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难”瓶颈破解途径探析∗
——兼论非公企业劳动竞赛创新

2016-02-11 03:33:14王艳霞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劳动竞赛竞赛工会

王艳霞

(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工会理论研究所,天津 300380)

“三难”瓶颈破解途径探析∗
——兼论非公企业劳动竞赛创新

王艳霞

(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工会理论研究所,天津 300380)

非公企业在我国经济建设中作用日益攀升,是工会开展劳动竞赛的重要战场。非公企业劳动竞赛面临“为谁赛、赛什么、怎样赛”的三难瓶颈问题,瓶颈的破解就要求劳动竞赛的组织不能因循守旧,墨守陈规,应从竞赛目标、管理体制、竞赛载体等方面加以创新,针对问题研究劳动竞赛创新方式方法,促进非公企业劳动竞赛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持续化。

非公企业;劳动竞赛;工匠精神

非公有制企业是指归我国内地公民私人所有或归外商、港澳台商所有的经济成份占主导或相对主导地位的企业,主要指个体、私营、外资等企业形式,是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市场主体。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扩展,非公企业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在企业总数中占比逐渐增大,从业人数不断攀升(据统计,2011年,我国非公企业从业人数已高达3亿左右),也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已成为工会工作的重要领域。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行业盈利水平下降,低要素成本驱动企业发展的模式已难以为继。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创新驱动成为非公企业发展真正的源泉动力。劳动竞赛着眼于企业的关键或薄弱环节,通过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企业实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安全模式创新、节能创新、管理创新等,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载体和抓手。

一、非公企业开展劳动竞赛困境分析

当前,我国非公企业职工队伍中农民工较多,异地求学、异地就业青年占比偏重,人员流动性大,多数职工仅将当前工作的企业看作职业生涯中的临时停靠站;高技能人才短缺,工匠精神被追求“短平快”的盲风挤压,使得劳动竞赛组织实施中存在统一认识难、目标定位难、活动组织难等问题,陷入“为谁赛、赛什么、怎样赛”的三难困境,成为阻碍非公企业广泛、持续开展劳动竞赛的瓶颈。

(一)对劳动竞赛重大价值(为谁赛)难以达成统一认识

由于非公企业对劳动竞赛宣传、学习、组织不够深入,劳资双方对于开展劳动竞赛的意义在认识、理解上存在偏差[1]。从职工角度而言,由于职工流动性大,又缺乏长期职业规划,价值目标指引缺失,导致职工对劳动竞赛缺乏热情,存在错误认识,认为竞赛与己无关,甚至认为是企业增加劳动强度变相压榨职工的手段(某些企业的确存在类似扭曲劳动竞赛价值的错误做法);从企业角度而言,往往囿于担心劳动竞赛会加大物质生产成本、人力资源成本和机会成本,担心职工技能素质提高而跳槽等等错误思想,引致其对劳动竞赛的行政支持、资金补给的积极态度缺失。部分企业工会主席存在畏难情绪,认为开展劳动竞赛不仅事情多、压力大,更要看业主脸色行事,于是就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回避劳动竞赛的组织。三者对劳动竞赛的认识偏差,使得劳动竞赛在多数非公企业成为无源之水,难以真正开展、成长。

(二)目标(赛什么)定位难以突破陈旧理念束缚

受错误思想的误导,多数企业劳动竞赛开展活动流于形式,内容陈旧、竞赛目标单一,单纯强调企业利益(重生产、轻安全,重效益、轻投入),呼吁职工做贡献,漠视职工真正需求。劳动竞赛的目标只能停留在外在目标和非自愿目标的层次,不能内化为职工自愿目标,抑制了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激发,竞赛的持续时间和生命力也因行为导向的偏离而缩短。

