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政治”概念及其内涵的再辨析和再讨论

2016-02-12 10:16李一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互联网络网络空间现实

□ 李一

“网络政治”概念及其内涵的再辨析和再讨论

□ 李一

当代信息化发展造就了互联网络和网络空间,“网络政治”也由此而生成于人类社会生活之“网络化转型”的背景条件之下。对于“网络政治”概念的认知,固然关涉“赛博政治”、“虚拟政治”、“网络政治”之间的语词选择,但更为重要的问题,则是如何准确把握“网络政治”的内涵。“网络政治”作为一个“延展性”概念,它是现实政治生活在网络空间中的延伸和拓展;作为一个“集合性”概念,它又将涵盖那些依托并主要呈现于网络空间的政治行为、政治过程、政治现象及相应的政治关系和制度架构。

互联网络 网络空间 网络政治 概念内涵

研究网络政治和网络政治发展问题,必须回归“原点”,结合话题生成的时代背景,从讨论人类社会生活的“网络化转型”开始。这里所谓的“网络化转型”,指的是在当今的信息网络时代,因为有了互联网络和网络空间,而使得人们的许多行为活动,甚至也可以说整个人类社会生活,都程度不同地呈现出一种“移师网络”的发展态势。显现于网络空间的网络生活,很自然地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依托于这样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网络政治和网络政治发展问题才得以显现出来。

一、社会生活的“网络化转型”构成“网络政治”的生成背景

就当今时代的人类社会生活而言,网络生活的比重、分量和现实影响力在不断增加,其发展速度之快,远远出乎人们的预料。近年来智能手机等移动联网终端设备的广泛使用,促成了移动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这又进一步助推了网络化发展的进程。藉由互联网络这一工具平台,人们可以同时在更为广阔的外在世界展开交流,建立联系。伴随着一个充满活力的网络社会的快速兴起,整个现实社会运行的体制架构也在发生着深刻改变。跨入由互联网络构织而成的“数字化世界”的人们,事实上已经在全球化和网络化的时代大潮中开启了新的生活历程。

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网络化转型”,我们可以从技术意义和社会文化意义这两个不同层面来加以把握。

在技术意义上,人们通常所说的数字化和网络化进程,无疑是引发这场深刻变革,促成社会生活网络化转型的原初动力所在。一方面,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因素,为“比特电子空间”和“虚拟网络世界”的形构和运行,奠定了硬件和软件层面的基础支撑条件。这些相关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不仅有效解决了各类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加工处理和有效存储问题,而且也较好地解决了各类服务器、数据库以及个体电脑等资源节点的连接和贯通问题,从而在基础架构层面,铺陈了互联网络自身那种互联、扁平、延展、开放的结构特征和形态特征。“网络首先是以技术或工具的形态展示在人类的面前。‘信息载体’、‘第四大媒体’,是人类对它的初级认识。……很快,人类领悟到,网络不仅是技术和工具,它更是生活。人类的发明创造,从来没有任何一项成果能像网络这样深刻地改变人类自身的生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1](P2)

另一方面,作为数字化信息数据获取、传输和存储平台的互联网络,可以让那些经过数字化处理的各种信息、知识和观点,在网络平台上实现快速便捷的传递、流转和存储。一旦人们需要它们,不论何时何地,只要能够将手头的电脑、智能手机等数码接入设备顺利联网,他们就能够快速获取和普遍分享各种信息资源。这就从根本上突破了地域空间和物理条件等因素的限制。而在以往互联网络阙如的漫长岁月当中,社会生活中的各类信息、知识与观点,无论是生成、存储,还是传播、流转和获取,都需要依托那些物化特征十分突出的媒介载体来达成所愿,其不仅要受到地域空间和物质条件等因素的极大制约,有时甚至会遭受许多技术因素或非技术因素等种种困难状况的阻碍和限制。

在社会文化意义上,互联网络以其所承载的场域和平台的社会功能,以及所具有的独特优势,营造出缤纷多姿的网络生活世界,据此成为吸引人们走向网络生活,逐步实现社会生活网络化转型的根本动力来源。

