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价值观与中国人精神生活的重建

2016-02-13 08:08孟献丽
探索 2016年2期
关键词:价值观念价值观价值

孟献丽

(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徐州221116)

价值是文化的血脉,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根基。中国人精神生活的重建与当代中国价值观建设之间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新的历史条件下,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断走向现代、多元与开放的状态,精神生活选择更加丰富多彩。随着社会的快速转型,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状况面临重大挑战,广大人民群众日益迫切需要重建新的精神生活。中国人精神生活的重建内在呼唤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建设。要重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必须要有价值观上的觉醒与觉悟,要有正确的精神生活态度和精神生活观。当代中国价值观是中国人精神生活重建的思想基础和价值根基,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精神生活观,实现对精神生活地位的自觉认识,提高重建精神生活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推进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大发展与大提升。因此,从当代中国价值观与精神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互动关系出发重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思想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

1 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转换与困境

在马克思看来,“物质生活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32。就中国而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改变了社会的经济结构和阶层结构,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催生了多元化的价值观,传统与现代、西方与东方、主流与非主流的价值观在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合流,在社会精神生活领域形成了价值观交流、交融、交锋的新态势。

1.1 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状况的历史转换

精神生活不仅是一种精神诉求,也是一种价值理性追求。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经历了由传统向现代、由封闭向开放、由单一向多元发展的历史转换过程。

1.1.1 从传统走向现代

习近平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2]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从总体上来看,以儒释道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形成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大传统”。其中,儒家的“仁”和“礼”均以“人和”为基础,礼乐教化以和为贵;道家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既指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也指人与人之间和平相处;佛家的“慈悲为怀”“普度众生”则蕴含着宽容、互助、和谐的价值理念。这些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念构成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状况。但是,从本质上来说,中国传统价值观念是一种封建主义或专制主义价值观,以“三纲五常”的礼教文化控制人们的思想,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整饬社会纲纪,维护等级森严的统治。

近代以来,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遭遇到了西方近代价值观念带来的巨大挑战与机遇。面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危机,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改良派,孙中山、黄兴等资产阶级革命派,都不约而同地把眼光投向了世界,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体西用”,从“打倒孔家店”到“俄国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在西学东渐的路上越走越远。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政治体制、价值理念的过程中,一些原本在封建社会根深蒂固的思想价值观念在逐渐淡化,新的思想价值观念被逐步接纳。在中国冲破封建社会的桎梏、开启现代化征程的过程中,原本以“三纲五常”礼教文化主宰人们精神世界的状况遭受冲击。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消灭阶级、消灭剥削的革命性要求又决定了社会主义价值理念超越了中国传统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价值观的局限性和狭隘性,成为当代中国价值观。所以,随着中国价值观的发展变化,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状况也不断变革,开始由传统向现代转型。

1.1.2 从封闭走向开放

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既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也是一个被动推进的过程。从根源上讲,中国传统价值观念根植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因而,中国人传统的精神生活状况总体上也是封闭性的。19世纪中叶,英国通过两次鸦片战争用武力撬开了中国的大门,此后,西方的商品、技术、宗教、价值观开始涌入中国。中国思想界开始走出狭隘封闭的文化圈,向西眺望。其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虽然较于传统的精神生活状况有所开放,但是总体上仍然处于较为封闭的状态。

当今时代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其显著的特征是全球化。“全球化是一个范围广阔的进程,它受到政治与经济两种影响的合力推动……从整体上讲,全球化正在使我们所生活的社会组织发生巨变。”[3]36伴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不断加强,交往的范围不断扩大,交往的领域不断深化,交往进程也不断推进,从经济、政治到文化、价值之间的互动也日益频繁,任何国家都不能离开他国独自发展。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使得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多样化多元化社会思潮在当代中国涌动激荡成为一个客观现实。塞缪尔·亨廷顿提出了著名的“文明冲突论”。他认为,“世界政治正在步入一个崭新阶段……在这个新形势下,意识形态或经济因素将不再主要是冲突发生的根本原因。文化方面的差异将成为人类的最大分歧和冲突的主导因素……文明的冲突将主宰着全球政治。文明之间的差异界线将成为未来的战线”[4]。因此,全球化中不断加剧了“价值观念冲突”“价值观念融合”与“价值观念碰撞”。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大幕的拉开,世界各国的多种文化思想、价值观念一涌而入,对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内涵和内容在全球化背景下大大拓展。国家之间价值观念的交流、互动又进一步推进了中国人吸收、借鉴西方的价值观念的进程。资本主义社会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也通过文化教育交流等传入中国并迅速得以流行开来,由此出现了一次又一次思想文化的冲击波。其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尤其对中国年轻一代的精神世界造成的影响最大。不少青少年对西方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由奢靡之风相当追捧和崇拜,这一方面极大推动了中国人传统的精神生活状况走向开放,另一方面也使得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受到潜在威胁。

