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丽平
(台州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部,浙江 临海 31700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生态的构建*
——以马克思主义职业理想教育为例
涂丽平
(台州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部,浙江 临海 317000)
摘要:高校思政课的课堂生态危机表现为:课堂生态的主体和目标的“缺位”、主体和环境的失衡、理论学习与实践的脱节。这些问题在思政课的马克思主义职业理想教育环节得到突出地反映。为此,必须强化马克思主义职业理想观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统一性、培育师生的学习主体性、构建生态化教学模式,以此疏通课堂教学的物质、信息、能量流的运行管道,强化其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生态;马克思主义职业理想教育
自从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05方案”以来,教育界和理论界对思政课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和探索。为了解决思政课的教学实效不高这个问题,部分研究就课堂生态建设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文以高校思政课中的马克思主义职业理想教育为切入点,从增强授课内容的时代性、培育师生的主体地位、构建生态化教学模式等方面探讨了如何构建和优化思政课的课堂生态,从而强化教学目标和效果的实现。
课堂生态属于教育生态学的范畴。生态学强调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生态学本质上就是一门关系学”[1]。教育生态学领域的研究者们认为,“课堂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内由教室内的师生与其教学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构成的基本系统。[2]”具体说,课堂教学包含了“各类个体、群体(教师、学生)与多维生态因子(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的动态组合和互动,能量(教与学的情绪和兴趣等)和物质(知识和技能等)的传递与循环”[3]。课堂的多维生态因子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与循环传递,在共生与竞争、平衡与失衡等规律的作用下实现协同进化。这个过程的具体表现是:课堂生态因子的角色、地位和功能“处于动态变化的状态,由构成要素组成的要素关系链也是如此,进而使得课堂生态系统的关系结构呈现动态性”[4]。因此从课堂自身的结构来看,课堂既包括教学主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要素的结合与互动关系,还包括物理因子、心理因子等生态环境因子与课堂教学要素之间的动态关系。而从课堂所处的社会宏观环境来看,课堂生态因子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系统生态环境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等多个层面发生相互影响。其中,社会风气、家庭背景、校园文化及教学管理制度等因素对课堂生态的影响最为显著,它们是课堂生态环境中的敏感因子。良好的课堂生态需要诸课堂教学要素之间、课堂教学要素和课堂生态因子之间形成开放的良性互动关系。
总的来说,课堂生态强调,“生命”和“有机关联”是课堂生态的基本价值取向。以此为出发点,“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成长”便是课堂教学的目的。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的物质流、能量流与信息流的运行质量,课堂生态能够提升师生的生命质量与活力,促进每一个人的发展。高校马克思主义职业理想教育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原则,引导和教育学生协调好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个人理想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使个人利益和个人理想的实现基于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全面发展之上。它不仅旨在帮助大学生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职业理想观,而且在情感、信念、行动上对大学生实行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的职业理想追求能达成知、情、意、行的统一。由此可见,课堂生态建设与马克思主义职业理想教育在趣旨、原则、目标和功能上有相当高的一致性和交叉性。正因为如此,高校思政课有必要通过课堂生态建设来加强马克思主义职业理想教育,从而强化它的育人功能;高校思政课有必要以马克思主义职业理想教育的课堂生态建设为切入点来深化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
当前,高校思政课的课堂生态的危机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课堂生态主体和目标的“缺位”
我国社会正处在急剧转型的时期。多元文化、多种社会思潮并存,阶层分化和不同阶层的价值观分化的趋势加剧。而大众文化通过商业性和娱乐性手段来迎合人们的物欲和感官享受。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日益受到冲击,过去那种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社会文化氛围已经不复存在。现在的学生从小就接受了电脑和网络,网络文化的去中心化、无序化和“自由化”等特征培育了自我意识强、个性张扬和崇尚自由的当代大学生。教育者的权威身份已经不复存在,教师的主体地位变得脆弱。部分高校思政教师的危机意识淡漠,教学内容陈旧,教学观念和手段落后。比如,其授课依然主要采用一言堂式的灌输方法。又如,关于职业理想教育的授课内容和中小学教育的相关内容多有重复之处,造成了学生的厌烦情绪,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尽管当代大学生的信息量充沛,但他们明辨是非真伪的能力有限。因此一方面,他们很容易受不良社会风气、文化环境和网络资源的消积影响,在课堂上学习态度消极,沉湎于网络和低级书刊。另一方面,他们的思想面貌、心理习性和行为方式因个人的成长环境和成熟度的差别而显得良莠混杂。年轻人心高气傲的特点使他们容易固守于自己的世界中。学生和教师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判断和话语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沟通因此容易出现障碍和困难。如果没有好的教师的有效引导,课堂难以形成真诚、充分、有效的交流和相互学习的良好氛围。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思政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缺位或脆弱状态使“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成长”这一课堂生态的根本目标成为空中楼阁。