基于互联网络所呈现的结构特征和形态特征,信息、知识和观点的生成、传播和分享等一系列运行机制也发生了变化,从而形成了互联网络这一媒介平台所特有的高效、迅捷、广泛、深入的传播沟通优势。互联网络本身在时空跨越、信息传播、交往互动、资源共享、利益整合、关系重构等诸多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吸引着人们尝试性地接触和了解这个新异的“比特世界”,而一旦人们有所熟悉,就会义无反顾地拥抱和享有网络生活。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入网络世界,接触、使用、了解、熟悉网络,并由此感受到生活质量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相信,物质世界是第一世界圈,而网络世界是第二世界圈。”[1](P2)

与此相关联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变化是,在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了互联网络,在介入网络空间并展开相应的网络行为活动,以及在转向并投身于缤纷多姿的网络生活的过程中,包括“线上”和“线下”两部分社会生活内容在内的人类社会生活,事实上都已经在不经意间发生了或正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程度不同的改变。无论是人们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活动,还是不同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乃至社会整体的生存形态,无一例外地,都要经历一些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信息技术和信息文化正在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形态、社会规范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信息社会,已是一个确定的事实。”[2](P1)

从根本上看,互联网络蕴涵的革命性意义在于,它在解决了人类信息之高效快速传递和即时瞬时传播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为人类社会生活铺陈了一个构建于电子网络世界里的跨域平台。人们不仅可以自由进出,而且还能够即时互动和实时在场,由此而实现了人类行为活动空间的网络拓展、地理跨越和共时呈现。身处世界各地的人们,依托于互联网络,不但可以传递、交流和分享各类信息、知识与观点,而且还可以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凝聚并整合起来,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影响和改变个人、群体乃至社会公共生活的现实推动力量。最为突出的是,在行为主体层面,人们已经开始逐渐享有和践行自主、平等、多元、包容、互动、共享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而这样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同时还会进一步贯穿和融汇在人们网络社会生活以及网下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和不同侧面。并且,这样的社会巨变过程,仍旧处在一个持续发展的进程之中。

应当说,上述所言“网络化转型”的种种情形,在客观上构成了“网络政治”得以生成的背景条件。

二、“网络政治”的语词辨析和概念界定

尽管“网络政治”的出现,在客观上来讲,同互联网络发展和人类社会生活的“网络化转型”直接相关,但我们同时还应注意的是,依托并主要呈现于网络空间,同时又与现实生活世界的诸多社会因素密切交织的网络政治生活本身,也在不断地调适、演变和成长。人们对于“网络政治”概念的认知,也随着网络政治生活的逐步展开而得以拓展和提升。

关于“网络政治”,国内外的研究者在语词的选择和使用上,有着“赛博政治(Cyberpolitics)”、“虚拟政治(VirtualPolitics)”、“网络政治(InternetPolitics)”等一系列表述上的不同,然而,其在基本的意涵指向上还是基本一致的,即都是要关注和讨论那些与“互联网络(Internet)”相关的政治问题。细加辨析就可发现,“赛博政治(Cyberpolitics)”的语词选择和意涵表述,更多地凸显了互联网络自身所特有的“空间特性”,即网络空间有其特殊性,它是一种不同于物理空间的“赛博空间(Cyberspace)”。“虚拟政治(VirtualPolitics)”的语词选择和意涵表述,强调的则是互联网络的“形态特征”,即整个网络世界呈现出的是一种非直观可见的“虚拟形态”的存在样态,是一种“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的政治生活形态。相比而言,“网络政治(InternetPolitics)”的语词选择和意涵表述,显得更为简洁和明确,其所指涉的政治生活,直接关涉“Internet”却又不只局限于“Internet”之上。有鉴于此,本文更倾向于使用“网络政治(InternetPolitics)”这一语词选择和意涵表述。这里的“Internet”,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互联之网”,而是特指全球贯通的“国际互联网”。“Internet”不只是一个重要的信息技术手段和传播沟通平台,更为重要的是,它本身就已构成一个无限广阔的行为活动场域,包括政治生活在内的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都可程度不同地展现其中。“网络政治(InternetPolitics)”本身,可以相对地区分成“网上政治(onlinepolitics)”和“网下政治(offlinepolitics)”两个部分,而在现实运作和理论阐释这两个基本层面上,又可以实现“网上政治(onlinepolitics)”和“网下政治(offlinepolitics)”的紧密结合和有机贯通。

