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伟
(金华市统计局,浙江金华 321000)
金华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研究
汤伟
(金华市统计局,浙江金华 321000)
近年来,金华在经济建设中坚定不移抓“稳增长、调结构、强创新、促融合、优环境”,持续打出转型升级组合拳,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不断深入和优化,但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缺乏优势产业集聚、缺乏科技创新机制、缺乏融合共进政策等短板日益突出,建议通过加快产业集聚、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构建融合发展机制等措施,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推动金华经济转型升级。
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融合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制造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它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中间投入,在深化产业分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面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是金华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加快两大产业深入融合发展,对改善金华产业结构、提升中心城市功能、促进经济转型升级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十二五”期间金华服务经济在城市功能提升中的主导作用明显增强,要素资源和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产生出技术和金融外部性,规模经济分工多样化和知识溢出,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更加突出。
(一)拉动经济增长作用突显。随着金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大,2015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918.34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1.9%,高于GDP年均9.2%的增速和服务业增加值年均10.4%的增速;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10年的23.6%提高到2015年的27.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10年的26.2%提高到2015年的35.9%,生产性服务业已逐渐成为金华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产业。
(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壮大。2015年金华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固定资投资321.06亿元,增长36.5%,增速较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1%的增速和服务业投资24.8%的增速;“十二五”期间,受综合交通投资快速增长、信息网络经济“腾笼换鸟”建设步伐加快等因素拉动,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从2010年的2.0%快速提升到2015年的17.5%,投资规模日趋壮大。
(三)劳动生产效率明显提高。生产性服务业是知识、技术和信息密集型服务产业,具有需求弹性大、劳动生产率和利润率高等特征,根据第三次经济普查结果显示,金华生产性服务业法人单位2.9万家,占全部法人单位的29.9%;从业人员25.4万人,仅占全部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9.1%。2015年金华生产性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为20.6万元/人,远高于金华8.2万元/人的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是2010年生产性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1.7倍。
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工业化进程是密不可分的,随着制造业中间投入中服务投入的大量增加,逐渐衍生出生产性服务业,进而催生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渗透到制造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对制造业的供产销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有效提高了制造业的经营效率。
(一)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十二五”时期,金华坚持“工业强市”战略,立足产业强基础,形成了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现代五金、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时尚纺织等具有金华特色的制造业产业集群。金华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1.3%,目前规上产值超百亿行业共有18个,其中超500亿行业2个。制造业的生产、销售等产业发展过程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衍生,也为生产性服务业拓展了发展空间,如进出口贸易和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带动了金融业、物流业的发展;对原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渠道的需求促进了批发业业务范围的拓展;提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则使其对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的服务需求明显增加。
(二)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十二五”期间,金华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2010年5.1∶51.5∶43.4的“二三一”阶段转变为4.1∶45.2∶50.7的“三二一”阶段,2014年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5年第三产业比重超过50%,占据了“半壁江山”。
1.金融支撑。2015年金华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6127.17亿元,总量比2010年增加2140.18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4.6%;金融存贷比88.9%,比2010年提高了11.2个百分点,金融存贷比例快速提升,大量贷款为制造业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加快生产技术改造和科研投入、提高创新能力等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
2.物流支撑。“十二五”期间金华综合交通累计完成投资733亿元,共建成高速铁路159公里、高速公路45公里、一级公路123公里、物流园区36个,目前金华境内公路总里程达到12431公里,货物周转量62.49亿吨公里。通过大投入、大建设,金华综合交通格局已基本形成,良好的交通区位条件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加速融入长三角经济圈提升了成本优势。
