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共享发展理念的基础与蕴涵

2016-02-12 19:12陆卫明
探索 2016年4期
关键词:发展

张 彧,陆卫明

(1.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710049;2.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0116)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这五大理念是对6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特别是改革开放近40年来取得的成绩、问题和规律的集中体现和最新认识。而共享发展理念不仅是新发展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还为其他四种发展理念提供伦理支持和治理动力。因此,深入分析其提出的理论基础现实依据和制度保证,对于明确“十三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继承与创新: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基础

共享发展理念作为直接指导第一个“百年目标”实践的政治方针,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指导原则。它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坚持不懈进行探索的理想和目标。

争取全人类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主旨。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并未明确提出共享发展理念,但这一精神在其论著中多有体现。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几乎把一切权利赋予一个阶级,另一方面却几乎把一切义务推向给另一个阶级”[1]179。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发展成果只被统治阶级所占有,绝大多数人享受不到应有的社会发展成果。资本主义制度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所谓的“正义”只是资本的“正义”,是资本家的“正义”,社会中种种不公正现象得以产生的基本根源在于私有制的存在。因此,需要通过革命,废除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消灭剥削,消除社会的不公正,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公平正义。而共产主义社会以公平、正义与人类平等为原则,“生产资料是全体社会成员联合占有的共同财产,劳动过程是全体社会成员参加与民主管理的联合劳动,劳动产品是由社会占有的共同产品”[2]。这些都为全体社会成员共享发展提供了条件。恩格斯还在《共产主义原理》中勾画出未来社会人人劳动、共享社会财富的美好图景:“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地和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3]243列宁则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共享思想,强调国民经济的发展要建立在个人利益的结合上,要体现个人利益,让劳动群众享有经济发展成果,即“必须把国民经济的一切大部门建立在同个人利益的结合上面”[4]191。此外,他还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离不开广大农民,所以,必须满足农民的经济利益要求、提高农民的政治地位和“在农民中进行文化工作”[5]357。

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共享发展思想,并结合我国各阶段的实际情况,就共享发展的主体、内容、途径等提出了自己的构想。新中国建立时,不但国穷,而且居民贫富悬殊。毛泽东作为开国领袖,清醒地认识到,占中国人口80%以上的农民还十分贫穷,“如果我们没有新东西给农民,不能帮助农民提高生产力,增加收入,共同富裕起来,那些穷的就不相信我们”[6]197。因此,应当“在逐步地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逐步地实现对于手工业、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逐步地实现对于整个农业的社会主义的改造,即实现合作化,在农村中消灭富农经济制度和个体经济制度,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7]437。毛泽东还将共享主体从农民扩展到全体人民。在1955年的一次讲话中,他谈到:“我们的目标是要使我国比现在大为发展,大为富、大为强……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7]495可以看出,毛泽东共享发展思想的最终主体是全体人民,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这一概括为党内和广大群众普遍接受,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虽然在“反右”和“文革”时期曾把人民中的一些群体排除到人民之外,但毛泽东的共享发展思想对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邓小平面对与毛泽东迥异的实践环境,在分析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与毛泽东既有所同、又有所不同的共享发展思想。首先,他深刻地认识到,“文革”时期,由于对知识分子的错误划分,严重挫伤了这一群体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应对“人民”进行新的界定,把知识分子重新纳入其范围。他指出,人民是“全体社会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8]203,它们都属于共享发展主体的范围。其次,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他说:“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9]142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9]373再次,指出发展经济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他说:“如果说我们建国以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9]63-64就是说,只有发展生产才能实现社会富裕,社会富裕是个人富裕的前提条件。此外,邓小平还开创出“先富带后富,至共富”的发展模式,有效地带动了全社会成员致富的积极性,人民生活水平得以快速提升。

江泽民和胡锦涛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共享发展思想。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提出包括“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明确指出:“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10]由此形成了“最广大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思想。此外,江泽民还将共享发展的内容由经济发展成果拓展至其他领域,将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确定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三大目标。并且,领导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等。胡锦涛则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思想,并提出“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11]等民主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新要求,还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途径,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提出了以“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为主要内涵的共享发展理念。这一理念既与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共享发展思想一脉相承,又有所创新。它将分享型发展与成果分享问题统一起来,跳出了“做蛋糕”与“分蛋糕”二元对立思维的圈圈,是我们党思想理论发展上的一次升华。

