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顺民,陈卫平
(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中国传统文化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价值因素
尹顺民,陈卫平
(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摘 要: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教育和引导过程中适当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能够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并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价值意识。最终全面保证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文章就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指出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提出采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价值因素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心理健康
文化是“共享的、习得性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代代相传,以供个体和社会成长、调整和适应之目的。文化外在表现为人工制品、角色和制度,内在表现为价值观、信念、态度、认识论、意识和生物性功能”。①在当代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认清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和意义。在日常教学和管理服务工作过程中,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加强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学习,并将其应用到各个教学环节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凝聚了先人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对人生的思考,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教育过程中,充分应用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中国传统文化对保证学生正确的处理心理健康问题有着积极的影响意义,同时还对当代大学生健康心理教育体系的构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文化最本质的东西就是蕴含了中国人民几千年形成的中国哲学。中国古人的哲学观点对现代人类的内心生活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和珍贵的,其与西方文化本质中的宗教学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包含了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修养方式和理论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延伸过程中逐渐对人的行为习惯与社会的总的方向和趋势产生了积极地影响,构建成我国人民群众主要的心理活动趋势,换一个角度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各个学派之间的理论交流和冲击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人心理生活的重要的探究。
1.1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必要的文化支撑
在中国古代人类社会活动过程中,古人的实践过程实际上就是社会形态形成的过程。社会的历史总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下才形成的,并且在这种背景影响之下体现在每一个社会成员之间。这种社会成员之间的共同遵守就成了特定的文化价值形态。而这种文化价值形态在不同的地区还表现出不同的社会心理特征。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能够提供必要的文化支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原理,这些哲学原理包含了先人丰富的实践内容,能够有效地指导大学生对自我心理进行建树。例如,《老子》中所说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是以圣右介而不以责于人。”其意思大概就是“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会主动去)制止恶;都知道什么是善,(会主动去)轻蔑不善的。”“不管什么,就算是遭到他人的怨恨,都要按照‘报怨以德’去处理,哪怕是‘大怨’也要去和解,留下的‘余怨’能自己把握它,使它不去危害万物,同时也不去责备他人。”通过这些语句能够对学生的思想观点进行提醒,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程度。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还包括了丰富的善德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四书五经、孔孟之道等学说包含了很多劝人向善和以德服人的内容。这些内容对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例如在《孟子》中写到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孝经•开宗明义》写了“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些内容多都是讲为人该怎样孝敬父母,怎样爱护老人,怎样做事。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全面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1.2中国传统文化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文化资源
整个中华民族在民族精神、价值取向以及伦理价值方面创造了特有的民族精神和意志品质。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相当多的内容都涉及到了人们自我心理的调整,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这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意义。特别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我们祖先就要求我们注重内省,例如在《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其意思是:曾子说过他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同时还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看到贤德的人就以他为标准要求自己,发现不贤德的人就反省自己的过失从而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都为我们进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此外,古人还讲求人际和谐,在生活和工作过程中要勇于面对挫折,要善于自我进行创造和解脱,这些思想和意识对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显著的启示作用。例如《韩非子•说林上》中的“夫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意思是人家可以说我的好话讨好我,也一定会说我的坏话诋毁我。还有《明史•梅之焕传》中的“附小人者必小人,附君子者未必君子”。意思是接近小人的人一定也是小人,接近君子的人不一定就是君子。这些教我们该怎样做人的警句能够一直激励当代的大学生。
2.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有利于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大学教学开展过程中,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讲求合和的为人处事观念。推崇仁爱、孝悌、诚实、守信等原则都是希望通过自身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孔孟思想中,“和”更成为了君子良好品行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论语中明确指出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区别就是和谐。孟子提出天时地利人和的观点更加强调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性。大学生在实际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由于自我思想意识不健全,很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点,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往往不能做到顾全大局。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强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教育,对于帮助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2中国传统文化中永不放弃的精神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增强抗压能力
