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武术教育与中华民族精神传承研究

2016-02-12 10:09常朝阳
体育科学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民族精神新常态传承

常朝阳

(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学校武术教育与中华民族精神传承研究

常朝阳

(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摘要:武术在全国两会期间被定为“七大校园教育运动项目”之一,研究目的在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这是国家依托武术打造中国梦出击的一记重拳。随着“新常态”执政理念的提出,武术教育也将适应教育的“新常态”。近代以来,武术曾被冠以国术称谓,武术由原本的草根文化一跃成为国学,并深入人心。以“中华新武术”为发端,武术作为教学内容进入学校教育体系并担负了救国救民的历史重任。以武术与学校教育的接洽为切入点,探讨了武术文化蕴涵的为国家荣辱而战的爱国主义精神、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忠勇仁义精神、不畏寒苦而知味的吃苦耐劳精神、代表中国好故事的英雄主义精神等内容;并认为,新常态下中国武术教育应当在一定程度上承担历史教育、民族文化教育和国学教育的使命和责任。研究还根据新常态的含义,就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学生不同认知阶段水平的武术教学内容层次化、系统化提出了理论思路。

关键词:新常态;武术;教育;民族精神;传承

夫一民族之能生于世界,而无穷发展者,要在其有不可磨灭之民族精神也。因此,民族文化的原动力是在民族的精神。[1]推理而论,中国武术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历史演绎而经久不衰,其内在动因是武术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武学精神,这种武学精神又赋予了中华民族某些典型的民族精神。武术在传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气质,民族精神就是武术文化气质的突出表现。练武者自古追求“士可杀不可辱”的精神境界,以及“精忠报国,至死不渝”的优良品质,这些都是武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秉承。在中国建设步入新常态的历史时期,我国的各项事业发展必将逐步适应新时期的新常态。全国两会把武术作为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确定为“七大校园教育运动项目”之一,学校武术教育的新常态问题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本研究以武术教育与民族精神传承问题为视角,来审视武术在学校教育中的新常态,是旨趣所在。

1近代以降武术与学校教育的接洽

近代以来,武术是国家政治利益选择的一个矛盾体。一方面,西方坚船利炮打破了“以弧矢定天下”的古老作战方式,让国人失去了对武术存在价值的信心;另一方面,二战时日本以武士道精神统领军魂,誓死卫国彰显了日本武士道的精神价值,让国人又感到武术对于一个国家精神的支撑力量。一个是战时现实利益主义的牺牲品,一个是战时有着鲜活生命力的精神食粮。如此,让国人对武术的存在价值拿捏不准,表现为国家政治选择的矛盾体。

随着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的出现并迅速传播,出现了中西合璧的产物——“中华新武术”,并被列为全国各中、高学校正式科目,这是近代以来武术与学校教育首次真正接洽。“中华新武术”的大力推广在当时确实推动了武术的快速发展,武术走进学校至少代表了今后武术发展的一个方向。新中国成立后,武术教育一直作为学校的教学内容,几乎未曾间断,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中华民族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随着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武术教学一向重技轻文的教育理念暴露出一些问题。作为学校教育的内容之一,没有真正发挥武术育人的职能作用,武术教育处于“表面繁华”遮蔽中的“名存实亡”的尴尬境遇。[2]不仅如此,曾经风生水起的武术学校一度被视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是匡扶正义的引领者,而是成为了社会犯罪的反面教材。因此,加强对学生进行武术真精神的教育十分必要,尤其是武术中秉承的民族精神必须作为武术教育的指向,严格恪守“未曾习武先习德”的武术箴言,切不可丢了西瓜捡芝麻。

2武术对民族精神的衣钵传承

2.1为国家荣辱而战: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在传统文化语境中的表述为“忠”。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武术仁人志士,为了一个“忠”字而不枉一生。耳熟能详的如南宋民族英雄岳飞、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等。中国历史上此类的英雄人物不胜枚举,武术家在其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近代以来,著名武术家霍元甲先生,先后在天津、上海等地与外国大力士和技击家较技比武,挫伤了外国侵略者的锐气,为国人挣得了荣誉。另外,还有当代武术家蔡云龙,1943年在上海大战苏联大力士马索洛夫,并一举将其击败,整个国人都为之振奋,严重挫伤了外国挑战者的锐气。这些武术家都是怀着一颗爱国的热心,用中国武术为国人争得了荣誉。在武术教育中贯穿这些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可以唤醒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同时,这也是武术史学、文化学的教学内容。

