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巩固和提升社会主义政治文化领导权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2016-02-11 16:19谭文红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谭文红 吴 薇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巩固和提升社会主义政治文化领导权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谭文红 吴 薇

摘要:中国共产党巩固和提升政治文化领导权既是一个认识深化的过程,更是一个实践探索的过程。考察中国共产党巩固和提升社会主义政治文化领导权的历史进程,可以横向上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基本内容和纵向上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政治社会化途径这两条坐标线为主要依据,来认识和把握其确切的历史方位。

关键词: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政治文化领导权;中国共产党

社会主义政治文化领导权指的是无产阶级在政治文化领域实现的领导权力。即无产阶级及其执政党通过非暴力手段和政治社会化途径,引导和改造从属阶级的政治意识,使被统治阶级自觉认同或接受社会主义的政治取向模式。它以巩固和提升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主导地位为价值指归,以期构建有利于无产阶级的政治取向。在具体内容上,主要表现为马克思主义思想上升为整个政治体系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上升为整个政治系统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核心价值和基本信仰,以及社会主义国家成员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政治体系、政治活动的自觉认同与积极接受。共产党能否成功执政,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取得胜利,在一定意义上,“问题‘只’在于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的文化力量。”[1]在社会主义中国,政治文化领导权的实现和巩固主体是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

一、中国共产党巩固和提升政治文化领导权的历史进程

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领导权的基本内容与国家建设的阶段性特征密切相关。新中国成立以后,伴随着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领导权的使命目标也被赋予了崭新的内涵:从革命时期政治文化领导权的夺取与实现,向和平建设年代政治文化领导权的确立与巩固转变。探索创立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成为中国共产党巩固和提升政治文化领导权的主题主线,其领导内容和实现途径都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和确立。

(一)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初创阶段——政治文化领导权的初步确立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国共产党巩固和提升政治文化领导权亟待解决一系列新问题:一方面,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一项“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探索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亟待解决旗帜指向、方向引领、建设路径等一系列重大的思想理论问题,这必然需要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化领导权理论,为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理论支撑;另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过渡阶段政治文化领导权的斗争十分尖锐。从国际上看,西方敌对势力为了遏制新生的人民政权,一刻也没有放松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领域尤其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与斗争。从国内来看,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新中国,对从西方传播进来的马克思主义还存在一定的水土不服、教条借鉴的现象,因而政治文化领导权亟待解决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中国化、民族化的问题。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相结合,开拓了社会主义政治文化领导权实现的新境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主导内容上看,确立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

在当代中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始终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重大基本理论问题。尤其是对于刚刚取得政权、尚处在国家建设摸索阶段的社会主义中国来说,对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解释论证,无疑对社会主义政治文化领导权主导内容的确立和社会主义政治文化领导权发展方向的确定具有重大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政治文化首先面临解答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实现社会主义这一基本的政治问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充分认识和科学把握了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为正确解答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两篇文章的相继发表,以及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敌我矛盾”和“人民群众内部矛盾”这两类矛盾的划分以及如何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又一次探索和创新,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生活的主题,从而为中国共产党独立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与巩固和提升社会主义政治文化领导权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另一方面,科学认识和正确对待社会主义政治亚文化,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能否确立和巩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必须要解决的又一重大课题。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一个新政权的确立,既不会彻底涤除残存在人们头脑中的旧的政治文化惯性,又不会凭一夕之功确立和巩固新的政治文化。新中国成立初期,除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还存在着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政治文化的影响。中国共产党通过有效的社会改造工作,逐步涤除了没有随着旧制度一起消逝的旧道德、旧风俗和旧意识,并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主导地位。

2.从实现途径上看,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政治社会化成效显著

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利用国家政权的强大力量,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初步创立了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体系。另一方面,党在政治文化领导权的实现途径上,基本上沿用了革命战争时期政治文化的“革命型”、“运动型”的政治社会化方式,并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创新。