1.1.3 从单一走向多元

在传统社会,封建价值观念是社会精神生活的绝对主流。因而,在这种封建价值观的主导下,人们的精神生活世界基本是简单的、一元的。西方价值观念输入中国后,在中西价值碰撞交融的条件下不断产生了新的价值观念。西方价值观的流入使得传统社会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分化。其中,中国历史上地主阶级保守派与资产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改良派与资产阶级革命派、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每一次道路之争,都对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社会精神生活领域也形成了改良主义、革命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等不同思想体系分裂局面。但总体来看,以儒家思想文化主导的社会精神生活的形式和内容仍是比较单一的。

新中国成立后,虽然新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但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也呈现出比较简单一元的状况。

改革开放后,中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也带来了思想文化价值的多元化多样化。一方面,各个国家发展形成的多种多样、多姿多彩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涌入中国,增加了人们精神生活的丰富多样性;另一方面,在多元文化价值观念的冲击下,特别是西方社会思潮的侵袭渗透下,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指导地位受到外来价值观的强烈冲击。所谓的自由、民主、人权等西方“普世价值”一度甚嚣尘上,妄图成为主宰人们思想、引领人们精神世界的核心理念。同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儒学、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想思潮开始活跃在社会精神生活领域。思想文化价值观念逐渐从单一走向多元,从而造成了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状况的多元复杂性。

1.2 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转型困境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5]151-152既然思想意识是现实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和展现,那么随着人们实践活动的改变,人民的精神面貌也必然随之不断变化。当前,在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背景下,思想文化的交流传播最大限度地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传统向现代、封闭向开放、单一向多元发展的历史转换过程中,不同价值观之间激烈博弈,反映了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领域的失序和失范。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也随之遭遇了转型的困境。

1.2.1 社会信仰的动摇与缺失

社会信仰是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然而,社会信仰的缺乏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大问题。具体而言,中国人社会信仰的动摇与缺失主要有三种情况:其一,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动摇与缺失。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指导思想,其理论吸引力和精神感召力有弱化的趋势。一些调查显示,改革开放以来,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群较以前比例有所降低。其二,对政治信仰的动摇与缺失。一些人刻意远离政治生活,导致自身并未形成系统的政治认知、政治价值观与政治信仰。其三,强烈的趋利性。一些人虽然参与社会政治生活,但对宗教、社会思潮、主流价值观等社会思想价值观念并没有明确的倾向性,信仰不明确,但涉及到自身利益时,则表现为强烈的趋利性。

1.2.2 社会道德的失范与滑坡

社会道德是社会主义集体交往中人们应该遵循的一种基本价值准则和要求。当代中国人的社会道德已经遭遇了明显的困境,主要表现在:第一,诚信缺失。诚信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中国古代就倡导“言必信,行必果”的伦理道德准则。可见,诚信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原则与品质素养。当前,不少人突破诚信的道德底线,背信弃义,尔虞我诈。在个人方面,一些人制假贩假、考试作弊、抄袭剽窃、坑蒙拐骗、偷税逃税、假医假药等现象层出不穷;在企业方面,一些企业不守信用、恶意逃债、故意违约、合同欺诈、虚报账目等案例时有发生;在政府方面,一些政府部门存在着不守承诺、暗箱操作、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等失信行为。第二,人情淡漠。见死不救、助人图报、恶意碰瓷等现象屡见不鲜,人与人之间出现信任危机。第三,官德失范。有的领导干部是非不辨,信神信鬼;有的领导干部铺张浪费,忘记宗旨;有的领导干部不守纪律,不思进取;有的领导干部索财受贿,以权谋私;更有甚者,有的领导干部贪污腐败、作风败坏,严重败坏党和国家形象。第四,富而不仁。一些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富起来的人缺乏社会责任感,穷奢极欲,高调炫富,对慈善事业却一毛不拔,成为社会民众“仇富”的主要对象。第五,不守公德。一些人在景区、机场、车站、地铁等公共场所时常做出有违社会公德的言行举止,当被制止时,还拒不配合,影响恶劣。

