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中国价值观生成的三个维度

2016-02-13 08:08王玉鹏
探索 2016年2期
关键词:价值观念资本主义价值观

王玉鹏,秦 妍

(1.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100732;2.厦门大学 公共事务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当代中国价值观既是对中国传统价值观与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合理成分的继承与发展,又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属性与内在特征。当代中国价值观在本质上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价值观,更是当今中国价值发展的客观需要。当代中国价值观是对当今时代价值与中国价值选择的集中反映与现实融合。当代中国价值观的生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生成过程具有自身一定的逻辑和规律,蕴含着本质、历史和现实三个维度。从总体上看,本质、历史和现实维度是贯穿当代中国价值观的一条中心线索,是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内在规定性。只有通过这三个维度,才可以实现对当代中国价值观的自觉认识、对其生成规律的自觉把握、对建构与推进当代中国价值观使命的自觉担当。

1 当代中国价值观生成的本质维度与内在规律

当代中国价值观的生成是一个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动态过程,既是一个自发的过程,也是一个自觉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说,当代中国价值观的生成是实践自发性与主观自觉性的有机统一,其内在趋势和规律是从自发性走向自觉性。

1.1 当代中国价值观生成的自发性

人们的价值观念不是人的先天属性,而是从现实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从价值发生学的维度来看,价值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从本质上说,价值是一种社会交往的结构与形态。人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存在。人类的实践活动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发生着各种各样的社会交往活动,其中也包括人们的价值交往活动。在价值活动过程之中,人们自发形成了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价值关系的认识和观点,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关于价值关系的一整套观念体系,即价值观。但是,不同的人往往立足于自身的物质利益和精神需求自发地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念。随着社会交往的深入与整合,社会成员在共同利益诉求与认识基础上逐渐会达成较为普遍的共识,即价值共识。这些普遍的价值共识再经过理论家们的抽象和总结上升到整个社会层面,这就成为这个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在群众中产生一定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成为一定社会群体或集团共同生活和实践交往的价值基础,成为他们共同的价值判断标准和价值守则。

作为能动的实践主体和认识主体,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会自发地形成关于价值交往和价值关系的各种认识和观念。这些价值认识和观念的集合就是人民群众自发形成的价值观。由于不同群体和集团拥有不同的需要和利益诉求,因而会形成不同的价值观。这些不同的价值观经过社会的价值整合后,就会趋向于形成稳定的、统一的共同价值观,即形成当代中国的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当代中国价值观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自发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

1.2 当代中国价值观生成的自觉性

当代中国价值观生成的自觉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自下而上的价值选择、认同与接受,其二是自上而下的理论灌输推进价值自觉。实质上,价值观是人民群众在实践中自发形成的各种价值观念经过社会整合、理论概括与总结的产物。列宁在谈到对工人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时曾指出:“社会主义意识是一种从外面灌输到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去的东西,而不是一种从这个斗争中自发地产生出来的东西。”[3]37因此,共产党“既以理论家的身份,又以宣传员的身份,既以鼓动员的身份,又以组织者的身份‘到居民的一切阶级中去’”[3]79。在此,列宁特别强调作为人民群众和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党的理论家要自觉地深入群众,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政治教育和思想引导,促进人民群众自觉地接纳和内化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部分的当代中国价值观,它不仅仅是人民群众从事实践活动自发的精神产物,也是理论家们自觉进行抽象与凝练、总结与概括的理论产物,需要通过思想教育灌输给人民群众。

当前,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中,人民群众必然会自发形成现实需要的关于价值交往关系的各种观念体系。但是,这些自发形成的价值观念体系往往是零散和不规范的,并不能自动上升为全社会共同认可的价值观,这就需要理论家们自觉运用丰富的理论知识对自发形成的价值观念加以凝练和总结,提取其中的核心部分,经过社会整合形成当代中国价值观。在此基础上,还需对当代中国价值观进行传播和弘扬,推动其成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接受并践行的价值观。当代中国价值观作为党的理论家们根据人民群众实践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进行理论总结和凝练的成果,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自觉意识的体现,是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和价值自觉意识。当代中国价值观的生成体现了社会价值选择与理论价值灌输的自觉意识。为此,我们应当畅通自上而下的和自下而上两条路径,推动当代中国价值观入心入脑,推进人民大众的价值自觉。