论及网络政治研究主题和基本内涵,研究者们往往会因理解的不同及所关注的侧重点的差异,而给出不尽相同的阐释。有研究者提出,在研究范畴上,“网络政治”主要应有三个层面,即:“网络空间中的政治问题”,包括虚拟社区、虚拟政府、虚拟国家、网络权力等;“网络社会对人类政治生活的影响”,包括网络对政治制度的影响、网络对国家政治秩序和政治稳定的挑战、网络对政府管理的影响、网络对当代国际政治的影响等;“网络社会的国家管理”,意在“指导人类通过创造新的政治结构和具体的政治操作,更好地利用网络,发挥人类对自己的命运所具有的主动的创造力和控制力。”[3](PP9-11)也有研究者主张,鉴于互联网络处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人们应当用发展的眼光去认识“网络政治”这一“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它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政治现象”,其在广义上是指“互联网上涉及国家权力和特定利益关系的政治现象”,而在狭义上则特指“在互联网上客观存在的、与社会政治生活密切相关的关于政治权力、政治意识、政治体系、政治行为、政治管理、政治参与、政治发展等内容的政治现象。”[4](P10、PP11-12)在阐释网络政治学及网络政治的内涵时,有研究者提出,网络政治研究,要探讨“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为什么网上政治(onlinepolitics)与网下政治(offlinepolitics)的交互作用机制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一互动机制对中国政治发展提出了什么挑战”等核心问题。[5]还有论者提到,所谓的网络政治学,一般来讲应该是在Web2.0时代才得以生成的,它要分析“互联网与政治学相关领域的交互关系与影响,以及虚拟空间的相关政治行为、制度等议题”。[6]

基于上述文献梳理和论者所作的有关分析,本文认为,对于“网络政治”的概念,可以作如下界定:网络政治是与现实政治生活及整体社会生活紧密关联和交互影响,但却主要呈现于互联网络空间,在内容上又涵盖所有政治行为、政治过程、政治现象及政治关系和制度架构的一种网络行为活动和网络生活实践类型。相应地,我们在把握“网络政治”这一概念的内涵时,就特别需要注意两点:其一,“网络政治”首先应当被理解为一个“延展性”概念,即它是现实政治生活在网络空间里的延伸和拓展,因为网络政治生活与现实政治生活和现实社会生活之间,一直存在着密切深入的关联和影响。其二,“网络政治”又可以被理解为一个“集合性”的概念,即就网络政治内容本身而言,其具有非常广泛的涵盖面,它要关涉所有那些依托并主要呈现于网络空间的政治行为、政治过程、政治现象以及相应的政治关系和制度架构。

三、讨论“网络政治”必须厘清两类基本关系

在研究和讨论“网络政治”的内涵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时,为避免基本概念理解和使用上的失当甚或混乱,我们尤其需要在基本认知和实践探讨层面,做一些基础性的且必不可少的重要概念之间关系的梳理工作。这里主要有两类基本关系需要厘清:一是“网络政治生活”与“现实政治生活”及“现实社会生活”的关系;二是“网络政治”与“电子政务”、“网络政务”,以及与“公共参与”、“网络民主”、“网络舆情”等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

“网络政治生活”与“现实政治生活”以及整体的“现实社会生活”之间,无疑是一种密切关联和交互影响的关系。尽管网络政治生活本身主要呈现于网络空间,且有其特定的形态虚拟和技术支撑的特点,但就其“生成条件”而言,“网络政治”的确是互联网络和网络社会发展与现实的政治生活及社会生活交互作用的产物,其在运作上,必定要与各类现实政治因素和社会因素紧密关联和相互影响。正如有研究者所特别强调的那样,在当今时代,我们既处于现实空间之中,又处于网络空间之中。这就决定了“网络政治”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征:网络政治具有“双重性”,它既是“社会的”又是“技术的”;网络政治具有“两面性”,它既是“天然的”又是“人为的”;网络政治具有“交叉性”,它既是“虚拟的”又是“现实的”;网络政治具有“叠合性”,它既是“陈旧的”又是“崭新的”。[5]毕竟,从根本上来讲,在当代信息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络对于人们的政治生活的意义,也就突出地表现在它所承载的信息沟通平台和行为活动场域的功能上。因此,我们在探究和阐释“网络政治”的内涵时,显然应当将其置放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与社会生活的整体背景下加以讨论,分析与互联网络相关的重大技术因素的影响,更要分析现实的政治因素和更广泛的社会因素的不同影响。

