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景珊
(1.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博士后流动站 江苏 南京 210023;2.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23)
论网络政治文化对公众政治参与行为的影响
孙景珊1,2
(1.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博士后流动站 江苏 南京 210023;2.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23)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使用在中国造成了巨大的网络空间和网络社会。网络政治文化对于政治体系和公民的政治参与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网络政治文化一方面是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不断扩大的结果,另一方面,公众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最终还是要从虚拟走向现实,从网络走向社会生活,因此网络政治文化又反过来影响现实中的公民政治参与行为。由于中国网络社会的主力是以低层次、低收入、低学历为主的年轻人,因此中国网络政治文化具有一定的“草根性”,这也导致公众的政治参与行为具有片面化、情绪化、极端化等特点。为此,我们要积极引导和规范网络舆论,积极发挥政府引导性的职能模式,推动理性客观的网络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使公众在现实生活中通过规范性的政治参与行为实现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并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网络政治文化;政治参与;治理;政治发展
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发展和普及推动了人类社会快速进入信息化时代。2016年1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951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0.3%,较2014年底提升了2.4个百分点。[1]数据表明,网络社会和网络空间已经成为公众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并且全方位地对公众生活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在意识形态领域亦是如此。本文主要谈一谈网络政治文化对公众在现实生活中的政治参与行为的影响和作用。
1956年,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在《比较政治体系》一文中率先使用了“政治文化”(political culture)的概念。每一社会都把有着自身特色的规范和价值传给它们的成员,人们反过来又有着既定的一套观念,希望政治系统是如何运作的,什么是政府对他们做的和为他们做的,以及他们自己针对政治系统的要求和义务。这些有关政治系统的信念、象征、价值就组成了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2]网络政治文化是指在信息化时代,人们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在网络社会和网络空间中积极参与国家和社会的政治生活,并在这些网络政治活动中逐渐形成了对现实政治体系的态度、情感和评价的总和。它是政治文化的一种新的形态。
国家的政治生活受到社会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也包括政治文化的影响。政治文化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指导政治行为。网络政治文化作为政治文化的“亚形态”,它既有与政治文化所相同的共性,也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和功能。一方面它同政治文化一样,反映出人们的政治倾向,影响着人们对政治的关心程度和争取或行使民主权利的行为力度,支配着人们对政治行为方式的选择;另一方面,传统的政治文化,尤其是一个国家的主流政治文化,作为一种内化了的政治行为规范,已经使人们对自己的政治行为能够做出理性的分析和判断。而以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物质依托,以信息为其主要内容,以网络空间和网络社会为其存在空间的网络政治文化则在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扮演着一种独特的角色,它既是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在网络世界的反应,但同时它又以网络世界的无界性,开放性、交互性和匿名性呈现出不同于传统政治文化的独特的特征。具体来说,由于网络的瞬息万变以及网络自身的特点,使人们在爆炸式的网络信息面前很容易被网络舆论所裹挟,并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做出不合理的政治行为,因此网络政治文化体现出不同于传统政治文化的另一面,具有不稳定和不理性的特征。
随着中国网民数量的不断攀升,网络政治文化在现实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凝结大量的政治资源为政治民主提供契机,网络的民主空间也提高公众政治表达自由度,促进政府与公众的政治互动,但非理性政治参与行为容易造成政治态度畸形和行为失范,并导致公共事件的发生。总之,网络政治文化不仅对现实社会中的政治体系产生影响,而且对我国的社会稳定、政治安全和国家治理造成一定的危机和挑战。
