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丹阳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与对策

2016-02-12 18:31:03平英华
台湾农业探索 2016年5期
关键词:丹阳市丹阳农作物

平英华

(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14)



江苏丹阳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与对策

平英华

(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14)

通过对丹阳市秸秆资源构成、利用现状的分析,梳理了丹阳市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本着构建“机械化还田为基础、能源化利用为方向、其他利用为补充”的产业体系,分析研究了丹阳市秸秆综合利用的路径和主要任务,提出为保障基本全量利用,应进行“2+2”工程,以及相应的措施建议。

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丹阳

Nanjing,Jiangsu210014,China)

2009年,江苏省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关于促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决定》,提出到2012年底,基本建立秸秆收集体系,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格局,全面禁止露天焚烧秸秆[1]。同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江苏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规划(2010—2015年)》,计划到2012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0%以上,2015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90%[2]。这些地方性法规和政策的颁布和实施,不仅明确了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和秸秆禁烧工作的责任主体和发展目标,也表明了秸秆综合利用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及社会生态环境具有重大影响。

江苏丹阳地处经济发达的苏南,长江三角洲黄金腹地,上海都市圈和南京经济圈的交汇处,经济发达,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为5.4∶52.3∶42.3,社会经济发展位居全国前列。近年来,丹阳始终把农作物秸秆利用作为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秸秆综合利用水平一直处于全省领先地位。本文通过对相关调查资料的梳理,分析研究其秸秆综合利用发展方向,以期对秸秆综合利用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1 丹阳秸秆资源和综合利用现状

1.1 秸秆资源现状

1.1.1 农作物种植结构 2014年(以下未注明年份的数据均为2014年度数据),丹阳农作物种植面积约8.33万hm2,以粮食农作物为主[3]。其中,水稻3.53万hm2、小麦3.27万hm2、油菜0.40万hm2、豆类0.13万hm2、其他作物1.00万hm2[3]。

1.1.2 农作物秸秆构成 丹阳农作物秸秆产量55万t左右,水稻、小麦秸秆量最多,占秸秆总量的95%,为52万t[3]。其中,水稻秸秆31万t、占56%;小麦秸秆21万t、占38%[3]。

1.1.3 秸秆收获时节特点 丹阳秸秆收获时节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三夏”小麦、油菜收获历时约15 d,秸秆产量24万t[3],占年秸秆产量的44%;“三秋”水稻、玉米收获历时约50 d,秸秆产量31万t[3],占年秸秆产量的56%。

1.1.4 秸秆可收集量 按照农作物机械化收获的作业规范,稻麦秸秆留茬高度一般不高于15 cm、油菜不高于5 cm,全市年秸秆可收集量为46万t[3]。其中,水稻秸秆可收集量26万t、小麦秸秆18万t、油菜秸秆2万t、其他秸秆不足1万t[3]。

1.2 秸秆利用现状

“十一五”以来,丹阳始终高度重视秸秆综合利用工作,逐步形成了“政府推动、企业(合作组织)主导、农户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秸秆综合利用机制。全市秸秆综合利用量52.66万t,综合利用率95.24%[4]。其中,肥料化利用77.12%、能源化利用16.82%、工业原料化利用0.45%、基料化利用0.54%、饲料化利用0.31%[4]。

1.2.1 秸秆肥料化利用 秸秆肥料化利用的主要途径是秸秆直接还田,以机械化粉碎还田为主要方式。还田量达到42.59万t[4],占秸秆总量的77.03%。

1.2.2 秸秆能源化利用 秸秆能源化利用以固化成型燃料为主,能源化利用9.30万t[4],占综合利用量的17.66%。

1.2.3 秸秆工业原料化利用 丹阳陵口镇的人造板材厂已进行了秸秆板材的小批量生产试验,生产出的秸秆板样品防水、防火等性能较好,可用于托板及装饰材料。秸秆原料化利用0.25万t[4],约占综合利用量的0.48%。