1.3 从自发性走向自觉性:当代中国价值观生成的内在趋势和规律

从总体上来讲,当代中国价值观的生成既是一个实践自发的过程,也是一个理论自觉的过程。但是,随着当代中国价值观建设的推进,其内在趋势不断从自发性走向自觉性。当代中国价值观的生成内在要求理论自觉与价值自觉。我们要推进当代中国价值观建设,必须要有理论上的觉醒与价值自觉。理论上的觉醒与价值自觉有助于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对当代中国价值观地位的自觉认识、对其发展规律的自觉把握、对建设当代中国价值观使命的自觉担当。换而言之,当代中国价值观的生成既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自发形成的,也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凝练共同价值的精神产物。为此,一方面,我们要强调实践自发性是当代中国价值观生成的感性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只有在现实的广泛实践中形成的价值观,才会被广大人民群众主动接纳,并内化为坚定的信仰、外化为自觉的行动。任何主观臆造和凭空想象的价值观只会被人民群众所摒弃。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突出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引导与自觉凝练是当代中国价值观生成的理性基础:人民群众在实践中自发形成的价值观只有经过科学凝练与总结,才会上升到普遍的社会共识层面,才能成为具有真理性和普遍共识的价值观。所以,实践自发性与主观自觉性内在统一于当代中国价值观的生成过程。未来,我们更需要进一步推进当代中国价值观由自发性走向自觉性,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论自觉与价值自觉。

2 当代中国价值观生成的历史维度与发展趋向

不同的历史时代,价值观具有不同的内容。习近平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4]。从根本上讲,社会历史条件和物质生活状况决定了价值观的内容和特征,价值观的形成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环境。当代中国价值观的生成既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又反映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根本属性与内在特征,彰显了其发展趋向。

2.1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价值的积淀是当代中国价值观生成的历史根基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灿烂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推进必须在文化交往中充分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弘扬、创新中华优秀传统价值,古为今用。对中国优秀传统价值的继承是当代中国价值观生成的历史文化之基。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5]585同样,价值观的生成也需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当代中国价值观的生成也并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是在批判继承传统价值观基础上的提炼升华,并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赋予了其时代内涵。

习近平指出:“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中国先人对当时核心价值观的认识。”[4]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价值为当代中国价值观的生成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中国传统社会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产生了丰富的价值思想和稳定的价值观念。其中,儒家倡导的价值原则成为传统社会主流的价值观。中国传统价值观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第一,中国传统社会主要提倡的伦理道德规范,它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伦理道德守则,也是关于社会交往的价值观。同时,儒家价值观还强调仁、义、礼、智、信的社会交往准则。第二,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自然价值观,充分认识到了自然界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价值,主张人与天地自然之间建立和谐统一的关系。第三,中国传统社会文化中蕴含着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愿景。儒家设想的大同社会,就是期待建立一个人人平等、人们之间和谐相处的社会,蕴含着人人平等与社会和谐的价值理想。这些价值观念在维护传统封建社会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亦对协调当下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蕴含着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这些价值思想不仅对当前中国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当代国际秩序的构建也不无裨益。因此,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建构要坚决反对一味地推崇外来价值、从根本上否定中国传统价值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在当代中国价值观生成的过程中,我们秉持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从中汲取合理的养分,摒弃糟粕的内容,从而使得当代中国价值观在充分彰显时代内涵的基础上也承续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首先必须对自己的传统价值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通过价值自觉,实现对本民族传统价值地位的自觉认识,对本民族的传统价值进行自我批评、自我反思,充分认识传统价值的意义与局限。价值自觉就是要求对本民族的传统价值采取科学的态度,既要看到传统价值中积极的方面,了解传统价值的当代意义,确立与增强传统价值自信,维护我们自身的价值传统,增强价值认同,又要看到传统价值中需要发展的方面,认识到中国传统价值的缺陷和不足之处;既要抵制盲目自大、固步自封的价值倾向,又要抵制崇洋媚外、全盘西化的价值虚无主义。在推进当代中国价值观建构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采取开放的、发展的态度对待传统价值,进而克服中国传统价值的弊端而取得进步,倡导将其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充分结合起来,使其充满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使中华优秀价值传统得以传承和弘扬,增强中华民族的价值自信。

2.2 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合理成分是当代中国价值观生成的重要借鉴

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建构不能闭门造车,更不可自我封闭、盲目自大。要坚决反对闭关自守的文化封闭主义和狭隘的文化民族主义。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建构必须积极吸收、借鉴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合理成分,做到洋为中用。资本主义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同时也产生了人类历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丰硕的精神文明成果。其中,资本主义价值观作为资本主义社会思想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凝聚着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发展精髓的精神财富。社会主义是替代资本主义的新的社会形态,必然建立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之上。因而,在思想文化方面,当代中国价值观理所当然要批判和继承资本主义发展的优秀精神文明成果,尤其是要借鉴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合理成分。

