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全喜 刘 俭 宋燚涵
(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876)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的文献综述
李全喜 刘 俭 宋燚涵
(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876)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错误的社会思潮,它以否认民族、国家的历史为特征,意在歪曲和误导人们的历史观、价值观,造成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质疑,妄图瓦解党的执政基础。三年来,国内学者围绕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方兴未艾。通过研读相关文献,从产生及演进、传播方式、主要表现、危害和应对策略等方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研究进行了归纳梳理,指出目前学界对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的主要进展及未来研究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历史虚无主义;传播方式;意识形态;文献综述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典型的具有唯心主义色彩的错误思潮,它否定中国近代历史,否定新中国建设成就,否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妄图瓦解党的执政基础。三年来,国内学者高度重视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研究,高水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笔者经过文献梳理,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产生、演进、传播路径、表现、危害及其对策等方面对三年来国内学界研究历史虚无主义状况进行总结。
董必荣认为中国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肇始于新文化运动,“在新文化运动中,在‘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下,出现了一股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全盘西化的思潮”。[1]更多学者则比较倾向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中国真正产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集中体现在“全盘西化”思潮中。“全盘西化”论者“往往对民族文化、历史遗产采取轻蔑、虚无的态度,表现为民族文化虚无主义”。[2]胡适先生将“全盘西化”思想系统阐释为模仿“美国模式”,走美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有学者指出“‘全盘西化’论的最大特点在与割裂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从而不仅抹杀了历史连续性的本质特征,而且与随之发生的中国革命的成功经验相背离”。[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起。学者们在这一点上达成高度一致,认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4]给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可乘之机。与此同时,“在世界局势中,总体上是资本主义处于主导地位,社会主义居于弱势,基本格局是资进社守”。[5]东西方强弱的对比,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走向,导致有些人开始“想入非非”,出现了妖魔化中国共产党党史、诋毁新中国的伟大成就的怪词错调。
新时期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没有脱离否定党否定革命否定新中国伟大成就的主题,并在此基础上有了各式的“变种”,如:新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普世价值观、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戏说”以及“恶搞”甚至给马克思主义扣上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帽子”。虽然它们表现不同、形式各异,却“殊途同归”——“消解主流意识形态、搞乱人们思想,配合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的战略企图,从根本上动摇社会主义中国的立国之本和强国之路”。[6]可见,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其演进过程中也要求国人辨别能力的提高。由上可见,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产生及演进过程都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发展至今,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仅有了新的“变种”,而且通过各种传播路径仍有蔓延之势。因此,在日益严峻的形势面前,为避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渗透,全面研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自产生之日起就试图通过各种传播方式宣扬错误论断。目前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方式具有极强的隐蔽性、迷惑性、煽动性和侵略性。综合诸多文章研究情况,笔者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传播方式总结如下:
(一)以教条主义的方式传播历史虚无主义
一些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者为马克思主义扣上了自己的“帽子”,试图通过“重新解释”历史虚无主义的概念和内涵为自己辩护。它将唯物史观做出的资本主义必然被共产主义取代的科学论断诬称为所谓的“历史终结论”。[7]在该观点看来,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将超越资本主义而走向更高的历史阶段,实现共产主义,就否定了以往的全部历史并且把历史“终结”在设想的“未来阶段”,因而就是“历史虚无主义”。[8]唯物史观始终强调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并不存在所谓的“历史的终结”。因此,那些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往往从自身的主观愿望出发,罔顾一切理论前提和现实状况,生拉硬扯,刻意论证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这些言论显得十分牵强。正如学者批判所说,“我们从没有把党的最终目标的实现看作是人类社会历史的终结,而是看作更高级的人类社会的开始”。[9]
(二)借助学术、文学以及艺术宣扬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产生之初就是打着“学术研究”的旗号,在学界大肆宣扬错误论断。这种传播方式发展至今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在学界通过赤裸裸的谩骂、恶毒攻击的方式,来丑化和否定革命历史和革命领袖。一般来说,这种方式比较容易被人识破;二是在学术的幌子下,贩卖他们的私货。[10]这种形式尤其常见于史料研究之中,如“侵略有功论”、“现代化西化论”、“人物重评说”等等,它们看似是在“客观”地对历史做出评判,实则是在公开渗透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不仅表现在学术研究中,在文学艺术方面也屡见不鲜。它利用符合大众心理和娱乐习惯的文化消费形式,把核心观点转化为感性的影响形式和抓人眼球的通俗文字,通过影视作品和通俗读物等向社会大众传播,使人们在轻松娱乐中接受它的潜移默化。[11]有些历史小说借助虚拟空间来表现主观筛选过的历史内涵,在解构革命历史小说中的宏大叙事时,对历史事实采取了戏弄和逃避的姿态,最终从历史颠覆走向了历史迷惘。[12]类似这种方式宣扬历史虚无主义其隐蔽性和迷惑性自然不言而喻,破坏力也可想而知。
