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克光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四川乐山614000)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校刊:从油印到国内外公开发行
周克光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四川乐山614000)
党校校刊,既是党校科研的阵地,又是科研成果的载体,还能成为教学的向导,起到教员在课堂教学中起不到的作用,并能突破空间的限制,将党校各方面的信息带向社会以致辐射到全国各地。中共乐山市委党校的校刊经历了一个从非正式的油印资料到正式出版的内部季刊、从彩印的双月刊到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际流行版式期刊的发展过程,大体经过了4个阶段:
第一阶段:《学习材料》《教学参考资料》(1979年秋~1985秋)
第二阶段:《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1985年冬~1988年底)
第三阶段:《乐山新论》(1989年春~1999年夏)
第四阶段:《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新论)》(1999年秋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革命和建设新的历史时期。为了系统地进行拨乱反正和恢复党的优良传统,当时的中共乐山地委党校组织科和教育科合作,创办了油印的《学习材料》,供教职工和学员学习使用。如1979年8月出刊的第一期《学习材料》,就以“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荣传统”为题,选登了当时报刊发表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毅、贺龙、彭德怀等中央领导克己奉公、艰苦奋斗的故事,“以期广为传诵,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荣传统”。到1982年,党校教育正规化已开始起步,干部培训和课程设置日渐规范,为了适应这一新形势,党校资料室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料,针对当时的形势和课程安排,创办了《教学参考资料》。这是一种每月出刊1期、有栏目设置、内容比较广泛的期刊性资料,铅印,每期印数1000份左右,不仅供本校教研人员和学员使用,还向乐山的一些大中型厂矿和城区的一些单位发行,同时与外地的兄弟党校进行交换,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为创办正规的期刊打下了基础。
1983年9月,当时的中共乐山地委党校第一个大专理论班开班。1984年4月,中共乐山地委(84)30号文件批复党校从1984年起举办大专学历的培训班(理论班),并年年招生。1985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乐山地区,建立省辖乐山市,中共乐山地委党校更名为中共乐山市委党校。为了同申办大专体制的党校相适应,1985年8月,市委党校以校发字(1985)第15号文向中共乐山市委宣传部报送了《关于申请办校刊的报告》。1985年9月,经市委宣传部乐市宣发(1985)16号文《关于同意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创办校刊〈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的批复》批准,于1985年冬创办了《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以下简称“《学报》”,编辑部与市委党校科研处合署办公)。《学报》是市委党校主办的综合性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季刊,宗旨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方针,以研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党校教育正规化实践中提出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为方向,并努力成为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鲜明的党校特色和浓郁的嘉州地方特色的内部理论刊物。《学报》为黑白封页,16开本,76页左右,每年3、6、9、12月出版,设有“理论探讨”“学术争鸣”“嘉州宏图”“党校教学”“嘉州风物志”等栏目,既是党校和理论工作者的一块理论阵地,又是党校教学与科研的信息窗口,也是乐山现代化建设的蓝图剪影。
1985年12月25日出版的创刊号,刊登了中共乐山市委副书记、市委党校校长侯开林的代发刊词,对《学报》的特色和作用作了明确的定位:“《学报》有浓厚的时代特色,‘面向四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它将切实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反映和研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学报》将反映其党校特色。它将围绕党校教学,广泛地探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理论问题,交流科研成果。它将及时反映党校教育情况,探索党校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它还将为党校学员学前、学中和学后提供服务。《学报》将突出其地方特色。它将联系本省、本市的实际情况,吸引有志于四化之士,各抒己见,群策群力,共商宏图,同建大业。”