(三)活动组织(怎样赛)难以正常开展

思想偏差、目标模糊,难以健全劳动竞赛的党委领导、行政支持、工会运作、全员参与的机制。领导机制不健全又导致劳动竞赛不规范,形式单一、内容重复、时间冲突时有发生;考核机制不到位,激励机制要么一刀切,要么迟滞拖延,职工热情消磨殆尽。劳动竞赛组织机制混乱,内外环境不和谐,使得竞赛活动难以正常开展,流于形式,陷入赛不如不塞的尴尬境地。

必须明确的是,劳动竞赛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力之一,是提升职工素质,扭转企业供给困境的宝贵载体。当前,工会的迫切任务,就是要及时纠正各参与主体对劳动竞赛的认知偏差,确定不同企业合理劳动竞赛目标,不断创新劳动竞赛的组织方式,及时破解非公企业劳动竞赛的三难瓶颈。

二、确立竞赛“双赢”目标,明确劳动竞赛重大价值

(一)宏观上明确劳动竞赛的双赢战略目标

马克思曾言“在大多数生产劳动中,单是劳动接触就会引起竞争心和特有的精力振奋,从而提高每个人的工作效率。”合理组织的“比学赶帮超”活动,能充分激活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仅可直接提升企业经济效益,而且有利于促进企业节能降耗、改善管理方式、创新品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互帮互助”、“老带新”的竞赛活动,为建立学习型职工队伍提供了激励环境和支持渠道,利于职工长期职业成长;公平竞争的竞赛理念,利于企业共享机制建立,而且提高了职工各方权益,利于劳资关系的和谐推进。实践证明,劳动竞赛对于职工、企业、国家都具有无可替代的重大意义,非公企业各方应以积极的态度迎接劳动竞赛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回归,加大宣传,适时开展[2]。

(二)结合实际提出较强操作性的具体目标

劳动竞赛开展也应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内涵,深化思路、拓宽外延及领域。

1.培育“工匠精神”目标

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要求全面部署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其本质就在于重塑“工匠精神”。精诚热爱所做的工作,精益求精,精雕细琢,是大国工匠的鲜明特点。李玉赋指出,“大国工匠”是我国广大一线技术工人的杰出代表。非公企业也要本着建功“十三五”规划目标,广泛宣传“大国工匠”精神、事迹,号召企业职工向“大国工匠”学习,见贤思齐,展开以学习、发扬工匠精神为主旨的劳动竞赛。亚力克·福奇认为,工匠是用已存在的事物制造出某种全新的东西,其创造行为能够激发人们的激情和对它的迷恋。

2.探索以“关爱职工”为主题的非公企业间的劳动竞赛

传统劳动竞赛的开展大多将目标定位为提扩产量,提升职工素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面向职工、要求职工做出贡献的竞赛载体模式,忽略了企业作为劳资双方的利益共同体,资方更应首先做出表率。因此,各级工会应督促各企业本着“实现双赢、共建和谐”的原则,在职工福利待遇、职业培训、劳动保护等方面开展非公企业间的劳动竞赛,比企业为职工做了多少。

3.探索以“提升企业社会责任”为主题的劳动竞赛

结合十三五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以良序企业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优化环境关系、融入社会关系、完善企业文化等方面为赛点,在非公企业间评选社会责任感强、贡献大的企业和企业家,使劳动竞赛成为企业文化交流和企业家对话交流的平台[3]。

2015年“五一”劳动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一个国家能否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形势下抢占先机、赢得主动,越来越取决于广大劳动者的素质。实施素质工程要以建设宏大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的“三型”劳动大军为目的。当前我们劳动竞赛的目标仍应以此为方向,开展增值增效型、创新创造型、技术技能型劳动竞赛,提升职工创新素质。

三、创新劳动竞赛体制,破解“瓶颈”难题

党委领导、行政支持、工会运作是劳动竞赛的有效领导体制。工会统筹竞赛整体活动,保证竞赛工作的具体开展,起到承上启下的衔接和引领作用。竞赛“瓶颈”破解的首要任务就是各企业加强工会组织建设工作,形成党委、行政、工会优势合体的劳动竞赛领导机构,避免出现多头领导、标准不一的低端问题,源头上保证竞赛的开展。非公企业劳动竞赛的开展还应着眼于各企业不同特点,突破传统竞赛模式的樊笼,以创新驱动劳动竞赛组织实施[4]。