首先,理论学习与思想改造相结合。一方面,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加强了对毛泽东思想的阐述、宣传和研究力度。1951年至1953年,《毛泽东选集》一二三卷的相继出版,激发了人民群众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共产党革命史的学习热情。与此同时,党校、党研室等专门研究机构在全国各地逐步建立起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共党史等内容被加开为教育系统的基础课程,政治课程审查制度也逐步确立起来。可以说,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学习、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热潮。另一方面,重点加强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也是这一阶段的一大特点。1956年,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极大地调动了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其次,社会宣传与群众运动并举。这一阶段创新了群众教育宣传形式,通过各种艺术手段和政治口号,鲜活、简洁地反映了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内容,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领导权的确立和巩固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此外,通过积极组织群众运动来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传播和社会主义政治实践展开,1951年的“三反”、“五反”运动,1957年的整风运动,1963年的“四清”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等,既宣传了马克思主义、巩固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也激发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热情。

总之,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巩固和提升政治文化领导权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中国共产党巩固和提升政治文化领导权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曲折演进阶段——政治文化领导权的曲折徘徊

文革时期,由于国内外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在巩固和提升社会主义政治文化领导权的实践进程中走向歧途,有其客观性和历史局限性。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巩固和提升政治文化领导权的观念和实践都出现了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政治文化内容发展上看,社会主义认识出现失误,政治指导思想发生严重偏转

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巩固和提升政治文化领导权的进程中之所以走向歧途,首要的、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党的政治指导思想出现了严重的偏差。主要表现在对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认识上出现了失误。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中国共产党对当时的政治斗争形势进行了错误的估计和过分的夸大,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变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道路”的敌我矛盾。在这种基本认识之下,“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逐步成为中国共产党巩固和提升政治文化领导权的核心内容,并通过政治社会化手段上升为全党政治共识和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核心。可以说,中国共产党这种政治指导思想上的严重偏转是中国共产党在巩固和提升政治文化领导权进程中走向歧途的深刻的思想根源。

2.从政治领导权实现途径上看,群众运动片面夸大,政治社会化功能发生严重偏失

文革时期,在极左思想的影响下,“群众专政”盛行,大规模群众性政治动员被视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在当时,所谓的“大民主”的政治参与实践实质上表现为虚无主义的盛行,极端化的群众“斗争”更是达到了顶峰。由于群众自我政治意识的相对缺乏和政治认知水平的不足,这种动员式的政治社会化方式往往因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和独立的公民人格基础而演变成为盲目的群众运动。“大鸣大放大字报”的群众批判方式和“打倒走资派”、“斗私批修”、“狠批私字一闪念”等政治口号反映了整个社会普遍淡漠的法治意识和隐藏在极端集体主义背后的极端个人主义的盛行。

(三)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转型阶段——政治文化领导权的恢复发展

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重大历史转折关头,中国共产党巩固和提升政治文化领导权的集中表现,就是在政治思想领域回答中国向何处去和走什么路的重大历史性课题。1978年,真理标准大讨论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口号,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提供了思想基础,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领导权巩固和提升的新的历史时期。

首先,在政治思维上,实现从“二元对立”思维向“实事求是”思维的转变。通过真理标准大讨论和对“两个凡是”错误思想的批判,冲破了过去“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束缚,实现了政治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政治思维标准。邓小平强调要把对社会主义的认同与对领袖个人的敬仰相脱离,“把一个国家、一个党的稳定建立在一两个人的威望上,是靠不住的,很容易出问题。”[2]他深刻指出,社会主义政治思想领域的斗争既要反“右”、也要反“左”,“左”和“右”都会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更要防止“左”。

其次,在对社会主义的政治认知上,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评价标准向“生产力根本标准”的转换。在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认识上,重新肯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根本任务。邓小平在深刻总结建国以来国家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摆脱贫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顺利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把推动和发展生产力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尺,使人民达成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政治价值共识。

最后,在政治文化领导权实现方式上,实现了从“绝对一元”向“理性开放”的转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审视和反思政治文化领域存在的教条主义倾向的基础上,正本清源,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毛泽东思想精髓,在巩固和提升社会主义政治文化领导权的进程中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科学内涵,并赋予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话语体系全新的开放的时代内容,在思想解放的基础上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飞跃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总之,一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史也是中国共产党巩固和提升政治文化领导权的实践探索史,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发展主题,体现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相统一的历史发展过程。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执政60多年,领导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正是由于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政治文化领导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

二、中国共产党巩固和提升社会主义政治文化领导权的基本经验

(一)以牢牢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作为党巩固和提升政治文化领导权的根本要求

在政治文化的一般结构中,意识形态尤其是政治意识形态居于核心地位。[3]它是所代表阶级的系统化、观念化的政治理论或政治思想。意识形态决定着政治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是政治文化的灵魂。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共产党巩固和提升政治文化领导权的关键和核心,就是要牢牢掌握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