1.2.3 价值追求的纠结与迷失

价值追求反映了人们对价值关系的根本看法,是指导人们思想行为的根本的价值意识。价值追求对人们思想行为的产生发挥着主导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价值追求对人们的精神生活追求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西方一些不健康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潮水般涌入我国,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开始在社会蔓延,使得不少人的价值追求陷于纠结与迷失状态。比如,一些人以金钱为价值追求的首要目标,为了获得金钱不择手段;一些人以及时行乐为价值追求的首要目标;一些人缺乏生活理想,整天无所事事,炫富露富,在社会上形成了不良的价值导向示范。值得警醒的是,价值追求的纠结与迷失在青少年群体中愈来愈凸显,一些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暴力小说,失去了对人生抱负和社会理想的价值追求。

2 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困境的价值缺失逻辑

当代中国人在信仰、观念、道德等方面出现的困境并非偶然现象,而是有着必然的价值缺失的逻辑。在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重建中,中国优秀传统价值观遭到一定程度的消解,西方价值观又带来了较大影响与侵袭。更重要的是,当代中国价值观尚未真正凝练成型和发挥作用。这些因素最终导致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面临上述诸多困境。

2.1 中国传统优秀价值观在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中被漠视与践踏

中国传统优秀价值观是中国人精神生活的根基,对于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重建具有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于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2]。因此,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大道为公”“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心忧天下”“扶贫济困”“以德治国”等传统价值观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这些价值观念在当代中国仍然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是构成中华民族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特殊本质,是每一位中国人所特有的精神标识。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重建决然不能忽视优秀传统价值观在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中的影响力。

但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中国优秀传统价值观的价值没有得到合理认识与发掘,优秀传统价值观在人们的精神生活重建中被漠视甚至践踏。甚至有人针对传统文化提出了“彻底重建论”,认为必须使中国文化发生彻底断裂和消解,彻底反传统,才能最终构建新文化[6]353。历史虚无主义者极端地主张“全盘西化”,认为中国传统价值观限制了人们的个性,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历史虚无主义甚至彻底否定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在当今时代的意义与价值。历史虚无主义者认为国外的价值观念是先进的科学文化的体现,比中国传统价值观念要先进和优秀得多。在所谓的社会公知、网络大V虚无民族史、革命史、抗战史、英雄史的过程中,民族的文化史、思想史也一并被诋毁、污蔑和责难。在他们看来,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存在着天生的“劣根性”。总之,历史虚无主义对传统思想文化的漠视与践踏割断了优秀传统价值观与当代中国价值观之间的历史联系,在整个社会精神生活中产生了极其消极的影响。

2.2 西方价值观对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影响与侵袭

西方价值观是在资本主义发展中形成的价值体系,主要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宣扬的“宪政民主、普世价值、公民社会、新自由主义”等政治思潮和政治价值观。客观地讲,一方面,西方价值观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启蒙运动以来人类价值发展的积极成果。因此,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建设与精神生活的重建也应注重充分吸收西方价值观的文明成果。但另一方面,西方价值观的背后是西方文化的扩张,是伴随着文化殖民、文化霸权、文化侵略出现的价值观。西方价值观对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与侵袭,这是在重建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中必须警惕和警觉的。

在美国学者爱德华·萨伊德看来,“文化成为各种政治和意识形态势力彼此交锋的舞台。文化远非阿波罗般温婉文雅的平静王国,而更像一个各种力量抗衡、争夺的战场”[7]xiii。“伪善”“伪民主”“伪自由”“伪人权”是西方价值观的显著标志。他们所宣扬的超阶级民主和超国家自由对于普通大众而言是不可能实现的,只能是少数大资本家的福利和特权。在资本主义社会,虽然自由、民主、人权被确立为基本的价值目标和追求,但资本主义所倡导和追求的自由、民主、人权也囿于资产阶级私有制的本质,成为名义上的、虚假的、抽象的自由、民主、人权。因此,资本主义所谓的自由、民主、人权只是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人权,是形式上的而不是实质的自由、民主、人权,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广大无产阶级和穷人阶层并无真正的自由、民主、人权可言。西方价值观在本质上是虚伪的,但是其华美的外表具有巨大的诱惑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猛,综合国力节节攀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在武力围堵、经济封锁成效甚微的情况下,开始对中国大打文化牌,即利用其作为世界超级大国的经济霸权、文化霸权和信息霸权输出西方“普世”价值,对人民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实施价值“转基因”工程,秘密培养“第五纵队”,妄图像搞垮苏联一样“和平演变”中国。价值“转基因”工程的核心思想是意识形态领域“制脑权”的争夺,意在消解中国自身的价值观。正如美国中情局制定的《十条戒令》所述:“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传扬‘民主’,一有机会,不管是大型小型,有形无形,就要抓紧发动‘民主运动’。无论在什么场合,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不断对他们(政府)要求民主和人权。”近年来,西方积极干预我国台湾、西藏、新疆、南海的主权和人权,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暗中支持社会公知、网络大V虚无党和国家历史,根本目的在于彻底颠覆中国自身的价值观。

