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理论视野下高校体育文化的构建

2016-02-12 16:00罗青琴郭惠杰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课程

罗青琴,郭惠杰

马克思主义自由理论强调每个个体都应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以一个完整的人的状态,去全面发展自身的潜能。认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的本质。一个完整的个体离不开自然、社会、精神这三个因素,人类的个性是人的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自由理论受到推崇,成为了一种社会思潮,也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检索相关资料发现,关于自由理论的研究多集中于哲学领域,国内研究相对滞后,且自由理论的研究更多地停留在抽象性、价值性、梳理性层面,创新性研究结果偏少,具体性、实践性的深入研究相对落后。如今高校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民主意识提高,自主性及创新意识强化。随着自由理论的深入人心,学校的校园文化也悄然地发生了变化,传统体育文化也随之发生了改变,表现出校园体育文化的导向性、开放性和时代性的特征。在自由理论的指导下,构建高校体育文化体系势在必行。以开发学生的个性特征为出发点,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征,开展多样化的体育活动,从体育制度、体育设施、体育精神等多个方面做出改变[1];建立新的师生关系,教师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帮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体育教学模式,实现学生的个体发展。笔者拟从自由理论的角度出发,结合高校体育文化构建的时代特征,试图建立符合新时代要求,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高校体育文化体系。

1 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

1.1 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

对自身或周边关系的个人体会被称为自我意识,主要包括自我体验、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自我监督、自我教育等。踏入大学后,学生们的心理、生理都逐步走向成熟,自我意识也在不断增强。首先,他们对于自身的发展方向有了新的认识,能够独立思考自已的过去和未来,挖掘自已的潜能,并做出正确的评价;其次,高校内的学生更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有很强的自尊心,不管是在哪个方面都希望自己的决定可以得到支持和关心。

随着这种个人意识的不断增强,大学生更希望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的事情,展现自身的能力。如果教师依照传统的思想指导他们,反而会引起他们的不满。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上也应当关注学生的自我意识,在制定课程、组织活动形式时,要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给予他们充分自由的发展机会。

1.2 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增强

在独立性思考方面,高校大学生更善于争论,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他们自身独立思考的意识强化,希望通过独立的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期望得到他人的认同。他们具备强烈的创造性,不满足于简单地接受和掌握的知识,希望通过实践去发现知识,丰富自己的见识[2]。思维敏捷的大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乐于运用独特的见解和大胆的设想去解决问题。

1.3 大学生具备更鲜明的个性特征

如今的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具备较强的平等自主意识,表现欲强,追求个性,以自己的观点作为判断标准;他们渴望实现自我价值,对于单调的说教,严格的纪律约束很反感。相比较而言,他们更乐于接受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大学生在社会的影响下,以不同的角度、方式、方法去观察事物,感悟人生。他们敢于提出反对意见,对人对事不会轻易相信,盲目地随从。他们会运用自己的知识,根据自身的特点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

2 自由理论下高校体育文化的特征

在校园范围内,以教师和学生为主开展的诸如健身、竞技、审美、消遣于一体的课内外文化被称为高校体育文化,是高校师生不可或缺的文化生活内容之一。

2.1 高校体育文化的时代性

如今正处于全民民主言论自由的社会环境之下,高校文化受其影响也变得更加开放和自由。同样高校的体育文化也具备较强的时代特征。它的产生和改变离不开学校和社会的双重影响。如: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那个时候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所有的社会文化都受到打压,同样高校的体育文化也处于瘫痪的状态;80年代女排红极一时,那个时代的大学生都加入到全民健身的行列,高校体育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3]。社会文化的发展影响着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这一点毋庸置疑。

2.2 高校体育文化的开放性

体育是在人类文明当中孕育而成,它反过来又作用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校园是高校体育文化开展的主要场所,高校校园是一个开放式的体系,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积极的参与。它具备无可替代的社会作用。以学校为单位,以院系为单位,以个人为单位的体育文化交流,打开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对社会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社会的自由性与校园体育文化的自由性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认识和适应社会。在自由的条件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交流对象,展示学校整体的文化水平,对学校的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

2.3 高校体育文化的全面性

有些学者认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命题和根本价值观,强调其当代启迪意义。他们从人格塑造的角度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性原则,即人的全面发展、自由个性的生成和人与自身、与自然、与社会矛盾的和谐解决[4]。“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宗旨所在。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的继承与发展,也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基本力量。现代高校体育课程已经完成了从“学科论”向“人文主义”的变革。高校体育文化的精神核心就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它在维护学生健康权利的同时崇尚平等博爱、诚实协作、竞争进取、健康快乐,肯定人的健康在生命过程中的意义和价值。

2.4 高校体育文化的导向性

高校体育文化是价值观念,也是意识形态。在培养与选拔人才过程中带有强烈的体育文化氛围,并对学生的思想追求、思维方式及行为习惯产生影响。校园文化的建立受到特定历史条件的影响,是在学校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形成的。体育文化将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手段和方法融入体育教学之中,不断地整合、积累和提炼,达到全体师生提高身体素质的目标。高校体育文化可以反映学校健身的行为准则、理念和目的,具有群体意识。

个性自由是现代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之一。其宗旨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挖掘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兴趣,并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学校的师生创造了校园文化,同时他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也在此过程中发生改变。提高身体素质是校园体育文化开展的主要目的,在此过程中学生对于体育的态度、价值观及理想在高品位的高校体育文化教导下得到升华。

