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燕飞
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华夏文明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文化瑰宝,成为享誉世界的大国名片,是现代社会价值观的文化内涵和本源之髓,成为重塑中华文化精神,创新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的核心力量。
2013年1月21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甘肃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围绕“一带”(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发展“三区”(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和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打造“十三板块”(文物保护、大遗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利用、民族文化传承、古籍整理出版、红色文化弘扬、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品牌打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节庆赛事会展举办)的建设意见。甘肃省华夏文明创新区建设“1313 工程”是甘肃省“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加快推进文化大省建设的战略之举,对经济欠发达但文化资源富集地区探索科学发展、转型跨越的新路子具有重要意义”,“是甘肃在正确认识自身优势和劣势的情况下,提出的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决策,这是新时期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重点和亮点。”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背景下,甘肃境内的各种文化资源迎来了历史性的机遇与挑战,给文化学者们提出了开发与建设民族文化品牌的重要课题。而如何借助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东风,将崆峒武术建设成为创新区文化品牌内容,将泾渭流域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持续源动力,最终破解甘肃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而社会经济发展落后的尴尬窘境,开启泾渭流域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经济转型发展的新路径与新机制是亟待解决的紧迫问题。
泾渭流域保留着大量的民族传统体育与竞技项目,如“东乡族拔棍”“保安族夺腰刀”“裕固族顶杠子”,另外还有民族式摔跤、武术、陀螺、射弩、民族健身操等项目。这些都是泾渭流域重要的民族体育项目,与泾渭流域的地域文化、人文情怀、地理环境及历史文化都有着必然的联系。崆峒武术是泾渭流域特色的民族传统项目,以崆峒来命名,为众多武术爱好者所熟悉。在泾渭流域将崆峒武术活动冠以他名的屡见不鲜,如天水、陇南地区命名为陇右武术或陇山武术,还有一些命名为天水武术、陇南武术,平凉地区冠名以平凉武术,还有一小部分称崆峒武术,庆阳及平凉亦也称为陇东武术,陕西将其称为陕西红拳、关中武术及宁夏固原称之六盘山武术等,这些称谓不一而同。笔者调查发现,“崆峒武术起源于渭河流域和泾河流域,以泾渭流域为主干线,辐射周边。受原始生产条件限制,以其高山为主要隔断,所辖范围向东应不超出子午岭山脉,向西至临洮(秦之陇右郡羌戎边界)周边,向南则不越秦岭,向北则不越六盘山北端诸山余脉,主要包括天水、平凉、庆阳、宁夏固原、陕西宝鸡、长武等地区。这一地区构成高山环抱、水流密布的黄土高原盆地,正好处于泾渭流域六盘山周边人类活动区域,远古泾渭流域的华夏文明区域孕育了西部特色的崆峒武术。”泾渭流域崆峒武术具有民族性、文化性和地域性,但名称必须统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打破现有的行政界限,统筹全省文化资源和各类生产要素精神主旨,才能凸显崆峒武术的特色。