网络社会的兴起和迅速发展,使得公众可以在网络上最大程度地参与政治活动。由于网络的最根本特性—开放性,使得公众可以通过网络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国内外的政治信息和政治活动,并可以自由地对这些政治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其次,公众可以通过政府的官方网上平台与党和政府领导人进行直接的对话和交流,2010年的“微博元年”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另外,公众可以直接参与网络投票或网络选举活动,积极参与到自己感兴趣的政治生活中去。总之,网络社会和网络空间的不断扩大,极大拓展了公众政治参与的渠道和内容;与此同时,公众积极的网络政治参与又进一步延伸了网络政治空间,促进了网络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网络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则又进一步影响了公众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由于网络本身所具有的双重属性:虚拟性和现实性,使得网络政治与现实政治又是密切相连的,网络政治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现实政治的反应和延伸,因而,网络政治文化影响下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也自然延伸到现实政治生活中去,对现实中的公众政治参与行为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产生一定的作用。
1、网络政治文化有助于公众更加关注社会政治发展,易于公众在网络中形成集体力量,扩大政治影响力,并推动公众积极参与到现实政治生活中去。
网络的开放性使公众易于获得大量的政治信息和发展资讯,最直接的一个后果就是“信息爆炸”,公众比以前更为关心政治,关心社会发展,因为这种信息公开性给了他们了解政治和参与政治的机会。此外,由于网络的互动性及其发展趋势,政府必须与公众积极互动,因而出现了“网络问政”、“政务微博”以及在此基础上拓展的“城市微博广场”、“电子化政府”等新兴的政府与民众的网络沟通平台。这都进一步拓展了公众参与政治的渠道和领域。
由于公众广泛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必然在公众中形成了一定的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评价,这促进了网络政治文化的兴起和发展。比如网络媒体人民网、搜狐网不仅每天有大量的且及时更新的新闻,公众甚至可以在每一条新闻之后都可以用打分、留言、评价等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看法,而在任何一条新闻的大量留言中我们会发现总会出现一种最大多数人的声音和话语,而这一主流话语又在无形中进一步影响到部分公众的观点和看法。这也是网络政治文化兴起和发展的源泉之一。此外,新的网络软件的开发、运用和快速发展,也带来了网络政治文化的勃兴。譬如,博客的出现和运用,尤其是那些拥有众多粉丝、影响力极大的以学者、名人、明星为主体的“大V”对网络政治文化的兴起和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由于“大V”的影响力,往往他们的一次转发就会使得一条微博迅速火起来,这些大V其实已经是半个媒体——他们时时引导着互联网上的言论和话题。在新浪和腾讯微博中,10万以上粉丝的大V超过1.9万个,百万以上粉丝的大V超过3300个,千万以上粉丝的大V超过200个。在这个微博时代几乎等同于意见领袖的时代,大V的影响力不容小觑,甚至是带动新浪微博用户活跃的基础。[3]
通过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公众可以对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和重要事件发表意见和进行评论,但是随着公众政治意识的不断增强,他们并不满足于政治参与行为仅仅局限在网络上,他们往往是利用网络这个快捷的信息平台,在现实中去影响政府的观点和决策,他们会将这种网上的参与行为及时转变为现实中的政治活动。
2、网络政治文化有助于政府了解民情、掌握民意,把握舆论走向,有针对性地引导公众政治参与的方向,确保意识形态和国家的安全。
到目前为止,中国有近7亿的网民,在这个庞大的网民数量中,低学历、低收入、低层次群体所占比例最大,是整个网络群体的主力军。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男女比例为53.6:46.4,网民性别结构趋向均衡;网民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5.1%,其中30岁年龄以下的网民占54%;网民中具备中等教育程度的群体规模最大,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网民占比分别为37.4%、29.2%,与2014年底相比,小学及以下学历人群占比提升了2.6个百分点,中国网民继续向低学历人群扩散;月收入3000元以下的占60.1%。[4]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年轻的草根网民思想更加活跃、更加关注社会政治生活,更加积极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去。
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及其体现出来的网络政治文化一方面使政府及时了解到民意和民情,另一方面也要求政府去积极引导公众政治参与行为的方向。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政府全面启动“政府上网工程”。 截至2015年底,微博平台认证的政务微博达152390个,微博成为最大的政务信息发布新媒体平台。2015年政务微博发博量达2.5亿,阅读量达1117亿。[5]这些举措不仅使公众能够清楚地了解到政府工作的职责、程序和进展情况,也便于公众对政府工作的监督,促进政府各项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更加公平化和透明化,既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又拉近了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距离,有助于政府在与公众政治互动和政治沟通过程中适时引导公众科学理性地看待政治问题,培养他们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政治眼光,在政治思想领域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以此确保社会稳定和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
3、网络政治文化是一种“亚状态”的政治文化,它能消弱正统意识形态,并在现实社会中引起“群体事件”和“公共事件”,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一定的冲击,对党和政府的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网络社团的兴起和发展,再加上现代网络传播工具的发展,容易造成舆论的“无政府状态”,且能在很短的时间内集结大量的群众,出现突发的公共事件。例如2008年三亚出租车罢运事件、2011年大连PX事件等。在大连PX事件中,大连市民通过网络组织在城市中举行游行示威活动,促使大连市委、市政府很快做出将福佳大化PX项目停产并搬迁的决定。从这些事例可以看出,公众充分利用网络的快捷性和开放性,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信息广泛传达,迅速集结群体,通过签名、散步、围观、游行和抵制等形式,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施加压力,从而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和政治要求。
