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乐山市委党校课题组
乐山探索:对基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课题组
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终端和基石。目前,乐山市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投入明显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且发展不平衡,常设机构和人才比较缺乏。要构建乐山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该政府主导,科学规划,加快建设;完善体制,健全管理,建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长效管理机制;加大投入,完善基层公共文化经费保障机制;形成公共文化服务多元供给机制,激发基层公共文化活力;着力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品牌化和特色化打造。
乐山;公共文化服务;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我国各级党委和政府均比较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覆盖省、市、县、乡、村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正逐步形成,基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乐山市近年来以加快建设文化强市和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以“文化惠民和乐民”为主线,以“完善体系、创新服务、提升效能和促进均等”为原则,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成效也很显著。但与此同时,乐山市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与回避的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乐山是西部唯一的同时拥有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以及创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资格的城市,是四川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阵地。根据《乐山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年末全市共有群众文化馆12个,公共图书馆11个,藏书60.29万册,博物馆9个,文化站218个;免费开放了图书馆11个、文化馆12个、乡(镇、社区)文化站218个、博物馆3个;已启动了“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工程”,完成了数字图书馆设备购置1个;打造了等级示范乡镇综合文化站100个;新建社区书屋89个,补充更新了168个社区书屋和2034个村级农家书屋,全市的社区书屋实现了全覆盖。正在逐步试点建设的项目有:“农民工文化中心”、留守儿童(学生)文化驿站、“幸福美丽新村(社区)文化院坝”等。
创建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是“文瀚嘉州·百姓直通车”。项目自2006年启动以来,全市范围内命名建设了10个“嘉州歌台飞莺”基地,17个“讲堂承韵”基地,6个“嘉州画派”传承基地和2个“嘉州古艺萌春”基地。还新创建了2个国家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并将乐山市农村电影放映经验在全省进行推广。全市目前共有8座广播电视台,55.59万户有线广播电视用户。截止2014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35%。
(一)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政府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责任主体,对于公共文化建设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却没有把文化建设放在应有的位置,存在着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轻视、忽视的现象。据调查,乐山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各级党委、政府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重经济、轻文化的模糊观念,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在建设“美丽乐山”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认识还不足;二是各级党委、政府还没有将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更没有纳入政府的目标考核体系,这是乐山市公共文化发展缓慢、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三是没有将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当地的城乡建设规划,各(区)县乡拟定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规划的情况还不多。
(二)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明显不足
都说公共文化服务“责任在政府,关键在投入”。但现实中,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不足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突出瓶颈。在基层,由于财权与事权不匹配,资金短缺的问题更为严重。以乐山市为例,财力不足、资金短缺一直是导致全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重要原因,具体表现有:一是公共文化服务经费投入总量偏少且极不平衡。近年来全市文化事业费支出占全市财政总支出的比例都低于1%,就全省来看也只有约0.5%左右,总投入量明显不足。且主要投向还是偏向中心城区和区县,乡镇、社区和村的文化设施建设投入所占比例极小。二是地方配套政策执行缓慢,经费投入难以完全落实。在国家级博物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常常存在由于地方政策不完全配套和经费到位不及时,导致建设进展缓慢,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活动的需要。
(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且发展不平衡
1.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乐山作为鼎鼎大名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城市,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本土人文资源,但至今尚未修建乐山市博物馆、美术馆等。现有的市文化馆、市图书馆和部分县文化馆、图书馆设施设备也很陈旧老化。乐山大佛剧院目前能容纳的观众仅800人,峨眉山博物馆、麻浩崖墓博物馆、夹江手工造纸博物馆等急需改造的单位都因资金问题,展陈改造一拖再拖,难以上马。实际上,就连乐山大佛博物馆建成后都耗费了近8年才基本落实了馆舍陈列,其他博物馆更是遥遥无期。
2.区域发展不平衡。当前乐山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存在县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县域发展不平衡主要受地方重视程度、财力差异、建设进度等因素影响,集中反映在基础设施、公共文化服务和人才队伍等方面的差距。距离中心城区较近的市中区、沙湾、峨眉、五通桥、夹江等发展相对较好,而偏远地区特别马边、峨边、金口河等彝区的发展则比较滞后。城乡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农村明显滞后于城镇,在广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非常落后,根本无法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活动需求。
(四)常设机构和人才比较缺乏,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明显不足
机构和人员是保障公共文化设施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元素。但据了解,当前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队伍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存在严重断层问题。
乐山市的这个问题也很突出。一是市县文化馆、图书馆工作人员偏少,特别是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工作人员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致使业务指导效果不佳。乐山市金口河区、峨边县和马边县两馆人员分别不足10人,难以有效开展工作。二是在乡镇机构改革后,许多乡镇政府机构中并未专门设乡镇综合文化站,也没有设置文化专干编制。据统计,当前全市21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中,兼职文化专干就有205人之多。其管理人员隶属乡镇社会事务中心的约占40%,隶属乡镇文化计生服务中心的约占30%,隶属不明、直接由乡镇政府党政办安排管理的约占30%。三是博物馆人才断层,高层次人才严重匮乏。目前全市文保系统100多名干部职工中,拥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仅2人,有中级职称的也才10余人,严重制约了乐山市博物馆事业的深层次发展。四是农家书屋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现有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急需加强专业技能培训。
(一)政府主导,科学规划,加快建设
要坚持政府主导,科学规划,加强加快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化管理。
