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乃课堂教学改革之魂

2016-02-13 02:07张怀君
天津教育 2016年11期
关键词:因材施教原则理论

■本刊特约评论员 张怀君

因材施教乃课堂教学改革之魂

■本刊特约评论员 张怀君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追求高效课堂的教学改革步伐一直没有停止。

因材施教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灵魂。课堂教学改革遵循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就抓住了课改的“牛鼻子”,就守住了课改的灵魂,就会事半功倍;偏离因材施教的原则,课改就会不得要领,流于形式,其结果必将南辕北辙。

所谓“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从而获得最佳发展。

高效的课堂教学,无不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教育的对象是具有不同禀赋、不同教养的个体。高效的课堂教学就是使不同的学生受到适合的教育,得到最佳的发展。教师要提供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就必须了解掌握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包括性格、智能、认知基础、学习习惯、兴趣和心理等多方面。教师的高效教学,体现在教师能够关注每个学生,并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给每个学生提供可选择、差异化的教育。从课前的自主学习,课中的师生、生生交流学习,到课后的反思、巩固学习,都应有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在现行的班级体制下的教学,特别是大班状态下的教学,给教师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造成了不便,即便如此,高效的教学也都最大限度地释放了教师因材施教的策略潜能。

当前的课堂教学改革,积极实践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实施因材施教的教育策略,在一些地方取得了积极效果。比如:北京十一中学实施的以学生学习为核心的课程改革,山东省杜郎口中学探索的课堂小组学习模式,以及全球热推的翻转课堂等课堂教学改革,其共同特点是突出课堂教学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依学定教,教师的角色由讲学者变为助学者,课堂的流程由教师讲后学生自学交流,翻转成学生先自主学习,再由学生交流,而后教师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点拨指导。这些课堂改革之所以受到认可,重要的原因就是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纵观课堂教学改革全局,课堂改革的积极变化还是局部的,课堂整体面貌变化不大。教师讲学生听、题海战术、考试鞭策的“三板斧”教学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总之,课堂生态还没有真正改变。其原因:一是,课改不得要领,偏离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没有抓住学生个体差异,实施适切的教育;二是,改革流于形式,比如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学校可以利用优质化数字教学资源,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教师便于因材施教,但是,一些学校把信息技术当成时髦的工具生硬插入课堂,满堂灌的课堂面貌依旧。当前课堂教学改革误区,从反面告诉我们,不论是传统教学还是现代教学,都必须遵循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

现代科学成果,为更科学地实施因材施教,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和技术支持。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有九种智能,每个人的智能是不同的。教育只有尊重个性、扬长避短,才能成就人才,教育不能脱离具体人的智能差异,实施大一统的教育。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为科学实施因材施教提供了理论支持。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因材施教提供了便捷的技术支持,使优质教育资源服务于教育公平成为了可能。在互联网技术背景下的教育正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大学出现了慕课,中小学出现了翻转课堂、空中课堂等。教育与互联网的融合,为学生提供优质、可选择、差异化的教育资源,为深入实施因材施教提供了技术支持。

课堂教学改革只有坚持育人这个根本要务,遵循因材施教这个基本原则,探究适合学生个性特点、顺应学生认知规律、成长规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课堂才会发生积极的变革,真正的高效课堂才会呈现。

(责任编辑 邵 莹)

猜你喜欢
因材施教原则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在于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