应市委党校的邀请,当时担任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省委党校校长的杨汝岱于1986年2月为《学报》题写了刊名,并题辞:“各级党校要成为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模范”,刊登在1986年第一期《学报》的扉页。中央党校教育长宋锡仁于1987年9月为乐山市委党校题辞:“充分发挥党校在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科研方面的优势,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贡献力量”,刊登在1987年第四期的封二。
值得强调的是从《学报》创刊号起开设的“党校教育学”栏目。据《编后记》说:“党校教育学,是我校在83级大专理论班新开设的一门课程。……鉴于这门新兴的教育学科尚无现成的范本可资借鉴,……发表的目的,在于抛砖引玉,希望引起这方面的批评和建议,以利于进一步改进。”“党校教育学”连载了6期,共13讲,约6.5万字,对党校教育的整个体系作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探讨,开了全国党校系统的先河。
从1985年冬到1988年底的3年间,《学报》共出刊12期,发稿350篇,总字数达140万,总发行量2.1万册,为党校教育的正规化建设直陈方略,为改革开放进行理论探讨,为宣传乐山和介绍党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988年冬,最后出刊的《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封底刊登出《改刊启事》:“改革正在不断深化,干训任务与培训方式也发生改变,《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的刊名已不适应目前发展的形势。为了走向社会,贴紧现实,本刊更名为《乐山新论》。《乐山新论》双月出刊,彩印封面,48页左右。宗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紧贴现实中心;服务地方建设,注重研究市情;反映教研成果,发挥论坛功能;贯彻‘双百’方针,提倡平等争鸣。特色:强烈的时代特色,鲜明的应用理论特色,浓郁的乐山地方特色。常设栏目:“改革新议”“社会热点问题透视”“企业春秋”“经营之道”“企业家”“行政管理”“基层领导”“用人之道”“廉政篇”“有感而发”“书林漫步”等。还将在封页上宣传我市企业新貌,栏曰:‘乐山企业之窗’。
经乐山市新闻出版部门批准,1989年2月出版的第一期《乐山新论》扉页上对刊物以明确的定位:“以其从课堂走向社会,紧贴现实生活,努力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新事物,造就开放的学术环境为特色”。指出:“从《学报》到《乐山新论》,充分体现了我市党校教育旨在努力走一条探索创新之路:从过去封闭式讲授转向开放式办学,围绕社会‘热点’,紧贴现实中心,从而突破狭义的空间,注重对于新情况新事物新问题的研究,以实现对现实的超前指导。”《乐山新论》的一大特色就是合作办刊,运用股份制理论,走集团化办刊之路。创刊之初,是川盐化集团公司党委、中共沙湾区委和市委党校三方合作,实践证明其成功之处在于“使党校刊物跨出校园,走向社会,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并获得现实丰富多彩生活养份的滋养,更重要的是它给予合作办刊各方带来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方面的许多益处,从而使合作办刊单位脱出了仅求宣传成就,提高知名度的需要,而是寻求专题研究或课题合作,以便从《乐山新论》得到理论上的支持与回答。”于是合作方扩大到各区、市、县、自治县以及市委、市政府的相关部门,使编委会力量日显壮大,为《乐山新论》办刊道路越走越宽提供了保证。1989年《乐山新论》以4个彩页的封页出版,在乐山的报刊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期发数跃增到3000册;1995年,在乐山市第三次内部报刊评比中,获得二等奖;1996年,在乐山市委宣传部和市文化局组织的全市内部报刊质量考评中,被评为1996年度一级期刊;1998年春,《乐山新论》按国际版式改为大16开本,微机照排,内容、印刷和装帧上了一个台阶,在当年底举行的全市内部报刊评审中,获市新闻出版局授予的一级期刊证书。到1999年夏的10年半中,《乐山新论》共出刊63期,不仅没有出过一期合刊,还另出活页8期,一共刊载各类文章1715篇,总计545万字;彩印封页232页、黑白图片页34页,宣传介绍企业178个;总计出版18.1万册。
《乐山新论》的阅读对象主要是党政机关干部,党校、干校和大专院校的教研人员和学员,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者,以及工矿企业、农村基层的干部。《乐山新论》每期还以赠阅、交换和订阅的方式,向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中心、省级相关部门、省内外党校系统、社科系统、理论研究和宣传部门发送约300册,从而在全国党校系统和社科理论界产生了一定影响,仅人大复印资料就收录了11篇,发表在1989年第三期上的由编辑部主任李秀然撰写的《论过低的盐价非调不可》,以详实的数据和严密的理论逻辑论证,还编入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内参。当年下半年,国务院发出通知,居民的食用盐价格由一定多年不变的每市斤0.16元,调整为0.20元。