2.2不战而屈人之兵:忠勇仁义精神

“不战而屈人之兵”语出《孙子兵法》。孙子追求的是通过“威加于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孙子练兵的最高目标,也是最高理想。[3]孙子的这一战争主导思想在当代中国也广泛用于对外军事态度和外交策略,成为中国软实力的有力证词。有人认为,武术就是一种杀人之术,没有什么道德可讲,我不敢苟同。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武术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仁、义、礼、智、信贯穿于武术德行思想的始终;又受墨家文化的影响,武术人士大多重义轻利、忠勇无畏,这些都是武术德行思想的重要体现。另外,中国武术门派繁多,各门各派都有自己的门规戒律,大多有忠、孝、礼、义的要求。中国武术体现了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止戈为武的道理告诫习武者不能以武技与人争凶斗狠,武术的最高境界不是战胜别人,而是超越自己。武术教育贯穿德行思想的教育,可以增强学生对武术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借此,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教育,思想品德教育课也就有了可以依托的文化实体,有了实践的平台。

2.3梅花香自苦寒来:吃苦耐劳精神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坚强意志的民族,吃苦耐劳精神一直是我们的优良传统,这也与我国作为农业大国的历史条件有着重要关系。但随着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中国人的吃苦耐劳精神也快速弱化,甚至走向另一个极端。有人调侃说,中国现代以来从东亚病夫不经过度直接变成了白胖胖的东亚病夫,体质退化和身体形态变化是吃苦耐劳精神弱化的一种表现。我国青少年体质连续滑坡的现象摆在我们面前,中国人吃苦耐劳的民族精神即将成为历史的记忆。重温武术文化、练习武术是对人意志品质的考验,正所谓“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整个武术练习过程是要人承受痛苦煎熬的过程,经历过苦痛的训练过程达到身心的超脱,佛家讲“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就是这个道理。而且,传统武术的练习往往不可以一蹴而就,是对人心智的一种砥砺。因此通过学校武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2.4中国武侠好故事:英雄主义精神

在中国人传统的意识形态中,“英雄”往往是骁勇善战、神勇无畏,能在灾难中挺身而出以救族人于水火的强者,表现出了国人对武勇精神和武功意识的朦胧向往。[4]中国从来不缺少武术人物的英雄故事。梁启超先生流亡日本期间,为了弘扬中国武术精神,著书《中国之武士道》列举了70多个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人物作为中国武士道精神的体现者。[5]央视中文国际频道评论员张建如说,讲好中国好故事是提升我国软实力的有效手段。中国武侠文化好故事是以武术文化为根基的教育内容,树立英雄主义意识、侠文化意识,对于消解当代社会的一些不良现象有着重要作用和意义。如,媒体经常报道的老人摔倒无人搀扶,突发疾病晕倒大街无人问津等不良社会现象,这不能完全归结于公民文明道德问题,而是公民缺乏了英雄主义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建立在性善论的基础上,我们内心的道德建设是强大的,但由于英雄主义的勇气缺失使得我们的道德伦理无法真实表达。要改变这种社会现象,就要从根基抓起,这个根基就是学校教育,武术教育当有所为。

3新常态下武术教育承载的知识主体

“新常态”是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考察河南时提出,之后成为我国的执政新理念。新常态有3个重要特点: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经济日报》评论文章表述: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可见,中央将把经济投入的着力点放在我国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短板行业,破除旧格局并建立新的稳定发展状态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是各行业和事业必须适应的新常态。新常态下学校武术教育应该重新定位。杜玉波在《把握新常态下的高教发展》中指出,“大”不等于“强”,我国是教育大国,但还不是教育强国。教育的新常态要把握好角色定位,实现由“以量谋大”到“以质图强”的战略转变。[6]武术作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也应该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新常态下学校武术教育承载的知识主体(角色定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3.1史学教育

对比西方历史我们会发现,中国历史具有连贯性,世界上没有别的任何一个国家同中国历史一样既源远又流长。从170万年前揭开历史篇章到五千年前开始缔造自己的文明,再到当代历史文明,都保持着连续性。中国的武术史更是伴随中国历史走过了朝代的更迭,“其源也远,其流也长”。从原始社会人与兽斗间接刺激武术的萌生,到部落战争人与人斗的直接联系,武术史自先秦发端以后,就一直贯穿了整个中国的历史,且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特征被史学记载。梁启超竭力反对“中国之历史,不武之历史”,并愤慨疾书《中国之武士道》,充分说明了武术史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中国的武术历史文化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往往被“侠义文化”所表征,有时候也是一种英雄崇拜。中国古代的“侠”或“英雄”往往是正义的化身,并且具备了一定的武功。因此,武术教育可以通过对中国武术史学内容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中国历史的光辉形象,使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的历史,树立正确的中国史学观和民族自豪感。