毋庸讳言,在一个国家内占据了政治文化领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必须能够解答和说明整个国家“走什么路”、“向何处去”的重大现实命题。对社会主义中国来说,我国的文化特性及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社会发展在根本上对意识形态有着强烈的需求。”[4]因此,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掌握,就成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发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并且其本身就构成了社会主义政治文化领导权巩固与提升的最为核心的部分。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并将其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加以重视。无论是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5]还是邓小平同志多次提醒我们的,西方国家正在对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打一场“没有硝烟的大战”,中国共产党一刻也没有放松意识形态战场上的这根红线。江泽民同志更是严肃地提出:“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6]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再次明确提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7]新形势下,面对日益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局势,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反复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8]可以说,党的历代领导集体都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都坚持把牢牢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作为巩固和提升政治文化领导权的重中之重。

(二)始终坚持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作为党巩固和提升政治文化领导权的根本指导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然而,对于马克思主义这样一个庞大的科学理论体系而言,必然存在繁杂的释读和认识。这就存在着一个如何认识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和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解答,直接关系到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巩固和提升社会主义政治文化领导权过程中的前进方向和实现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作为巩固和提升政治文化领导权的指导思想。

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是指,“那些能够正确反映马克思主义本来面目和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观,其中最主要的标志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9]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然而我们在这一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全局性的严重失误,归结到一点,就是在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上出现了偏离。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政治文化领导权发展过程中每每遇到的重大挫折,总是与“左”或“右”的政治认识偏差有关。由于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的东西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而加以坚持、遵循,直接导致了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领导权发展策略的失误。可以说,历史经验反复地提醒和告诫我们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文化领导权来说,仅有马克思是不够的,还必须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三)把培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公民独立政治人格作为党巩固和提升政治文化领导权的基本落脚点

现代政治学理论认为,政治人格是政治行为主体在政治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政治性格特征的总和与惯常的政治行为模式。[10]它内含着公民自身所认同的政治理念、政治价值取向和政治道德规范,并外化为与之相一致的政治行为模式。一定意义上讲,公民独立政治人格的形成是政治文化领导权在公民个体层次上实现的基本标志。中国共产党巩固和提升政治文化领导权的根本落脚点,就在于通过政治社会化来实现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独立公民政治人格的培育。

从现代性的角度审视,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公民独立政治人格的形成,是社会主义政治文化领导权实现的根本标志。它意味着公民个体拥有了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基本政治知识、政治思想和成熟的政治参与技能,并且具备了理性、平和的政治倾向。公民个体不仅能够自觉认同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而且能够规范参与社会主义政治实践。因此,中国共产党通过政治社会化以熔炼和形塑公民独立政治人格,不仅是要实现公民对社会政治生活诸如政治信仰、政治情感、政治态度等倾向上的认同,而且要实现公民对政治知识和政治技能等的理性认知上的成熟。对上述任何一个部分的缺失都谈不上公民完整独立政治人格的形成,同样也谈不上社会主义政治文化领导权的完全实现。

由于受封建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较深,我国公民独立政治人格的培育和形成面临严峻的挑战,一些公民缺乏一定的政治理性,在政治实践中常常表现为一定的趋众性、依附性。这就对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政治社会化提出了具体要求,即必须更加注重培育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相适应的公民理性的、独立的政治人格。

参考文献:

[1]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25.

[3]万美容,陈艳飞.当代大学生政治文化及其发展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1):19-22.

[4]林尚立.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建设[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264.

[5]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35.

[6]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438.

[7]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EB/OL].2012-11-19.http://www.xj.xinhuanet. com/2012-11/19/c_113722546.htm.

[8]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EB/OL].2013-08-20.http://news.xinhuanet. com/2013-08/20/c_117021464.htm.2013-08-20.

[9]周向军.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J].山东大学学报,2003(6):143.

[10]周亚权.政治人格题解[J].探索,2007(2):74.

(责任编辑 马树颜)

作者简介:谭文红,南昌陆军学院教研部助教,硕士;吴薇,南京政治学院,哲学博士(邮政编码 330103)

中图分类号:D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59(2016)02-0006-05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四卷本)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与人民政协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