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撼澜,谢卓芝
(1.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400041;2.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530004)
习近平无论是主政地方还是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始终重视扶贫减贫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更是多次深入基层和贫困地区,就减贫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取得了丰硕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消除贫困思想。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绿色”的新发展理念。深入学习和研究习近平减贫思想,对于我们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打赢扶贫脱贫攻坚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减贫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追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时代条件下,对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进行深入思考和深刻总结而凝练形成的,它高度契合了时代的发展要求和执政党的历史使命。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的奋斗目标。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实现这个奋斗目标,需要我们做出比以往加倍的努力。为此,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具有充分条件,同时也面临艰巨挑战,未来五年要使“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1]。
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指出:“扶贫开发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就是说,减贫事业的成功与否直接关涉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的如期实现,必须拿出真办法、实举措、硬功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此,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待,才能兑现中国共产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治承诺。
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战略构想,即让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努力奋斗先行富裕起来,再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和人群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处理好“先富”和“共富”的关系。邓小平设想,沿海地区先富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发展到一定的时候,沿海地区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陆地区发展,这样才能使各个地区、不同人群都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习近平也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让全体人民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更是明确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共享发展,关键在于营造一个公平的发展条件,要提高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特困地区的发展能力,要加强对特困人群的帮扶,要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
消除贫困,是全人类孜孜以求的共同理想。一直以来,国际社会对全球减贫事业高度重视。2000年9月,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各国领导人通过了一项旨在使全球贫困水平在2015年之前减半(以1990年的水平为基数)的发展计划。通过各国的不懈努力,千年发展目标中的减贫目标基本完成。中国是第一个提前实现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也是消除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对全球减贫事业巨大成就的取得发挥了极为关键的推动作用。
2015年9月,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的联合国发展峰会上,各国一致通过了新的减贫计划——《2015年后发展议程》,提出要在未来15年内彻底消除极端贫困,将每天收入不足1.25美元的人数降至零作为首要目标。也就是说,到2030年,要在全球范围内消除绝对贫困。实现这一人类壮举,需要世界各国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理当铁肩担道义,继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与各国分享减贫经验,为人类减贫事业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启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波澜壮阔的反贫困征程,逐步走出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取得了辉煌的战果,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上的壮丽篇章。据新华社报道,“从2011年到2014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1.22亿人减少到7017万人”[4]。一方面,贫困发生率大幅度减小了,贫困分布由以往的片状贫困转变为现在的点状贫困。另一方面,这些余存下来的贫困地区交通闭塞、基础设施差、土壤生产力极低;而且,剩余贫困人口同已脱贫的人口相比,他们的生活条件更差,能力素质更低,家底更薄弱,脱贫的难度更大。因此,必须根据出现的新情况,改变扶贫重点、调整脱贫方略、优化减贫路径。
习近平减贫思想集合了习近平从政以来对减贫工作的经验总结与理论思考,其思想观点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
减贫工作的顺利开展,受到诸多因素、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如果某些应有的条件得不到满足,那么,必定会拖慢减贫工作的进度、增加减贫工作的难度,同时削减减贫工作的实效。概括来说,减贫工作要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第一,消除“观念贫困”,树立“先飞”意识是减贫工作的首要条件。扶贫必先扶志,要从思想上消除“贫困意识”。习近平在《摆脱贫困》一书中写道,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贫困地区的基层干部和群众要彻底清算掉“安贫乐道”“穷自在”“随遇而安”“等靠要”甚至“怨天尤人”的消极思想观念[5]2。换句话说,一个地区、一个国家能不能摆脱贫困,首先就要看我们能不能摆脱禁锢于头脑中的贫困[5]216。
第二,坚持改革开放是减贫工作的必要条件。我国的扶贫开发事业就是在改革开放这个大背景下开创的,它的顺利推进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我国实施了改革开放政策。习近平认为,改革开放与减贫是彼此融合、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一方面,减贫的成果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新的起点;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又反过来推动减贫工作迈向新台阶。贫困地区地瘠民穷,“硬”的基础设施和资源条件欠缺,那就要充分利用好改革开放这些“软”的政策环境[5]5。
第三,坚持群众路线是减贫工作的根本条件。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坚持走群众路线,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如既往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和关心群众,我们的各项工作才能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我们的事业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习近平认为,搞好减贫工作必须坚持群众路线,牢牢把握改善民生、凝聚人心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5]209。
减贫工作任务繁重,困难重重。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整合各方面的力量,才能为减贫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强大的动力。