这一调价,使年产几十万吨食盐的川盐化集团公司年产值陡增许多,他们切实体会到合作办刊带来的好处,用理论化的表述就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党校科研能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作贡献。据不完全统计,《乐山新论》历年刊载的文章,被省内外和全国性的大型文献资料或文集收录、摘转、编目和入选的在250篇以上。1999年1月25日,《乐山新论》召开创刊十周年座谈会,从办刊实践中总结出4条基本经验:第一,把准政治方向,突出中心议题,联系乐山实际,抓好热点问题,办好主题栏目,强化刊物内容的针对性、启迪性和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第二,坚持思想性、理论性、实践性、地方性和可读性并重,按“五性”“五新”(研究新情况、反映新观点、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满足新需求)和“三精”(精选、精编、精印)的要求,着力在“新”和“论”上下功夫,尽力把刊物办出“土、热、新、短、活”的特色。第三,突出乐山特点,围绕工作中心,及时提供理论支持。第四,适应改革和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针对现实生活需求,抓住优势和特点,着眼超前性和操作性,使合作办刊单位的专栏有深度、有新意,能发挥指导作用。
在办刊实践中,“内部发行”极大地限制了刊物的影响面,从1995年开始,编委会提出申办公开刊物的目标,编辑部为此从刊物的内容、版式、编排、印刷、装帧等各方面进行努力,在乐山市的众多期刊中荣获了一级期刊证书。1998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出台对大专院校申办《学报》进行审批,党校抓住这一机遇,通过多方面的工作,在1999年7月7日,四川省新闻出版局以川新出期(1999)76号文传达了国家新闻出版署[新出报刊(1999)533号]文作出的《关于同意创刊〈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的批复》,批准新出版的《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使用国内统一刊号:CN51—1585/C。(报告知,这次国家新闻出版署只批准乐山和桂林两个地级市党校的校刊使用国内统一刊号)。1999年9月,公开发行的《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新论)》创刊号以崭新的面貌问世。创刊号的《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新论)》(以下简称“《新论》”)封面使用了原中共中央委员、原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薛驹为该刊题写的“新论”两字,寓意是继承《乐山新论》好的传统,又区别于初创时期的《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封二刊载了时任中央党校副校长邢贲思祝贺学报创刊的题词:“为宣传邓小平理论,提高党校的教学科研水平作出贡献”和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李锡炎的题词:“思想的闪电应射入心灵园地”。编辑部在《发刊词》中写到:《新论》是“由中共乐山市委主管、中共乐山市委党校主办的综合性社科理论刊物”“坚持为各级党政干部提供高质量的精神食粮”“致力于学术研究,探究理论前沿,突出‘新’字”“融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知识性、可读性为一身”“努力发挥‘领导决策的参谋、理论学习的园地、干部政见的载体、信息传递的窗口、实际工作的助手’的作用”。2000年10月,经国家图书馆ISSN中国国家中心批准,《新论》获得国际刊号:ISSN1009—6922。从2000年第五期起,《新论》成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2004年11月以后,《新论》加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并被国家图书馆、国家科技部西南信息研究中心全部收录,进一步扩大了刊物的社会影响力,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广西社科院、青海省社科院、四川行政学院等省内外近30所院校及几十个省、市级党校的作者踊跃投稿,提高了刊物的社会知名度,期发数一度上升到4000册。与此同时,转载率也有提高。据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数据库检索,仅2004年出版的《复印报刊资料》系列刊,就全文转载《新论》1篇,索引收录31条。据统计,从1999年秋到2016年底的17年来,《新论》出刊169期,共刊载各类文章3320篇,总计1700余万字,彩印封页980页,总计出刊24.85万册。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日臻成熟,改变着人们传统的阅读习惯和获取信息的方式,期刊的数字化转型已成为趋势。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党校学报加大对编辑人员的数字化培训,引入数字化出版人才;开辟网上期刊平台,实现作者在线自主投稿;与国内知名期刊数据库如中国知网、万方、龙源等合作,不断扩大学报数字化传播领域影响力。我们相信,数字化是挑战也是机遇,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将以新的起点、新的姿态积极应对,再创辉煌!
责任编辑:杨静
2016-10-20
周克光,男,中共乐山市委党校退休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