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利
(中共济宁市委党校基础教研部,山东 济宁 272003)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及其时代价值
刘长利
(中共济宁市委党校基础教研部,山东济宁272003)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核心意蕴主要体现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要善待自然;人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也要尊重自然规律;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一生态哲学思想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愈加放射出真理光芒:作为理论基础,为解决全球性生态问题指明了方向;作为实践根据,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人与自然;时代价值
自人类诞生以来,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便是人类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也是生态哲学应首先回答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进行剖析,客观地揭示出这样一个道理:人与自然之间不是截然对立而是辩证统一的。当今自然环境恶化,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生态危机凸显,导致生态结构与功能的破坏和生命维持系统的瓦解,危及社会持续发展,人类应正确面对一味发展带来的生态负面效应。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生态哲学思想,对于确立保护优先理念、打响生态“保卫战”,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提出“生态哲学”概念。1866年,德国科学家恩斯特·海克尔创造并使用了“生态学”(ecology),马克思和恩格斯多次提起海克尔的观点,虽没提出“生态哲学”,但马克思主义包含着内涵丰富、见解深刻的生态哲学思想,其核心理念是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要善待自然
早在人类产生以前,自然界就已存在,相对人类而言具有先在性和客观性,人类是自然进化的产物,不能也不会离开自然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1〕,“我们连同肉、血和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并存在于其中的”,“人作为自然的、有形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2〕126。因而,不论是从起源上来看还是从发展途径上来看,人类都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自然界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前提,其基础地位并不因为社会发展和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而改变,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永远摆脱不了对自然界的天然依赖,否则人类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马克思认为,人靠无机自然界生活,人必须依赖各种各样的自然产品才能生存发展。换言之,没有自然界,没有外部的感性世界,劳动者就什么也不能创造。自然界提供了人类进化的物质条件,奠定了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所以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
(二)人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也要尊重自然规律
自然界提供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能量、信息等资料,同时也是人类的劳动对象。劳动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标志,是人类特有的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也是体现人类主体性、能动性的过程。“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3〕518。通过能动性的劳动,自然界按照人类的预期演变成自在世界,是人内在需求价值的外在表现。
规律决定着事物的前进方向和发展趋势。列宁认为,规律就是关系,是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规律具有普遍性、客观性,自然界也有其自身存在发展的客观规律。尽管人类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劳动有意识、有目的地利用、改造自然界,使之“为我所用”,但人类无论如何都不能脱离、超越自然界,必须了解、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人类通过实践深刻地改变了自然界的原本面目,但人类片面认为“人定胜天”,把对自然界表面的、暂时的掌握理解成整体的、永恒的控制,忽略了“天人合一”,凌驾于自然界之上,其教训是深刻的。人类和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人类的产生和发展依赖自然界,尊重规律,使自然界按照客观规律发展,对人类“有百利而无一害”。“为了自身需求来征服和掠夺自然,是以子孙后代的利益及生态环境的恶化为代价的,必将遭到惩罚。因此人类通过实践作用于自然界,使之转化为自己的无机身体时,应对自然界保持敬畏之心,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4〕。人类应控制自我,预见自身行为的影响并加以调整,选择合适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实现科学、永续发展。
(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自然与社会紧密相联,人与自然的矛盾通过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冲突表现出来。马克思主义解析了人类面临的问题,认为既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还要实现人与自身的和谐。从人类社会发展维度看,历史划分成自然史和人类史,这两个方面是密切联系、彼此制约、相互影响的。在对待自然上,人类的错误观念引发了人与社会的对立,而人与社会的紧张又加深了人类对自然的狭隘认识和偏执行为。因此,两种“和谐”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从这个角度出发来理解人与自然的矛盾,我们会发现水土流失、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的出现,主要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失调,反映在人类史中就是社会制度的落后。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人与自然的社会结合方式,它的性质决定着人类对待自然的方式,决定着人与自然的关系。私有制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占有物质财富来满足消费和维护统治,为获取更大的社会权力,征服其他民族,就要不择手段地垄断自然资源。在资本主义社会,这种现象更加突出,特征更加明显,危害更加严重。18世纪中叶,英美等国家通过原始积累,利用先发优势,在攫取自然资源、掠夺廉价劳动力和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进行工业革命,抢先进入大工业文明时代,剥夺了绝大多数民族和国家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历史机遇。马克思扬弃了从社会契约论到黑格尔的异化理论,认为异化真正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最深刻的社会关系,人所创造的整个世界,特别是整个自然界都变成了异己的、与人对立的东西。马克思指出,我们不反对利用自然,而是反对资本主义为了一己私利对物质资料的控制与垄断,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由于劳动异化,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严重对立。