2.3 当代中国价值观的缺位与精神生活的失落

当代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价值观建设相对滞后。传统的价值观遭到一定程度的消解,而当代中国价值观尚未凝练成型。因此,当前中国价值观的缺位导致了人们精神生活一定程度上的失落。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在全社会“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8]18。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对社会主义传统价值观的继承和发展,在人民群众的社会精神生活中起到了凝神聚气、强基固本的作用,是党和国家凝聚全社会价值共识、凝练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有效尝试。当代中国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价值观、人类文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方向引领,优秀传统价值观是重要内容,人类文明价值观是深厚滋养。但是,当前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价值观、人类文明价值观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尚未真正建立,当代中国价值观尚未真正成型。我们还需在三者基础上进一步凝练中国最广泛、最全面、最深刻的当代中国价值观。

当代中国价值观自信力不强、国际话语权式微,而西方价值观之所以能够成为西方势力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的思想工具,归根结底在于西方价值观在当今世界是一种强势文化,拥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从全球视野来看,“国际敌对势力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其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利用其强势的话语权进行意识形态渗透。这种渗透同国内否定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否定改革开放、否定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噪音、杂音相呼应”[9]。因此,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斗争新形势,需要我们在国际社会上响亮地发出中国的声音,不断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国际话语权,提升当代中国人的文化涵养和精神境界,增强当代中国人对中华文明的文化认同和精神认同,进而巩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增强中国人的价值自信与精神生活自信。

3 以当代中国价值观为引领,重建中国人精神生活

当代中国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根基。伴随着中国社会实践的发展与时代环境的变迁,人民大众对精神生活质量的要求在提升。重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家园既是一项迫在眉睫的文化建设任务,又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文化改造工程。“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10]161因而,我们必须以当代中国价值观引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中国人的精神力量、提升中国人的精神境界,进而重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3.1 以“中国梦”引领、整合当代中国政治信仰

政治信仰是精神生活的目标与方向,决定着精神生活的内容与走向。在政治价值多元化视域下人们的政治信仰必然多元化。民族主义、新左派、新自由主义、新儒学等政治思潮的泛滥给当代中国人政治信仰带来不小的冲击和影响。要化解这一难题,必须从当代中国价值观出发,以“中国梦”引领、整合当代中国政治信仰。

从本质上讲,各种政治思潮的背后是不同社会阶层的不同利益诉求。当代中国政治信仰的重构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凝聚社会政治共识,把全社会的政治理想引导到实现国家发展富强、民族繁荣振兴、人民安定幸福的轨道上来。“当代中国价值观其实就是中国梦的一种价值概括和凝练,而中国梦则是当代中国价值观的通俗表达。”[11]因此,当代中国政治信仰必须在当代中国价值观的践行中才能得以重塑,同时也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开启壮丽征程。进一步而言,重构当代中国政治信仰,关键在于充分发挥“中国梦”的梦想共识作用。一方面,要把“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民族梦、现代梦、共产梦的有机融合,进一步夯实当代中国政治信仰的理论基础,为当代中国人政治信仰的树立营造良好的国内环境。另一方面,要把中国梦与他国梦、世界梦联系起来,引导世界人民认同中国梦。“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初衷,在于同周边国家分享中国发展成就和发展经验,实现欧亚地区所有国家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实现经济增长联动,打造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12]因此,当代中国政治信仰的科学性与真理性为当代中国政治信仰的树立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正如习近平强调的:“要加强提炼和阐释,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面。”[10]161为此,要充分利用我国日益强大的经济实力,通过“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向全世界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拓展其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为国内的传播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要充分发挥当代中国价值观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促进作用,引导当代中国人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3.2 重凝当代中国价值共识,推动多元融合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凝聚社会大众的价值共识殊为不易。回顾党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开放等各项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归根结底在于凝聚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共识,实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13],各项体制机制改革也进入打硬仗、啃硬骨、涉险滩的深水区,发展过程中所累积的环境问题、就业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网络安全问题、医疗教育问题等也更加突出。形势越复杂、利益诉求越多元化,就越需要重凝社会最广泛的价值共识,攻坚克难,突破瓶颈。