(二)课堂生态主体和环境的失衡
课堂生态中主体和环境的失衡包括生态物理环境和生态心理环境的失衡。课堂生态是由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而形成的统一体。因此,教师、学生和教学设备、条件等因子在比例上必须相互协调。而高校思政课大多是大班式教学,学生数量多则高达一两百人。教师很难给每个学生以应有的充分关注,课堂上共同学习和共同讨论的氛围也很难形成。高师生比是诱发课堂主体与环境出现失衡的一个主要原因。
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现实需要,这是高校思政课长期以来的一个通病。以职业理想教育来说,教师通常仅仅从个人道德理想和人生理想的“应然”角度展开职业理想的理论阐释与道德说教。而现在的学生思想活跃,个性十足,非常务实,他们更愿意从自己的学习实际情况和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出发去探讨职业理想问题。教师的理论说教不具有现实性和学术性。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得不到及时的满足,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抱冷漠、轻视的态度,从而导致了课堂生态心理环境的失衡。
(三)教学资源的离散状态以及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由于未受到充分的重视,思政课的教学资源往往处于离散状态。就职业理想教育而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马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思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中都有可供利用的教学资源。但局限在教材体系的框架中,这些资源显得非常零散,且有一定重复。比如,“概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涉及职业理想教育,而“思修”的“公民道德”章节、“马原”的绪论、剩余价值理论及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等章节,同样涉及马克思主义职业理想问题。如果缺乏生态思维的综合视角和整体观点,这些分散的资源将很难得到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另一方面,从广义来说,课堂教学本来从属于实践教学,是实践教学的一部分。而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的学时少,且这种教学在大多数情况下流于形式主义。实践教学本来应居于课堂生态的中心地位,却被边缘化。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状态使得思政课课堂生态的失衡问题更加突出。
总的来说,由于课堂生态主体的缺位、主体和环境之间的失衡、教学资源的分散、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等原因,思政课的课堂生态出现了危机:课堂教学受这些敏感因素的制约,难以形成良性循环的合力机制和动态关系。
思政课课堂生态的建设必须针对它的症结所在,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疏通课堂的物质、信息、能量流的管道,强化课堂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建设。
(一)通过师生交往与沟通优化课堂信息流的运行质量
首先,加强日常生活和课堂学习中的师生交往。师生交往是形成师生的主体性的基础条件。为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和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在课堂内外进行广泛的互动,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就大学生的择业标准问题引发寝室或小组讨论,以培养他们相互交流和学习的风气和习惯,倡导课堂教学的民主氛围和参与精神。
其次,提倡师生之间的协商式对话和沟通。交往和交流的目的是为了达成共识,建立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文化环境。但是,教师和学生因为年龄代沟、生活环境和教育背景的差异,他们的共同话题和关注点往往不多,而且很难说到一块儿去。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牢牢抓住学生最为切身的需要和关注点,寻找两者的共同话题和共同问题意识。另一方面,教师要实现角色和话语转化,使自己融入学生的生活中,用学生感兴趣的观点和语言表达方式来引发学生的沟通欲。比如,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是大家都感兴趣的焦点话题。但教师的关注点往往是宏观层面的数据,比如本学科的就业前景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前景等,而学生关注的则是微观的个人境遇,比如毕业后自己能否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为了引发学生的思考欲,教师可以以自己的求职经历和职业发展规划为切入点展开师生互动和交流,从看问题的视角和方法、观点和立场等各个方面寻找师生的共同点。教师借此能够把更广泛的社会资源和信息传递给学生,增加学生对社会现实生活的接触面,加深他们对社会现实生活的理解程度,促进课堂内外信息流的交换和聚合。
最后,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和归属感。“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感情,会对受教育者思想内化产生巨大的作用力,感情越深作用越大。”[5]教师自身的人格、情感与言行的感染力,能够培养学生对教师及教学内容的认同感,进而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情感的感染力、良好氛围的熏陶能够疏通课堂的信息流运行的管道,加快信息流的传递和更新速度,为民主、开放、互动、和谐的课堂生态的形成提供环境保障。