首先,当前应重点抓好乐山市文化馆、图书馆改扩建工程,推进市博物馆等市级地标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将其列入政府的重点项目工程。同时推进数字文化馆、数字图书馆建设。还可配备流动文化车、舞台车、图书车等。二是结合享有盛名的嘉州画派书画特色和古嘉州文脉特色,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书画培训、推广、展览、交流等活动,同时加快推进乐山市美术馆阵地建设和数字美术馆建设。三是积极抓好马边县、峨边县和金口河区的“三个一”工程(建设一个少数民族博物馆、一个少数民族体育馆和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影剧院);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城镇街道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室)、公共电子阅览室、社区书屋设施设备和村文化活动室等,同时继续抓好彝家新寨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四是以边远山区、民族地区为重点,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文化惠民工程,积极组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教科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公益电影放映等活动。
(二)完善体制,健全管理,建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长效管理机制
针对基层,特别是乡镇、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完善体制,健全管理。一要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令第48号文件中关于《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中的有关规定,理顺乡镇文化站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免费开放工作等有效机制。二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宣部、四川省以及乐山市委提出的有关文件中规定的关于每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中心)至少应配备1—2名专职人员的规定。按照有关规定,可将文化站专干列入事业编制,确保基层有一支专职的、业务水平较高的,且在岗比较稳定的专干队伍长期为基层群众服务。三要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的内部管理,并根据其功能作用和特点向群众免费开放,同时保障其设施用于群众开展符合主旋律、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文体活动。四是每个县(市、区)要规划建设3—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示范点和5—10个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示范点。积极整合并充分利用文化传媒、广播影视、信息资源共享、图书室等文化资源,探索出基层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新路径。五要加强“村村通”管理。各县(市、区)在建设“村村通”工程的同时,要进一步落实“村村通”工程维护管理专业技术人员、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要努力使“村村通”变成“长期通”、“天天通”。
(三)加大投入,完善基层公共文化经费保障机制
应多渠道加大对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保证财政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地方财政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投入所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1%以上。
1.要切实把中央、省、市上下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各项资金落在实处,严格做到专款专用,严禁变相使用或挪作它用。同时适时组织开展对专项资金的专项监管和督查。
2.市、县两级财政部门要认真执行中央和省关于“两馆一站”、农家书屋免费开放和农村电影放映等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配套比例政策,要把地方配套资金纳入财政预算。
3.市上所设的农村文化专项建设资金和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等,应立足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际,纳入财政预算,并且按一定比例加大对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农村电影放映、“村村通”等工作的投放。
4.鼓励、提倡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赠等民间力量积极资助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捐赠人和参与人可按照有关法律规定享受相关优惠。
(四)形成公共文化服务多元供给机制,激发基层公共文化活力
1.政府应积极搭建社会力量资助公共文化服务的便捷平台。2014年,四川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工作的意见》,其中明文规定,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公共文化活动以及公共文化服务管理等都属于政府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合理的政策一出台,使得本来就生机盎然的民间力量一下子便成为公共文化多元发展的“助推器”。此后,一大批民办公助图书馆、乡民自办综合文化站等新型文化阵地在全省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当前,乐山市文广新局已经与乐山师范学院签订了四川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研究中心的共建协议,这是借助高校智库力量探索新型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教育、培训及公共文化产品资源整合与策划设计的新路子。
2.政府应积极鼓励和扶持民办非营利文化机构向居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与国营文化服务相比,民办非营利文化机构,在提升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品质、效率等方面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在多元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政府不应该也不能包办公共文化服务,应积极发挥民办非营利文化机构向居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作用。政府应积极研究制定扶持民办非营利文化机构的有关政策,通过“民办公助”等方式加大扶持力度,创造有利于民办非营利文化机构积极向居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良好发展环境。
3.政府应鼓励群众自身积极参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在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中,公民一直被视为文化权益的享受者,而忽略了其作为公共文化或文化建设主体的自主性价值。因此,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应鼓励、引导广大公民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特别是在农村地区,要鼓励农民自己组织起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通过文艺汇演、农民文化节等当地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让农民发挥自身优势,自己编、自己演、演自己。比如沙湾区嘉农镇的魏氏家庭农民流动演出队,这是一支由爷爷、儿孙、媳妇女婿、堂兄堂弟等20多名家族成员组成的文艺小分队。20多年来他们自编自演反映农村新人新事新风貌的民间传统节目,如车灯、五老汉、歌舞、相声、小品等计900多场次,足迹遍布全区,服务群众达10万余人次,曾被《人民日报》《四川日报》等多家媒体誉为“沫水河畔一道响亮的乡村文化招牌菜”、“活跃在田间地头的乌兰牧骑”。这不失为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成功典范。
(五)着力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品牌化和特色化打造
乐山是历史文化名城和文化资源大市,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但乐山要实现“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的转变,必须要有自身鲜明的特色和响亮的高层次的品牌。“文瀚嘉州·百姓直通车”是乐山市创建的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为推进乐山市基层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载体。该项目创始于2006年,由嘉州歌台飞莺、嘉州画派传承、嘉州讲堂承韵、嘉州古艺萌春四个公共服务平台构成。涵盖了“乐艺大舞台”、“三江讲坛”、“百姓讲坛”等特色和内容;融入了“嘉州画派”这一乐山地方精品文化品牌。其中“嘉州古艺萌春”平台以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打造和展示了“一个县域一个特色、一个品牌”的精彩内容,彰显了乐山市基层文化服务的优质品牌和鲜明特色。
综上所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党和政府实施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举措。各级单位应高度重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建设管理规划,吸引广大群众走进文化建设乐园,共享改革开放带来的文化发展成果,建设与四川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市。
G11
Bdoi10.3969/j.issn.1009-6922.2016.06.28
1009-6922(2016)06-89-04
2016-10-15
课题组组长:李明(1976—),男,四川内江人,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课题组成员:周小林(1962—),男,四川遂宁人,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副校长,主要研究方向:法学;赵平(1976—),男,四川乐山人,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党史党建;安立伟(1979—),男,河北承德人,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科学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