1.2.4 秸秆饲料化利用 由于全市畜牧养殖规模体量小,故秸秆粗饲料消耗较少,饲料化利用仅有0.17万t[4],约占综合利用量的0.32%。

1.2.5 秸秆基料化利用 食用菌产业作为丹阳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有一定的发展规模。全市基料化利用0.30万t[4],约占综合利用量的0.57%。

1.3 秸秆收储服务体系建设

1.3.1 收储政策扶持体系初步建立 为了建立和完善秸秆收储服务体系,丹阳每年投入数百万元财政专项预算资金,对在本市范围内收集规模达1000 t以上的收集企业、合作组织或个人,给予50元/t的收集补贴[5];对新建收集能力达3000 t以上的收储点,每点一次性给予20万~30万元的补贴[5];对购置的秸秆打捆机等收储机具给予不超过购机资金20%[5]的奖励。初步建立了收储政策扶持体系。

1.3.2 收储网络初步形成 全市初步形成了以规模化利用企业、综合利用专业合作社、农机合作组织和村组为主,以机械化收集为支撑的秸秆收储专业队伍,形成了具有丹阳特色的“政府推动、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主导、农户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秸秆收储体系。全市建有镇级收储中心18个[6],为秸秆综合利用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2 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被动式推进利用的格局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

丹阳秸秆综合利用一定程度上仍是“以禁促用”模式,是被动式的进行综合利用。在政策措施上主要依赖于市政府出台的政策,镇级缺乏对综合利用的投入,在工作力度上存在明显的推动力不足问题,在培育利用体系上缺乏主动作为。

2.2 扶持政策的调整对秸秆综合利用的影响较大

近年来,丹阳逐年降低了秸秆机械化还田补贴标准,对农民进行秸秆机械化还田的积极性有较大影响。同时,由于专项预算下降,缺少或减弱了秸秆多元化利用的政策扶持,现有扶持政策的推动力和促进作用尚显不够。

2.3 “两头软”问题是秸秆综合利用最大的软肋

主要表现在秸秆综合利用的“收和用”能力不强。在“收”方面,一是从事收集利用的企业、合作组织和个人不多,全市不足10个[7];二是收集能力较弱,尤其是机械化收集能力不强,全市收集量仅为稻麦秸秆产量的4%。在“用”方面,就地利用水平不高,尚未形成有效的需求市场,市场培育不够。

2.4 基层普遍缺乏应有的重视

虽然丹阳市出台的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意见中明确了镇级政府是秸秆综合利用的责任主体,但镇、村两级对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普遍重视程度不高,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工作“无目标、无思路、无办法”现象普遍存在,秸秆综合利用缺乏规划和明确的目标。

3 产业结构方向及发展原则

3.1 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随着丹阳市生物质发电厂秸秆用量的不断增加和燃煤锅炉能源替代工作的深入推进,秸秆能源化利用得到了较快发展。目前全市已经建成投入运营的生物质发电厂1座(这是丹阳独特的资源优势)、秸秆供气站3座、秸秆成型燃料加工点8个[5]。因此,能源化利用应是丹阳今后秸秆综合利用的重点发展方向。所以,丹阳秸秆综合利用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是:以建立健全秸秆综合利用产业体系为目标,以扩大综合利用规模和提高综合利用效益为核心,通过政策扶持、机制创新、技术引进、市场培育,逐步建立健全秸秆收储用体系,构建“机械化还田为基础、能源化利用为方向、其他利用为补充”的秸秆综合利用产业体系,形成区域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市场主导的秸秆综合利用新格局,全面提升综合利用水平,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贡献。

3.2 发展原则

3.2.1 政策扶持与市场主导相结合 充分发挥政策扶持作用和市场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生态效益的关系,努力构建适应市场机制的秸秆综合利用模式。

3.2.2 突出重点与优化结构相结合 着力夯实秸秆收储用体系,全力推进能源化利用,适度调整秸秆还田,进一步优化秸秆综合利用产业结构,形成结构优化、可持续的秸秆综合利用业态。

