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述宝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科研处,河南郑州450042)
刍议社会治理创新的道德支撑
胡述宝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科研处,河南郑州450042)
摘要:道德是社会治理的刚性基础,社会治理离不开道德的引导与推动,道德与社会治理具有紧密的耦合关系。虽然,我国当前社会道德的主流是积极、进步、向善的,但是仍然存在诚信缺失、道德底线失守、道德冷漠上升、道德建设缺少理性支撑、社会治理缺乏道德支撑等问题。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不仅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而且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巩固道德情感、唤醒道德自觉;着力三观教育,夯实理性支撑;拓展公共领域,培育公共精神;借鉴征信体系建设经验,构建道德信息传递机制。
关键词:社会治理;道德支撑;道德建设
道德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内含于社会体系,并与其他社会要素相互作用,具有认识、调节、教育、评价、平衡等功能,无论是国家发展还是社会进步都离不开道德的引领和推动作用。社会治理同样离不开道德的引领与推动,道德与社会治理具有紧密的耦合关系。我国古典名籍《左传》提到,“德,国家之基也”;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德行就是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也明确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这些都说明了道德是社会发展与治理的重要的基础性力量。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完成好这一重要的历史任务,同样需要坚实的道德基础和给力的精神支撑。
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均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当前我国完善社会治理的战略方针和战术思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方方面面,其中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在社会运行过程中,制度既承担着引导行为的准绳作用,又对人的行为起着约束作用,还发挥着统摄行为的协调作用。可以说,制度使人们社会关系结构和活动方式定型化、模式化和固定化,是社会关系和交往活动的规范体系。因此,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在制度。制度又有显性与隐性之分。道德,作为一种隐性制度,既引导和约束着人们的公共社会行为,又对人的品行修养做出规范,其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十分突出。
1.广泛适用。与显性制度有着明确的范围和边界不同,道德的规约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几乎涵盖所有人,有效填补了显性制度的空白。第一,个人的品行修养等私人领域。品行,是指人的行为品德,体现在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譬如骂人、说谎、插队、随地吐痰等现象,看似个人的生活习惯,但它关乎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操守,是立身做人的根本,可以说是人生的大手笔,而不是小事情。第二,行为动机。即行为主体为实现一定
2.自动遵从。第一,主动选择的行为才有稳定性。各类显性制度的制定和实施,直接来自国家或社会组织,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而道德不同,它是对主体行为的引导与规范,作用机理主要依靠社会舆论和个人信念,其权威性总是以社会成员的认可为前提,以社会成员的主动性做保障,具有自律性和非强制性,是一种软性约束、柔性规范。只有这样的自动遵从,才能使道德的约束更具有无缝性。因为,人是理性的动物,其行为选择归属于价值追问,选择一个行为与否,关键看行为对个人有无价值。对制度也是这样,再好的制度,没有社会成员内心的认可和主动遵从,终会流于形式。正如康德所说,“任何外部立法,无法使得任何人去接受一种特定的意图,或者,能够决定他去追求某种宗旨,因为这种决定或追求取决于一种内在的条件或者他心灵自身的活动”[1]。任何外在的制度安排与非制度设施,必须经过内在的“意志自律”的升华。第二,道德是人类自身自我实现的内在尺度。道德既是社会关系的一种调节方式,同时又是人类自身自我实现的方式和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蒂洛曾说,“只要我们还活着,就要同道德这样的价值打交道”[2]。因为,道德价值确定人们在世界上的地位、生命活动的意义,彰显人格、尊严和自我价值,是个体自我肯定、自我实现、自我完善、提升和拓展自己的本质,实现生命价值的根本途径。道德对于个人具有巨大的精神意义,譬如,儒家提出内圣外王,作为修身为政的最高理想。内圣是外王的前提和基础,外王是内圣的自然延伸和必然结果。儒家提倡通过内修的济世功用,以实现个人的理想和达济社会。有了如此的人生理念,对道德遵从的主动性则成必然。