(一)劳动竞赛管理机制创新

1.探索劳动竞赛新的组织模式——契约式

所谓契约式就是以订立合同的形式,明确劳动竞赛的相关内容。合同订立的程序应在劳动竞赛委员会听取职工群众的意见基础之上,经过平等协商初步拟定,经相关人员的表决通过后最终公示。合同内容应包括竞赛的原则、竞赛的主体、主体(企业、工会、职工)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竞赛的主题、竞赛的目标、竞赛实施量化的具体流程、竞赛的激励机制等内容。

契约式劳动竞赛组织模式是避免竞赛流于形式的制度保证:竞赛内容建立在企业和职工共同诉求基础之上,有效激发二者的积极性;竞赛相关问题得以书面保障,解除了企业与职工思想顾虑,从机制上保障了竞赛的顺利实施。如2015年苏盐集团工会组织普车工开展劳动竞赛,签订超产奖励合同,集团降低成本820万元,普车工多增收180万元,实现了集团与职工的双赢。

2.开展团队创新型劳动竞赛

胜利油田东区线路队指导员孙黎新认为:一只大雁飞不到南方,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更有助于实现目标。以此为理念,该队开展了团队创新型劳动竞赛:目标设定为:第一年队干部人人有专利,第二年党员人人有专利,第三年所有职工人人有专利。团队创新型劳动竞赛引领了企业“人人能创新、个个有专利、项项见效益”的良好局面。

3.开创企业全面组织劳动竞赛新意识,形成管理层、生产层等各方参加的竞赛局面

长城集团全方位劳动竞赛主要包括:技能型竞赛:如叉车技能大赛、业务部门的财税知识比赛、体系认证有关竞赛、英语口语比赛等。管理型竞赛:如A3文书比赛,针对管理的具体问题开展的竞赛。特殊型竞赛:公司发布内部标,重大课题,全集团都可以申领,且有很高的回报。文化型竞赛:廉洁文化比赛,视频制作,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常规型竞赛:足球、篮球比赛、定期的运动会。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长短期配合的劳动竞赛,有效提高了职工知识层次,适应了企业需求,和谐了劳资关系。

4.各级工会推动劳动竞赛区域发展,如保定市采用点(重点行业)、线(行业系统)、面(各地非公企蓬勃开展)结合形式,构建立体化、多层次、全方位劳动竞赛。

(二)激励机制创新:强化过程激励

1.合理提取劳动竞赛资金

为加大劳动竞赛的激励和制约力度,例如,有的企业规定:“企业、单位按本企业或单位职工总数人均50元提取劳动竞赛资金,对劳动竞赛先进班组、先进个人进行奖励。”尤其要求“劳动竞赛获得的经济效益与参赛者分享”。“在开展劳动竞赛前,企业或单位与参赛者签订合同,劳动竞赛结束后按合同条款执行”。同时,“对无正当理由的不参加者,年终取消评先资格,并不享受企业设立的劳动竞赛浮动工资奖”。

华宝集团按规定提取了劳动竞赛资金,按劳动竞赛取得的实绩,每月除工资外,另加200元~300元浮动工资奖励,调动了职工参赛热情。原来职工参赛率只有70%,现在提高到95%。

2.完善成果转化机制

辽河油田推行“两书”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工会与与职工签订《职工技术创新成果推广应用协议书》推进成果应用,工会与有加工制造资质的企业签订《职工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加工意向书》保证成果转化为产品,使职工创新成果最终转化为符合国际标准的产品。为技术的推广应用等方面解决了诸多难题,推动了职工技术创新。