中国网民是一个庞大的草根群体,其在网络上的言论和行为具有情绪化、极端化、负面化和片面化的特点,极易感情用事,感性代替理性,再加上从众心理,往往出现一边倒的倾向。在这种网络政治文化氛围下,又容易使更多的新网民被这种网络舆情裹挟进去,对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危机。
这种网络政治文化所具有的草根化和情绪化,在一系列的网络公共事件中得以充分体现。如2009年的“杭州飙车案”、2010年的“我爸是李刚”事件、“西安药家鑫案” 和2013年的“李某某轮奸案”等。这些案件发生后,网上立刻展开热烈的讨论和评议。而事实是这些案件与大众群体是没有什么直接利益冲突的。网民之所以对这些案件高度关注,正是和这些年“仇富”、“仇官”的社会心态极其契合。在社会转型时期,贫富悬殊的拉大,以及部分官员对权力的滥用,导致了一种对“官二代”和“富二代”的不满情绪的集体发声。这种带着情绪化的,非理性的行为反映出网络政治文化的“一边倒”倾向。2013年“西安日系车主被砸”事件其实就是底层群体“仇富”的一种情绪化的爆发性发泄。
除此之外,在网络空间和网络社会中,还出现了“网络暴政”、“网络欺骗”、“虚拟政治动员”等网络问题。这些问题都暴露出由于网民的不冷静不理智,把本属于道德层面的私人空间问题上升到公共空间高度,导致了对公民合法权利的损害,并触犯了法律。这些不良的网络政治行为对网络政治文化有着非常负面的影响,因为网络的普及型、快捷性和开放性往往会放大一些社会不良的个案现象,并放大社会负面影响。网络的虚拟性也使得网民出现言语的不负责任和情绪化的渲泄,甚至语言暴戾,网络暴戾之气日益显著。这些都对正统的意识形态起到一定的消解和负面作用,对公众在现实中的政治参与行为起到了负面效果。
4、网络政治文化的开放性使网民容易受到西方不良政治文化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造成一定的破坏和影响,在实际政治参与行为中表现出对现有政治制度和体制的动摇和攻击。
“网络的自由性不仅使人摆脱了真实身份的限制,而且是使人摆脱了各自的传统文化、道德规范的约束,使人们之间能够进行跨地区、跨文化、跨民族的交往,充分地享有自由”。[6]互联网技术使得全球文化交流更加的活跃和简单易行。近几年的“美剧热”、“韩剧热”、“日剧热”都在无形中,尤其是对年轻网民的“三观”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一些年轻人追求所谓的“个性”,“性观念的随意和开放”以及对传统生育观念的反对和抛弃等,都无不彰显出西方一些不良文化对年轻人潜移默化的影响。许多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也开始在中国社会中占据一定的位置。譬如实用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粹主义、新左派、保守主义,自由主义等社会思潮随着网络空间的不断扩大而日益增强其影响力。年轻人正处在“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在优先建设主流政治文化的前提下,还应当关注政治亚文化的发展动向,引导政治亚文化朝着理性、温和、宽容的方向发展,及时扭转政治亚文化走向激进化、极端化和非理性化的倾向。[7]
文化的首要功能就是维护一个国家根本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一定要确保我们的文化安全,加强文化自信,文化安全也是一个国家最深层次的安全。在网络时代,主流文化、核心价值观被质疑、被解构,意识形态安全备受挑战,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进行“网络恶搞”,蓄意败坏党和政府的形象,导致国家认同感极度缺乏。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对网络政治文化的建设,要强化对公众主流价值观的引导,要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统领作用,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政治文化的弘扬。习近平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8]我们要积极推动中国网络政治文化趋向于理性、客观和温和。
网络政治文化对公众的现实政治参与行为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网络政治文化由于公众广泛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而促进其兴起和发展;与此同时,它的发展又进一步促使公众最终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去,积极地进行现实中的政治参与活动,这有助于推动政府治理理念的转变和治理能力的提升,推动中国政治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使得公众在众多的政治信息中会迷失正确的方向,受到不良网络政治文化的影响,从而对现实社会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有鉴于此,我们要促进网络政治文化与公众政治参与行为的良性互动,推进网络政治文化的理性化、规范化和客观公正化,使之与国家的主流价值观趋于一致,更好地推动中国政治文化的民主、公平、理性与有序。在具体做法上:
1、大力推进教育事业,提高网民的文化素质和理论修养,引导其理性化地参与到网络社会和网络空间中去,促进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规范性,并由此导出其能够理性、冷静、客观地参与到实际的政治活动中去。中国网民的主力是年轻的草根群体,由于他们所受的教育程度的束缚,很难用全面辩证发展的眼光去客观、公正、理性地看待社会政治现象和社会发展问题。况且一个国家全面的发展进步必须依靠劳动者素质的不断提高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因而大力推进教育事业,提高网民的文化素养就是一项长期性和基础性的工作。只有具备了一定文化素养和理论修养的网民,才能形成优秀的网络政治文化,才能使公众真正理性客观地进行现实的政治参与活动,才能有助于国家宏观政治的稳定和发展。