网络政治生活的具体运作,也就相应地呈现为两个不同类型的基本形态,即网络政务活动的日常运转和网络政治生活的深度运行。前者主要是指行政事务和公共服务实现网络化运作的问题,即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借助于电子政府的打造和电子政务系统的推广应用,能够更加便捷高效地传输发布政务信息、展开沟通交流、实施管理运作,并且为社会公众提供必要的信息咨询和其他各类公共服务。后者的意涵则更为丰厚,其主要是指技术与政治的深度融合,正在引发人类政治生活的巨大变化。在当今的信息网络时代,互联网络这一具有颠覆性意义的技术因素,正在逐步融入国际、地区、具体国家等各层面的现实政治生活,不断地对其产生影响,进而推动人们的政治价值理念、政治制度架构和政治行为取向等发生有效转变,实现提升优化。藉由网络空间,人们可以近乎实时地获取国际国内的新闻信息,在网络论坛和社交媒体上,讨论交流自己关心和感兴趣的公共事件和话题内容,与他人分享自己对于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政策议题的见解和观点。网络空间成为政治生活运行的全新平台,也成为人们进行社会参与尤其是政治参与的重要场域。

分析至此,另一类关系,即“网络政治”与“电子政务”、“网络政务”,以及与“公共参与”、“网络民主”、“网络舆情”等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也就有了较为清晰的阐述脉络。

我们首先来看“网络政治”与“电子政务”、“网络政务”之间的关系。应当说,无论是电子政府的打造,还是电子政务和网络政务的发展,其核心问题,都是紧紧依托当代信息化发展和互联网络普及应用所带来的便利条件,来更好地传播信息、加强沟通、增进互动、整合资源、优化体制、转变职能、提高效率和完善服务。电子政府以及电子政务和网络政务,既是实体政府和网下政务的一种数字化转换和网络化运行的呈现形态,同时更是其高效化、便捷化和优质化运行的一种呈现形态。电子政府的打造和电子政务及网络政务的发展,固然离不开互联网络这一强大技术平台为其提供有力的支撑,但现实社会生活中蕴含着的公众诉求等各类推动力量的作用和影响,也不能低估。其在很大程度上,是顺应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政治发展和民主化进步趋势而得以快速成长起来的。电子政府的打造以及电子政务和网络政务的推行,可谓是现实政治发展和民主化进步在当代信息化和网络化发展背景下的一种重要的形态展现。

我们再来分析“网络政治”与“公共参与”、“网络民主”、“网络舆情”等概念之间的关系。前有述及,在社会文化意义上讲,互联网络为置身于当今时代背景下的人们,在客观上已经营造出一个便捷高效的信息沟通平台和全新的行为活动场域。在这里我们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作为信息沟通平台和行为活动场域的网络空间,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天然地被赋予了某种“公共属性”,网络空间也便同时具备了“公共空间”的属性。从理论上讲,互联网络之外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只要有兴趣,并且具备最基本的技术装备(即可以使用联网和上网设备),同时也拥有必要的操控相关硬件和软件的技能,就都可以介入网络公共空间,展开其网络行为活动。整个网络政治生活的全面铺展,也恰恰是从网络生活空间的建构和人们行为活动场域的网络化转型开始的。

毫无疑问,网络政治生活的呈现是由介入其中的诸多网络行为主体的“公共参与”共同构织而成。“网络政治”,是人们在网络空间里展开“公共参与”的产物。在网络空间里,人们可以关注社会热点话题,可以讨论社会公共事务和相关公共政策的走向,也可以分析一些现实社会问题的成因和应对策略。所有这些行为活动,都不再是纯粹个人的事情,而是“大家关心的事情”,是关乎多方利益甚至是关乎社会公共利益的“公共议题”。因此,宽泛地说,只要人们在网上不是小范围地或一对一地“私聊”,而是通过浏览信息后的发帖、转帖或跟帖等进一步地传播信息和表达观点,那么,这样的网络行为活动就不再仅仅是“隐秘的私人行为”,而变成“公开的公共行为”了,就成为网络空间里的一种“公共参与行为”,其行为活动的影响或后果也许存在大小、好坏之分,但都具有程度不同的社会性和公共性。