3.价值基础。从概念上讲,社会治理就是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以及个人等各种多元主体,通过互动和协调,依法对社会事务、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进行规范和管理,最终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简而言之,是为了维护和达成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而对公民社会领域的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和社会活动进行规范和协调等的管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道德的引导作用极为重要。从个人层面看,一个人的行为选择遵循的是其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也就是我们常讲的价值理念,价值理念是人必须具有的思想观念,人只有形成稳定的价值理念,才清楚自己的价值方向在哪里,从而才能确定人生的目的、意义和理想。可以说,人的价值理念是其安身立命之本。对社会治理而言,也只有个人建立了清晰且不悖于主流价值的价值理念,才可能以其稳定的行为成为社会秩序的正因子。从社会层面看,社会价值理念规约着个人的价值理念,引导社会成员自我的行为和思想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使个人价值在社会规定的合理价值体系中得到确认,并得到有意义的实现。换句话讲,价值理念通过无形的手,将社会成员引导至预定的总目标和大方向上的推动力就是我们社会所需要的道德。价值理念解决人生的价值目标问题,即确立什么样的人生价值,生活才有意义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解答什么价值目标是可取的,这就离不开道德的阐释和支撑。在哲学上,价值与道德这对范畴的意义是相通的,价值观是人们对于价值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代表的是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可以说,价值观决定道德观,道德观对价值观又具有反向推动作用,历史上每一个时代,社会主流价值都会被一种道德观所主导。由此可见,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个人的行为取向与社会发展的最终方向,为人们的社会行为乃至国家的社会治理提供价值基础和理性支撑。
道德是社会治理的刚性基础,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道德建设,经过改革开放多年的奋斗,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整体上看,当今中国社会道德的主流是积极、进步、向善的。但从个别层面上看,当前我国社会道德建设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制度文化与观念文化失调。公德与秩序相生相伴,缺少了任何一方,另一方便丧失了存在的条件。道理很简单,我们不是一个人存在于社会中,而是亿万人共存于同一个社会之中,社会是一个巨大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为了预防和避免分歧、冲突甚至相互伤害,就必须保持一个良性的社会秩序,而要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社会公德、法律规则等。遗憾的是,近些年我们对道德文化的制度遵从、公共生活秩序的恪守都有所缺失。譬如,城镇化拓展了人们的公共生活空间,增加了人们的财富,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使走出家门乃至到异国他乡去旅游的人越来越多。然而由于个别人缺乏自觉遵守旅游公共场所规则的习惯,以致不文明的行为屡见不鲜,如随地乱丢垃圾、随处刻画“到此一游”,跨骑“华尔街铜牛”、在比萨斜塔前草坪席地开餐等失德行为,破坏了良好的社会秩序。
2.道德底线失守,道德冷漠上升。中华民族有着扶危济困、见义勇为的优良传统,曾被世界上其他民族誉为“礼仪之邦”和“道德大国”。然而近些年来,不少人却感觉到这样的传统正在丢失,“道德冷漠症”在不断蔓延。例如2015年7月2日,成都彭州市一高中学生杨川楀,上学途中扶起雨天自行滑倒的一位老人,老人不仅不感谢,还诬陷是杨川楀将自己撞倒。幸好有“天网”监控系统的资料,还原了事实真相。做善事不仅不得好报有时还会适得其反、扶危济困者不被人感激反被污蔑为肇事者,这类事件的多次发生,刺激并加重了社会的“道德冷漠症”。
3.诚信缺失严重。当前,社会诚信缺失问题非常突出,商业欺诈、制假售假、偷税漏税等不诚信现象屡禁不止,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食品药品事件也时有发生。譬如,中国消费者协会2015年10月公布了对国内部分旅游线路为期一个月的体验式调查结果,在国内27个省份96条线路中,74%以上的线路存在严重问题,集中反映在强制消费或诱导消费、线路路程与合同不一致。再如,360手机安全卫士监控数据显示,平均每部智能手机每天偷跑流量约2.33M。按照工信部最新公布的数据,2015年1到10月移动流量平均资费为80元/G,据此保守计算,安装了360手机安全卫士的近6亿用户,每年因流量“偷跑”而额外付出的流量资费就将近400亿元。还有天价大虾事件,2015年10月4日,肖先生在青岛市某烧烤店吃饭,点菜时已向老板确认过“海捕大虾”是38元一份,结果结账时却变成38元一只,一盘虾要价1500余元[3]。如此种种现象,严重损害了社会发展和稳定的信用基础,严重困扰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1.