(三)诉诸政治、谋求政治诉求的方式宣传历史虚无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可以看到一系列错误思潮涌入社会,如否定革命论、社会主义歧途论、党史诟病论、新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宪政民主思潮、普世价值观等,妄求在政治领域谋求一席之地。虽然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同,论证方式各异,但是它们却有共同的政治取向和诉求——“否定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反对四项基本原则,主张全盘西化,照搬和效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和价值体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引向资本主义的发展轨道,把中国纳入西方资本主义体系”。[13]历史虚无主义则以它自身的特点来表达这一共同的政治诉求,倘若放任这些错误思潮蔓延扩散,势必干扰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的信心。
(四)借助互联网以及新媒体渠道宣扬历史虚无主义
当前,互联网也逐渐成为大众沟通外界的新渠道之一。“互联网言论已然成为中国社会舆论的重要风向标,‘反思’与‘颠覆’逐渐上升为网络舆论的两大主导性看点”。[14]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者正是抓住了大众追求新奇的心理,大肆干扰正统思想文化的传播,宣扬恶劣偏激的思想言论,他们“有的断章取义、有的伪造历史事件、有的散布政治谣言,特别是把一系列历史事件不讲前因后果的任意剪裁,把一部完整的历史碎片化、简单化加以宣扬,造成了恶劣影响”。[15]例如前段时间,网络上质疑黄继光、邱少云、董存瑞、雷锋等英雄事迹的言论层出不穷,认为“英雄的行为纯属伪造、英雄事迹不存在、中国人受到了共产党军史的‘欺骗’和‘愚弄’”。[16]虽然这些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言论禁不起历史的反复推敲论证,但对于那些缺乏历史常识和战争知识的人来说,影响极大。他们可能在不经意间加快了这些错误言论的蔓延,助长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风气。
(一)否定近代中国的社会革命
历史虚无主义鼓吹“告别革命”论,认为“革命容易使人发疯发狂,丧失理性…… 革命是一种能量的消耗,而改良则是一种能量积累……改良可能成功,革命则一定失败”。[17]在他们眼中,革命就是血腥暴力、流血牺牲,只是单纯地起到破坏的作用。这些思想,不仅是对一系列农民革命的批判,更是对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运动的否定。[18]他们看似是对近代中国革命的贬损,实则是在赞许维护封建统治的做法,颠倒黑白,扰乱人们的历史观、价值观。
(二)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历程,否定改革开放
历史虚无主义以苏联解体妄图说明十月革命是早产儿,社会主义改造是不可能成功的,中国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情况下,更是没有资格搞社会主义。他们以“反思历史”为名,宣称“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搞早了、搞错了,脱离了具体生产力发展阶段,阻滞和破坏了中国的发展,根本没有任何积极意义可言,只是一系列连续的错误”。[19]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已经确立,中国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然而由于各方面原因,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历史虚无主义完全忽视历史背景,忽视“探路”过程中的成绩,一味抓住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抹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历程。此外,历史虚无主义还认为中国改革开放是改弦易辙,走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妄图“虚无”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三)宣扬“侵略有功”,歪曲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在历史虚伪主义看来,不管是清王朝的抵抗,还是农民自发组织的反侵略运动,“实质上,都是站在维护本民族封建传统的保守立场上,对世界资本主义历史趋势进行本能的反抗,是以落后对先进,保守对进步”。[20]历史虚无主义的这种观点一味站在西方的话语霸权地位上,妄图美化近现代历史上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殖民侵略。此外近年来,网络上不时传出歪曲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事例,如“黄继光是因为摔倒才堵抢眼的”、“邱少云烈火烧身纹丝不动违背生理学”、“董存瑞的手被炸药包上的两面胶黏住才牺牲的”等等。历史虚无主义者丑化英雄形象,其侮辱英雄的做法颠覆了人们正确的历史认知,应当给与有力回击。
(四)否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历史虚无主义试图通过“重新解释”历史虚无主义的概念和内涵为自己辩护。学者田心铭指出了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的错误观点,即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把设想中未来的共产主义作为历史的终结点,否定了资本主义和封建社会、奴隶社会的历史,属于历史虚无主义”。[21]然而,马克思主义一直坚持辩证的唯物主义发展观,本身就不存在所谓的历史终结。因此历史虚无主义的“历史终结论”的基本前提就是错误的。
(一)历史虚无主义侵损中国传统文化,冲击国人的文化自信
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文化推陈出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历史虚无主义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颠覆传统历史。“告别革命论”“侵略有功论”等错误历史理论完全颠覆过去的历史,质疑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企图使当代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失去历史根基。[22]这种对历史的贬损,冲击着国人的文化自信心。就像有学者所说,“对中国精神的这种贬抑和否定,对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和积极心态会产生消极影响,极不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23]
