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教学创新的观念误区与理性思考

2016-02-13 07:44:24
关键词:课堂教育教学

赵 婧

新媒体环境下教学创新的观念误区与理性思考

赵 婧

新媒体技术是以互联网为主导的媒介发展的必然产物。在当前的学校教育系统中,新媒体技术的教学应用为全面变革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学组织过程以及教学资源投放渠道等创造了重要条件。然而,在新媒体技术广泛介入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厘清一系列观念认识上的误区,包括:媒体数量扩张即带来教学特色创新、媒体形态更新即催生课堂结构创新、媒体性能拓展即构成学习方式创新、媒体高度互联即促成师生关系创新等。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切实促进学生的成长进步而言,新媒体环境下的教学创新需要坚持人之于技术的主体性地位,并重视开展基于教学规律的相关理论研究。

新媒体;教学创新;信息技术;技术生态

在今天的学校教育系统中,尽管黑板、粉笔、电视机、幻灯机、录音机并没有从教室中消失,但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终端设备和在线资源已经越来越频繁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来。于是,如何通过新型媒体技术的深度介入来革新教学、实现教育质量提升,这已然成为了世界性的教育议题。许多国家都将新型媒体技术的教学应用提升至了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那么,在新型媒体规模化崛起的历史条件下,教学变革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在不断变化的技术条件下,我们又该如何理性地进行教学创新呢?

一、“新媒体”:重构教学创新的技术生态

近年来,以智能手机、图文电视、触摸媒体、桌面视窗、多媒体信息互动平台、大型电脑数据库通信系统等为代表的新型媒体形态不断涌现,开创了信息生产和信息传播的崭新局面。作为以互联网为主导的媒介发展的必然产物,“新媒体”实践形态不仅拓展了信息扩散渠道、促进了信息内容的海量式增长,而且也为满足人们多层次、个性化的信息需求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契机。

新媒体传播格局的构建,绝不仅是一次传媒领域的革命,其对社会众多领域的影响都是显而易见的,教育领域自然亦不例外。从宏观层面上讲,“新媒体”意味着教育顶层设计思维的战略转型,即从集中关注传统媒体的单形态、单落点、单功能到全面、立体、深入、集约地关注网络化背景下媒体的融合统整;从微观层面上讲,“新媒体”提供了重新思考教育实践策略并开展变革性行动的逻辑起点。

在学校系统中,媒体技术最敏感也最关键的切入点无疑就是教学,亚太经合组织曾用“技术先导、教学驱动”来描述媒介技术与教学活动的紧密关系。[1](P30)那么,新媒体技术的教学意义和教学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表面上看,新媒体强调的是基于网络的媒体技术软硬件集合,其对教学最直接的影响即推动教学手段变革,但就深层次而言,新媒体事实上是对教学生态的一次重构。因为具体的媒体技术往往裹挟着自身的文化特性,即“自己的倾向、偏见和内在属性”[2](P12),与媒体技术发展变革同步的还有对文化观念和思想认识的重塑与再造。因此,对教学而言,“新媒体”为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学组织过程及教学资源投放渠道等的全方位革新创造了重要条件。

二、新媒体环境下教学创新的观念误区

教学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包括了操作策略层面的创新,也涵盖了观念认识层面的创新。比较而言,操作策略层面的创新是观念认识层面创新的外显成果,而观念认识层面的创新则为操作策略层面的创新提供重要的思想引领。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忽视了观念认识层面的创新,不仅难以对时代需求和未来趋势做出准确判断,而且也难以创造性地运用教学规律指导教学实践。因此,在新媒体技术环境下,应冷静审慎地澄清教学创新的观念认识误区,从而最大化地规避因技术太过迅猛而给教学带来的颠覆性、革命性的阵痛。具体而言,新媒体时代教学创新的观念认识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媒体数量扩张即带来教学特色创新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都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特色创新的入手点和着力点。就学校教育的整体发展而言,实现新型媒体优势与传统媒体优势的整合,这无疑对推动新时期教学特色创新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纳入多样化的媒体虽然能助推教学特色创新,但是媒体的多样化却并不能直接等同于教学特色创新。在实践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把媒体技术的使用量作为教学特色创新的立足点——大篇幅的文字投影、画蛇添足的音频视频、离题万里的超文本超媒体链接等,不仅破坏了常规教学的逻辑和秩序,而且极大地降低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与此相伴随的还有另一种教学认识“潜规则”的滋生,即以一块黑板和几支粉笔构成的教学理所当然就是缺乏有特色的教学!尤其是在一些公开课中,将教学特色构建的重心完全“押”在新型教学媒体的使用数量的累积上,这种做法最终只会产生误人子弟的消极后果。

事实上,媒体技术只是教学特色创新的辅助性手段,媒体数量的多寡和教学特色创新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联。不论在任何时代里,只有思维的创造性才真正是形成教学特色的源泉和根本。[3]