总的来说,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话语权,教师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巩固。只有通过广泛的师生交往与沟通,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局面才能逐步形成。只有在一个有机统一的、富有创造力的课堂生态环境中,师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持续的发展。
(二)以政治性和时代性相结合为原则整合教材内容,强化课堂的物质流的综合利用
思政课教材体系的特点要求教师对各门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一定的删节、补充,以突显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政治性。教师要坚持正确的意识形态导向,不能以“内容过时”等偏见来回避和淡化思政课的政治性。重视发挥思政课的意识形态功能是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删节和补充的根本原则。另一方面,教师必须以求真务实、开放包容的学术态度追踪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关注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前沿问题,以此开发思政课的全新教学资源,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思政课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性。具体到马克思主义职业理想观教学部分,教师需要从理论阐释、历史传承、时代内涵、发展趋势等多个视角把各门思政课教材中关于马克思主义职业理想观的知识点有机统一起来。
在理论阐释方面,“原理”从哲学的角度阐释了马克思主义职业理想观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职业理想基于“全人类的幸福”这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根本出发点,落脚于“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根本宗旨。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人的全面发展是永无止境的,现实的个体对职业理想的追求必然也具有条件性和阶段性。它具体地表现为现实的个体为实现特定的职业发展目标而不断地超越自己的局限性,改造现实的社会关系,向着终极意义上的“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最高理想靠近。因此,马克思主义职业理想的具体内涵来自于现实的社会运动,体现为终极尺度、历史尺度和伦理尺度的有机统一。这是统摄马克思主义职业理想思想的全部教学内容的指导思想。
在历史传承方面,《纲要》中五四运动、新中国建设等内容从一个侧面展示了近代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职业理想实践的历史过程。因此,教师可以把中国古代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近代的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等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当代中国的抗震救灾精神、最美教师等社会现象融会贯通起来,让学生明白马克思主义职业理想和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传统的一脉相承性——对民族精神和时代使命的担当本身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职业理想的首要内容,是活着的民族精神,从而鼓励学生以自己的职业理想实践承担起“中国梦”的时代使命。
在时代内涵、发展趋势等方面,《思修》和《概论》具体展示了当代社会生活中马克思主义职业理想的具体内涵、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的具体关系、职业实践对于个人全面发展的意义等。在职业道德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阐释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转型期社会新常态背景下“两富”、“两美”浙江建设过程中富有创造性的职业实践案例和典型人物事迹展开课堂讨论,以此把理论阐释和感性经验、具体的实践智慧结合起来,从而在密切联系国情和省情的意义上拓展和充实马克思主义职业理想的具体内涵和要求,通过富有时代感的活生生的现实、感性的社会生活经验感染和激发学生把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道德认知转化为从事职业理想实践的情感和信念,把自己的职业发展需要和时代发展潮流自觉结合起来。
(三)充分发挥课堂生态的综合效应,构建生态化课堂教学模式
对于马克思主义职业理想教育而言,生态化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教师以体验和活动为导向,综合运用课堂生态的物质、信息等教学资源来设计课堂教学的生态模式。它包括以下三个层次的综合运用:
首先,基于对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和思想倾向的了解,遵从教学目标和知识点的内在结构,教师把师生交往过程中积累的共同经验和共同问题以“具体的学习情境”的方式在课堂上综合展示出来。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能够激活学生的现有经验,调动他们参与课堂学习、扩展情感体验的兴趣,从而使课堂的能量流成为优化课堂信息流与物质流运行的动力保障。
其次,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教师以问题意识为先导,开展课堂知识点的讲授和带有学术性质的研讨活动。课堂知识点的讲授必须和学习情境、课堂的讨论主题紧密结合起来。教师要从学习情境中引导学生思考生活道理,从中引申出需要讨论的不同观点,通过师生之间视角、思维方式的比较和交换来展开充分的课堂研讨,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得到扩展和深化。因此,教师要强化课堂分组讨论的功能。针对思政课堂多为大班教学的不良生态环境,教师可以把案例收集和扩展、小组内部讨论等环节以“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作业”等形式分派给小组成员。课堂讨论仅在观点针锋相对的不同小组之间展开。教师主要在掌握讨论进程、分析关键的分歧和引出最终结论上把关。比如,当教师了解到绝大部分同学就业首先考虑的是工资待遇等问题后,教师可以组织一组正面和反面案例,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工作条件与待遇、职业理想、职业发展等因素在个人职业发展生涯中的重要程度。