(二)历史虚无主义造成人们价值观、历史观的混乱,影响着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历史虚无主义大肆宣扬“告别革命”,鼓吹“重新评价”,矛头直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以此主张“改良主义”,否定革命与新中国的关联。“它对中国近代历史的随意剪裁和解释,引导大众重新建构起符合其核心观点的历史认知,造成人们在历史知识方面的混乱、价值观方面的混乱和对待中国近代史的不严肃态度”,[24]使中国民众因此无法真正认清历史现实,甚至错误传播历史,使历史真相逐渐被掩埋。此外,历史虚无主义所鼓吹的理论都是在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而否定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动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引导地位,造成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误读。
(三)历史虚无主义削弱人民对党的认同度,妄图瓦解党的执政基础
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否定歪曲中国革命史,往往希望在中国共产党党史上大做文章,企图“从根本上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进而否定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合法性”。[25]倘若让这种错误思潮继续在中国民众头脑中蔓延而不加紧打击控制,必将会威胁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并“逐步瓦解大众对我国政治制度的认同和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26]
(四)历史虚无主义诱使人们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习近平主席曾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27]然而历史虚无主义否定社会主义改造、否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否定改革开放。他们公开称颂资本主义制度及理论,混淆国人的基本认知,使国人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如果不加以批判和整肃,必将影响和动摇中国人民历经艰难险阻而找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导致开历史倒车。[28]
(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核心地位,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滥,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用唯物史观来正确地看待世界。具体来讲就是要坚持唯物史观的四条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规律性原则、正确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即从客观实际出发来研究历史事实,探索、揭示蕴涵其中的历史规律,全面、整体地看待整个历史发展阶段,实事求是,力求真实和准确。[29]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核心地位就是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最有力的回击。正如有学者所说,“历史虚无主义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根本道路,换言之,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相结合,才能最终战胜历史虚无主义”。[30]
(二)积极开展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意识形态建设,增强民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广泛而深入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普及我国的国情教育和历史教育、增强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和信仰、提高全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刻都不能放松。青年大学生是推动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然而“由于他们仍处于学习阶段,对社会问题和社会思潮的判断能力都有待提高,反而易对一些片面化、情绪化的论断产生共鸣”,[31]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提高他们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抵御能力是一切思想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社会科学学者也要肩负起自己的责任,“不仅要在学术领域与历史虚无主义者展开辩论,还要在社会文化领域与这些错误观点展开斗争”,[32]时刻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做好全社会的“风向标”。
(三)不断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有效提升党的执政能力与防腐拒变能力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的执政党,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在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如“滥用职权,违背党的宗旨,尤其是有些党员干部存在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奢靡腐化等问题”。[33]这些威胁了党在人民大众心目中的地位,助长了历史虚无主义的风气。因此“要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水平,永葆党的先进性,不给西方错误思潮任何可趁之机”。[34]总之,只有不断完善党内建设,坚决打击党内不正之风,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才能更好地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成功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对中国各领域的渗透和危害”。[35]
(四)坚决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确立打击谣言的制度体系
历史虚无主义的渗透和传播反映出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体系并不完善,容易让那些错误言论大打“擦边球”。因此要“建立起防范错误思潮的长效机制,加速推进法治建设,完善法律法规体系”,[36]让那些企图利用错误言论扰乱国家秩序的不法分子应得的报应。除去惩处体制的完善外,党和政府也要从源头上彻底切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路径,建立起完备的监督机制,完善信息监测系统,加强对传播行为的监测。
(五)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抢占意识形态阵地的制高点,借助新媒体有效应对历史虚无主义
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广大人民群众在享受着更加迅捷的信息的同时,也在不断受到虚假信息的侵蚀。现阶段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于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给社会大众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因此,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舆论导向作用,“激发媒体的责任感和使命精神”,[37]积极地对反动言论予以回击;另一方面要更好地运用新闻媒体、网络、手机APP等主流话语平台,及时发现问题主动出击,追踪新的热点解释疑惑,增强舆论影响力。[38]此外,要树立互联网思维,强化平民意识和微观视角,综合运用文字、漫画、游戏、微电影等新媒体音、形、意表达方式,使主流话语的传播更具亲切感、亲和力。[39]
