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中国茶业经济走向分析

2016-02-12 18:31:03陈清微杨江帆
台湾农业探索 2016年5期
关键词:茶业茶园常态

陈清微,杨江帆

(1. 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2. 中国乌龙茶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2;3. 福建农林大学茶叶科技与经济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2)



经济新常态下中国茶业经济走向分析

陈清微1,2,3,杨江帆1,2,3

(1. 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2. 中国乌龙茶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2;3. 福建农林大学茶叶科技与经济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2)

分析了经济新常态下茶业经济的走向问题,认为经济新常态下茶业经济将改变过去依靠面积扩张和过分依赖外部能源投入的粗放式、资源掠夺式的发展;茶产业将实现其产业链条上的优化升级、延伸发展,在保证茶叶第一产业茶叶加工生产稳定的情况下,深入开发茶叶深加工及茶文化旅游等二、三级产业,并在生产、种植方式上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茶园,提升人力资本质量,运用科技创新,由粗放式的发展向集约式发展转变,同时逐渐远离泡沫,回归正常企业利润,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经济新常态;茶业经济;茶产业;优化升级

2014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河南考察之时首次提到“新常态”一词;同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他阐述了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3个不同于过去30年的特征: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1]。根据经济增长理论,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有资本、劳动力、资源和技术等。在一定范围内,资本、劳动力、资源对经济的短期增长具有重要影响,但超过了范围,其作用就很有限,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则具有长期的影响。过去,我国拥有一批数量庞大的廉价劳动力、充裕的自然资源和比较宽松有利的技术引进条件,在此基础上,依靠大量的资本投入,我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然而在经济新常态下,资本回报率降低、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约束趋紧,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变小,我国再也无法简单地依靠引进国外设备和技术来推动发展,经济增长速度自然从高速转为中高速增长,同时也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了创新驱动[2]。

茶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在我国经济体系中占有一定地位;同时,茶业也是民生产业,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活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茶产业取得了重大发展,但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茶产业该何去何从,本文进行了探讨。

1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茶业经济的特征

经济新常态下,中国茶业经济呈现了一些有别于以往的特征:从增长速度上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茶业经济保持了较快速度的增长,但这种增长是不可持续的,新常态下将转向更低速增长;从产业结构上看,过去我国茶产业发展主要以高消耗、低产出的产业为主,产业结构偏向价值链的中低端,新常态下要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结构水平;从增长动力上看,茶产业主要依靠廉价的劳动力,是一种主要依靠要素驱动推动增长的模式,新常态下的增长则更多的是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新引擎;从经济效益上看,过去炒作成风,“天价茶”层出不穷,存在很大的价格泡沫,新常态下茶产业要回归理性,远离泡沫,走产业为大众服务之路。

2 经济新常态下茶业经济走向分析

2.1 在产业结构上,优化和延伸产业链

中国茶产业涉及三大产业,存在着茶园基础差、产出水平低、组织化程度低、机械设备陈旧、低水平重复建设、茶叶综合利用水平低等一系列问题[4]。经济新常态下,茶产业不仅要完成在各自产业链条上的优化升级,更要延伸茶产业价值链,实现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延伸发展。

茶业第一产业是茶叶生产,包括各种茶场及初、精制厂,是传统茶产业的基础。但由于茶产业技术与资本进入门槛较低,导致茶产业组织结构普遍存在小和散的问题。中国有8000万茶农,人均茶园不到半亩。规模小导致了茶叶科技推广难,生产机械化不容易实现,成本无法降低,产品质量不能得到保障,更无法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5]。因此,需要扶持一批茶业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力量,把分散的茶叶企业和资源加以整合改造,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茶叶企业和茶叶企业集群,并把它们做大做强,从而优化茶业市场,推进茶业产业化经营。经济新常态下,通过提高中国茶产业组织化程度,实现茶叶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和标准化仍将是实现茶产业优化升级的一个长期目标和任务。

茶业第二产业是以茶饮料和茶叶深加工为代表的轻工业,整个发展方向是由传统茶产业向食品、医药、日化等行业的延伸。茶饮料是目前兴起的子行业,茶饮料因其方便、卫生、健康、时尚,目前已成为中国软饮料市场上位居第三位的饮料产品,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茶叶深加工也是茶业优化升级的另外一个有力手段。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茶叶中多酚类化合物的提取和应用研究,与日本相比,起步差不多,但日本在产品的商业化上已经取得了较大成就,仅茶多酚一项每年的产值就已达100多亿美元。