3 自由理论指导下高校体育文化的构建

3.1 以自由的方式设计体育教学内容

文化与课程息息相关,文化的传承离不开课程的传播,同样没有文化就不会出现课程。课程文化的建立,是完成课程目标制定、课程构建和内容确认的过程。在研制、开发、评价课程的过程中产生了课程文化。体育文化需要传承,体育课程、自由文化的发展,推动人们在建立体育文化的观念和价值的同时,从单一走向多样,由保守走向开放。

在新的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学校在制定课程时,更加注重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将他们的自我意识考虑在内,为他们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使他们发挥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例如,在举办校内体育活动时,学生成为了组织活动的主体。由体育社团选择场地、项目,进行宣传,让学生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对体育的热爱程度;高校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在制定体育课程目标时,不再单纯地注重某一项活动的知识传授,而应该是以传播“终身体育意识”为主要教学目的[5]。

体育教学还要注重人文性,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师生共同探讨和领悟教材中的人文意义。教师在传授技术、技能的同时,融入人文知识的研习,关注人身心、情意的协调发展,把体育教学从生理学层面提高到心理学、社会学的层面,引导学生通过技术动作的学习进而向更高层次的体育精神领域的研究和领悟,使学生能够领悟体育所蕴涵的人生哲学、美学等意义。

3.2 多样化体育教学模式的建立

随着大学生自主能力的增强,他们对人和事都有了自己的看法。教师在体育课上摆脱了原本的教学方式,转变成为以合作平等的关系与学生进行交流,寻找共同的语言,以平等的姿态面对学生。如今,高校教师的年龄也趋于年轻化,在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更能找到共同的语言。体育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画面也逐步增多,形成了自由平等参与的局面。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高校体育课上,学生有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例如球类运动,学校已从原本的规定学生学哪种球类运动的模式,改变成为有多种球类供学生自主选择的模式。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针对性选择自己想学的球类项目。

如今的高校学生对于体育的关注程度早已超出了高校体育教育的范畴。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大学生对于奥林匹克体育文化的关注度空前高涨,他们对体育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追求[6]。高校体育教学在这样的氛围下,更应该灵活安排,根据学生的需求主动地调整教学内容。可以开设各类体育讲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如此一来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3 突破高校体育的时空观

在自由理论的指导下,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摆脱了原本的时空限制。校园内部各种体育社团的成立,体育活动的举办,都显示出高校体育已摆脱了原本固有的存在模式,朝着更加自由、更加多样的方向发展。高校的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能够更加自主的选择自己喜爱的社团,参与自己中意的体育活动,以这样的方式更全面地接触高校体育文化。高校体育还应该更多地参与到地区、国家甚至是世界范围内的体育活动中。在奥运会规模不断壮大和影响力不断扩大的今天,现代奥运会与高等教育资源的结合已经越来越密切了。根据教育部统计,2008年北京奥运会,北京残奥会的大学生赛会志愿者为5.3万人。同时,还有相当多的大学生作为城市志愿者和社会志愿者活跃在各个志愿服务站点,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7]。有学者对北京高校参与奥运的具体形式进行了调查,其排序为:学生志愿者、志愿者师资培训及场地提供、员工参与后勤保障、奥运文化活动、住宿场所、竞赛与训练场地、奥运相关科研等[8]。与此同时,高等教育也在参与奥运会的过程中获得了许多切实的利益,如,获得了奥运资金的投入、奥运物质(场馆设施、公共资源)的使用、学校知名度的提高以及创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奥林匹克精神在青年中得到很好的传播。

3.4 体育机制的多元化发展

长期以来高校体育大部分都是依靠行政经费来维持,这种状态严重扼杀了高校体育的生机。高校体育要大力发展必须把主体的多元化、经费的多元化、利益的多元化以及目标的多元化作为高校体育今后的发展趋势。高校可与其他体育部门合作,共同发展体育文化,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如国家跳水队与清华大学的合作,高校为优秀运动员提供入学机会等,都预示着高校体育将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3.5 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体育课上占据绝对支配的地位,学生都是以被动接受的方式学习体育知识。在自由理论的指导下,教师改变了原本主导的课堂教学形式,而以引导者和组织者的姿态进行教学。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个课题,由学生自主搭档完成各项任务,成为体育课的新形式。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发掘他们的创新意识,在进行体育课程安排和设计教学方式时,让学生主动参与,成为决策者。这样,既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也激发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自由理论的指导下,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帮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与他们一起设计体育课程;教师在关注学生的个体运动能力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心理素质和合作发展的能力,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而改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 结语

高校体育文化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精神面貌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在自由理论的指导下,构建高校体育文化,更适合当代大学生的发展需求。通过化被动为主动的方式,调动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在自由平等观念的指导下,师生建立了新的关系;在自由发展的基础下,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视野也在不断拓宽。注重个性化的发展,帮助每一位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体育教学模式,从而为新时代培养了更多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1] 何芳,唐海军.多元文化视角下高校体育文化的构建[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8(3):12~14.

[2] 杨春元.当代高校体育文化构建的理性思考[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4(3):54~56.

[3] 王翠丽.试论自由个性理论视野下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6):156~159.

[4] 王冠群,师泽生.自由理论研究现状述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35~42.

[5] 洪平,章茹,丁小燕.人本主义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师应对体育教育改革的策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4.

[6] 孙彩丽,谢宝利.人文关怀背景下的高校体育文化构建[J].价值工程,2010(29):207.

[7] 教育部.加强教育引导,完善服务保障全力做好大学生参与奥运会志愿服务工作[EB/OL]. http://www.moe.edu.cnYedoas/websitel8/26/inf01222238541 186.htm.

[8] 方千华,翁兴和,汪焱.现代奥林匹克与高等教育互动发展的实证研究——基于北京高校参与奥运的调查与启示[J].体育科学,2010(2):55~63.

猜你喜欢
大学生体育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大学生之歌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