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锡祥
(武夷学院体育教学部,福建武夷山354300)
“非遗”视角下梁山武术文化传承机制的创新性分析
田锡祥
(武夷学院体育教学部,福建武夷山354300)
以梁山武术为研究对象,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保护平台,通过对梁山武术的文献查阅、走访一线武术教练及老拳师,对拥有九百多年历史的梁山武术的演变做纵向梳理;对梁山武术的现状进行多角度的比较、分析与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梁山武术的保护和传承机制进行科学的论证,让梁山武术真正走进社区、学校、军营,把民间武术真正打造成为一项具有健身、教育、实用的社会服务功能体系。
梁山武术;非物遗文化;传承与保护机制
近期,在全国武术协会主席秘书长会议上,讨论了《中国武术发展五年规划(2016-2020)》,会议提出加强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号召,组织相关部门开展民间武术古典拳谱、古籍、兵器等文物的专项普查工作指示。梁山武术发展已有九百多年历史,民间流传的“喝梁山的水,都会伸伸胳膊踢踢腿”说法,充分显示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有浓厚的习武风俗,每年忙暇之余,人们纷纷拜师学艺,梁山人把拉架子作为锻炼身体、交流切磋的平台,以最原始的方式展示着“以武会友”独特魅力。梁山武术作为我国优秀的民间武术代表之一,在历史发展的变革中,逐步脱离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为了把优秀的梁山武术挖掘整理出来,由传说变成现实,从舞台搬到擂台,让梁山武术真正走进社区、学校、军营,把民间武术真正打造成为一项具有健身、教育、实用的社会服务功能体系。本文以梁山武术为研究对象,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保护平台,通过对于梁山武术的文献查阅、走访一线武术教练及老拳师,对拥有九百多年历史的梁山武术的演变做纵向梳理;对梁山武术的现状进行多角度的比较、分析与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梁山武术的保护和传承机制进行科学的论证。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研究对象:梁山武术的生存状态及保护与传承现状。
(二)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梁山武术的发源地——梁山地区及各武术学校及民间武术练习者
(三)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询相关文献资料,通过搜索中国期刊网、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查阅自近10年相关文献资料,并对资料进行研读整理,为课题的文献综述、问卷设计以及论文撰写提供理论指导和依据。
2.访谈法
根据文章研究目的和任务的需要,查阅相关书籍,向从事梁山武术传承与推广的领导、老拳师、学校教练以及练习者走访调查,全面搜寻梁山武术文化的相关内容,初步总结梁山武术文化组成要素,包括拳种、技法、代表人物、武林故事等。
水泊梁山座落于山东省鲁西南地区,是四大名著《水浒传》故事的发源地之一,素有“武术之乡”的美誉,是历代群雄啸聚,凭借八百里水泊天险,开展反压迫反剥削、行侠仗义、劫富济贫地方。全国十佳武术教练宋义祥大师在《梁山功夫》一书中详细记载了梁山武术发展的兴衰历程及各种宝贵的梁山拳种,为本文开展调查研究提供了宝贵文献资料。世代梁山习武之人的艰苦努力下,梁山武术发展已有九百多年历史,民间流传的“喝梁山的水,都会伸伸胳膊踢踢腿”说法,充分显示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有浓厚的习武风俗,每年忙暇之余,人们纷纷拜师学艺,梁山人把拉架子作为锻炼身体、交流切磋的平台,以最原始的方式展示着“以武会友”独特魅力。[1]近几年来,梁山武术也受到经济社会发展冲击,大量的年轻人,为了生计纷纷走出家们出门务工,大量武校受生源的影响纷纷转型改行,使这一优秀民间传统武术面临失传,梁山武术的保护与传承已迫在眉睫。
(一)梁山功夫门派众多、种类复杂
梁山功夫与少林、武当、峨眉功夫齐名,门派繁多。水浒一百单八将个个身怀绝技,勤快善良的梁山人,不仅善于练习武术,而且还善于动脑,把水浒英雄遗留下来优秀的武术套路,因人而异创编,适合更多的人去传承,从而形成了种类复杂的武术门派,仅梁山地区流传的洪拳就有小洪拳、中洪拳、大洪拳、掌洪拳等种类,其它水浒武术门派更多,据史料记载,仅鲁西南地区流传的武术流派就有水浒拳、大洪拳、梅花拳等众多拳种,从而形成了当今水浒武术门派较多、交流较少的发展局面,闭门造车,各自封闭等现象较为严重,同时也严重阻碍了梁山武术的发展与传播,限制梁山武术多元化的传播与发展。[2]
(二)梁山习武人侠义豪情
梁山英雄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性格特点和生活习惯,让人不由想到梁山好汉的为人豁达、做事爽快的豪情壮志。[3]水浒英雄义气奋发、啸聚山林、替天行道的豪言壮志,把水浒英雄的一百单八将好汉聚集于此,杀富济贫、反抗压迫,塑造了我国农民起义的一个壮举。正因如此,当代的梁山习武人继承了“天道水浒,大义梁山”是豪情壮志,贯穿在梁山武术传承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梁山武术人。