泾渭流域崆峒武术文化是泾渭流域优秀文化的一部分,是泾渭流域优秀民族体育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泾渭流域民风民俗的重要体现与展示。崆峒武术源于泾渭流域,泾渭流域先民们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主要是与凶禽猛兽的斗争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将击、刺、砍、砸、打等动作运用在人的技术中。一击、一伐、一刺,这些动作不断被模仿、习练,催生了泾渭流域崆峒武术。……远古时期的崆峒武术,经过生产劳动、宗教祭祀、养生哲学、娱乐活动、民族融合、军事战争及器械应用的不断充实丰富,结合人类自身的经验意识,将还没有完全脱离生产技能范畴的、低级的、基础的、原始形态的徒手与器械的攻防技能进行创新与发展,再通过人与人的实践检验,初步形成了具有防身自卫功能的原始崆峒武术形态。”崆峒武术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更是远古时期泾渭流域先进生产力的写照。崆峒武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含有民间神话传说、宗教文化、养生文化、民族文化、军事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其中道教、佛禅、儒信文化元素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三教合一更成为泾渭流域崆峒武术独特的文化风格。
远古时期,泾渭流域已经有了人类的活动。大地湾文化的发掘,使泾渭流域成为华夏文明发祥地毋庸置疑。在还没有文字记载之前各种丰富的民间神话传说成为华夏渊源的重要文化记载。崆峒武术是融合道显、禅定、儒修身思想的传统文化。伏羲、女娲、西王母、黄帝、炎帝等远古时期的华夏始祖与崆峒武术神话传说之间有着诸多的联系。泾渭流域可以考证的神话传说包括伏羲传说、女娲传说、西王母传说、黄帝传说、炎帝传说、岐黄文化传说、周祖弃神话传说、周穆王驾八骏巡幸和西王母宴请的传说、武王灵台祭祀传说、秦王登崆峒和汉武帝巡崆峒的传说等,足以形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突出的神话传说体验园,并将与其相关的众多神话传说古迹,如黄帝传说的轩辕沟、十万沟及演武场;伏羲庙及卦台山;王母宫和女娲祠都纳入其中,形成可以整体全面布局体验区,以展示各种相关崆峒武术活动。
泾渭流域华夏文明渊源流长。远古传说中的氏族首领伏羲、女娲、炎帝、黄帝、西王母,尤其是女娲与西王母成为母系氏族社会重要的历史见证,黄帝问道崆峒,以及秦王朝崛起于泾渭犬丘,汉武帝时期战功赫赫的六郡名将都与泾渭流域息息相关。秦皇汉武的崆峒巡幸,李氏家族的渊源考证,这些都为泾渭流域的帝王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可以将辉煌的帝王文化重点开发,形成帝王文化研究中心和相关的帝王文化历史遗存中心,将泾渭流域远古时期帝王与周秦汉时期的帝王相关的地域重点开发,形成泾渭流域帝王文化圈,结合华夏帝王的形象效应,形成泾渭流域崆峒武术的帝王文化展示园。
伏羲是华夏人文初祖,岐伯是华夏医祖,广成子是道教圣人。他们开创了泾渭流域崆峒武术养生文化,同时也开创了华夏文明的养生文化。《易·系辞传》曰:“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伏羲氏顺天时合地利,观天地之象创造了类万物之情、顺应自然的哲学思想,开创了人类养生文化的真实写照。《庄子·在宥》载:“彼其物无穷,而人皆以为有终;彼其物无测,而人皆以为有极。得无道者,上为皇而下为王;失吾道者,上见光而下为土。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故全将去女,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野。吾与日月参芜,吾与天地为常。”这是道教圣人广成大仙的养生之道,更是轩辕黄帝后世得道之缘的养生修仙之术。于是黄帝与岐伯、雷公等臣子坐而论道,探讨医学问题,汲取岐伯养生之长,并形成了举世闻名的《黄帝内经》,影响之至,现代亦然。“又受伏羲、黄帝思想的指导与影响,结合八卦对立统一思想,及广成子“与日月参芜,与天地为常”道家养生思想,并形成《黄帝内经》的陇东崆峒武术传统养生综合理论,教化与救助民众”。泾渭流域如此辉煌的养生文化,如果将其开发,形成养生文化研究中心,配备相应的医学养生活动,可以形成不可估量的社会价值。
从远古时期的氏族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泾渭流域的战争数不胜数。中华民族之所以被称做华夏民族和炎黄子孙,是因为泾渭流域远古时期两大部落炎帝和黄帝的先后统一,才出现了华夏民族的大称谓。那么,远古时期伏羲氏族、黄帝氏族、炎帝氏族的战争与统一,母系社会时期的女娲族、西王母族也同样经历了战争与统一。虽然远古时期的部落战争已经无法考证了,但是与之相关的军阵场所,如与黄帝相关的十万沟和演武场等历史遗迹,散布于泾渭流域的各个区域。周先祖弃、公刘、鞠、公刘、古公亶父等同样也是氏族首领,与泾渭流域其他戎族战争不断,最典型的是“夏道衰,而公刘失其稷官,变于西戎,邑于豳。其后三百有馀岁,戎狄攻大王亶父,亶父亡走岐下”。这是周族与戎狄军事战争的最早记载。另外,“明年,伐犬戎。明年,伐密须。”“周西伯昌伐畎夷氏。武王伐纣,放逐戎夷泾、洛之北。穆王伐犬戎”都是有历史记载的周族战争。周武王灵台祭天,是一场规模浩大,战前动员的军事活动,自此后文王、武王伐商立周,秦先祖崛起于渭河之源,前前后后与泾渭流域西戎诸族战争无数,多少次被西戎诸族征伐,最后“西戎八国服於秦,故自陇以西……各分散居谿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馀戎,然莫能相一”。秦王朝一统天下,秦始皇兵马强大的军阵,步兵、骑兵和战车组合,长兵、短兵和弓弩搭配,充分展示泾渭流域崆峒武术军事价值。汉代,虽然只有汉武帝的西巡崆峒之幸,但是为汉朝开疆拓土,驱除边患的战将中六郡子弟众多,以飞将军李广为首的陇右、天水、安定、北地良家子数不胜数。因此,将远古时期三皇五帝传说的战争,将周族战西戎的军事战争和武王祭天以及秦兵马俑战阵大力开发,形成泾渭流域众多武术名将品牌,将泾渭流域崆峒武术军事价值通过远古部落战争影视、军旅体验园进行开发,形成黄土高原周族军事文化体验园;武术名将展示园;泾渭流域天水区、平凉区、宝鸡区、庆阳区四大主体的军事文化体验园区。