2 成绩与问题: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践基础

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共富理想进行了不懈努力,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这些都为共享发展理念提供了实践基础。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贫富差距的一种形象概括。为彻底改变这一局面,新中国成立前后党和政府首先进行了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对佃农的剥削制度,有效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快速恢复和发展。1950—1953年,农业总产值依次比上年增长17.8%、9.4%、9.8%和10.6%,农民收入依次比上年增长17.1%、10.1%、7.6%和10%。农业领域的增长带动了工业、商业、运输业等各项产业全面增长,使1950—1953年社会总产值依次比上年增长22.6%、20.1%、23.8%和22.3%,连续四年增长率都在20%以上。这种连年高速度增长虽带有恢复性质,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同等国家中非常罕见,创造了二战后经济恢复的奇迹[12]。之后,从1953—1978年的20多年中,党和政府分别完成了城市与农村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开展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在一个传统农业国中实现了初步的工业化,也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但其间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因脱离了中国的实际,过分强调同步富裕、过程公平,反而欲速不达,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阻滞了走向富裕的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以平均9.4%的速度实现了持续30多年的强劲增长,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大步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我国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仅有133.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3.4元,1998年分别是2 162元、5 425.1元,2015年分别增长到10 772元、31 195元①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data.stats.gov.cn/index.htm。。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住房、医疗卫生、教育等民生事业取得显著进步。从2000年到2014年,我国卫生筹资公平性逐步提升,卫生总费用由4 586.63亿元增加到35 312.4亿元,占GDP的比重由4.6%增加到5.55%;其中,政府卫生支出由709.52亿元增加到10 579.23亿元,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由15.47%增加到29.96%;个人现金卫生支出由2 705.17亿元增加到11 295.41亿元,但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由58.98%下降到31.99%[13]。同时,政府通过各项措施大办教育,不断完善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加大了对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保障了适龄儿童享受九年义务教育;不断完善普通本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建立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等多种助学方式,2014年全国共资助学生8 500多万人次,资助资金总额超过1 400亿元[14]。1977年至今,中国高等教育得到长足发展,按照目前每年700万人的招生规模,2025年我国大学毕业的总人数将达到2亿,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这些措施,促进了我国各类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使人民较普遍地享受到教育发展成果。

但是,问题与成绩往往如影随形。我国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共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但仍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

首先,是创新动力不足。共建是共享的基础,而发展生产力是共建的前提。唯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将“蛋糕”越做越大,人民群众分到的“蛋糕”才会越多。然而,创新能力的不足严重阻碍了我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过程大体可以分为追赶和自主创新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由于目标明确,故常以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现有技术为主,经济增长速度也较高。后一阶段因没有现成技术可学,则需要依靠本国的科研力量予以推动。截至目前,我国已基本完成追赶工业化阶段,面临着由制造业大国向创新性强国的升级。可是,与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研发强度仍处于较低水平,与巴西等新兴工业国家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每万人中研究人员数也大大低于美、德、日。因此,创新已成为中国经济升级发展的瓶颈。

其次,是收入差距很不合理。生产力的发展是实行共享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还需将收入差距保持在合理范围内,才能提高人民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可现实情况是,2006—2015年十年间我国基尼系数分别为0.487、0.484、0.491、0.490、0.481、0.477、0.474、0.473、0.469、0.462①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data.stats.gov.cn/index.htm。,均较大超过国际公认0.4的贫富差距警戒线。同时,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仍存在巨大差距:由1985年的1.86扩大到2014年的2.75,农村整体生活水平远低于城镇[15]。而城镇私企、国有企业、公务及事业单位等行业部门间的收入差距也不容低估,因此,总有人感叹“工资被平均”或“拖了国家后腿”。显而易见,利益分配的不公,使社会在很多方面偏离了共同富裕的既定目标,直接影响了老百姓对中国道路的自信和对政府的满意度。

再次,扶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今,通过体制改革、经济发展和各种类型的扶持,中国已有6亿多人摘掉了贫困的帽子,但仍有5 000万人口尚未脱贫。并且,受自然、地理、人口本身等因素制约,这部分人口主要集中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脱贫难度很大。还有,因前期“大水漫灌”的扶贫方式较为粗放,导致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如扶贫项目较粗放、扶贫对象不精准,致使扶贫效果不佳;如过度追求经济增长,忽视对乡村社会文化事业的投入,致使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缓慢;如过度依赖政府,忽视激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坐、等、靠、要”的懒惰思想;如“输血式”扶贫,仅注重物质改善而忽视精神帮扶;等等。这些都说明,若仅依靠经济增长和提高人均收入来摆脱贫困,而忽视成果共享,贫困问题非但不能减轻,还有可能会加剧。只有效率和公平二者兼顾,才能减缓相对贫困和消除绝对贫困。