(二)媒体形态更新即催生课堂结构创新

课堂结构指的是课堂教与学活动的流程,具体包括了构成课堂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以及这些组成部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先后顺序和时间分配。[4]课堂结构变革所追求的根本目标在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各组成要素充分协调,按照共轭原则构筑起一个良性运行机制,从而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在既定的时空条件下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进入到新世纪之后,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型媒体技术日益成为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于是,围绕新媒体技术,很多国家都开始积极尝试对课堂结构进行调整与重构。近几年来,基于微视频的翻转课堂可谓最具代表性。“翻转课堂”指的是:课前在家里观看教师的视频讲解,课堂上则在教师指导下有针对性地完成作业。无疑,“翻转课堂”确实实现了对传统课堂结构的“颠覆”。然而这里需要澄清的是:“颠覆”了课堂结构的决定性力量并不是微视频技术,而是“先学后教”的思维方式。正如有研究者所指出的:在没有网络化教学的环境下,将数字化资源优选以后印刷成扩展学习材料,同样能够代替微视频技术实现“翻转课堂”的基本功能。[5]回顾建国以来的教学变革性实践不难发现:事实上,卢仲衡的自学辅导法、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和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都是对“先学后教”理念的具体化落实,比较而言,“翻转课堂”对课堂教学流程的再造并没有实现质的突破。只是时代不同,教学所能依托的技术条件发生了变化而已。

总体而言,采用传统媒体也好,纳入新型媒体也罢,媒体技术对创新课堂结构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课堂结构能否最终实现创新并不决定于媒体技术本身,真正触及课堂结构实质性变化的还是教学思维层面的顶层设计。

(三)媒体性能拓展即构成学习方式创新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达到某种学习目标而采取的作用于特定学习内容(对象、客体)的具体路径。”[6]由于媒体技术直接影响着学习主体与学习对象之间的互动形式,因此媒体技术的变化往往成为推动学习方式变革的重要力量。

当今,不同类型的新媒体技术为学习方式创新开辟了多元化的渠道。但是需要思考的是:媒体技术的优势能否理所当然地转化为学习方式的优势,媒体技术的性能特点又能否水到渠成地转变为学习方式的创新之处呢?有学者以网上学习为例,在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个人自学型的网上学习由于没有纳入社会性的互动活动,因此常常流于知识的单纯记忆;小组协作性的网上学习很多只是有名无实,协作过程只是体现为分组、布置任务、个人完成作品、小组成员作品组合这样一个简单拼凑的过程;网上探究性学习虽然是以真实问题引起的,但是不少学习者只是依靠单纯地拷贝他人成果、资料并进行简单组合。[7]同理,备受瞩目的云计算、大数据也不会因其所具有的对海量数据的记录和分析能力而自动引发个体学习方式的定制化和个性化。

一言以蔽之,介入学习活动的媒体技术能否真正带来学习方式的创新,这需要深入具体地打开技术转化的“黑箱”,而“黑箱”的核心机制正是人的主动性、适应性和自觉性。正如有学者所论及的:“人是有自我的,所有外力如果不通过自我的内在转换,根本就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8]

(四)媒体高度互联即促成师生关系创新

与传统的媒体技术相比,新媒体技术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媒体之间可以实现高度互联,这为加强师生间线上线下的互动交流创造了重要条件。尤其是伴随着社交软件的大规模普及,Email、微信、QQ群、网络论坛、在线视频等日益深入地参与到师生的交流活动中来。

然而,媒体高度互联的格局会不会促成师生深层次关系的变革呢?即:学生真正跃升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宰者,教师则自然地转变成学习过程的协调者、问题解决的咨询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信息资源的查询者、平等中的首席等。不可否认,借助于新技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确实能够获得更多样的认识渠道,教师的引导作用也更容易通过多元化的方式予以发挥。但是,不论媒体的高度互联能够为师生交往创造怎样便利的条件,师生在业务关系上所形成的“主导——主体”的角色定位都不会发生根本性动摇。这是因为:“学生的学习总是在教师主导下的学习,无论运用什么新技术,也不能把教学过程变为纯粹的学习过程。”[9]

当前,不论是基于网络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还是基于微视频的翻转式教学,从表面上看,学生的学习似乎完全是自主的,但实质上,学生的学习依然是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具体引领之下展开的,只是教师引导作用的发挥借助了更多先进的技术手段而已。

三、新媒体环境下教学创新的理性思考

教学创新,既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教育工作者必须做出的理性选择。曾如有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尽管具体情境中的教学创新的过程各不相同,但不可否认的是任何成功的教学创新实践都是一个高度复杂和微妙的过程。”[10]在新媒体技术条件下,如何开展教学创新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切实促进学生的成长进步呢?以下几方面需要予以高度关注:

(一)要坚持人之于技术的主体性地位

无论哪一种新媒体技术以何种方式在教学创新的过程中发挥作用,介入的技术都不能“目中无人”、“喧宾夺主”。教学的过程是通过发挥教师的能动性来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过程,技术本身既不能取代教师自觉地释放教育效能,亦不能自动地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和能力的积累。世纪之交,美国教育专家曾对教育技术“高投入、低产出”的状况做了大量研究,研究揭示:技术决定论的教育改革思维是导致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方面应用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11]有鉴于此,一方面,我们需要充分肯定新媒体技术对于优化教学所具有的建设性意义。但另一方面,也要时刻清醒地认识到技术的教学身份和教学边界。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恪守人之于技术的主体性地位呢?这不仅需要客观分析技术的潜在优势、努力厘清技术的价值负荷,还需要深入揭示人与技术的互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认真考察技术的实际应用效能。

(二)要重视基于教学规律的理论研究

教学创新不仅需要高度关切社会条件的发展变化,而且更需要从根本上遵从教育教学自身的内在发展逻辑;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所谓“创新”,必然只会招致失败的结局。当前,不可否认,新媒体技术为教学创新提供了重要契机,但是媒体技术终究只是教学的外在依附性力量,教学创新的观点认识、思路选择与价值取向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的核心矛盾而非技术的功能特性展开探讨。倘若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意识上过分放大技术的作用,忽视了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势必会直接导致教学创新的原点错位,进而将教学的变革性实践引向歧途。因此,基于新媒体的教学创新必须立足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认真思考教学优化的媒体技术需求、教学改进的媒体技术准入、媒体技术的教学潜在优势与现实障碍等一系列重要的教学理论问题。

(三)要深入分析教学与技术的互动机制

教学创新不是媒体性能的简单加和,忽略对教学深层次变革的关注,必然就会使新媒体环境下的教学创新陷入误区。新媒体技术介入教学,是否构成创新、能否助推创新,这需要研究者在深入分析教学与技术的互动机制的前提下做出正确判断。由于每一种具体的新媒体技术都有各自不同的功能特点,同时也对应了不同的使用情境和适用范围,因此,揭示不同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角色、发挥作用的方式、产生的实际效用等,才能真正从根本上认识技术、把握技术,使技术的教学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

总而言之,教学信息的传播离不开媒体的承载,媒体的发展必定导致教学信息的传播方法、传播形式、传播效果等的改变,从而导致教育理念、教育形态、教育实践等的改变。[12]今天,基于新媒体的教学创新必须要合理定位技术角色,规避思想认识上的误区,才能保证教学实践探索的正确方向。

[1]OECD.Inspired by Technology,Driven by Pedagogy:A Systemic Approach to Technology-Based School Innovations[M]. Paris:OECD Publishing,2010.

[2]全美教师教育学院协会创新与技术委员会.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教育者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1.

[3]徐建军,王曼.谈谈如何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3).

[4]徐明.在结构中提升课堂的吸力与张力[J].上海教育科研, 2011(4).

[5]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7).

[6]陈佑清.关于学习方式类型划分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0(2).

[7]黄荣怀,张振虹,陈庚,等.网上学习:学习真的发生了吗?——跨文化背景下中英网上学习的比较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7(6).

[8]王啸.教育人学内涵探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

[9]郭华.新媒体时代的教学及教学变革[J].中小学管理,2014 (12).

[10]刘晓琳,经倩霞.学校信息化环境下教学创新的机制和策略:基于案例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4).

[11]桑新民.MOOCs的挑战与教学学术的深化[J].阅江学刊, 2014(1).

[12]涂涛,李文.新媒体与未来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2015 (1).

[责任编辑:况 琳]

Misunderstanding and Reasonable Thinking on Teaching Innovation in New Media Environment

ZHAO Jing

New media technology is the inevitable outcome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In the current school system,the application of many new media technologies in teaching have created very important conditions for optimizing teaching methods,teaching material,teaching organization and teaching resources.Even though new media technology can bring out kinds of positive changes,some misunderstandings need to be discriminated,for example:the expansion of media quantity can lead to the innovation of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the update of media forms can trigger the innovation of classroom structure,the superposition of media performance can raise the innovation of learning style,the close interaction between media can facilitate the innovation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and so on.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benefi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educators should insist on subjectivity of man against technology and pay more attention to relative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teaching laws in new media environment.

new media,teaching innovation,information technology,technological ecosystem

G42

A

1009-7228(2016)04-0013-04

10.16826/j.cnki.1009-7228.2016.04.003

2016-07-16

赵婧,天津师范大学(天津300387)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

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信息化条件下北京市中小学学生学习方式变革实验研究”(ABA14010);天津师范大学青年教师资金资助项目(52wu1508)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课堂教育教学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24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美在课堂花开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50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4:48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东方教育(2017年19期)2017-12-05 15:1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