综上所述,学界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产生原因、传播方式、具体表现、负面影响、应对举措进行了深入地思考和批判,深刻揭示出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极端危险的社会思潮,其破坏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不言而喻,即它企图冲击国人的文化自信心、扭曲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瓦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阻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险恶目的。因此,积极宣扬主流思想、抵制和破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应该成为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任务。应当说目前学界在这些方面的研究很有力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其传播路径又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因此在未来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过程中,迫切需要注重新媒体时代历史虚无主义具体传播路径的研究。也就是说,应该切实注重新媒体时代历史虚无主义具体传播机制的研究,真正弄清楚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方式和手段以及对人们产生影响的具体路径。这有这样,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才不会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有针对性举措的探讨才能真正成为必要。此外,从目前学界对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的学科归属来看,大多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历史学等学科的单向式研究,缺乏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立体型的多学科交叉分析的研究。比如如何借助信息论和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切实弄明白新媒体时代历史虚无主义传播机制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借助文学的相关理论弄清楚历史虚无主义表述的信息传递与信息表述的方式、如何从法学的角度准确界定历史虚无主义的违法依据以及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刚性规范等等。总而言之,我们要立足于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坚定不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矢志不渝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切实注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新媒体时代性表征的批判,让历史虚无主义没有生存的空间。
[1][30]董必荣.虚幻的构境:历史虚无主义批判[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3).
[2][10][20]梁柱.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起、特点及其主要表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 (10).
[3]许恒兵.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演进、危害及其批判[J].思想理论教育,2013, (1)上.
[4][22]姜迎春.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成因、表现及其危害[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4,(5).
[5][23][28]潘莉,梅荣政.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表现、特点及其危害[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5).
[6]梁柱.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评析[J]〗.红旗文稿,2009, (9).
[7]吴英.驳历史虚无主义中的几个主要观点[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5).
[8][9][21]田心铭.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新变种[J].红旗文稿, 2014, (13).
[11][24][26]杨军.历史虚无主义的迷惑性[J].人民论坛,2013, (9)下.
[12][29][32][37]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对历史的自觉自信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基石[J].求是, 2013, (1).
[13][17][27][33][34][35]谭向阳,闫占定.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评析与现实对策[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 (6).
[14][16][36][38][39]孟威.“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逆袭及其克服[J].人民论坛,2015, (5)下.
[15]李殿仁.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极大危害性[J].红旗文稿, 2014, (20).
[18][31]葛玉良,张晓娜.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私下跟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 (6).
[19]白翠红,李辉.历史虚无主义之批判及启示——基于思维方式的视角[J].贵州社会科学,2015, (7).
[25]刘书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表现及其思维方法[J].思想理论教育,2014, (11).
(责任编辑:木 杉)
本文系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度年大学生创新项目“新媒体时代历史虚无主义传播机制及其应对研究”阶段性成果。
2016-03-30
李全喜(1981-)男,河南新乡人,哲学博士,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发展研究。刘俭(1996-),男,辽宁锦州人,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生,主要从事公共行政管理与政治思想史研究。宋燚涵(1996-),男,河北沧州人,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生,主要从事公共行政管理研究。
B081
A
1672-1071(2016)02-0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