2、政府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互动性,积极参与到网络社会中去,加强对虚拟社团和虚拟组织的管理,确保网络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国的网络社团主要包括在网络论坛基础上的虚拟社区、一些专题论坛和网上俱乐部、志愿服务组织和公益性活动组织等。网络社团由于不受身份、地域的限制,极大扩展了网民的交往空间;其次,网民进入网络社团的门槛非常低,往往只需免费注册一下即可加入;另外,网民可以随意性地最大范围内地选择自己喜欢的社团加入,甚至每个网民都可以发动、组织一个或多个网络社团。网络社团固然可以帮助公众通过网络表达利益诉求,参与社会事务,有利于推动政府管理模式和治理理念的转变,促进社会与国家的良性互动。但是网络组织也有着其消极的一面,代表性的就是网络炒作。一些网络公关公司、网络炒手联手‘意见领袖’、‘大V’、网络水军等造谣炒作谋取利益,甚至对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造成不利的影响。一些网络组织者的别有用心,导致发生多起群体性抗议、聚集、上访甚至堵路、打砸、游行事件,这对社会情绪具有非常负面的影响,也更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具有特殊意义。因此,政府一方面要认可网络组织对提高公众的民主意识和社会行动能力的积极作用,也要加强对其管理,不能偏离正确的发展方向,要确保网络政治文化发展方向,即保障公众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全的良好关系。
3、推动网络政治社会化过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优秀网络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9]特定的政治社会化媒介形成特定的政治文化环境,并承载着特定的政治文化要素。[10]互联网时代,政治社会化媒介已经不同于传统媒介,因而也带来了政治文化环境的不同。传统媒介下的公众政治社会化进程较为缓慢,且水平较低。但是网络时代,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性,公平性和便捷性,对公众的政治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政府应当顺势而为,进一步加强网络政治文化建设,尤其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公众的政治旗杆和政治信仰,提高公众政治社会化水平。
4、政府应利用网络平台,并在现实社会中建立相应的组织体系,从制度上保证公众合理进行利益表达和诉求的权利,构建好连接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桥梁和途径。今天,越来越多的公众通过网络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他们在网络上尽情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看法和建议,充分利用网络了解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职责和相关信息等,并对政府及其官员的行为进行网络监督。南京江宁“天价烟”事件、陕西“表哥”事件都是公众利用网络进行网络曝光和网络反腐行动,这些行为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确实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网络时代公众对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4年3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在北京成立,习近平总书记亲任组长,这也表明党和政府对网络世界的管理进一步从虚拟走向现实。政府应当顺应网络政治的发展,不断推进网络政务建设,积极参与网络世界治理,善于管理网络。网络时代对党和政府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只要能够积极主动地面对网络世界、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并注重提高公众文化素质和理论涵养、顺应社会发展潮流,转变政府职能模式、加强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建设、提升治理能力,公众一定会与政府良性互动,理性参与政治,形成优秀的网络政治文化,这也将进一步推动中国政治和社会的发展。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 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EB/OL] http://www.cnnic.net.cn/gywm/xwzx/rdxw/2016/201601/t20160
122_53283.htm.
[2][美]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科学[M].华夏出版社,2001.130.
[3]搜狗百科[EB/OL] http://baike.sogou.com/v61562663.htm.
[4]中商情报网.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网民结构[EB/OL] http://www.askci.com/news/chanye/2016/01/22/114849u8rz.shtml.
[5]许海燕.2015政务微博排行榜,江苏再居榜首[EB/OL] http://www.js.xinhuanet.com/2016-01/21/c_1117841972.htm.
[6]张康芝,共同体的进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83.
[7]何增科等,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31.
[8]习近平: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信息安全[EB/OL] http://news.qq.com/a/20140228/000663.htm.
[9][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等译,东方出版社,2007.83.
[10]熊光清.中国网络政治的兴起与政治文化的变迁[J]社会科学,2012,(1).
(责任编辑:悠 然)
2016-02-03
孙景珊(1973-),女,安徽省明光人,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政治学博士,主要从事政治发展、政治文化、公共管理等研究。
D0-05
A
1672-1071(2016)02-004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