3.2民族文化教育

武术受中国传统哲学、宗教礼法、军事思想、中医理论、审美艺术等社会形态的影响,呈现出了一种独特的民族思维方式和民族气质。翻看中国的文化发展史我们会发现,在清朝中叶以前,中国文化是全球各种文明中未曾出现中断且保持强势发展的伟大文明体系。但近代以来,中国文化一度急剧衰微,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现实具有指导意义的人文智慧、生态智慧、和谐智慧被当代社会各层面长期忽视和荒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智慧被宣判为“封建礼教”而遭遇摒弃,被各种现实主义取而代之。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以来由于救亡情势的危机而被拦腰斩断,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一度被搁浅,中国历史的连续性也无法掩饰传统文化的断层。

面对文化的断层,消解问题需要多渠道、全方位。但有一点很重要,要建立完善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中国当代的教育教学内容堪称丰富多彩,在门类繁杂的课程体系中却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体系,尤其是中小学及幼儿园,几乎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内容,令人堪忧。既然武术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在学校以武术为文化载体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失为一道途径。有学者认为,武术文化可以分为武技文化与武理文化、武术行为文化与武术心态文化。[7]武术文化的多面性为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基本保障,可以满足不同学龄段多层次的教学内容需求,但内容的整合和层次划分尚需更多的智力研究。

3.3国学教育

胡适认为“国学是中国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文、史、宗教、艺术、数术方技等均包括其中。从国学视角审视武术我们会发现,武术文化与中国儒家、道家、墨家、兵家、阴阳家等思想学派有着很深的内在意识形态的联系,与中医、戏曲、舞蹈等国粹有着理论与实践意义的交叉,与文学、宗教等学科有着思想上的共通点。有学者认为,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符号和身份象征的中国武术出现了自身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局面,武术应该摆脱体育运动的思维定式,强化国学意识,走进一个完全属于自己文化的、身体的、艺术的多元空间。[8]

在民国时期,武术曾被冠以国术称谓,这不是简单意义的更名,而是国家对武术报以了更高的期待,武术被赋予了更高的文化诉求。对于武术的国学教育,我们认为要重新审视武术的技、理、道三个层面。[9]武术的技术层面已经十分成熟,技理技法也基本体系化,但对于道(文化)的层面研究尚十分薄弱,特别是武术作为国学教育的内容,尚需要认真梳理和总结,形成从幼儿园到高等教育的层次化教育体系。武术的国学教育应该参考数理化教学,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知识结构,最后达到一定的认知水平。

4新常态下学校武术教育认知水平阶段的思考

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而稳定就要调整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并保持可持续性。新常态下学校武术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担当起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重任,学校武术教育必须实现层次化、体系化。我们建议,针对学生不同认知水平阶段采用相应的教学内容,内容的安排要借鉴数理化等学科的知识体系经验,形成武术教育的个性体系。比如学数学,要先学加法、减法,然后再学乘法、除法;学会了整数才能学小数、分数;弄懂了正数概念,才能进一步学负数概念。这是一种知识的系统性,不容忽视。2015年全国两会上,有人大代表建议建立从小学到大学的国学教育体系,我想国学教育体系和武术教育体系都应该先研究一下数理化的课程体系,从中找出可借鉴的经验,指导国学和武术教育体系的建立。这种体系的建立是一项宏大工程,本研究仅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期间学生不同认知水平提出思路,可供后续研究参考。

4.1幼儿及小学阶段

幼儿及小学阶段,学生处于身体、心理、智力都处于发育的阶段,武术的教育要在促进学生身、心、智等各方面发育起到作用。该阶段的武术教学应注重学生精神风貌、气质等方面的锻炼。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身体观是一种是近乎存在论的身体论,认为形体是生命的工具,精神是生命的根本。[10]武术的技术教学应以身法、身形动作练习为主,不可急于安排功力素质的练习;另外,结合武术基本功创造一些反应、灵敏、协调性的练习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智力发育。在武术文化教育方面,幼儿及小学生比较单纯,喜欢故事性强的教学内容,应该以口头说教和武术创意动漫教育为主。可以讲述一些喜闻乐见的武术家的英雄故事,制作武术经典故事的动漫图书、系列影视等,使学生产生一种朦胧的英雄崇拜和敬重意识。

