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金兵(江苏省司法厅副厅长、监狱管理局局长)
大力推进监狱治理精细化
姜金兵(江苏省司法厅副厅长、监狱管理局局长)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出的“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新要求,为新时期监狱工作改革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监狱机关要主动融入社会治理精细化总体布局,切实把推进监狱治理精细化作为谋划和推动“十三五”监狱工作的主方向、主抓手,奋力开创现代监狱建设新局面,更好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贡献力量。
监狱治理精细化是融合社会治理理念,将精细化管理理论和方法引入监狱治理的各个组成部分、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以提升监狱刑罚执行整体效能为目标,在理念、制度、手段、技术、责任落实及监狱建设等方面贯彻精、细、准、严、实的要求,推动监狱治理在现有标准化、标识化、规范化基础上向更精准和更细致的方向发展,促进监狱工作由粗放走向集约、由经验走向科学、由封闭走向开放,实现监狱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监狱治理精细化具有以下特质:一是治理框架标准化。这是监狱治理精细化的基础。强调围绕工作明确化,进一步构建全覆盖的监狱工作制度体系、标准体系、标识体系、责任体系和绩效考评体系,切实把监狱工作的目标要求转化为具体标准、原则要求转化为具体制度、执行要求转化为具体规范,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有量可考。二是治理流程规范化。这是监狱治理精细化的关键。强调更加注重管理的过程性,通过流程再造和机制创新,进一步分解工作事项、细化工作程序、优化运行流程,确保每个事项、每个环节、每个流程都能步调一致、无缝对接、统筹联动,防止多重管理或管理真空,提高系统运行的整体效能。三是治理手段专业化。这是监狱治理精细化的支撑。强调要适应监狱工作分工和组织专业化要求,加快推进监狱民警队伍专业化建设,广泛运用监狱分类建设、罪犯分类管理及循证矫正、个别化教育等矫正技术,大力推广网格化、扁平化、信息化、大数据等现代管理方式和科技手段,进一步提高监狱治理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四是治理资源集成化。这是监狱治理精细化的保障。强调通过内部改进和外部协同,进一步打破部门壁垒、条块分割,推动监狱人、财、物、信息等资源的集约化再配置、系统化再整合,推进社会资源的最大化拓展运用,促进监狱治理能力和效果的全面跃升。
推进监狱治理精细化,必须坚持以下基本要求:一是坚持效能导向。效能是推进监狱治理精细化的逻辑起点,体现了监狱治理精细化的现实所需和价值意义。推进监狱治理精细化,要突出以提升监狱管理质量和刑罚执行效能为出发点,紧紧抓住监狱治理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通过每个精准细致的管理活动提高监狱整体治理水平,确保监狱工作运转有序、管理有效。二是坚持法治方式。法治是推进监狱治理精细化的应有之义和本质要求。推进监狱治理精细化,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全面推进依法治监,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思考问题、推动工作,坚持依法办事、按制度办事,切实将监狱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三是坚持创新驱动。监狱治理精细化是监狱治理“微创新”的过程。推进监狱治理精细化,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突出理念、体制机制、方法手段等中观和微观层面的创新,特别是要借助于新兴网络工具和信息化技术,探索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与监狱工作的融合路径、互促机制,促进监狱工作内容深化和方式改善,进一步提高监狱治理的科学化水平。四是坚持全员参与。全员参与是现代社会治理的价值取向和基本方式。组织治理体系的运行是通过全员参与相关的所有过程实现的,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取决于各层次人员的质量意识、能力素质和工作积极性。推进监狱治理精细化,要加快建设与精细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监狱领导班子和民警队伍,为监狱治理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人力支持。五是坚持开放协同。高水平的社会保障和支持,是促进监狱治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条件。推进监狱治理精细化,要主动顺应开放发展大趋势,着力转变单干、封闭、独享的管理思维和行为方式,深化协作协同机制建设,推动监狱与社会全方位、多层面、宽领域对接联动,实现监狱治理由一元主体向监狱主体与社会多元有机结合转变,努力形成齐抓共管、融合共进的监狱治理格局。
在充分把握社会治理精细化的时代背景基础上,紧紧围绕江苏省建设现代监狱的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牢牢把握推进监狱治理精细化的现实基础和重大意义,切实强化责任担当和思想行动自觉,以更高的工作要求引领新的实践。
