自身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只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是21世纪高等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目标,可以引导学生从书本知识扩大到更多的领域(张健、姜彦福、林强,2003)[5]。对自身能力认知的偏差也是抑制学生创业热情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将自己的能力范围禁锢在狭小的范围内。他们认为,创业需要很强的个人能力,创业教育完全是对极个别学生开展教育,大部分学生不能完全满足这些条件。没有精神上的支撑使得学生对创业望而却步,形成恶性循环。其实,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不是在于激发每个学生都去创业,而是在于培养学生的一种精神意识,即使学生将来不去创业,也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中更多地通过发散性思维来解决遇到的问题。

表1 我国不同层次大学生就业观念调查

(三)社会与家庭对创新创业教育认知的偏差

创业需要冒失败的风险,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缺乏资金、经验等关键要素,使得这种不确定性大大增加。大多数家长更希望子女走出校园时能够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安安稳稳的生活,而不是艰辛的创业并承担失败的风险。特别是对农村走来的大学生来说,能够负担高额的学费顺利毕业已经不易,寒门子弟需要收入来补贴家庭,而不是让家庭承担创业的不确定性风险。虽然国家支持鼓励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但社会上有些人对大学生创业持反对的态度,他们认为搞好学业才是学生的天职。实践中,大学生创业失败者居多,成功者很少,关键因素就是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社会与家庭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误解,使得他们不支持自己的子女毕业即创业,缺少了家庭的支持和自身对创新创业认知的偏差,使得毕业生更不愿意去创业。

(四)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教师作为传道授业的人,如果自身对创新创业教育不了解,怎能正确的传道授业?我国很多高校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教师,往往是学院老师临时“兼职”,教学方式也只能是简单的照本宣科,学生听得索然无味。有些高校会聘请一些知名的企业家来校讲座,但这种教学方式很难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兴趣。专任教师的匮乏是制约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亟待解决。

四、提升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策略

我国人口基数庞大,自高等教育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上升,如何将“人口压力”转变成“人口红利”是我国高等教育面对的主要问题之一。创新创业教育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但我国实施多年的应试教育对大学生创业形成了无形束缚,学校管理理念以及固有的社会观念根深蒂固,也使得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遇到层层阻碍。创新创业教育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还存在巨大的上升空间。

(一)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是推动创新创业发展的前提之一,图1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结构。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主体是大学生、教师以及教师所在学院(科研机构),即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者,处于体系的第一线位置。创新创业教育的客体是指行政管理人员、组织机构以及外部组织,客体在教学体系中处于相对次要的位置,主要工作就是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辅助支持。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主体或客体、内部组织或外部组织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各个部分之间相互协作,共同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真正发挥作用。

教师扮演着传道授业的角色,同时对于现阶段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而言,教师也要不断创新教育模式,吸引大学生参与到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之中。大学生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毕业后的工作成效直接反映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因此,大学生应当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锐意进取。

学校的行政管理组织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后勤部队,担负着保障创新创业活动顺利开展的职责,同时高层领导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也肩负指导的职责。高校领导与学院等部门联合共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发展谋利益。

作为外部组成部分,政府与社会组织的作用也不可小觑。任何一项事业的开展离不开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政府巨大的资金投入可以为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解决资金问题,政府的审批政策可以解决制度上的障碍。社会团体则可以帮助高校更好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为教育提供更多的实践支持。

图1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二)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双创”素质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不应当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样,创新创业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不利于开拓学生思维。本文结合本校发展现状,提出“三课堂”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该模式的基础过程环节与传统的教育相似,不同的是该教学模式更强调学以致用,更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有了基础过程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教学,第二课堂是学生思维能力发散的过程,案例研究可以集头脑风暴法等方法为一体,与专家或创业成功者交流可以让大学生知晓创业的过程。第三课堂是大学生走出校园的过程,包括创新创业大赛、创业孵化器、加入创业园区等,这个过程在于“用”,是让学生挑战自我的过程,同时它也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速最快的过程。“三课堂”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学生,因为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去创业。三课堂教学的第一课堂是普适教育,所有的大学生都应当参加;第二课堂是提升教育,面向那些有兴趣创新创业的学生;第三课堂是精英化教育的课堂,面向能力出众的大学生。反过来,第三课堂成功的学生又吸引第一课堂学生的参与,如此循环的过程才能保证“三课堂”教学模式的成功。