3.2.3 统筹规划与资源整合相结合 立足全局,通盘考虑,通过资金、技术、装备、人才和项目等积聚,培育综合利用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产业稳定健康发展。

3.3 发展目标

构建秸秆综合利用全产业链系统的政策扶持引导体系、运行通畅的秸秆收储体系、结构优化的产业体系,并形成以经济效益提高、社会效益明显、生态效益突出的农民参与意愿度高、社会满意度高、全社会重视的具有丹阳特色的秸秆基本全量综合利用模式,逐步形成“两主三辅”的“631”综合利用业态结构。“两主”即秸秆肥料化利用、以秸秆机械化还田为主,利用率占60%左右;秸秆能源化利用、以秸秆固化成型燃料为主,利用率占30%左右;“三辅”即秸秆饲料利用、基料化利用和工业原料化利用,利用率占10%左右。

4 利用路径和主要任务

4.1 利用路径

根据丹阳实际,秸秆综合利用应按照“巩固基础领域、提升主导领域”,稳步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水平的提高。基础领域以政策导向明确、技术成熟、简单易行、利用量大,且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宜面上推广应用的秸秆肥料化利用技术为主;主导领域以规模化利用、产业化发展前景广阔、有较大发展潜力的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为主,形成“两主三辅”的综合利用体系。

4.2 主要任务

4.2.1 完善政策体系 为保证秸秆综合利用稳步、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应进一步完善系统的秸秆综合利用全产业链扶持引导政策。

4.2.2 健全收储体系 发展形式多样的秸秆收储服务,规范秸秆存放点和收储利用中心建设,建立起满足需要、运行通畅的秸秆收储运体系。

4.2.3 综合利用体系 配备动力55 kW以上的大型秸秆还田机具,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通过发展新企业以及对现有企业促强扶弱,大力发展秸秆成型、生物质燃料利用等秸秆加工及利用装备和设备。应特别注意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秸秆综合利用龙头骨干主体。

5 实施重点保障工程

实施“2+2”工程,即建设2项工程,构建2个体系。2项工程包括“秸秆机械化还田工程、秸秆成型燃料能源化工程”;2个体系包括“秸秆收储体系、秸秆综合利用扶持政策体系”。

5.1 2项工程

5.1.1 秸秆机械化还田工程 进一步完善稻麦秸秆还田标准化技术规程,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农民购置高性能秸秆粉碎机、灭茬机、带粉碎装置的联合收割机和大马力拖拉机等秸秆还田作业机具。同时,对现有的秸秆还田机具进行报废更新。重点提升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秸秆还田作业能力。

5.1.2 秸秆成型燃料能源化工程 各镇应至少引导扶持建立1~2家具有一定规模的秸秆固化成型企业或专业合作组织。同时,为了有利于成型燃料市场的形成,除个别镇外,其余各镇至少应引导扶持建立1~2家2000 t以上的生物质锅炉点,并充分利用现有的生物质电厂,确保实现秸秆就地加工、就地利用消化的目标。

5.2 2个体系

5.2.1 秸秆收储体系 50%的行政村应建立临时堆放点。各行政镇至少建立1~2个收储规模3000~5000 t的收储中心,每个收储中心在本行政镇建立3~5个收储分中心。

5.2.2 秸秆综合利用扶持政策体系 构建“秸秆综合利用机械装备购置补助+秸秆利用项目建设补助+秸秆收储补助+秸秆制品加工补助+秸秆制品利用补助”扶持政策体系。

6 效益分析

实施秸秆综合利用,不仅能使农民增加经济收益,而且具有良好的环境和社会效益。

6.1 环境效益

实施秸秆综合利用,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因秸秆焚烧或乱堆乱放带来的大气污染和环境破坏,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空气质量。1 t秸秆相当于0.55 t标准煤[8],即能源化利用1 t秸秆可减少1.43 t CO2、13.2 kg SO2、3.85 kg NOx的排放。农作物秸秆肥料化、能源化等综合利用,对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农业部关于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6.2 社会效益