推进监狱治理精细化,是破解发展难题、促进职能履行的根本要求。近年来,江苏省监狱认真贯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提出并确立“建设现代监狱、推动领先发展、服务两个率先”总目标,积极践行“安全为先、教育为本、创新为用”理念,以推进监区规范化建设、民警队伍素质提升三个三年行动计划和监狱智能管理大平台建设等载体为抓手,不断加强和创新监狱管理,有效促进了监狱职能履行。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和刑事政策的不断调整,监狱工作也正在向着职责更重大、形态更完备、管理更规范、运行更开放的阶段演化,呈现出明显的新常态特征,面临着一些阶段性矛盾。面对监狱工作新常态特征、阶段性矛盾,推进监狱治理精细化,能够有效减少和堵塞监管漏洞,更加细致有序地推进罪犯个别化矫正,提高公正文明执法水平,全面提升监狱行刑效能,更好担负起监狱机关在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中的职责使命。
推进监狱治理精细化,是增强发展动力、强化内部管理的客观要求。近年来,江苏省监狱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强化监狱内部管理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监区规范化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监狱建设和管理深化,监狱管理规范化水平实现了新的跃升。监狱内部一体化统筹得到强化,组织机构规范化建设有序推进,资源配置更加集约高效;工作标准化体系初步构建,监狱建设标准、环境标识标准、业务技术标准和权力清单不断健全完善;队伍专业化建设扎实推进,民警能力素质明显增强,为监狱治理向着更高层次迈进打下了坚实基础。但也要看到,受粗放式管理理念的影响,“差不多”“也许大概可能”等习惯思维依然存在,笼统式、模糊化的工作方式还比较普遍。推进监狱治理精细化,以精细化治理理念代替以往粗放、经验型的管理思维,有利于推动上述突出问题的解决,促进监狱整体管理水平和层次的提档升级。
推进监狱治理精细化,要围绕建设现代监狱的新任务、新要求,细化工作重点,抓实关键举措,促进监狱整体工作水平的提升。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
(一)监狱制度要精密,更加体现规范性。按照系统完备、科学管用的要求,加强监狱制度建设,逐步变监狱经验式、运动式管理方式为依据制度、遵循规则的有序形态。一是严密制度体系。本着于法有据、于事简便的原则,进一步梳理监狱各项管理制度,编制监狱制度清单,建立结构科学、内容协调、程序严密的监狱工作制度体系。完善制度评估机制,建立制度定期清理机制,常态化推进制度废立改释工作,防止制度冲突,确保制度规范立得住、行得通、用得好。二是健全工作标准。着力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优化监狱建设标准、管理标准、工作业务标准、技术标准体系,以完善的标准来统一、优化、规范监狱治理行为和治理活动,促成工作质态的科学控制和工作资源的科学整合,促进监狱治理成效的提升,使监狱工作更加严谨、理性、精确。三是完善执行规范。全面梳理监狱工作职权和职责,建立健全监狱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加快形成权责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运转高效的监狱岗位职责体系。健全民警履职规范体系,完善民警一日工作规范,完备监狱业务工作操作指导书;强化巡视监督、执法监督、警务督察,促进民警规范履职。构建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加强过程动态化考核,注重考核结果的运用,促进工作效能提升。探索建立回应性考评制度,将社会满意度作为检验监狱工作质量的根本标准。
(二)监狱管理要精准,更加体现先进性。着眼监狱主责主业有效履行,把精细化的理念、方式、技术贯穿于监狱管理的全过程,进一步提升监狱行刑效能。一要做细安全管理。积极构建罪犯分类管理模式,建立健全罪犯人身危险性评估体系,创新罪犯差别化处遇机制,探索建立罪犯虚拟入监中心,提升罪犯管理的针对性有效性。强化区域封闭管理,加快推进监管区域物理隔离建设,划小管理单元,延伸管理触角,明晰管理边界,切实消除死角死面。加强重点环节管理,运用物联网等新技术,构建全过程、无缝隙的安全监管体系;管严控牢罪犯外出就医、要害时段等重点环节,实现管理零疏漏。推行安全等级响应管理,落实《江苏监狱系统监管安全等级响应管理办法》,促进安全管理常态长效。二要做实教育矫正。健全系统完善的教育内容体系,根据不同罪犯的改造需求,设置“定制式”教育内容,统筹安排好罪犯思想、文化、技术教育。加快循证矫正和内观疗法的探索与实践,构建个别教育、心理矫治、项目矫正、刑期管理等多种方法综合运用的科学矫正体系。进一步健全罪犯出监教育机制,建立刑释安置模拟回归中心,有序开展罪犯回归社会适应性训练。精心营造正向激励的矫正文化,注重增加监狱环境中的区域文化元素、法治元素、生活元素等,实现正向牵引激励,营造以文化人的改造氛围。三要做严执法管理。按照统一刑罚执行体制的要求,主动适应刑事法律政策调整,制定完备的执法事项相配套的制度体系,构建完善与法院、检察、公安、司法行政等政法机关各部门的工作衔接机制,促进刑罚执行权力规范有效运行。深化狱务公开彰显执法成效,进一步细化狱务公开内容、程序,拓展狱务公开载体渠道,探索运用手机客户端等载体促进信息交流双向互动,不断构建开放、动态、透明的狱务公开机制,不断提升监狱执法公信力。
(三)组织运行要精益,更加体现整体性。按照集约高效开放的要求,进一步规范组织机构设置,创新运行体制机制,提升监狱工作整体运行效能。一是坚持信息主导工作模式。全面建成运行监狱智能管理大平台,促进信息化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努力实现网络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共用。坚持信息主导,大力推进监狱工作流程再造。重点打造实时立体的指挥调度系统,发挥好指挥中心的日常协调、指挥、监督、处置职能,建立有机衔接、有效协同机制,形成齐抓共管工作格局。二是强化一体运行机制。坚持权责清晰、精简高效的原则,全面推进局机关和监狱单位组织机构规范化建设,加快“队建制”的可行性研究,进一步整合机构职能,完善运行机制,切实解决条线分割、各自为战、工作碎片化问题。三是构筑开放协同格局。加强与武警、公安、司法行政等部门的协作协同,构建完善融入地方的监狱防暴恐等应急管理体系。加快推动教育矫正社会化,积极用好罪犯家庭力量,整合社会工作者力量,建立多层次、立体式罪犯帮教工作体系。
