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伟
(沈阳理工大学,辽宁 沈阳 110159)
论邓小平的科技思想及时代价值
姜伟
(沈阳理工大学,辽宁沈阳110159)
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革命性力量,国家间的竞争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的较量。“文革”结束后,邓小平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反思,科学地得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继承和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学说,深刻揭示了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革命性作用。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深入理解邓小平的科技思想,对于增强全党和全社会的科技意识,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推动作用和保障作用,把经济建设引导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保持科技竞争优势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邓小平科技思想时代价值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及我国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理论家,一贯重视科学技术在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就明确指出了,“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1](p211),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主席就提出,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就无法提高。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给我国科学事业造成了巨大损失。中国人经过认真总结反思,得出了必须要发展科学技术的结论。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重申了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的马克思主义观点。1988年,邓小平又进一步明确指出,“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嘛”,[2](p275)这一论断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学说,深刻揭示了科学技术在促进经济发展的革命性作用。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中华民族在世界科学技术史上曾长期处于领先水平。由于近代以来的闭关锁国、夜郎自大以及西方列强的入侵使我国的科技水平被远远甩在后面。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指出了科学技术在现代化全局中的特殊作用,肯定了知识分子也是劳动者、制定科技发展方针及改革旧的科技体制、鼓励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智力、推动实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这一系列思想和举措掀开了我国科技发展的崭新篇章,为我国重新步入科技强国之林描绘出光明前景。
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给我国科学技术事业造成了巨大损失,导致科研质量下降,科研人才断层、流失严重,大批优秀科技人才被打倒,不能安心搞科学研究,使国家科学技术事业蒙受了灾难性损失。1975年邓小平主持的全面整顿,得到了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一定程度打开了科技事业困难的局面,这段时间是邓小平科技思想形成的萌芽期。“文革”结束以后,1977年邓小平复出并主管科学教育工作,一直到改革开放前,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形成期。1978年底改革开放后,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全面发展期,从此我国科技事业进入全面快速发展期,科技成为推动生产力进步的第一动力。
(一)1975年全面整顿时期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萌芽阶段
为扭转“文革”给全国造成的困难局面。在毛泽东的支持下,1975年1月,邓小平出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全面主持党、国家和军队的日常事务。针对“文革”造成的混乱局面,邓小平进行了全面的整顿,得到了人民的热情拥护并取得了显著成效。1975年整顿期间邓小平提出了要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1975年8月3日,邓小平在国防工业重点企业会议上指出,“要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要搞三结合,科技人员不要灰溜溜的”,“科技人员应当受到重视。他们有缺点,要帮助他们,鼓励他们。要给他们创造比较好的条件,使他们能够专心致志地研究一些东西。”,因为“这对于我们事业的发展将会是很有意义的。”[3](p27)在当时“四人帮”当道的背景下,邓小平能够大胆的为科技人员正名并改善他们的生活工作条件,可以看出邓小平非凡的胆略。
邓小平还提出了发展工业也离不开科技人员。他在国务会议上提出,“加强企业的科学研究工作。这是多快好省地发展工业的一个重要途径。”。还要增加科技人员、多办科研机构。“随着工业的发展,企业的科技人员数量应当越来越多……大厂要有自己独立的科研机构。”[3](p29),也可多个厂联合搞。他还十分重视产品的质量,提出要提升产品质量,使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1975年9月,邓小平在听取中国科学院负责同志汇报时说,“如果我们的科学研究工作不走在前面,就要拖整个国家建设的后腿。”[3](p32)邓小平还指出了科研工作搞不搞的起来,归根结底要看领导班子。领导班子要为科学研究工作创造条件,做好服务工作,还要为有培养前途的科技人员建立档案,帮助他们创造条件。
(二)“文革”结束至改革开放前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形成阶段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1977年5月邓小平同中央两位同志谈话中强调,“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3](p40)他说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同发达国家相比落后20年,而且科技的人才十分稀缺。因此,必须要重视知识和人才,他指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要尊重知识分子的劳动,“不论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都是劳动……要尊重知识,重视从事脑力劳动的人,要承认这些人是劳动者。”[3](p41)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尊重知识分子和尊重知识,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才能永远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上恢复了的邓小平工作,任命他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副主席等职务。同年8月8日他召集科技教育战线的部分同志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此次会议是科教界拨乱反正的先导。邓小平在会上就指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3](p48)邓小平一方面肯定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教育战线所取得的成就;另一方面分析了我国科研方面的现状并指出,“我国现在科研人员少,队伍小,比不上那些发达的大国”,美国科研队伍有120万人,苏联有90多万,而中国仅有二十多万人。这可以看出我国在科研人员数量方面的劣势。他指出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集中有限的科研人才搞科研攻关,来取得科技上的突破。
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讲话,此次讲话他分析了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他强调,“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3](p86)在讲话中多次讲到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的马克思主义观点。提出了要建设规模浩大的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队伍。发挥好党对科学技术的领导核心作用,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邓小平还指出,科学技术本身没有阶级属性,哪个阶级都可以加以利用。发展科学技术,既要自力更生,又要向外国学习。“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装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3](p133)