首先,党的领导是减贫工作的主导力量。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其一,要切实加强党的领导。2015年11月,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上强调:“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6]他在审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也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党委和政府,要逐级立下军令状,层层落实脱贫攻坚责任。”[7]其二,要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能够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要想脱贫致富,必须有个好支部。”只有支部坚强有力,才能落实好党的扶贫政策,才能激发起全体村民的脱贫热情,才能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5]159。近年来,一些基层干部的腐败,成为农村脱贫的严重障碍。为此,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指出,要加快推进贫困村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加强和改善基层党组织对减贫工作的领导[2]。
其次,乡村集体经济是减贫工作的后劲力量。习近平在福建宁德地区工作期间,针对部分同志认为“只要农民脱贫了,集体穷一些没有关系”的错误认识,他反复强调,乡村两级集体经济是减贫工作的后备力量,它的力量大小直接关系到减贫成果的巩固[5]191。他主张,抽出一部分扶贫资金用于扶持乡村集体经济实体,增强脱贫后劲[5]8。这里讲的“发展集体经济实力”,是要拾取在大包干中被遮蔽的“统一经营”的有利元素,进一步健全和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5]196。
再次,社会合力是减贫工作的重要补充力量。减贫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减贫的积极性。2015年6月,习近平在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8]。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要从“健全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健全定点扶贫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三方面着手,合力推进脱贫攻坚[2]。
思路决定出路。习近平强调,推进扶贫开发,关键在于有一个好思路、好规划[9]。概括来说,习近平关于减贫工作的基本思路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是实施精准扶贫。2015年6月,习近平在贵州遵义调研时强调,扶贫没有“万能模式”,也没有“特效药”,不能再“撒胡椒面”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具体落到实处,就是要抓好六个精准:对扶持对象精准识别,对扶贫项目精准安排,对扶贫资金精准使用,对扶贫措施精准定制,对帮扶干部精准派驻,对脱贫成效精准核量。此外,2015年11月,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因子弄清楚,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搞好“五个一批”工程,即通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6]。
二是培育内生外生动力扶贫。首先,要增强内生动力,增强“造血功能”,而不是“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这样只会造成贫困地区“一扶就富,一走就穷”,只会造就千万个“扶不起的阿斗”。其次,要增强外生动力,加快改善贫困地区的生存发展环境,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为贫困人口脱贫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要加快交通、水利、电力建设;加大“互联网+”扶贫力度;加快农村危房改造和人居环境整治,破除贫困地区发展瓶颈制约[2]。
三是加强教育扶贫。扶贫必扶智,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指出,要“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10]。在给“国培计划(2014)”北京师范大学贵州研修班全体参训教师的回信中,习近平再次强调:“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11]他勉励广大教师扎根基层,做教育扶贫的先行者。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从加大教育资助、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等方面着手,对学前教育、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中职教育、重点高校教育、特殊教育和远程教育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扶贫举措[2]。
四是创新体制机制扶贫。当前,我国的扶贫开发体制机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对贫困地区的政绩考核主要还是偏重于GDP,这样就导致了地方党政领导干部更热衷于搞那些能快速拉动经济增长的项目,以“面子工程”遮蔽区域内贫困落后的窘境。鉴于此,习近平明确指出:“贫困地区要把提高扶贫对象生活水平作为衡量政绩的主要考核指标。”[9]通过改革创新贫困地区干部考核机制,将贫困地区干部的考核重点由GDP转到减贫成效,从而引导贫困地区党政领导班子将工作重点转到减贫工作上来。
五是注重生态扶贫。早在主政浙江时期,习近平针对一些地方官员“只要金山银山,不管绿水青山”的现象,一针见血指出,这是“吃了祖宗饭,断了子孙路”,这样的发展是不可持续、不健康、不可取的,要树立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并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政绩观[5]13。2015年1月,习近平在云南调研时告诫当地领导干部,扶贫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要注重扶贫开发的可持续性,算长远账、整体账,决不能鼠目寸光、寅吃卯粮、急功近利[9]。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又鲜明指出,要“探索生态脱贫新路子,让贫困人口从生态建设与修复中得到更多实惠”[2]。这一思路将促使生态文明建设和减贫工作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和相互支持,而且还将产生巨大的复合效应。
消除贫困依然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全球性挑战,需要我们加强国际合作,树立全球减贫观念。2015年9月,习近平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发表《谋共同永续发展 做合作共赢伙伴》的讲话,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将继续支持全球减贫工作,包括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增加对最不发达国家投资,免除对有关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截至2015年底到期未还的政府间无息贷款债务等实际举措[12]。2015年10月,习近平在北京举行的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发表《携手消除贫困 促进共同发展》的主旨演讲,在演讲中,他呼吁各国要凝聚共识、同舟共济、攻坚克难,致力于合作共赢,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各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13]。此外,他还发出以下四点倡议:一是着力加快全球减贫进程;二是着力加强减贫发展合作;三是着力实现多元自主可持续发展,帮助各发展中国家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四是着力改善国际发展环境,为发展中国家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13]。
习近平提出的全球减贫理念,可谓高瞻远瞩,立意深远。一方面,积极援助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减贫事业,可以让自己站在道义上的制高点,提升我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另一方面,全球正在逐步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命运共同体,如果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依然严峻,势必会使得全球经济发展出现停滞,甚至造成国际社会的动荡,这将反过来影响到中国自身的发展。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指出,我国要继续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和国际机构在减贫领域的交流合作,积极借鉴国际先进减贫理念,同时,分享我国的减贫经验,履行减贫国际责任,帮助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减轻贫困,对全球减贫事业作出更大贡献[2]。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1992年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就指出,我们抓改革开放,“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抓好[3]279。在深刻领会革命导师和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反贫困思想的基础上,习近平进一步指出,脱贫致富从直观上说,是贫困人口通过辛勤劳动摆脱贫困,过上比较富足的物质生活;但是,从更深层次来说,它还应包括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5]149。他还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切不可物质上脱贫了,精神上却愚昧了。”[5]155