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基础上的,其主要内容包括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功利主义等价值观念。其中,个人主义的价值观是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核心理念,功利主义和自由主义则是资本主义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中还包含着抽象的自由、平等、民主和人权等价值追求,这些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烙上了深刻的阶级局限性,其价值目标和价值理想也具有一定的空泛性和虚假性。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这些价值观念是资产阶级拿来欺骗和蒙昧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工具。尽管如此,我们也不可一概地否认这些价值观念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作为资本主义思想文明发展成果的合理之处。辩证地看,当代中国价值观的生成是在对资本主义价值观虚假性、抽象性的批判基础上,借鉴和汲取了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合理内核,从而把抽象的价值观念变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可触可及的真实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进一步而言,当代中国价值观通过对资本主义的自由、平等、民主等价值理念的批判吸收,摆脱了这些价值观念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阶级局限性,将社会主义的自由、平等、民主扩大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真实具体的共同价值目标。所以,资本主义价值观中的合理的思想如自由、平等、民主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生成的重要思想借鉴。

2.3 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价值观生成的理论基础,彰显了其发展趋向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确立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价值目标和价值理想。空想社会主义者为人类展现了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生活幸福的美好社会场景,其中蕴含着他们关于未来社会发展的价值理想和价值追求。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基础上,继承了其合理的部分,提出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价值目标和价值理想,并指明了实现这些价值目标与理想的现实路径,即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共产主义社会则是实现这一价值目标的理想社会形态。同时,马克思、恩格斯也指出了共产主义发展的最初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目标是消灭剥削和压迫,实现公有制,为绝大多数人谋取利益。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价值观的真正源头”[6]。所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社会主义社会价值目标和价值理想的阐释为当代中国价值观的生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其次,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观建设的经验,为当代中国价值观的生成提供了丰厚资源。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并提出了社会平等、消灭剥削和压迫的价值目标。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7]373这其中蕴含着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和理想。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指出了社会主义在经济上的价值目标和文化上的价值目标,以及以人民群众利益实现为根本目标的价值归宿。胡锦涛又进一步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其核心内容强调的就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可见,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提出的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体系为当代中国价值观的生成提供了丰厚的思想资源。另一方面,当代中国价值观也反映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根本属性与内在特征,彰显了其发展趋向。

3 当代中国价值观生成的现实维度及其归宿

当下中国社会的客观需求是当代中国价值观生成的现实基础。当代中国价值观从现实生活出发,以现实世界作为其归宿,具有明显的现实性特征。

3.1 中国人的现实需要是当代中国价值观生成的逻辑起点

从唯物史观的视域来看,历史的主体不是抽象的个人,而是现实的个人。“现实的个人”是整个历史的起点。实现“现实的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社会主义价值追求的终极目标。马克思曾经提出,“‘正义’、人道’、自由’等等可以一千次地提出这种或那种要求,但是,如果某种事情无法实现,那它实际上就不会发生,因此无论如何它只能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幻想’”[8]325。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列宁认为:“马克思恰恰是把他一生的很大一部分时间、很大一部分著作和很大一部分科学研究用来嘲笑自由、平等、多数人的意志,嘲笑把这一切说得天花乱坠的各种边沁分子,用来证明这些词句掩盖着被用来压迫劳动群众的商品所有者的自由、资本的自由。”[9]810马克思反对抽象的谈论价值,将“抽象的价值主体”转向“现实的个人”。因此,满足“现实的个人”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代中国价值观生成的逻辑起点。

由此观之,作为社会主义价值思想体系的当代中国价值观,要以“现实的个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当前,中国人对当代中国价值观的现实需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坚定社会主义价值信仰和价值理想。“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物质丰富而精神贫穷,势必会出现诸如‘精神沙漠’、‘道德缺钙’等严重的社会问题”[1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同时其负面影响也日益凸显,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等价值观毒害着相当一部分人的心灵。在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下,尤其是资本主义错误思想和腐朽价值观的逐步渗入,社会中部分人出现了思想迷茫、价值迷失的状况。他们不知道该何去何从,不知道以什么标准判断是非对错和善恶荣辱。在这种情况下,就迫切需要当代中国价值观给予人们精神上的引领和价值观上的指导,从而坚定社会主义价值信仰和价值理想。其二,是协调社会多元价值,化解价值冲突与矛盾。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价值分化和价值冲突导致了社会问题不断出现。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妥善解决,势必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不和谐,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面对多元化的价值发展趋势,就急需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引领和疏导,以协调不同价值主体之间的关系,缓和价值冲突和矛盾,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阶层人民群众的现实价值需求。总之,“现实的个人”的现实需要是当代中国价值观生成的逻辑起点,也是其现实归宿。