(三)改革开放以后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全面发展阶段
1978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国门逐步的打开,国人开始接受新的事物,了解外面的世界。生产技术设备上的差距,让人们意识到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巨大差距。1980年4月,邓小平在会见马来西亚文化代表团时指出,“六十年代。我们科学技术水平同国际上比有差距,但不很大,耽误了十一二年后,这个差距就很大了。因为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是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发展的时代。现在我们开始寻求一条好的道路是弥补过去的损失。”[4](p302)这可以看出,邓小平已经开始寻找适合中国实际的发展科学技术之路。邓小平还意识到想要加快经济发展,缩小与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就必须“寻求一条合乎中国实际的,能够快一点、省一点的道路……先进技术和中等技术相结合,合理地利用外国资金、外国技术等等。”[3](p246-247)在对待外国的技术与管理经验方面,邓小平明确指出,不能把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社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当成了崇拜资本主义国家,受资本主义腐蚀,丧失了中华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因此,把学习国外先进技术不能当成崇洋媚外。
改革开放开启了我国改革与建设、开放与协同发展的新局面。尤其是进入八十年代后,党和国家处于发展的重要时期,科学技术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显得愈发重要,科学技术成为加快经济建设步伐的关键。“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尽的。”[2](p17)的认识得到普遍认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内容主要包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利用科学技术为社会主义服务;既要引进技术又要自力更生发展科学技术;改革科技体制,培养和使用好科技人才。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社会主义国家需要利用科学技术来发展生产力。马克思曾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部分。邓小平在不同场合也强调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强调,“中国要发展,离开科学不行。”,“实现人类的希望离不开科学,第三世界摆脱贫困离不开科学,维护世界和平也离不开科学。”[2](p183)总之,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科学技术。
1988年邓小平在北京视察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时说,高科技 “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2](p280)因此,发展科学技术要从长远着眼,舍得花大钱投入。后发国家想要迎头赶上,必须要拥有和掌握自己的核心技术,有自己的话语权。
(二)建设社会主义离不开科学技术
建设社会主义离开了科学技术,社会主义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列宁曾说过,“要想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就必须用社会主义大生产代替资本主义生产和小资产生产,才能使战胜资产阶级所必需的力量的最大泉源。”[5](p12-13)“共产主义就是利用先进技术的、自愿自觉的、联合起来的工人所创造出来的较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5](p16)社会主义国家需要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还需要加大科学技术方面的投入,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多的价值,战胜资本主义。斯大林也曾说过,工人阶级“如果它不掌握科学,不善于根据科学的原则来管理经济,那它就不能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6](p64)
邓小平提出,“我们执行对外开放政策,学习外国的技术,利用外资,是为了搞好社会主义建设,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道路。”[2](p195)科学研究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前途大事业,邓小平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工作,他指出,“如果我们的科学研究工作不走在前面,就要拖整个国家建设的后腿。”[3](p32)在引进先进技术改造国内企业过程中,一定“要以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3](p129)抢抓发展机遇,运用先进技术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
(三)发展科学技术既要从国外引进又要自力更生
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变化日新月异。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它本身并无阶级性,既可以为资本主义国家服务,也可以为社会主义国家服务。邓小平指出,“技术问题是科学,生产管理是科学,在任何社会,对任何国家都是有用的。”[3](p351)需要对科学技术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当然,发展科学技术既不能单纯依靠从国外引进,也不能关起门来胡搞瞎搞,需要把二者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努力向先进国家学习技术,学习别的国家和民族的长处,即使赶上了先进水平也需要向其他国家学习,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正如邓小平所说的那样,“我们要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闭关自守、固步自封是愚蠢的。”[2](p44)要重视和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努力“要争取多出口一点东西,换点高、精、尖的技术和设备回来,加速工业技术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3](p29)另一方面,发展科学技术必须要靠自身努力,不能仅仅单纯依靠引进,要避免受制于人。正如邓小平所说的,“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当然必须依靠我们自己努力,必须发展我们自己的创造,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但是,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3](p91)因此,发展科学技术需要引进与技术创新两手抓,还要将二者充分结合好,运用好。
(四)改革科技体制是解放生产力
邓小平在1977年的科教工作座谈会上就指出,“体制搞得合理,就可以调动积极性。”[3](p54)会上邓小平提出恢复国家科委的主张,还提出要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将有限的科技人才集中起来搞科研攻关。1985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改革科技体制是解放生产力的论断,“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2](p108)换句话说,改革科技体制关键是要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关心他们的物质生活,邓小平指出,“要给有培养前途的科技人员创造条件,关心他们,支持他们”,“首先要解决这些人的房子问题,家庭有困难的也要帮助解决。”[3](p33)“要创造一种环境,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改革就是要创造这种环境。”[2](p109),使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地发挥出来。邓小平还提出要打破军民界限、部门界限,让全国的科技人员充分流动起来,按需要调动,集中使用,以发挥最大的功效。
关于经济“新常态”,习近平曾作过多次阐述。2014年5月,他在河南考察时第一次提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7]2014年11月他又在APEC峰会上,概括分析了经济“新常态”的速度、结构和动力三大特点。2014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他全面分析了经济“新常态”下带来的九大趋势性变化,对新常态作了科学系统的阐述。我国经济“新常态”的特征表现如下:其一从增速层面看,从高速转为中高速增长;其二从发展动力层面看,由靠资源要素、人口拉动转变为依靠人才和创新推动;其三从经济结构层面看,经济结构将会发生全面深刻的变化,不断优化升级。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发展,对国际经济、政治、军事安全、外交产生了深刻影响,成为重塑世界竞争格局的关键。从国内来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亟需科技创新的引领和支撑。当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系列重大部署加快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成为时代潮流,科技体制改革进入全面深化、纵深推进的新阶段,科技界面临着繁重而艰巨的改革、创新和发展任务。因此,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确认识、主动适应、创新引领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一)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主动引领经济“新常态”