资本家为追求剩余价值,疯狂掠夺资源,残酷剥削工人,自然界变成了资产阶级盘剥工人、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工具。资产阶级盲目扩张,最终违背客观规律,打破了自然界的内在平衡,造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日趋紧张。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无法解决,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根本不可能实现。因此,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办法是从不能办到这一点的资本家统治阶级手中夺取社会生产和社会分配的领导权,并把它转交给生产者群众——而这就是社会主义革命”〔3〕653,也就是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替代资本主义私有制。“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2〕77。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矛盾的妥善化解,同时还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和谐。解决人与人之间矛盾是解决人与自然对立的前提,只有建立共产主义生产关系才能为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才能真正消除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对抗。
作为立党立国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其生态哲学思想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愈加放射出真理的光芒。(一)作为理论基础,为解决全球性生态问题指明了方向
生态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结果,与政治制度紧密相联。马克思强调要用唯物辩证的观点来科学认识并正确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对抗。依据社会发展趋势,要建立先进制度,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一定要探索两种“和谐”。为实现与自然的和谐,马克思提供了人自身内在需求尺度和自然界本身尺度这两个尺度。从自然界本身尺度上看,必须承认资源的有限性,尊重自然和遵循客观规律,保护生态环境。自然界是人类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前提,社会发展要以不破坏生态平衡为前提,不超越自然界的承受程度,否则将导致“物极必反”,人类自己毁灭自己。从人自身内在需求尺度上看,人和自然关系的不协调,主要是“私有制异化”放大了人类贪婪,罔顾长远发展。面对人类自我发展而遗留的生态问题,即世界森林面积正以每年2 000万公顷的速度从地球上消失,每6个小时就有一个物种灭绝,平均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土地变为沙漠〔5〕,我们应该认识到,人类的这种行为将会给后代带来怎样的影响。所以,必须抛弃造成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我们既要发挥人类的主体性、能动性,也要考虑到人与自然的整体性和长远性,考虑到社会制度的差异和特点,更要考虑到自然的客观性、有限性、内在价值性,这样才能彻底解决全球性生态问题。
(二)作为实践根据,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力蒸蒸日上,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极大提高,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应该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辩证地看问题。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不同程度地破坏了自然,生态形势严峻:水土流失面广量大,土地荒漠化加快,地下超采、水位下降,酸雨、盐渍化问题突出,河流断流、湖泊退化日趋严重,草原、森林生态功能衰竭,农村生态环境高度污染,矿产资源过度开发加剧生态破坏等,这些生态问题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当前,我们应汲取以下教训,即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经济发展以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牺牲大多数落后国家的利益为代价。我国在发展过程中若不考虑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因素,那么经济社会发展就会面临重重障碍,并且现实中已经暴露出了种种生态问题,所以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发表了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使用了可持续发展概念,并对之作出了比较系统的阐述,产生了广泛影响。在此背景下,我国于1992年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2003年胡锦涛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作出具体部署,党的十八大强调生态文明事关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必须加强制度保障,建立科学、规范、完整、系统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由上所述可以看出,党和政府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更高的战略层次,这是总揽全局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为解决全球性生态问题特别是生态文明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根据,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必须以自然为物质基础,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过程中要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生态文明作为最新的文明形态,把人类看作自然这一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坚持可持续发展,从长远利益出发,促使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可持续发展,是保护好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不以牺牲后代人的需求为代价,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共处共赢,其实质就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统一。所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在理论上是一脉相承的,在实践中是高度契合的。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4-375.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4〕岳世川.敬畏自然的人文视野与现实分析——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再思考〔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7):8-12.
〔5〕黄顺基.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61.
责任编辑周荣
D616
A
1009-1203(2016)05-0007-03
2016-08-03
山东省行政学院系统科研合作课题(SHZKT201532)。
刘长利(1977-),男,山东微山人,中共济宁市委党校基础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为生态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