4.2中学阶段

中学阶段,学生进入青春发育期,身体、心智等各方面快速发育但尚不成熟。因此,该阶段武术教育应注重在这些方面进行积极引导,特别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武术技术教学层面应在注重形体练习的前提下逐渐增加功力和功法练习内容,深层刺激学生骨骼和肌肉发育。另外,在文化教育方面加强武术德行思想教育,并结合中国传统的历史典故树立典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此外,还要注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书刊、媒体等渠道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同时满足不同性格学生的武术文化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千万不可削足适履。

4.3高等教育阶段

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基本步入成人期,身体形态和心智水平已经基本发育成熟,且处于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期,尤其是反应速度和人的身体素质方面都处于一生中的巅峰,知识结构也随着高等教育而不断完善。该阶段武术教学内容应该在功力、功法和武术文化教育上全面展开:技术层面,加强难度和对抗性练习,在对抗的实践中体验武术技击本质的真谛;理论层面,结合技术开展理论研讨课,结合兵法开设心理心法知识讲授课,结合中医理论开设武术运动损伤的自我救助课;文化层面,结合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使学生深入了解武术运动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强大和中华文明的厚重,树立民族自信和道路自信。

5结语

“新常态”作为我国政府执政的新理念,已经成为引领各项事业发展的导向标。刘延东副总理明确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也是教育工作的大逻辑。2015年全国两会提出了新常态的“逻辑理论”,也提出了武术作为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项目确定为“七大校园教育运动项目”之一,武术教育与民族精神传承的理论问题真正由政府主导被提上日程,学校的武术教育也在新常态的执政理念下为研究者所关注。

两会期间媒体关于中国软实力的调查显示,太极拳、中国功夫等名词受到世界瞩目,并成为代表中国软实力的典型术语。央视评论员解读中国软实力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中国软实力的理念存在,“讲好中国好故事”对提升中国软实力大有裨益。这让我们想到了武术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战而屈人之兵”本是中国武术追求的技击境界,“中国的武侠英雄好故事”为社会文明和伦理道德树立了典范。把中国武术作为弘扬民族精神的载体,推进校园教育运动的发展,可谓是英明决策,我们也期待武术教育成为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中国梦”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郑师渠,史革新.近代中国民族精神研究读本[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49.

[2]王岗,李世宏.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与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5):84-87.

[3]李东坡.论孙子的练兵思想[J].湖北社会科学,2012(1):406-408.

[4]张志勇.中国武术思想概论[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5.

[5]梁启超.中国之武士道[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6:1.[6]杜玉波.把握新常态下的高教发展[EB/OL].[2015-03-02](2015-10-20).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5/0302/c40531-26621321.html.

[7]霍圣录,刘佳瑜,王三.高校武术文化传播与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J].当代青年研究,2012(10):65-70.

[8]王岗,邱丕相,包磊.重构学校武术教育体系必须强化“国学意识”[J].体育学刊,2009,16(9):1-6.

[9]史友宽.体育文化国际传播的实践考察与理念创新[J].体育科学,2013,33(5):13-24.

[10]郭守靖.文化学视野下孔子的武术精神[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4):27-32.

[责任编辑魏宁]

MartialArts Teaching and the Inheritance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Spirit

CHANG Zhao-yang

(P.E.School of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Jiaozuo 454000,China)

Abstract:Wushu was designated as “one of the seven campus education movement project” in the national NPC and CPPCC period.Modern Wushu was known by the appellation of martial arts,martial arts from the original grass roots culture has become an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Search and wins support among the people.In the “Chinese new Wushu” as the originator,martial arts as the teaching content into the school education system and shouldering the historical responsibility of saving the nation.Research from the contact martial arts and school education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discusses the Wushu culture endowment spirit of patriotism,not fighting the soldiers of the gallant spirit of benevolence and righteousness,hard-working spirit,the spirit of heroism and other issues.And that,to a certain extent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education can undertake the historical education,ethnic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and Chinese education in the mission and responsibility.The study also presents the thoughts on Wushu theory teaching content from kindergarten to higher education students of different cognitive level,for the martial arts education in the future to achieve through the students and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learning hierarchical and systematic career.

Key words:New Normal;Martial Arts;education;national spirit;heritage

收稿日期:2015-10-21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5B890007);河南省体育局重点项目(2015006)

作者简介:常朝阳(1981—),男,河南新乡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413(2016)03-0001-04

猜你喜欢
民族精神新常态传承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浅析古诗文中蕴涵的儒家文化精髓
时代呼唤写意中国画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