道德遵从缺乏理性支撑。道德作为一种规范,本质上确实是对人性的一种约束,是对个人自由的一种限制,是对自由裁量权的一种剥夺。这样,要使道德入心入脑,变成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需要坚实的理性支撑。古往今来,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概无例外,都提倡自己的主流道德。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党也一直提倡社会主义道德,并采取种种措施大力弘扬社会主义道德,但效果不很理想,原因就在于理性支撑不坚实。哲学上讲,凡事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我们在知其然上下足了功夫,然而在知其所以然上做的却很不到位。道德遵从,是一种价值追求,它受人生观、世界观的支配,要使道德遵从产生内发的主动性,就必须有清晰的人生观世界观做支撑。我们共产党人提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这是最科学的世界观,但把这种最科学的世界观与当前人们道德遵从的内在关联讲清楚,让社会成员真正都了然于心,我们还有很多欠缺,以致对很多人来说,“三观”实际上是三张皮,没有成为环环相扣的体系。
2.公共精神缺失。当代中国,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社会生活的公共性不断拓展,人们越来越多地参加公共生活,这在客观上也提出了培育公共精神的时代要求。公共精神是指孕育于人类公共生活之中的、以公共性作为价值皈依的、位于人类内心深处的基本道德和政治秩序观念、态度和行为取向。它表现为社会成员对公共生活的热情融入和体验,对公共事务的积极关怀和参与,对政治社群的虔诚认同和归属,对公共善的澄明和践履[4]。公共精神是一种秩序精神、公共关怀精神、社会整合精神和参与精神。坦率地讲,中国民众的“公共精神”原本就有历史欠账,早在百年前,梁启超在《新民论》中就指出:“我国民中,无一视国事如己事者,皆公德之大义未有发明故也。”[5]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主义被无限放大,而民间组织又生长缓慢,以民间组织为基础的公共意识和公民美德难以发育,几个因素叠加,就造成了公共精神的严重缺失,这也是近些年一直被诟病的道德冷漠背后的深层原因。
3.道德信息传递机制不健全。所谓道德信息,是指经过收集加工,对接收者的决策具有价值、并对其行为产生影响的数据。道德信息传递可以加快信息资源的交流和共享,从而提高其使用价值。道德信息传递机制可以描述为,通过特定机制进行主体道德信息的集中收集整理,使道德信息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被快速查阅,以实现对主体的道德制约、强化主体道德意识。道德信息传递是社会道德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作为道德信息传递的渠道,它直接左右着道德评价机制,而道德评价在道德五大功能中又具有基础性地位,直接影响着一个社会道德体系运转得顺畅与否,由此可见道德信息传递机制的重要性。然而,伴随着社会转型,基于“熟人”间传导的旧机制的有效性已经被人们日益扩展的交往活动范围所突破,许多人游离于熟人社会之外,其道德信息无法有效传导,实际上也就脱离了惯有的道德评价,仅靠个人“良心”的道德自律来维持,道德调控力量的弱化就在所难免。
1.唤醒道德自觉。人具有自然和社会两种属性。作为自然人,人有自私、残忍、贪婪的一面,这是人生存的自然和生理基础。但同时,作为社会的一员,人又具有社会属性,在实践活动基础上产生各种社会关系,社会用道德规约这些关系,可以唤醒人们自我反省、约束、克制等道德良知,让道德成为自觉的需要,继而引发道德行为,解决道德问题,彰显人的文明特性,真正区别于其他动物。所以,唤醒道德自觉,体认道德在社会发展中的教化使命、伦理责任,自觉承担用先进道德理念和道德规范引领社会进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历史使命,是提升个人精神境界和加强社会道德建设的第一内驱力。当前要唤醒道德自觉,第一,要满足人的内在需要,巩固道德情感。人是理性的动物,其道德选择受制于道德认知与实践的情感体验,个人正当的内在需要得到满足,产生积极稳定的内心体验,就有助于演变为持续的道德实践,反之,道德实践就会产生抵触。第二,要有清晰的道德建设目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目的是要努力实现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自己,即努力建设和谐社会,使得个人的独创和自由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让人真正实现与人相称的有尊严的地位,过与时代合拍的真正人的生活。只有目的明确,才有道德建设的自觉。
2.夯实理性支撑。当前之所以道德底线失守,道德冷漠严重,根本原因就在于“三观”扭曲,信仰缺失。信仰是对某种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信奉和遵从,它是人类最基本的一种情绪,是人类生存须臾不可分离的基本生存条件,是人们灵魂的标志,也是支撑道德生活的基石。相对于无垠的宇宙而言,人的有限性无法改变,这也就决定了人对信仰的绝对需要。所以,我们要扎实有效地推进道德建设,必须先解决好“三观”问题。这虽是老话题,却又是新常态下的新课题。当前最重要的是创新思维,加强教育的针对性。第一,加强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宣传教育。唯物主义世界观信奉什么?毛泽东早在1945年就做出了经典的回答,“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6]。人民是共产党人心中的“上帝”,所以,党员干部的信仰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的人生价值就在这里体现,人生意义就在这里闪光。第二,辩证地扬弃宗教和民间信仰。宗教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体系,与任何自然物和社会现象一样,并非永恒,终将走向自身历史的终结。但在实际生活中,宗教将长期存在,对于这样一种长期客观存在的巨大力量,理智的态度就是科学引导,引导各种宗教与民间信仰与社会主义道德相适应。