(四)监狱建设要精致,更加体现现代性。适应押犯结构的变化趋势及刑事政策的变革方向,加快实施监狱布局调整,推进监狱分类建设,进一步夯实监狱治理精细化的物质基础。一是优化监狱空间布局。按照“适增量、调结构,增苏北、减苏南,降大型、提小型”的要求,统筹考虑罪犯投送安全、投送成本以及方便会见帮教等因素,不断优化监狱地区布局。合理设置监狱规模,实施新一轮监狱改造,推进关押布局的深度调整。二是推进监狱分类建设。在传统按性别、年龄分类的基础上,以高度危险、中度危险、低度危险等不同等级和不同的功能属性对监狱进行再分类、再建设,逐步形成以中度戒备监狱为主体、高度戒备和低度戒备监狱合理搭配、功能性监狱齐全的监狱功能布局,完善监狱功能形态。三是夯实监狱基层基础。坚持把监区建设作为监狱建设的基础工程、骨干工程,运用新思路深化监区建设,努力使监区发展更有活力、监区工作更加扎实、监区队伍更有战斗力。既要加强硬件建设,持续改进看押、管理、教育等功能设施;又要注重软件提升,改进监区运行管理,健全监区民警职位职责规范体系,优化监区工作流程,提升监区整体运行效能。
(五)队伍素质要精良,更加体现专业性。坚持把专业化建设作为民警队伍核心战斗力来抓,积极探索与专业化要求相适应的教育管理模式,努力使民警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较好的专业水平、高尚的职业操守。一是培育牢固的职业意识。创新信息化互联网背景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深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入践行监狱警察职业观,建立统一规范的仪式制度、从警纪念制度,定期举行职业宣誓、警察之歌传唱等活动,不断强化职业精神。大力加强监狱警察文化建设,积极倡导精细化的工作理念,形成全员重视细节、追求卓越的浓厚氛围。二是培养过硬的业务技能。完善民警职业分类制度,优化分层分类分级教育培训模式,加强监狱警察实战训练基地等培训阵地建设,建立贯穿民警职业生涯全过程的培训体系,全面落实入警、晋升、专业和发展培训。深化“轮值轮训、战训合一”模式,完善“课堂+训练+实战”的一体化岗位练兵机制,广泛开展以业务知识、专业技能为主要内容的业务比武、岗位考核、练兵竞赛,不断提升练兵实效。坚持人才兴业,以实施人才培养重点项目为抓手,进一步完善警官、警员、警务技术职务管理机制,健全职业保障体系。三是培塑严明的警风警纪。大力落实“零容忍”监狱警务安全战略要求,加强队伍正规化管理,强化养成教育,规范行为举止,培育民警良好职业风范。严明警规警纪,以铁的纪律打造过硬队伍。严格整顿整肃,定期开展正风肃纪专项教育整顿活动,健全“学习讨论、问题排查、整改提高”的机制,推动警风警纪建设常态长效。健全警情廉情分析研判制度,构建警务督察网络,完善民警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机制,始终保持纪律惩戒高压态势,促进民警规范履职。
(六)领导班子要精干,更加体现引领性。要以“好干部”的标准,从严教育管理监督干部,进一步彰显领导干部的先进性和示范性,提升领导班子的公信力凝聚力战斗力。一是优化梯度科学合理的班子结构。认真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大力选拔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领导干部。拓宽干部选拔渠道,完善发现、识别、举荐优秀干部的办法,大力选拔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特别是在重要岗位、复杂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优秀干部。建立年龄梯次配备、专业门类齐全、任职经历丰富、实绩能力突出的后备干部人才库,加强实践锻炼,加快培养使用。二是推进干部能上能下的动态管理。强化班子运行管理,加快干部“能上能下”规定的探索运用,推动各级领导干部积极干事创业,勇于担当作为。建立并严格执行好监狱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研判制度,及时对班子的整体结构、运行情况、优化方向和干部履职情况、工作状态、能力绩效进行跟踪了解、分析研判,研判结果作为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管理调配干部的重要依据。综合运用教育引导、制度约束、考核评价、监督检查等手段,推动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机制。三是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良好形象。深化“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发扬“马上就办”精神,加大“满骄慵懒”整治力度,驰而不息整治四风、改进作风。围绕讲规矩守纪律,严格党内政治生活,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运用正反两面镜子抓教育,促使各级领导干部真正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深入贯彻《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推动各级领导干部自觉树立道德“高线”,划清纪律“底线”,带头树正气、做表率,不断提升廉洁从政形象。
(责任编辑 赵海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