泾渭流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其中炎黄文化就是一种典型的民族文化。黄帝炎帝源起于泾渭流域,为中华始祖。两大部落的一统,才有了今天的华夏民族。炎黄文化是最远古的民族文化,可以将其与伏羲文化共同开发成为泾渭流域民族文化的代表,形成泾渭流域三大先祖文化品牌。另外,在奴隶社会时期,泾渭流域是以戎狄为首的游牧文化区域,“夏商周秦时期,周族周边的诸族,尧时曰荤粥,夏代称獯鬻,商代称鬼方,周曰猃狁(见《诗经》),秦曰匈奴,到春秋战国之际,则以“戎”或“狄”的名称出现于史书。”汉代时这一区域是游牧西羌族的活动区域,是各西戎诸族活动的主要区域,是现代少数民族的聚集区。而在这一区域曾崛起了两个王朝,一个是周族崛起,另一个是秦族。两大王朝都与泾渭流域游牧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到了汉代,泾渭流域的游牧文化区(陇右、天水、安定、北地)的安定统一是中央王朝安定的基础。即使到了现在,泾渭流域仍然是各少数民族的交融区,是民族文化的典型区域。因此,可以利用类似《芈月传》的影视影响力,开发更多的相关游牧文化与华夏文化产品,将民族文化挖掘出来。
华夏文明创新区建设的思路已经形成,工作重点明确,已形成了统一布局,协调负责的工作机制。围绕创新区建设工作中保护、传承、展示、创新、发展的五大环节,将泾渭流域的崆峒武术从大区域开发的角度,形成神话传说文化、帝王文化、养生文化、军事文化和民族文化品牌。建设各种文化体验园,重点打造黄帝文化园、伏羲文化园、女娲王母文化园、周族文化园、秦族文化园、黄岐医学文化园和武术名将文化园等崆峒武术主题的体验区。以保护为重点,通过开发、传承、展示、创新,促进泾渭流域崆峒武术的发展,使其成为华夏文化创新区中的新品牌。
在泾渭流域这一华夏文化发祥地,各种文化交融。远古时期的华夏文明,以伏羲始祖文化最为突出和丰富,女娲、西王母文化也相对集中统一,争议不多。周秦二族崛起于泾渭流域,顺流而下遍布华夏大地,汉代六郡良家子弟多出关西,武将众多,但是也逐渐分布到了各地,李氏先祖的渊源更是深远,但是最终立世成名于三晋大地。诸如黄帝文化关于崆峒武术的内容最为丰富,虽然曾有陕西与甘肃的争议,但是在上世纪末已经得到定论,泾渭流域的黄帝文化不会因为此而遗失殆尽。关于华夏文明中始祖文化、周秦族渊源文化、汉代泾渭流域的武将都有同样的问题,争议颇多,各地多以行政区域为中心,一方面体现了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也引发了一定的学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竞争,使得地域文化重复开发。如果体验者在陕西看到的和在甘肃看到的一样,文化的可持续性、品牌性大大降低。
泾渭流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优秀文化品牌多,分布地域广泛。如始祖文化、女娲王母文化、岐黄文化、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和民族宗教文化与崆峒武术结合,分布于泾渭流域的各个区域。甘肃天水是伏羲文化的诞生地和伏羲文化的发祥地,鉴于河南周口淮阳县、山东济宁和湖南郴州等地都有伏羲女娲文化,甘肃天水伏羲文化园的建设应突出泾渭流域伏羲文化特色,重点打造伏羲文化发祥地的特色,将伏羲庙、卦台山、大地湾遗址、女娲祠作为抓手,结合祭祖大典,在周边开发相关的人文文化景点,形成文化、人文和古迹为一体,国学、旅游、表演、影视和产业一体的文化园;同样,丰富岐黄文化中的医学、养生、表演、体验为一体的产业化文化园;女娲王母文化园是华夏文明中母系社会最直接的文化体验园;而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和宗教民族文化贯穿于泾渭流域的整个区域,因此,可以选择甘肃平凉为重点开发文化园。这样就形成了泾渭流域从西至东的分布格局,泾渭源头的始祖文化园、中段的母系社会文化园、农耕游牧宗教民族文化园、下段的岐黄文化园。这样各区域既是一脉式的文化体验园,又各具特色,各有品牌。