3.培育公共精神。针对公共精神缺失的历史和现状,必须做好如下工作:第一,培育民间组织。民间组织是衡量人的现代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公共意识和公共精神的基础,观念更新可以有效促进社会自律和维护社会稳定,应正确认识民间组织对于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加大制度供给,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让民间组织独立自主、依法依规地健康发展。第二,进一步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切实发挥好基层自治作用,真正实现基层群众自己的事情自己管、自己办。第三,弘扬集体主义精神。一方面,集体主义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集体主义强调并提倡发挥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注重培养独立人格、自主意识,这与公共精神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第四,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制定切实可行的弘扬公共精神的计划、方案,投入一定的人力和财力,通过立法实施有效监控和监管,并开动国家宣传机器造势助力。
4.畅通道德信息传递机制。道德信息传递机制是一个新事物,我们可以借鉴西方成熟征信体系的成功经验。国外的模式主要有三种,英美的民营征信管理体系,法德的公共征信管理体系,以及日本的会员制征信管理体系。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以及道德信息本身的特殊性,我们可以探索建立公共道德信息传递机制,也就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征信管理体系。第一,建立专门机构,进行道德信息收集、评判和传递,实现道德信息收集、传递管理等的专业化、制度化、和机构化。第二,建立和完善法规体系,为道德信息传递机制的运转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与其他信息不同,道德信息可能关系个人隐私,涉及当事人的尊严,要消除这种观念障碍,只有通过立法,明确道德信息的使用条件和适用范围,监督和保障道德信息传递和使用。第三,建立覆盖全国的道德信息数据库,避免道德信息的壁垒和重复建设。第四,明确政府的职能。加快道德信息立法进程,完善道德信息管理法律制度,使道德信息传递有法可依;明确道德信息监督管理部门,统一使用标准;维护道德信息传递的顺畅,打击各种不道德行为。第五,加大宣传力度,真正让社会成员清楚认识到道德信息传递机制的重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予以配合。
参考文献
[1][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力的科学[M].沈叔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34.
[2][美]J·P·蒂洛.哲学——理论与实践[M].古平,肖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205.
[3]赵镝.诚信缺失的秘钥何在?——盘点2015年十大失信事件类型及典型案例[EB/OL].http://www. jingji.com.cn/html/news/djxw/3379.html,2016-01-04/2016-01-16.
[4]刘鑫淼.当代中国公共精神的培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8.
[5]梁启超.新民论[M].北京: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65.
[6]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051.
[责任编辑游玉华]
作者简介:胡述宝(1963—),男,河南南阳人,硕士,中共郑州市委党校科研处处长,副教授。book=81,ebook=83的目标所表现出来的主观愿望和意图,从心理学上讲,人的动机具有激发、导向、维持和调整的功能,直接影响行为的结果。显性制度,例如法律,更多追问的是人的行为是否符合制度,而道德规范重在塑造与改善人性、人格,让人在选择行为时自觉地择善弃恶。
基金项目:2015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般课题(编号:2015B351)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6-01-16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701(2016)02-008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