3.信息支撑。信息技术是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产品创新的主要驱动之一,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德国“工业4.0”模式正在我国制造业中被广泛学习和借鉴。2015年金华信息经济产业规模首次超过4000亿元,电子商务、信息软件、智能制造、智慧物流、互联网金融等新兴服务业得到迅猛发展。根据《浙江省商务厅等4部门关于全面推进生产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开拓市场的通知》(浙商务联发[2014]141号)文件精神,到2017年底,全省生产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普及率将达到85%以上,在政策上支持创新企业产品销售方式,将有利于提升企业经营效率和效益,加快推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经过多年的经济建设和快速发展,金华已步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经济面临高速增长到中高速增长的阶段性转换。当前,制造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面临着成本上升、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而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有一定的功能支撑作用,应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产业融合。
(一)缺乏优势产业的集聚,总部经济不强。
2015年,金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969家,其中产值超10亿元企业仅53家,从全省层面看,金华大企业、大集团数量较少,产业集聚优势不突出,“低、小、散”问题比较明显,平均每家工业企业利润总额、新产品产值均低于全省水平。在企业管理上,实施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企业较少,股改上市企业融资规模较小,目前金华有上市公司22家,占全省的7.0%;股改方面,仅有255家企业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占全省的5.4%。总部经济方面,金华总部经济总体规模偏小、集聚效应尚未有效形成,以市区为例,虽然以多湖中央商务区为代表的浙中总部经济中心已正式开始打造,但目前正式纳入总部经济的总部企业仅为12家,总部经济规模与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市差距较大。
(二)缺乏科技创新的机制,支撑作用不足。金华大部分制造业在产业分工中仍处于生产链上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或装备活动环节,有限的技术或资本密集型产品大多也只是劳动密集型生产的工序之一,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仍然偏低。2015年金华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仅占全省的4.8%,科技型中小企业数仅占全省的4.4%;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仅增长4.1%、3.2%,分别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8个、3.7个百分点,发展相对缓慢。另一方面,近两年生产性服务业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仅为4.2%-4.5%。综合来看,金华创新企业少、科研机构少、创新人才少、科技创新平台少,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创新的支撑作用有待加强。
(三)缺乏融合共进的政策,引导力度不够。金华制造业在产业和地域上分布不均衡,优势产业集聚度不高,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互动关系基本还处在“点对点”、“点对群”的阶段,离“群对群”的互动发展最佳模式还有较大的差距。近年来,虽然金华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促进制造业、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但对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如何有效融合发展尚未进行系统研究,缺乏促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产业规划和政策引导。在各县(市、区)自身优势产业发展各异的情况下,如何完善区域分工和协作、如何合理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和发展优先顺序、如何采取差异化的产业发展政策来促进或保持竞争优势等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经济发展重大课题。
在时代发展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如何把握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趋势,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深入融合发展是实现金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应通过战略管理和创新手段等方面来加强产业融合,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和服务型制造。
(一)突出重点,加快优势产业集聚。随着制造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应围绕金华特色产业发展,加快工业园区与服务业聚集区的融合互动,加强企业集团培育,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设,出台行业骨干企业培育政策,重点培育高成长型制造业企业。在促进大企业集团发展的同时,加快推进多湖中央商务区等总部经济建设进度,着力打造浙中总部经济。在招商方面,应重点引进全国性大中型企业、高端制造业企业、现代服务业企业、浙(婺)商回归企业以及其他行业性龙头企业等;在政策扶持方面,对市区培育总部经济在政策上应放宽新引进总部企业的准入条件,在政策奖励上加强对本地企业的扶持力度。
(二)有的放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当前,金华信息经济发展迅猛,信息经济发展总指数及核心产业、企业应用、个人应用等分项指数均在全省排名前列。而根据西方经济发展经验,在工业化后期,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应充分把金华信息经济的优势同制造业发展相结合,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制造业各领域的创新应用,发挥信息服务平台作用,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鼓励制造业企业加强同信息软件、科研等服务业企业的合作共赢,加强研发投入、技术改造投入,提升自身创新能力,补全短板,实现制造业企业在服务中增值、在服务中创新,进而提升企业竞争力,形成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三)研究对策,构建融合发展机制。面对金华当前所处的工业化中后期的现状,政府决策层应着重研究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深入融合发展的有关政策,促进两大产业“双轮驱动”发展,加快金华经济转型升级。在县(市、区)层面上,政府部门应结合现阶段自身产业发展现状特征和比较优势,对产业发展优先顺序进行深入调研和长远规划。一般而言,义乌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引领制造业的空间集聚;而永康则是制造业的发展带动着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在金义都市区范围内,市区、义乌要推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政策上应重点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而永康、浦江等城市则应继续建设和升级发展制造业集群,发挥产业集聚优势,才能吸引和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进而共同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
(责任编辑:施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