在习近平看来,我们的减贫工作绝不是仅仅局限和满足于消除物质上的贫困,还应提高到精神层面上来,以实现全部贫困人口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脱贫为最终目的和价值旨归。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指出,要通过集中实施一批文化惠民扶贫项目;深化贫困地区文明村镇和文明家庭创建;支持贫困地区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红色、民族、民间文化资源;鼓励文化单位、文艺工作者和其他社会力量为贫困地区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等举措,大力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加强贫困地区乡风文明建设[2]。
贫困问题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早在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对无产阶级贫困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构建了马克思主义消除贫困思想的理论基石。习近平减贫思想吸收了马克思主义消除贫困思想的精神实质,并在此理论基础上,结合当代中国实际作出了新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的贫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是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源。正是由于私有制的存在,资本家对无产阶级的合法“剥削”成为可能。这样一来,一端是资本和财富的积累、资本家的暴富,而另一极,则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14]289-290。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92年德文第二版序言中鲜明地指出:“工人阶级处境悲惨的原因不应当到这些小的弊病中去寻找,而应当到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中去寻找。”[15]67可以看出,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认为,无产阶级的贫困在本质上是一种“制度性贫困”,要消除这种贫困和剥削,“必须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14]300。
由于时代的局限,马克思、恩格斯对贫困问题的研究主要停留在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上,他们没有也不可能对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贫困进行“先验”的研究。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贫困的制度根源解释,无疑对我国当前的减贫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习近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废除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消除贫困的思想,他认为,社会主义在解决贫困问题上有着根本的优越性[9]。也就是说,在他看来,消除贫困必须摒弃资本主义制度,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始终坚持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本制度前提之上探索减贫道路。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只有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减少贫困,社会主义只有在生产力的发展上取得和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才能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在这方面,邓小平有过很精辟的论述,比如“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发展才是硬道理”,“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等等。总之,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正是坚持了这一基本观点,我国的扶贫开发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习近平在福建宁德主政时就强调,要依靠科技提高生产力,加快闽东地区发展,尽快走上脱贫致富之路。2013年11月,他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指出,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并且,他还提出了“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主张生态脱贫,强调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求发展,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生产力减贫的思想提升到一个新境界。
马克思在分析无产阶级贫困时十分注重人的主体性。他认为,无产阶级最终必须要依靠自身的解放,实现自身全面自由的发展,才可能真正地消除贫困。马克思还进一步指出:“为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16]200。恩格斯也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披露,英国工人阶级教育缺失极其严重,资产阶级把知识来源都封锁住了,工人被愚昧、偏见所笼罩,永远享受不到智力、精神及道德等方面的教育。这导致无产阶级的能力严重缺失,并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以至于根本没有能力去自谋生路。
习近平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提高无产阶级能力素质消除贫困的基本观点,创造性地提出了内源性扶贫的思想,强调要努力增强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2015年3月,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广西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通过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训,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提高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就业能力,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17]。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挖掉贫根,才能使贫困人口真正脱贫。
总而言之,习近平减贫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形成的宝贵理论成果。它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马克思主义消除贫困思想的新生长,是指导我们向第一个“百年目标”奋进的强大思想武器,更是引导我们向共同富裕和共产主义社会阔步前行的理论路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5-11-04.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5-12-08.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陈二厚,王宇,林晖,刘羊旸.让全体中国人民迈入全面小康——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心扶贫工作纪实[N].人民日报,2015-11-27.
[5]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
[6]脱贫攻坚战冲锋号已经吹响全党全国咬定目标苦干实干[N].人民日报,2015-11-29.
[7]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校工作的意见》听取关于巡视五十五家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有关情况的专题报告[N].人民日报,2015-11-24.
[8]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N].人民日报,2015-06-20.
[9]中共云南省委.让贫困地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战略思想[J].求是,2015,(7):11-14.
[10]习近平扶贫观:扶贫要扶志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J].老区建设,2015(7):8-10.
[11]习近平: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J].老区建设,2015(17):4.
[12]习近平.谋共同永续发展做合作共赢伙伴[N].人民日报,2015-09-27.
[13]习近平.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N].人民日报,2015-10-17.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7]习近平谈精准扶贫(论述摘编)[J].新湘评论,2015(1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