讨论以“学生的观点和马克思主义职业理想观相结合”为原则,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个人职业发展所必须的精神条件和物质条件的辩证关系,最终形成如下结论:职业理想的实现必须基于个人才能的全面发展和充分发挥,职业是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根本目标的手段。这个过程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把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的意识、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最后,通过实践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思想信念、知识水平和行为能力,达成三者的有机循环和综合统一。教师需要意识到,教学过程中,认知、情感和行动的相互转化是一个往复循环的过程,课堂学习不仅需要引导学生从认识走向情感和信念,也需要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培养情感、意志和行动能力,提升其分析和处理问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智慧。因此一方面,教师可以基于某个知识点,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精心设计课堂的主题性实践活动。比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由学生参与角色扮演的“求职”微电影,以此锻炼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和应对协调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大胆地走出去,使实践教学成为名副其实的求职和创业实践。为此,课堂实践教学的资源可以和学生社团、暑期社会实践的资源有机结合起来,使课堂实践教学通过教学管道的疏通和教学资源的重组自然延伸到课外。只有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得到实践的检验,课堂教学才能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源泉。
简言之,生态化教学模式是一种由马克思主义职业理想观的释义过程自主引导的认知-情感-行为相互转化的教育模式。它力图通过课堂教学和师生的日常习得经验、职业理想实践的相互衔接、往复循环来优化课堂生态的信息流、能量流和物质流的综合利用,从而发挥课堂生态的综合效应。
总的来说,思政课的课堂生态构建与优化能够打破思政课课堂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脱离社会和自然的“大环境”、自我封闭的顽症,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师生通过平等的交流与对话来探索和共享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实践智慧,从而做到教学相长,师生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文华,赵景柱.生态学研究回顾与展望[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64.
[2]窦福良.课堂生态学及其管理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3.
[3]陈旗敏.教育生态学视野下的课堂教学[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110.
[4]刘志峰,智延生.课堂生态系统的形态表征分析[J].教育探索,2010(6):46.
[5]朱优红.教育生态学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生态建构[D].厦门:华侨大学,2013.
DOI:10.13853/j.cnki.issn.1672-3708.2016.02.014
收稿日期:2015-12-01
基金项目:本文为台州市社科规划课题“新形势下高校马克思主义职业理想教育研究”(编号:15SGHY03)成果;浙江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马克思的职业理想的民间共鸣机制研究”(编号14JDYB10)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涂丽平(1978-),女,湖北应城人,讲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信仰教育研究。
On construction of Class Ecology in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 Case Study of Education of Marxism’sProfessional Belief
Tu Liping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and Research,Taizhou University,Linhai 317000,China)
Abstract:The crises of class ecology of Marxism’s Professional Belief Education are as following:lack of the class subjects and goal,imbalance between the class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subject,divorcing theory-learning from practice.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lass ecosystem is based on optimization of information-flow,energy-flow and substance circulation in classroom teaching,which can be realized by emphasizing content modernity and uniformity,fostering teacher and students'subjectivity position,establishing a model of ecological teaching.The realization of this idea in teaching practice of Marxism’s Professional Belief Education will better the result and quality.
Key words: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class ecology;Marxism’s Professional Belie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