通过秸秆综合利用,可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农村多种产业发展,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可为农民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城乡和谐发展;可以有效地改善农村公共卫生环境,整治农村脏乱差环境,提高农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有效地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有利于促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

7 保障措施

除组织、机制保障外,应重点在政策、资金和监管上提供有效的保障。

7.1 政策保障

充分贯彻落实国家、江苏省和镇江市对促进秸秆综合利用的各项优惠政策,保障各项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同时,根据丹阳的具体情况,从土地利用、税费收取和产业扶持等方面制定一系列地方优惠政策,鼓励秸秆收储体系建设和“五化”利用,保障有关政策在促进秸秆综合利用中真正起到引导作用。

7.2 资金保障

把秸秆综合利用纳入丹阳“十三五”规划,市乡级财政加大对秸秆综合利用的资金投入力度,在对秸秆“五化”利用给予持续的资金扶持的基础上,重点加大对秸秆收储加工中心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积聚各部门争取的资金和项目,集中向秸秆综合利用收储加工中心、龙头企业和有关基地投放。拓宽投融资渠道,吸引民间各类资金投向秸秆综合利用产业,逐步形成适应市场机制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7.3 监管保障

市政府应将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纳入政府年度考核指标,加大财政投入,落实政策措施,加大监管力度,严格考核奖惩,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加快发展。农业、农机等相关部门要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效应,继续探索技术路径,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千方百计组织实施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各个领域、不同环节的具体工作。全市要继续深入学习宣传《省人大常委会关于促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决定》等有关法律法规,不断营造促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良好社会环境。

[1]江苏人大常委会. 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决定[EB/OL]. http://www.jsrd.gov.cn/.

[2]江苏省人民政府. 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规划(2010-2015年)的通知[EB/OL]. http://www.js.gov.cn/jszfxxgk/.

[3]丹阳市2014年农作物秸秆资源统计表[Z]. 丹阳市农机局,2015.

[4]丹阳市2014年秸秆综合利用情况统计表[Z]. 丹阳市农机局,2015.

[5]丹阳市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总结[Z]. 丹阳市农机局,2015.

[6]丹阳市2014年秸秆收储中心(站)点统计表[Z]. 丹阳市农机局,2015.

[7]丹阳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九次主任会议材料之一丹阳市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汇报[Z]. 丹阳市农业委员会,2015.

[8]李逸辰,康文星,何介南. 陕西省秸秆资源能化潜力评价[J]. 现代农业科技,2014(8):168-170.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rop Straw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in Danyang of Jiangsu

PING Ying-hua

(NanjingResearchInstituteforAgriculturalMechanization,MinistryofAgriculture,

Based on the composition and utilization status of straw resources in Danyang City,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straw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in Danyang were sorted out. In view of the industrial system of “mechanized straw returning to field as the basis, energy-oriented utilization as the direction and other utilization as the supplement”, the path and main tasks of straw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in Danyang were analyzed. Then,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including carrying out the “2+2”project and so on, thus to use completely the straw resources.

crop straw;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Danyang

2016-05-16

平英华(1961-),男,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投资项目规划研究. E-mail:pingyinghua@sina.com

10.16006/j.cnki.twnt.2016.05.015

S38

A

1637-5617(2016)05-0074-04

猜你喜欢
丹阳市丹阳农作物
丹阳市多元联动打造群租安居“新样板”
土壤污染与农作物
军事文摘(2024年6期)2024-02-29 10:01:50
Fabrication of High-Efficiency Polyvinyl Alcohol Nanofiber Membranes for Air Filtration Based on Principle of Stable Electrospinning
高温干旱持续 农作物亟须“防护伞”
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11-09 23:18:44
丹阳市直击痛处 全面提升执法质量
孔门十二时辰
俄发现保护农作物新方法
今日农业(2022年15期)2022-09-20 06:54:16
夏季农作物如何防热害
今日农业(2022年13期)2022-09-15 01:19:08
丹阳市 打出“组合拳” 用好执法权
李丹阳
陶瓷研究(2021年4期)2021-10-07 06:4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