“网络民主”,是网络公共参与和网络政治发展的核心价值所在。人们在网络空间里展开“公共参与”的价值指向和行为取向,就在于推动和实现“网络民主”,同时,“网络政治”演变与发展的终极关切,也体现在推动和实现“网络民主”上面。网络空间中“公共参与”的大量涌现,不仅全面展现出“网络民主”发展的主体内容,赋予“网络民主”发展以直接的推动力量,而且,它们还在运作机制层面,将“网络民主”与“现实民主”内在地对接和贯通了起来。因为,从深层的动力因素来说,“网络民主”依然是现实社会生活中民主政治发展的延伸拓展形态。网络空间里“公共参与”的普遍展开,是现实社会生活当中政治发展和社会民主化推进的结果,如果没有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政治发展和民主化程度的稳步提升作为前提,网络空间中的“公共参与”恐怕难以奢望。当然,现实政治生活和整个现实社会生活当中客观存在的一些约束性或阻碍性因素,诸如利益诉求表达渠道不尽通畅、现实公共参与途径不尽完善、合法权益维护机制有所缺失或运转乏力等,也会形成某种“挤压性”力量,使得人们将其对于“公共参与”的热情过多地倾注于网络空间,由此而掀起网络空间里的异动和波澜。可以认为,这种“补偿式的”公共参与样态,往往会偏离理性和法治的轨道,引致一些负面后果或代价,因而不能被视为网络政治生活的常态,需要对其施以有效的引导和疏解。

“网络舆情”,表征的是不同社会群体或个人的意见、诉求或态度倾向,究其本质,它也是人们在网络空间中展开“公共参与”的直接产物。所谓“网络舆情风波”、“网络群体性事件”或者“网络公共危机”,这三者具有内在的关联和一致性,它们实际上都是由那些在短时间内集中爆发、快速滚动壮大的网络公共参与行为造成的。这类情况的出现,绝对不是“空穴来风”和“无中生有”,而是由各种复杂多样的现实原因所促成。要寻求应对和化解之策,就必定要深入至网络空间之外的现实生活世界,探究那些积存已久的矛盾和问题,梳理出引致“网络舆情风波”、“网络群体性事件”甚或是“网络公共危机”的那些深层次的社会因素,进而采取相应的防范、疏导和处置对策。就此而论,讨论“网络舆情风波”、“网络群体性事件”或是“网络公共危机”的防范、疏导和处置之道,就必须将“问题的节点”前移,要将关注和讨论的话题重点,放在理性、有序和依法展开网络空间中的“公共参与”环节,而绝对不是就事论事地把话题领域限定在“网络舆情风波”、“网络群体性事件”或是“网络公共危机”上面。理性、有序和依法展开的网络公共参与,自然能够和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政治发展和民主化进步形成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态势,共同推动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

概括言之,同民主化是政治发展的核心内容一样,“网络民主”也是网络政治发展的核心议题。而无论是电子政府的打造及电子政务和网络政务的全面推展,还是网络空间中“公共参与”的普遍展开,它们都内在地顺应了政治发展和社会民主化演进的时代发展趋势,同时也相应地构织出当今时代背景下,网络政治生活和网络政治发展的基本框架和核心内容。

[1]李玉华、卢黎歌等.网络世界与精神家园——网络心理现象透视[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2]董炎.信息文化论——数字化生存状态冷思考[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3]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4]李斌.网络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5]刘建军、沈逸.网络政治形态:国际比较与中国意义[J].晋阳学刊,2013(4).

[6]臧雷振.网络政治学:开启政治2.0时代的新议题[J].国外理论动态,2014(1).

(责任编辑:黄鹏进)

D621.5

:A

:1243(2016)06-0066-006

作者:李一,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教授、硕士生导师、哲学部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网络社会学、发展社会学。邮编:31112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重点项目“网络社会治理体系的建构完善与功能整合研究”(15ASH004)、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一般项目“网络政治生态场域研究”(14BXW054)、浙江省一流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互联网络网络空间现实
声 明
声 明
声 明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漫画:现实背后(下)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军地联动共治涉军舆情 打造清朗网络空间
网络空间“云作战”模型及仿真分析研究
现实的困惑
7 Sci—Fi Hacks That Are Now a Reality 当黑客技术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