除此之外,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还没有实现实际全覆盖,养老保险还没有实现全国统筹,教育资源特别是基础教育中优质资源分配不均等情况的存在,都说明共享问题是我国目前社会发展中的一大短板,公平正义问题仍非常突出,需尽快解决。正因如此,党和政府对目前情况科学判断、系统谋划,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要求,要“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增强政府职能,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这一思路为今后的民生工作的新发展、新突破,提供了最有效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3 道路和制度:共享发展理念的政治基础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党的责任与使命。因此,共享发展理念的实现,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拓展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保驾护航。

3.1 共享发展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目标,要实现共享发展关键在党

来自人民、根植人民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真实写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更是我们党坚持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即以建立没有剥削的共产主义的富裕社会为奋斗目标,以老百姓的福祉为己任。毛泽东曾指出:“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唯一的路是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16]1471要实现共享发展,关键在党。从毛泽东到习近平,党的几代领导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团结带领各族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一个又一个胜利,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组成了一支集中全民族先进分子的党员和干部队伍。党虽出现过失误,但中国共产党敢于坚持真理,勇于修正错误,能够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审时度势,从“四个全面”的战略高度,做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部署,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得到了有效整治,进一步树立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17]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人民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对共享发展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和政策安排。

3.2 共享发展理念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贫富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最为突出的本质特征。在资本主义社会,“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方面,即在把自己的产品当作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穷困、劳动折磨、奴隶状态、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18]289-290。今天,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采取了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福利水平等措施以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缓和日益尖锐的劳资矛盾,但其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本质属性,决定了生产成果只能由少部分人占有和享用,类似“99%”抗议“1%”的“占领华尔街”运动终究无法避免。与此相反,共享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在中共中央为征求“十三五”规划建议意见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19]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后,虽然国际上对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决心的疑问从未间断,但历史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国走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绝不会动摇!因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现实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使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愿望一定会实现。

3.3 共享发展理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根本要求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只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这一制度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公有制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能动摇,这是保证我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证。”[20]其原因在于:第一,坚持公有制保证着劳动大众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消除着人与人的剥削关系,有助于防止两极分化。第二,公有制为主体的产权结构决定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结构。这种分配结构,有利于缩减收入差距,确保国民收入的公平分配。第三,公有制经济中企业利润非个人占有,而为集体或国家所共有,所交利润为国计民生事业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例如:2014年年初公布的《关于进一步提高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比例的通知》规定:“国有独资企业应交利润收取比例在现有基础上提高5个百分点,即:第一类企业为25%;第二类企业为20%;第三类企业为15%;第四类企业为10%;第五类企业免交当年应交利润。”这一规定增强了政府的再分配能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成果被全体社会成员所分享。第四,国有企业作为公有制最重要的实现形式,通过多年发展已拥有强大的经济和技术实力,在生产装备、人才储备、科技创新、管理能力方面优势明显。这些不仅增强了国有企业在国内外的竞争能力,也有助于扩大全民财富,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此外还应看到,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同时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符合解放和发展多层次生产力的客观要求,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保持整个国民经济的活力、支撑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必将有利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实现和保证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综上所述,几千年来,在大同世界共享人生,一直是先进的中国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今天,习近平提出共享发展理念,是在关键的时间节点上提出的重要发展理论。它基于对我国发展面临的新环境做出的科学和准确的判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共同富裕思想。虽然,它的实现绝非一朝一夕,但“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不断推进,共享发展伟大的目标就一定会实现。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洪远朋,于金富,叶正茂.共享利益观:现代社会主义经济学的核心[J].经济经纬,2002(6):4-8,13.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5] 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7] 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02-11-18.

[1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

[12]赵德馨.1949-2002年:走向共同富裕的两条思路及其实践经验[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2):29-38.

[13]王文娟.我国新医改背景下的医疗服务公平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6(2):93-100.

[14]张来明.坚持共享发展促进共同富裕[J].中国发展观察,2016(3):23-26.

[15]张辉.贯彻协调发展新理念,构筑均衡融合新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17-20.

[16]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7]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9]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征求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建议的意见[EB/OL].(2015-10-30).http://news. 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30/c_1116995911.htm.

[20]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 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N].人民日报,2015-11-25.

猜你喜欢
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产前超声发展及展望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脱贫发展要算“大账”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身担重任 更谋长远发展
推进医改向纵深发展
谈发展
它会带来并购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