在人生进程中,人们追求的事物总会与现实产生巨大的反差,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在从事带有任何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压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挫折。对于大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其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接触社会的机会比较少。因此,学习、生活和情感方面稍有点不顺就会感到明显挫折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教育的一个核心就是要强化大学生对社会、工作和生活方面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抗压和承受能力,在这方面的教育中,我国传统文化能够起到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和实践内容,值得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和借鉴。“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强调自身应该善于适应环境的改变,永不放弃,直面困难。屈原的离骚中表现了作者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果敢,《孟子》中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体现出大丈夫的所作所为。这些典故和内容都向我们展示一个人要想干成一番事业时,对于德行的修养不仅要亲力亲为,还应该具备抵抗各种严酷环境和磨难考验的特质。历来杰出人才和成就大事的名人以及英雄无不是身处逆境,受尽了千百次的磨难,才能达到最高峰,成为人上人。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教师借鉴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在日常生活过程中逐渐培养起学生百折不挠,永不放弃的坚强品质和精神,让大学生能够清楚的意识到,不管是在生活还是在工作中,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抵抗压力的能力才能获得更高的成就。
2.3中国传统文化中崇高的理想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奋斗目标
不管是在生活还是工作中,目标都是激发人积极性并使之成为自觉执行的行为标准和必要前提。在现如今的大学生群体中,很多大学生还不能很好的适应从高中到大学阶段身份和角色的转变,生活中没有树立远大的目标,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感到空虚和无趣。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中不能自拔,学业上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对学习丧失了兴趣,一到考试的时候就感到很焦虑,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心理方面逐渐产生了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生目标的阐释有利于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目标,帮组其找到人生的自我定位。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提高人生理想的目标定位就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孔子在《大学》提出了“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是儒家思想笃定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条。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该为学生树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崇高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不断增强大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积极推崇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2.4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情绪
自信、乐观、豁达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大学阶段正是学生的青年中期阶段,其心理和生理发育都还不是很成熟,这个时期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表现出了复杂多变的现象。当学习紧张、压力过大或者生活节奏单调之后,各种情绪问题就会随之出现,导致学生消极情绪的产生,从而形成不良的心理。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生中,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前景都需要积极进取,对于名利要淡薄,既不要悲观,也不要盲目乐观,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否极泰来的思想。《论语·公冶长》中提出了“不念旧恶”。即:不计较别人过去的劣迹。表现出孔子仁慈、宽容、大度的道德观。只有“不念旧恶”,才能抛开宿怨,一切向前看;只有“不念旧恶”,才能在新的基础上团结起来,搞好事业。唐彦谦《和陶渊明贫士诗七首》中有“由来大度士,不受流俗侵”,是指豁达大度的人,从来都不受当时风俗的侵扰和影响。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不幸时,应该以乐观、豁达的态度对待,不要为得失而整天闷闷不乐,应该保持积极稳定的心态。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自信、积极、乐观的精神和态度,对于调节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情绪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我们在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进行健康教育过程中,应该让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看待自己和评价自己的态度,对自身存在的优点和缺点进行全面的认识,积极的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在学习和生活中保持自信、乐观的生活态度。
3.1利用书法教育去除学生的迷惘让学生变得更加充实
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乐观的心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书法被推崇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文化,书法和我国造纸技术一样,它不仅仅是一项技术,同时更是一种能够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书法在练习过程中,虽然以具体的汉字为主要载体,但是书法艺术不只是对黑白线条简单的堆砌,在学习过程中充分的感受到书法艺术在于点、线、布白以及章法的表现形式,其表达的是一种宇宙的意识和观念,通过一副书法作品能够真实的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品行和道德修养,书法兼备了传统美学和意蕴,能够恰如其分的表现出自己的情感和对生命的思考。当代大学生练习书法实质就是一种修炼,因为书法要求的就是刻苦,多练习,这样就能够显著锻炼学生的心性,书法在练习过程中并不只是停留在教与学这个层面之上,更重要的是要强调价值层面,就是要强调做人的道理。书法表现出来的就是心画,通过学生在学习书法过程中存在的变化,能够充分了解到学生内心世界的变化情况,就能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全面的分析和了解。因此,书法具有预防和治疗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功能,在高校中积极的开展书法课程对于促进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成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3.2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将抽象的传统文化理论变得具体可感
当前,全国很多高校都建立健全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教育人员配置,许多地方还专门编写了适合于学生心理特点的心理健康教材。为了全面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高校自身创立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为方针,以当地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内容为素材,编写出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对我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认知、情感、人际、公正、节制、超越等六大维度结构界定为内容,坚持发展性与预防性两大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凭借成语典故及地域优势,向学生传递积极心理品质信息,以此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注:
①Sue D, Sue D W, Sue S. Understanding Abnormal Behavior[M].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2000:14.
参考文献:
[1]董勤岭.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7).
[2]徐晓暖.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J].大连干部学刊,2010,(5).
[3]李斌.传统文化对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作用——以《论语》的“德化”思想为例[J].宜春学院学报,2010,(S1).
(责任编辑:吕 进)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2X(2016)02-0051-04
收稿日期:2016-01-12
作者简介:尹顺民(1976-),男,甘肃陇西人,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基金项目:2013年度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科学研究项目“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编号:2013003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