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宏
(渤海大学图书馆,辽宁 锦州 121000)
全民阅读与学习型社会构建
刘宏
(渤海大学图书馆,辽宁 锦州 121000)
[摘要]通过国民阅读状况、全国图书馆建设现状的调查研究,对影响国民阅读率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图书馆为提高国民阅读率应采取具体策略。
[关键词]全民阅读学习型社会图书馆社会责任
学习型社会是以终身学习、无障碍学习、以社会学习者为主要对象的社会生活模式、社会教育-学习模式或知识增长-创新模式、社会组织模式、社会建构模式、社会发展模式。朱新均认为:学习型社会就是以社会学习者为中心,以终身教育体系、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学习型组织为基础,以形成终身学习文化为基本特征,能保障和满足社会成员学习基本权利和终身学习需求,从而有效地促进社会成员全面发展和社会价值得以充分实现,使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开放、创新、富有活力的新型社会[1]。应该补充的是,信息化时代,学习型社会应是以互联网条件下的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为支撑,借助院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以及个人图书馆(包括个人电脑)等条件,在全社会建构起来的,以多元化学习、终身学习为主要目的的全民式教育学习模式。
为什么要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与图书馆之间有哪些联系?阅读与生活、健康、工作、经济增长、社会稳定、图书馆建设、出版业发展、图书销售总量增长乃至人均图书消费(人均图书拥有量)等各项指标有哪些重要关系?这些问题的核心可以归结为一个关键词,这就是阅读。全民阅读是影响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核心要素。笔者现结合实际就全民阅读与学习型社会构建的关系问题谈几点认识。
从根本上讲,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竞争力不是取决于它的物质力量,而是取决于它的精神力量;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不是取决于这个民族的人口数量,而是取决于它的阅读的力量[2]。
具体来讲,阅读的重要性体现在:其宏观价值在于全民阅读可以传承古今中外优秀历史文化积淀,迎接全球化机遇和挑战,是推动国家综合国力上升的重要的潜在途径,也是文化创造的前提和基础。没有阅读,就没有文化继承、文化交流、文化创新。其微观价值在于阅读不仅仅是个人安身立命、成就事业的基础,还能安顿心灵,调节身心健康,融洽人际关系,促进家庭和社会和谐,提升个人文化品位和艺术内涵,强化一个人的精神力量和思想内涵,使个人更具文化的深厚感、内涵感、协调感和责任感。
全民阅读的社会公众参与度、文化识字率和阅读率、书籍拥有量及消费量等指标能够整体反映出一个国家国民文化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移动数字时代,工业4.0时代,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时代,全民阅读教育的多元化、获得知识和信息的便捷性、多渠道等特点,进一步为全民阅读创造了更佳条件,提供了学习的更多机会和平台,为自我丰富、自我深化、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奠定了基础。
同时,我们应当看到,全民阅读与图书馆建设又有重要的关系。图书馆的馆藏、馆员素质和能力、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图书馆的数字化程度、图书馆的精神文化内涵、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和指导服务、数据库建设,等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众通过图书馆加强个人学习的积极性和方便性。
2.1国民阅读率
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开展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项目数据显示[3],1999年国民阅读率为60.4%。此后逐年呈倒退趋势。2005年仅有48.7%,2013年国民阅读率回升至57.8%,但增速依然缓慢。从人均阅读数量来看,2013年,中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仅为4.77本/人,韩国的11本/人,法国20本/人,日本的40本/人,犹太人64本/人。横向比较,让人堪忧。
除纸质媒体阅读,国民新媒介阅读增长率近几年增长异常迅速。调查数据显示,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影响,中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持续增长,利用手机、iPad、电子阅读器多渠道阅读呈明显增长态势。显然,新媒介阅读将是未来国民阅读的主要形式,而且增长势头迅猛。但由于数字媒体知识含量良莠不齐,无法保证网络信息的质量。对于物质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生活节奏加快、心理浮躁的中国人来说,新媒体阅读增长率并不能从根本改变国民阅读率不高的现实。事实证明,真正高质量阅读主要还得靠传统纸质媒体的阅读方式,尤其是书籍人均购买、拥有、阅读数量能反映一国国民整体阅读能力、阅读质量和阅读现状。
2.2图书馆建设现状
国家统计局2014年发布的《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到2013年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6072万人,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073个。中国出版传媒商报·首届中国读友读品节专题项目组根据这些数据进行计算发现,我国平均约每44.28万人才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与2011年“每44万人才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相比,不难看出,图书馆建设数量即使有一定变化,但人均拥有量却显得严重不足。