3.强调过程激励为先、精神激励为主

优秀事迹宣讲常态化。利用各种平台,以开展各层级“讲故事”方式,表扬集体和个人的突出事迹,起到及时、有效的典型引领示范作用。

奖励及时兑现。使员工能在关注产量、质量等指标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去寻找、解决生产中的难题,开展技术攻关、优化操作方式、改善现场管理。

直接到个人的精神激励。将载明优秀事迹及荣誉的祝贺信、明信片等直接邮寄到家,以增强员工荣誉感并长久保持其先进性。

进行现场的“面对面”表扬。管理人员可以深入作业区(班组)与员工沟通面对面交流。对排名靠前的作业区、班组、个人及时表扬、鼓劲,授流动红旗、颁奖状;对排名靠后的员工也要肯定其成绩,分析其原因、指导其制定对策,鼓励其奋起直追。

(三)合理引入现代化管理方式和技术

针对竞赛方案,运用价值工程进行效益分析,选出提高经济效益的最佳方案;针对竞赛目标,管理主体采用目标管理方法确定最终结果为目标,组织内部各项管理均围绕目标统筹运行,竞赛结束则按目标实现结构评价优劣;劳动竞赛的量化操作则以数理统计和定量分析,以真实数据为操作标准;合理利用“互联网+”助推劳动竞赛开展。湖北移动的“云视讯”系统,被湖北省总工会巧妙使用,在其主办的以“践行新理念、建功十三五”为主题劳动竞赛动员大会上,采用此系统进行实况直播,并将云视频进行了手机端的现场活动直播,实现线上线下互补,创新了工会工作宣传方式[5]。

非公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一支重要力量,劳动竞赛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动力,非公企业应全方位、多角度的突破劳动竞赛面临的瓶颈,将劳动竞赛变为真正联系企业和职工的桥梁纽带,实现和谐劳动关系,推动劳动竞赛的长效、持续发展。

[1]七成被调查职工认为竞赛与己无关[N].工人日报,2015-10-21(002).

[2]新疆非公企业劳动竞赛亮点纷呈[N].中国职工科技报,2011-4-22(001).

[3]天津市滨海新区总工会.深化非公企业劳动竞赛助推美丽滨海建设[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1):27-29.

[4]唐水淼.在非公企业开展劳动竞赛的可行路径[J].工会信息,2013(17):15-16.

[5]用“互联网+”打造指尖上的劳动竞赛[N].工人日报,2016-4-26(05).

[责任编辑:文 沂]

Analysis on the Way of Breaking the Bottleneck of“Three Difficulties”——The Innovation of Non-public Enterprise Labor Competition

WANG Yanxia
(Tianjin Union Management Institute,Tianjin 300380,China)

Non-public enterprises in the rising role of Chinese economic construction,is important battlefield for trade unions to carry out labor competition.And in the process of labor competition,non-public enterprises face the fundamental bottleneck of“for who,for what and how to”.The solution to the bottleneck is to break through stereotypes,innovate the ways and means of labor competition and promote the competition institutionalization,standardization,legalization and persistence.

non-public enterprise;labor competition;spirit of craftsman

D412.64

A

1673-2375(2016)06-0100-04

2016-06-29

王艳霞(1980—),女,河北新乐人,硕士,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工会理论研究所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工会经济技术工作和集体协商。

猜你喜欢
劳动竞赛竞赛工会
数读·工会
工会博览(2022年34期)2023-01-13 12:13:58
数读·工会
工会博览(2022年16期)2022-07-16 05:55:06
数读·工会
工会博览(2022年14期)2022-07-16 05:49:36
第三届“中铁六局杯”劳动竞赛启动
工会博览(2022年14期)2022-07-16 05:49:28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中等数学(2022年3期)2022-06-05 07:50:56
工会
我看竞赛
创新思维竞赛(3)
与时俱进实现五个转变 推动劳动竞赛创新发展
工会信息(2016年4期)2016-04-16 02:39:11
采油企业工会开展劳动竞赛的思路与成效
现代企业(2015年1期)2015-02-28 18:4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