“大市场、大旅游、大产业和大发展”是现代文化旅游市场的主要战略思想,也是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以崆峒旅游业为龙头的文化产业拓展,提出创建“崆峒旅游名牌产品”战略和“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发展格局,兴建“两区”“一网”。这里提到的“两区”“一网”就是大旅游、大产业发展的典型体现。因此,在建设区域文化品牌时,完善以上各大文化园的实体建设,将国学演绎、远景回放、文化体验、武术表演等分布其中,形成以伏羲文化、岐黄文化、女娲王母文化、周秦文化、游牧文化、民族文化、武术名将文化为中心的文化园区,及周边相关地方文化园区;打造各种泾渭流域品牌文化为中心的周边其他历史文化和相关人文文化中心区,通过贯通、连接、交叉及连线的方式形成一张泾渭流域文化产业大网,即所谓泾渭流域这一网络。这样,各种文化品牌得到了树立,内容得到了丰富,形式得到了创新,文化得到了宣传,市场得到了开发,经济得到了发展。
崆峒武术分布于泾渭流域大地,与泾渭流域各种文化彼此交汇。在立足于泾渭流域的基础上,在现有的规模下,将崆峒武术的道韵、禅武、儒学充分挖掘,形成与各种文化相衬的崆峒武术文化产业,如崆峒武术主体产业、崆峒武术影视产业、崆峒武术表演产业、崆峒武术旅游业、崆峒武术教育产业、崆峒武术实业等。值此华夏文明创新区建设之际,推广合作为各大文化园和体验园的表演、学习、展示内容,以“大市场、大旅游、大产业和大发展”的目标,在华夏文明创新区建设中快步发展,成为泾渭流域华夏文明文化产业。
总之,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是一篇大文章,是甘肃社会经济发展千载难逢的机遇,更是泾渭流域崆峒武术发展的最佳机遇。泾渭流域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有着独具特色的品牌文化,也有交汇融合的华夏文化,而作为西部泾渭流域特色民族文化的崆峒武术,以其深厚的历史渊源、丰富的文化内容、不断衍生的社会性文化和潜力巨大的市场价值成为泾渭流域各种文化园的特色文化,对其保持、利用和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西部发展大背景下,华夏文明创新区建设的文化产业的经济转型,建设开发泾渭流域文化园,形成品牌文化的“两区”和泾渭流域“一网”大网络,转化“两区”“一网”品牌文化的经济价值,最终促进泾渭流域崆峒武术品牌的大发展,形成新的社会文化生产力。
[1] 李满福.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布局确定——围绕“一带”建设“三区”打造“十三板块”[N].甘肃日报,2013-02-21.
[2] 甘肃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围绕“一带” 建设“三区” 打造“十三板块”[J].发展·文化甘肃,2013(8):45.
[3] 强进前.试论平凉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丝绸之路,2013(10):43.
[4] 梁燕飞,杨占明.崆峒武术探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2(4):18~20.
[5] 梁燕飞.崆峒武术概念探析[J].浙江体育科学,2013(5):85~88,92.
[6] 梁燕飞.试论崆峒武术的远古源流[J].体育科学研究,2014(1):41~46.
[7]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G].发改西部〔2009〕1500号,2009-06-10.
[8]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G]发改西部〔2012〕781号,2012-03-25.
[9] 平丽艳.甘肃转型跨越的又一国家战略平台——王三运蔡武欧阳坚在新闻发布会上答记者问[N].兰州晨报,2013-02-20.
[10] 梁燕飞,等.泾渭流域的远古文明——崆峒武术远古探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5(3):116.
[11] 梁燕飞,等.崆峒武术的文化意蕴——从陇东神话传说视角入手[J].中华武术研究,2011(2):34~37.
[12] 朱熹注.周易·系辞下传·右第一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3] 战国·庄周著.庄子[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14] 汉·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第五十[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5] 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第四[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6] 朱世广.陕甘宁地区古代农牧区域变化初探[J].宁夏大学学报,2009(5):93~95.
[17] 岐鑫.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背景下崆峒文化研究[J].文学教育,2014(3):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