江泽民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8](p432)重塑经济增长动力,首先要振兴科学技术,只有坚定地推进科技进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当前我国正面临着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大任务,尤其是需要提高全社会科技意识,多方面增加科技投入,真正依靠科技进步。科技创新不仅仅是发表核心论文,申请到科技专利就大功告成了,而是必须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落实到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和竞争优势上,把创新成果转化为看得见的产业贡献和社会财富。
进入21世纪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新科技革命推动科技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越来越快,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卯足劲抓紧制定新科技发展战略,争相抢占科技制高点。近年来,我国经济总量虽然增长较快,但增长主要依赖资源的消耗,而不是科技的推动;产业结构也不合理,产品质量不高,企业效率较低。要打破传统发展模式,关键要靠科技创新。一方面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减少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拥有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产品,努力建设强大的民族高科技产业;另一方面要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要在后续的消化中咀嚼好,做好“二次创新”。因此,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以高科技为突破口,变科技创新的被动为主动,主动引领经济“新常态”。
(二)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释放经济“新常态”下科技发展新的活力。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在科技政策制定与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尤其是最近一两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经济面临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企业尚未形成对科技需求的内在机制,企业技术进步缺乏动力和研发能力;科研院所未能及时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前沿领域的创新活动;科技人员分布不合理,人才流动不畅通,人才资源浪费严重;科研、应用通道不畅,产学研的机制不完善;科技成果难以及时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商品化和产业化。
释放科技发展动力,需要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首先,建立政府与市场导向相结合、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新机制。要充分调动科技队伍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到国民经济主战场推广科技成果,创办高科技企业,改造传统产业。要增强科研机构管理权和自主权,逐步实现科研机构的社会化。其次,力推企业成为科技研发与应用的主体。进一步强化和完善企业科技进步机制,政府相关部门应大力配合、扶持、服务好创新型企业。支持中小企业联合创新,建立实验室,并予以财税支持。再次,完善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要认真研究总结各类科技推广服务模式,因地制宜实现服务与需求有效对接。支持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产供销、人财物的合理高效利用。第四,发展科技,振兴经济,人才是根本。必须把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和提高劳动力素质放在国家建设的首要地位,解决部分行业、部门科技人才分布不合理,使用不当问题,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和吸引科技人才到人才稀缺的新兴领域和地方去创业。要特别重视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与使用,切实改善和提高科技人员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还要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吸引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从制度和机制上实现人尽其才。最后,加强科技领域立法,创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法制环境和社会秩序,保护科技原创成果,巩固科技体制改革的成果。全面深入推进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际间科学开放合作与技术协同创新,积极探索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释放科技发展的新活力。
(三)科学技术的引进与自主创新,是实现经济“新常态”下跨越发展的关键举措
科学技术作为人类共同的财富,本身就应该互相学习借鉴。我国现有的科技水平相对比较落后,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提升自身现代化水平。当然,外国也不会白白将技术转让,必定带有一些壁垒和利益交换,更不会转让尖端技术。我们应清醒地知道,尖端技术是买不来的,需要靠自己。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的,“如果自主创新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8](p261)我们只能跟在人家后边打转转。“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在一些战略性、基础性的重大科技项目上,必须依靠自己,必须拥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9](p152)
自主创新的核心是原始创新。要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在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就必须加强基础学科的研究,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科技优势。引导科技人员向国家重大现实需求、世界科技前沿进军。落实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关键和核心技术的研发攻关,实现科技创新从量的优势转化为质的优势。同时学习国外技术可以通过合作研发等途径实现技术优势互补,规避技术进出口限制,在合作研发中实现双方互利共赢。充分利用高科技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更加有力、持久的技术支撑,实现跨越式发展。
邓小平科技思想,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又结合了“文革”结束后中国国内科技领域的具体实际情况。邓小平提出的一系列推动中国科技事业思想、方针和政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要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进一步解读邓小平科技思想,挖掘其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理论价值,对于我们发挥科学技术在“新常态”下的引领作用,激发科学技术在经济领域创新的活力,实现经济“新常态”下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有重大现实意义。对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编(一九七五-一九九七)[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5]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7]习近平.深化改革发挥优势创新思路统筹兼顾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社会和谐稳定 [N].人民日报,2014-05-11.
[8]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汪晓梦
2016—03—21
姜伟,沈阳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2014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