3.2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当代中国价值观生成的客观要求

文化软实力不同于传统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它主要指一个国家以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而体现出来的力量。美国哈佛大学约瑟夫·奈(Joseph·S·Nye)认为“软实力”指一种源于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但在太多情况下被忽略的吸引力。“软权力(使得他者期望你所期望的目标)吸引民众,而不是迫使他们改变。确立预期的能力往往与无形的权力资源相关,如有吸引力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和政治制度、被视为合法的或有道义威信的政策等。”[11]6文化软实力主要通过吸引而非强制来达到预期的效果,它是一个国家的价值与意识形态的诉求。而其中价值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和灵魂,同时也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源泉和动力。所以说,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软实力诸要素中居于核心和主导地位。

在全球化、网络化迅速发展的新时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经济和技术优势,通过全球化的经济活动和网络化的便捷途径大力传播和推销其文化价值和思想观念。一方面,通过跨国企业的经济活动,把资本主义文化价值观附加于其产品中,在产品的销售宣传中植入其核心价值理念,进而在全球进行资本主义文化价值理念的传播和渗透。如美国好莱坞电影制作和传播,不仅仅是美国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商业活动,也是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植入电影并在全球渗透的过程。另一方面,通过各种网络载体传播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价值观,贬低、排斥和诋毁社会主义价值观,以实现从思想上控制、主导他国。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和错误价值观念已经对当代中国价值观念造成了严重影响,也给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建构带来了严峻挑战。因此,“全球化可能(但不必然)不只是一个经济陷阱和政治陷阱,而且还可能是一个文化陷阱!”[12]所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错误价值观的入侵是当代中国价值观生成的客观要求,也凸显了当代中国价值观的重要地位和重大意义。

习近平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4]价值观关乎国家兴衰存亡,社会和谐稳定。当代中国价值观是凝神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是当代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因而,当代中国价值观建设是我们应对文化冲突、捍卫文化主权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必由之路。为此,我们必须准确定位当代中国价值观建设,树立价值观建设的明确目标,立足中华优秀价值传统,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积极探索和寻求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突破路径和方向,大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传统价值观的创造性转化,促进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走向世界。

3.3 中国道路的实践是当代中国价值观生成的现实基础

当代中国价值观既体现了人类价值观念发展的共同趋势,又坚持了中国道路的发展特色。当代中国价值观是在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生成的。中国道路是当代中国价值观生成的现实基础。中国道路不仅赋予了传统价值观念以时代特色,而且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当代中国价值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方面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社会的总体面貌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从而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思想观念的变化又充斥着各种不稳定、不协调因素,这就急需一个主导的社会价值观来引导和整合人们的思想意识发展,并指导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当代中国价值观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的。可见,中国道路的广泛实践是当代中国价值观生成的现实基础。如果离开了中国道路的现实基础,当代中国价值观就不可能生成,其培育和践行也将失去意义。

从中国价值观的未来走向来看,当代中国价值观与中国道路也是内在统一的。张岱年先生曾经提出,“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三条道路:第一条道路,故步自封、因循守旧,象过去那样,以大国自居,以高明自居……第二条道路,全盘接受外国文化,全盘否定民族传统,这也是不可取的,丧失了民族独立性,就会沦为殖民地……摆在我们面前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就是主动吸收世界先进的文化成就,同时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认识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发扬创造精神,创造自己的文化……这样才能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13]69-70。当代中国价值观的生成应当走张岱年先生所倡导的第三条道路,既要吸收世界的先进价值成就,又要发扬优秀的价值传统,更重要的是创新自己的价值,增强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国际影响力,全面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这也是当代中国价值观建设的最终目标和使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5.

[2]虞崇胜.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把握其生成规律[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2):46-47.

[3]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5-0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江畅,张景.当代中国价值观源流探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5,(2):28-32+37.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人民出版社,1961.

[9]列宁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

[10]冯颜利,林彦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下)[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15.

[11]约瑟夫·奈.硬权力与软权力[M].门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2]万俊人.全球化与文化多元论[J].读书,2000(12):97-105.

[13]张岱年.文化与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

猜你喜欢
价值观念资本主义价值观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我的价值观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新时代价值观念冲突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
电影《老炮儿》的价值困顿
混血家庭的悲剧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文化流动视域下的城市价值观念创新:以“深圳十大观念”的生成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