当代中国价值观作为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和精神旗帜,有利于整合社会意识和凝聚各阶层力量,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激发民族创造力,逐步形成统一的人民意志和共同的理想追求。因此,重凝当代中国价值共识,关键在于用当代中国价值观统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价值观和人类优秀价值观,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华传统文化、人类文明理念互融互通。具体而言,要进一步在全社会培育与践行当代中国价值观,推动当代中国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深入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精华,推动优秀传统价值观的价值回归;要广泛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价值观的有益成果,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精神纽带,不断巩固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基础。

3.3 重塑当代中国社会公德,规范社会秩序

麦金太尔指出:“所谓的当代道德分歧,不过是些相互对立的意志的冲突而已,每一意志都是由它自己的某些武断选择所决定的。”[14]13当前中国人的生活中出现的道德问题,就在于缺乏统一的道德标准,这就需要在社会发展中重塑当代中国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是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是保障社会公共生活正常有序运行的基础条件。社会公德水平的高低对社会秩序、社会凝聚力有着重要影响,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因而,社会公德对于社会秩序的维护和保障,对于锤炼现代人的精神品质、培养现代人的道德习惯、建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创造稳定团结的社会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当前我国公民的社会公德意识还不强,一些中国公民在国内外的言行举止严重失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形象。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重塑当代中国公民的社会公德,进一步规范社会秩序,让社会公德成为刚性的道德红线。社会公德可能因风俗习惯、文化价值的差异而略有不同,但乐于助人、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爱护公物、保护环境是现代社会具有普适性的公德准则。

当代中国价值观作为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积淀,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公德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是人们思想上的灵魂旗帜和行动向导,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于润物无声中提升着中国人的道德涵养,能够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和道德责任,进而提高人们的道德境界和道德素质,勇于担当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因此,重塑当代中国社会公德,必须从当代中国价值观建设中汲取力量,建立健全对全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道德价值规范,从根本上解决道德滑坡和道德失范的难题。

3.4 引导良好社会风气,重置当代中国精神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大体可归结为物质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两种。重置当代中国生活方式,既要重置人们的衣、食、住、行、劳动工作、休息娱乐、社会交往、待人接物等物质生活方式,也要重置人们的生活理想、生活价值观与生活审美观等精神生活方式。当代中国价值观既是矫正社会风气、营造良好社会风尚的强力思想武器,也是重置当代中国精神生活方式的价值力量。

当代中国价值观所蕴含的正能量能够弘扬社会正气,使整个社会形成激浊扬清、抑恶扬善的道德风尚,形成扶正祛邪、公平正义的良好风气;能够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遵道德、守道德的生活,使人们自觉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因而需要突出强调当代中国价值观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导向和行为规范作用,将其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增强人们对当代价值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当代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并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进而推进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方式的重置。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5-05.

[3]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M].郑戈,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SAMUEL P H.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J].Foreign Affairs,Summer 1993.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7]EDWARD W S.Culture and Imperialism[M].Vintage Books.A Division of Random House,Inc.New York.1994.

[8]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张国祚.关于“话语权”的几点思考[J].求是,2009(9):43-46.

[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1]骆萍,孔庆茵.当代中国价值观:内涵、意义与传播策略[J].探索,2015(4):153-157.

[12]陈玉荣,蒋宇晨.“一带一路”:中国外交理念的传递[J].当代世界,2015(4):14-17.

[13]习近平.迈向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新未来[N].人民日报,2015-03-29.

[14]阿拉斯代尔·麦金太尔.德性之后[M].龚群,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价值观念价值观价值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新时代价值观念冲突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
一粒米的价值
电影《老炮儿》的价值困顿
“给”的价值
混血家庭的悲剧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文化流动视域下的城市价值观念创新:以“深圳十大观念”的生成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