根据系统论观点分析,影响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因素非常复杂,比如社会价值观取向、道德观、国民物质文化水平、政策导向、就业、个人学习积极性和兴趣爱好、学习阅读习惯、社区大学、专业要求、图书馆人均拥有量以及建设整体情况、出版业发展……可以无限扩展,但细究起来,影响人均阅读率的正相关因素则有个人图书拥有量、个人新媒介拥有情况和阅读习惯、个人阅读积极性、兴趣爱好、求知迫切程度、个人光顾公共图书馆频率和时长,以及图书馆建设情况和人均拥有量、人均图书文献消费增长率,等等。相对来说,图书馆建设对于丰富个人阅读媒介和提供学习空间选择,以提高人均阅读率(量)上有比较大的正相关关系。而且随着学习型社会日益成为社会的重要期许,其作用发挥、社会责任担当的重要性日益彰显。
3.1图书馆责任的概念厘定
有一种观点认为:图书馆责任的核心是尽心竭力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包括作为收藏、存贮知识信息机构和传播知识信息枢纽的责任,作为民众终生教育学校的责任,成为文化中心及‘市民第二起居室’的责任,信息资源管理和开发的责任,大众信息素质培养的责任,消除数字鸿沟的责任[4]。笔者认为,如果把信息化、数字化服务新模式考虑进来,图书馆的社会责任就更丰富、更全面了,即指以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作为基本外设条件,使之在强化主体社会责任上更趋向于向全民播撒知识种子而主动担当重任。
3.2图书馆社会责任理论的核心要件
图书馆社会责任理论的核心应突出强调:服务对象的全民性,继续教育的终身性,知识服务的个性化和多元化,知识服务对教育、学习、生活和工作等的全面渗透和开放,定向服务的主动性,图书馆馆藏、图书馆建设和管理的数字化、移动化,数据库操作界面的人性化、方便性,继承与发展、传统与现代的协调性,最终目的是以围绕可持续发展、尊重生态伦理为前提的人的全面发展。这些要件彼此相涉,互为条件,共同为图书馆根本职能即知识服务而提供外延依据。没有这些外延要求,那么图书馆对学习型社会构建的社会责任就空洞无物。
3.3图书馆社会责任实现的关键
3.3.1数字化建设。微媒体时代对全民教育、学习的移动式微服务[5],比如包括为全民阅读提供参考咨询微服务,拓展全民阅读微服务推广领域,通过智能手机和移动设备进行微阅读服务,面向老年、成年和青少年读者开展信息推送微服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应该为社会责任实现提供坚实基础,以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知识服务的全民普及、全民针对性推广、全时放送和终身服务,使教育-学习真正社会化、全民化和可持续化。
3.3.2个性化服务。应强调对多元知识需求客户的尊重,比如开展用户阅读需求调查、图书馆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咨询调研等,注重民主式、平等式、无缝式知识共享、交流和跨域研究。根据需求模型建立宏大而精准的个性化辅助推介选项和菜单,以最大可能提供自助服务和他向知识推介,推出知识包、图书馆微信号、图书馆电子书软件(有偿服务内容)、图书馆定期馆藏书目精品推送服务短信等功能。
3.3.3终身教育—学习—成长服务。开展阅读调查、阅读推广、阅读指导、阅读服务、阅读普及,制定长期的服务计划和改进方案,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人的精神文化需求调整服务内容、服务方法,提高管理水平,进一步影响全民阅读,推进知识型—学习型社会的深入发展。
3.3.4开展丰富多彩的知识服务活动。除全面开放图书馆,推介多元阅读方式(多媒介、多渠道),提升全民求知意识,鼓励家庭和学校投入,还要努力举办各类图书节宣传活动。台湾地区连续举办大型阅读推广活动,如台北书展、读书会活动等,联合社会各界鼓励全民阅读。日本根据不同群体采取不同措施促进全民阅读。除了颁布法律推广儿童阅读,还引进了英国阅读起跑线计划,开设国际儿童图书馆,每个公共图书馆都设有小规模的儿童图书室。图书馆尽量满足残障人士的阅读需求,馆藏还设有丰富的视听资料、盲文书籍等。发达国家推进全民阅读的活动实践,如英国的“阅读年”活动、“阅读项目”模式,俄罗斯的“阅读中心”模式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构建学习型社会是一个宏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共同努力才能达成建设目标。图书馆是现代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民阅读推广的社会系统工程建设中,其理所当然发挥主力军的作用。推广全民阅读,构建学习型社会,无论是公共图书馆还是学校图书馆,都需要肩负起神圣的使命,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朱新均.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理念、路径和对策[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1):3.
[2]朱永新.应该把全民阅读作为国家战略[N].光明日报,2009-06-27.
[3]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规划发展司.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
[4]宋显彪.图书馆的社会责任研究综述[J].图书馆建设,2009(9):97.
[5]宋志博.微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全民阅读微服务探讨[J].图书馆研究,2014(9):52.
刘宏1963年生,本科学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信息化服务。
[分类号]G250
收稿日期:(2016-03-18;责编:徐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