茶业第三产业是以茶旅游业、茶馆业等为主体的服务业。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方面的需求也随之增加,以茶旅游等为代表的茶文化服务业也得以快速发展。许咏梅等[6]指出旅游业是可持续发展的低碳行业,利用茶文化和茶产品开发茶叶旅游的营销策略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将茶产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把茶叶基地提升为生态旅游基地,把第一产业变为第三产业,是茶产业发展的一个方向。安溪建立的茶文化博物馆、八马集团建立的铁观音庄园、武夷山的印象大红袍、蒲江县的“茶海之岛”项目和杭州打造的“欢乐健康茶旅游项目”吸引了大量消费者的关注,成为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传统种植业向旅游服务业延伸的典型。随着茶叶消费形式的多元化和人们日常交际的需要,中国茶馆数量从2007年的48842家增长为2012年的50984家,年均增幅4%(市场调查机构英敏特报告);同时,茶馆业在形式上也有所变化,从往年的仅提供茶叶消费到如今的提供差异化的文化表演或文化活动。可见,中国茶业第三产业正走出一条与文化表演相结合的道路[7]。

2.2 在发展方式上,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市场化机制的推进,我国茶叶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茶叶面积由1985年的107.7万hm2增加到2012年的235.3万hm2,产量由1985年的43.2万t增加到2012年的175万t。尽管中国茶叶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大,产量在不断增长,但茶产业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2.2.1 盲垦扩增影响茶园可持续发展 茶叶产量的增加过度依赖茶园面积粗放式的扩张,影响了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福建省为例,2000年福建省的农作物种植总面积279.33万hm2,2010年减少为227.08万hm2,减少了约18.7%,同期,福建省的茶园面积从12.92万hm2增加到了20.12万hm2,增加了约55.7%。福建在整体耕地面积递减的情况下,茶园面积却在逐年递增,究其原因主要是茶叶较其他作物利润相对丰厚。在茶叶种植可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刺激下,茶农通常会简单地选择扩大种植面积。但由于经营主体是分散农户,缺乏长远的眼光,茶园的前期规划能力有限,新建茶园中高标准茶园较少,使得茶园面积扩大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这给茶园长远发展埋下了隐患[8]。另外,在一些茶区,部分茶农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毁林开垦新茶园,导致水土流失,破坏了生态环境,同时也威胁到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2.2 劳动成本的增加打击生产者积极性 除了依靠面积扩张粗放式的发展外,我国的茶叶生产还依靠廉价的劳动力。由于茶叶生产门槛低,茶区内基本家家户户都从事茶叶生产,而且是男女老少齐上阵。这种低廉的劳动力固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发展,但其可持续性较差,特别是近年来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消失,大量年轻劳动力进城务工,茶区劳动力缺乏的问题日益严重。劳动力的缺乏带动了劳动力费用的上涨,给茶叶生产增加不少成本,如安徽以每公斤名优干茶600~1000元的市场价格估算,仅成本平均就需400多元/kg。当地外请的采茶工在包吃、住、行之外,日工资普遍在100元以上。成本上涨而销量和价格却没有相应提高,严重打击了企业和茶农的生产积极性[9]。

2.2.3 缺乏科学的种植管理方式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茶产业在发展,但其产量的增加过分依赖外部能源投入也影响了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茶叶生产中,施肥方面存在着过于依靠速效氮素的施用、过量使用无机化学肥料、轻视有机肥和微量元素肥料、缺乏对各种元素的配合使用等问题。这种施肥方式,不仅造成施肥成本高、效率低,而且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在防治病虫害方面,尽管有物理防治、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等多种防治方法,但多数是以喷施农药为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手段,甚至部分茶农在利益的驱动下,经常施用药效好、成本低但在茶叶上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而生物防治、综合防治等新应用较少。这种以化肥、农药为代表的高投入、高消耗的经济模式,由于其经济回报快,所以在茶叶产区得到大面积应用。然而,过分地依赖外部能量投入,片面地追求眼前经济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对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利用使得生态经济系统超负荷运行,造成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物种减少等问题。

经济新常态下,这种简单依靠面积扩张、压榨劳动力和掠夺资源粗放式的发展方式必然需要进行转变,向提高茶叶品质和综合利用率的集约发展转变。根据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的数据,2012年中国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及产值分别达到235.3万hm2、175万t和939.63亿元,较2011年同比分别增加6.6%、12.7%和28.9%。可见,茶叶产量和产值的增幅均高于茶园面积的增幅,有些甚至是数倍于茶园面积的增幅。