图2 “三课堂”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

(三)保障健全师生“双创”政策资金、培养专业化师资

在专业培养方案中规定必修的创新实践学分,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最基本的创新创业教育,对参与学科竞赛和创业实践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给予适当学分奖励。同时,建立学分互认制度,让创业学生可以用创业成果对抵相关专业课程的学分(由院校认定)。为创业成果突出的在校学生设置休学政策。鼓励教师积极投身创新创业教育,对指导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进行奖励。将创新创业教育专项经费纳入学校预算,为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基本的资金保证。通过校企合作,对于创新性较强、有丰富市场潜力的创新创业项目,利用企业或风投公司的资金优势,保障项目顺利深入进行,实现项目想法及成果的市场化。鼓励学生在创业初期以自筹经费的形式开展创业活动,如银行贷款、合伙融资等形式,学校配以项目指导教师正确引导,确保学生自筹经费的合理使用。

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对专职学工科研队伍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同时借助省内外创新创业教育优质师资对高校学工科研队伍进行专业培训,不断提高队伍的专业素质。设立创新创业教学优秀成果专项奖,评定创新创业优秀青年教师,鼓励教师带领或指导学生创新创业。依托国家级、省级、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项目等形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项目研究,鼓励师生积极申报各级创新创业计划和实践课题,努力推荐优秀成果参加全国及全省创新创业活动评选。对于国家级、省部级的获奖课题给予奖励和资金扶持。

(四)社会各方的力量支持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并不是社会人士的特权,大学生参与创业成功的比例虽然不高,但这些不能成为阻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理由,因此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是创新创业教育顺利进行的重要外部因素之一。社会力量支持主要从三方面入手。

1.家庭的支持配合。现阶段的大学生创业的一个阻碍因素来自家庭的不支持,很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找一份安稳的工作,不愿让自己的孩子冒创业失败的风险,对孩子创业百般阻挠。本文认为大学生创业应当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在年轻的时候多去锻炼自己,才能在未来走得更远,创新创业无疑是一条非常好的道路。

2.企事业单位的支持。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一环是增强大学生的实战能力,这需要社会上单位团体的帮助,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实践项目或合作机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达到双赢效果。

3.政府部门的支持。随着创业园的遍地开花,大学生的创业得到了更多的支持,但是还存在一些阻碍因素,比如创新创业基地审批复杂、大学生创业资金的短缺、户口限制等。政府部门不仅应当在资金上支持创新创业教育,更应当在政策制度上对创新创业教育加大支持力度。

五、研究结论

本文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过程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建议。创建完善的培养体系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三课堂”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同时社会舆论也应当对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支持。

创新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是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人才需求变化的需要。21世纪是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显得尤为重要,国家应当支持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学校应当克服困难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社会家庭应当摈弃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偏见,当代大学生更应当自强不息、努力拼搏、勇于尝试。

[1]刘铸.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和服务体系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6(1):95-98.

[2]赵中建.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的展望及其行动框架[J].上海高教研究,1998(12):l-8.

[3]施菊华.大学生创业教育引导就业教育的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05(13):126-127.

[4]熊飞,邱苑华.中美两国创业教育比较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2-13.

[5]张健,姜彦福,林强.创业理论研究与发展动态[J].经济学动态.2003(5):66-69.

[责任编辑:张文晋]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Innovational and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in Higher Learning Institutions under the New Economic Pattern

WU Xiao-ming1,QIU Wei-fen2
(1.Career Service Center,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Economics,Nanjing 210033;2.Headmaster's Office,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Economics,Nanjing 210033,China)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y,the employment of student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Therefore,more and more graduates choose to start their career.However,due to the lack of experience,the majority of entrepreneurs have failed.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innovational and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Through analyzing current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innovational and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and analyzing reasons of the problems,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innovational and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which has profound implicatio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innovational and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three classroom education model

G710

A

2095-106X(2016)04-0006-05

2016-11-12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研究分会2014年高校学生工作课题立项研究成果(LX2014Y079);南京财经大学2014年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立项课题(DJ201424);南京财经大学大学生就业创业基金(XSZ212043)

吴小明(1983-),男,江苏泰州人,南京财经大学就业创业指导中心,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是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邱伟芬(1965-),女,浙江嘉兴人,南京财经大学教授,工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是高等教育学。

猜你喜欢
大学生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学生写话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