2.3 在经济效益上,茶叶价格回归价值

当前,茶叶市场上的茶叶价格偏离价值,存在泡沫。茶叶价格泡沫的原因除了炒作以外,茶叶被当成奢侈品来消费,“奢侈化”的消费风气助长了茶叶价格的泡沫。目前,中国是世界主要的奢侈品消费国家,整个奢侈品消费占全球市场的25%,高端茶叶在部分先富的群体面前似乎已经丧失了其功能,更多的是一种身份和面子的象征。经济新常态下,居民的收入逐步提升,内需成为拉动经济的主要力量,大众化消费也成为茶叶消费的主体,中低端茶叶消费由于面对的是大众化消费,销量不仅可能没有下降,甚至由于茶青价格的下降,其消费反而得到增加。随着消费结构的变化,茶企为了增大利润、减少影响,也会加大对中低端茶叶市场的重视,生产适合大众化消费的茶叶,从而远离泡沫,回归正常的企业利润。

3 结语

经济新常态下的茶业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我国茶产业的发展不能仅是数量上的发展,不能单靠面积扩张和对资源疯狂掠夺的发展,更要追求质量上的发展;不仅是要速度的发展,更要有效率的发展,走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1]新华网. 全面准确理解中国经济新常态[EB/OL]. (2014-11-10).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4-11/10/c_127195555.htm.

[2]李建波. 怎样看中国经济新常态[N]. 学习时报,2014-10-23.

[3]于观亭. 谈谈中国茶业发展趋势[J]. 茶业通报,2001(1):4-6.

[4]杨江帆,李闽榕. 中国茶产业发展报告(2013)[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33.

[5]许咏梅,何讯民. 浙南茶叶市场调查报告[J]. 茶叶,2010(1):29-31.

[6]杨江帆,李闽榕. 中国茶产业发展报告(2014)[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27-28.

[7]孔祥瑞. 福建省茶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策略[J]. 湖南农业科学,2013(6):46-49.

[8]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2012年全国茶叶产销回顾及今年形势分析[J]. 中国茶叶,2013(6):4-7.

[9]徐虹钗. 福建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 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9.

Development Analysis of Tea Economy in China Under the New Normal

CHEN Qing-wei1,2,3, YANG Jiang-fan1,2,3

(1.CollegeofHorticulture,FujianAgricultureandForestryUniversity,Fuzhou,Fujian350002,China;2.CollaborativeInnovationCenterofChineseOolongTeaIndustry,Fuzhou,Fujian350002,China;3.TeaInstituteofScience&TechnologyandEconomy,Fuzhou,Fujian350002,China)

The moving trend of tea economy under the new normal is mainly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that is, the tea economy under the new normal will change the past development model which relied on area expansion and external energy input; and the tea industry will achieve the upgrading an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hain, and further develop the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such as the deep processing of tea and tea culture tourism, while guaranteeing the stable tea processing. Moreover, the ecological tea garden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ll be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new modes of production and planting, thu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uman capital, and achieve the transition from extensive development to intensive development by using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tc.

economic new normal; tea economy; tea industry; upgrading

2016-03-08

陈清微(1993-),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茶叶经济与资源利用. E-mail:497988155@qq.com

杨江帆(1956-),男,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茶叶经济、文化与资源利用研究. E-mail:yjf3001@163.com

福建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中国乌龙茶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专项(闽教科〔2015〕75号)

10.16006/j.cnki.twnt.2016.05.009

F326.12

A

1637-5617(2016)05-0046-04

猜你喜欢
茶业茶园常态
茶园飘香
心声歌刊(2021年6期)2021-02-16 01:12:36
茶园之晨
江淮法治(2020年16期)2020-11-27 10:30:20
返乡,闯出茶业一片天
海峡姐妹(2020年8期)2020-08-25 09:30:18
林秀娟 茶业“双师”
海峡姐妹(2020年5期)2020-06-22 08:25:54
湄潭茶园
乡村地理(2018年1期)2018-07-06 10:31:18
贵州茶业大事记
贵茶(2018年6期)2018-05-30 09:53:32
茶园观色
百科知识(2018年7期)2018-04-17 16:46:38
茶业新星——“冷泡茶”
广东茶业(2016年4期)2016-02-27 11:13:01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18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中国卫生(2015年2期)2015-11-12 13: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