(三)梁山习武人的尚武精神
自古以来梁山出好汉,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反隋朝、建瓦岗的英雄程咬金,他凭着“三板斧”的绝技,为大唐建国的立下汗马功劳;杀富济贫、造福一方的水浒英雄一百单八将,各个个尚武尚勇、身怀绝技,凭借八百里水泊天险,许多武林高手的集聚地,传授与推广梁山武术。[4]梁山武术结合北派武术的特点,结合北方人的身体结构,讲究内外兼修、刚柔相济,长时间练习梁山武术的人,可强身健体、跃高纵远、技击防身。梁山人多年传承的习武风俗,带动了梁山武术一代一代的传承,民间传颂“喝了梁山水,都会伸伸胳膊踢踢腿”,传出了梁山人尚武的千古佳话。
(一)梁山武术类学校现状调查
表1 梁山武术类学校现状调查表(N=10)Tab.1 Guestionnaire of Langshan martial arts school status quo (N=10)
通过表1可以看出,目前在梁山地区专业武术学校较少,在抽样调查的10所学校中,只有1所还保持传统武术项目的建设,有6所转型为文武学校或者转型为俱乐部体制,有3所中小学建有业余武术队。
表2 学校业余训练队教练员及教学内容情况调查表(N=30)Tab.2 Questionnaire of School amateur training coaches and teaching contents(N=30)
通过表2,可以看出梁山地区武术学校教练员水平和教学内容。目前梁山地区带队教练年龄普遍年轻,运动技术水平较低,并且缺乏教学经验。现存的武术学校为了提高竞技成绩传授规定自选竞技套路较多。许多优秀的武术拳种面临着失传的危机,一些民间老拳师迫于生活的需求离开教拳岗位,而较少的传授梁山武术技艺,大量的年轻人,为了生计纷纷走出家们出门务工,大量武校受生源的影响纷纷转型改行。以上诸多因素,梁山武术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二)梁山武术发展对策
1.准确掌握“非遗”保护机制的方针政策,创建梁山武术保护和传承机制的可持续发展
梁山武术是在梁山地区广为流传的地方民间武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梁山地区保留较为原始的武术文化,为梁山武术“非物遗”文化的保护提供了最原始的保护素材,通过挖掘梁山武术的内在价值、传承方式及其传承特点,找出当前梁山武术在传承与保护中存在的不足;充分挖掘梁山武术的健身价值、民俗文化价值、人文精神价值,有机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人本性原则、原真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创新性原则研究分析出适合当前保护与传承传统武术的可行性研究报告[5]。
2.改革完善梁山武术的教学体系,完善梁山武术技艺的传承机制
积极响应国家普及校园武术得号召,加强梁山武术传承人的培养,把梁山武术真正融入学校体育教育中,简化梁山武术的教学套路,充分发挥传统武术的健身、教育作用,提升梁山武术的社会地位;做好产、学、研有机融合的引导,积极开展校地合作,坚持不懈地发挥学校和社会的力量,学校作为知识传承的主要营地,可邀请精通“水浒武术”的老一辈人、武术教师进学校进行讲座、武术展示,让学生更便捷地认识了解梁山武术,给祖国的年轻一代塑立一个正面的引导,让他们热爱梁山武术,传承梁山武术。
3.积极做好梁山武术的开发、利用、研究工作,借助社会力量,搭建水浒旅游文化平台
梁山是水浒故事的发源地,素有“武术之乡”的美誉,在历史悠久的齐鲁文化孕育下,形成了优秀的梁山武术。水浒侠义聚集于八百里水泊梁山,演绎出水浒故事的英雄气概。随着中国武协以武术“六进”为工作重点,扎实推进梁山武术真正走进社区、学校、军营,把梁山武术真正打造成为一项具有教育、健身、实用的社会服务功能体系链。除此之外,近几年来,梁山人在大力建设水浒武术文化城,修复一些古迹,再现水泊梁山原型,找到水浒旅游文化与梁山武术文化协同发展的有机契合点,让原本只有山没有水的孤山变得有山有水,打造集水浒文化,观光旅游、武术体验为一体创新产业链的模式。[6]
[1]宋义祥.梁山功夫[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4:10-11.
[2]刘富顺,穆瑞丽.水浒武术的继承与发展[J].四川体育科学,2010(12):18-20.
[3]刘富顺,刘瑞莲.水浒武术文化的探析及理性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8):39-42.
[4]王岗,王脖利.中国武术:一种民族化的生活方式[J].体育文化导刊,2007(9):17-21.
[5]胡建文,舒颜开.湘西苗族武术的继承与发展策略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9(11):32-33.
[6]穆瑞丽,刘富顺.水浒武术文化的发展战略[J].搏击(武术科学),2010(5):19.
(责任编辑:陈虹)
The Perspectiv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n Innovation of 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Mechanism of Liangshan Martial Arts
TIAN Xixiang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Wuyi University,Wuyishan,Fujian 354300)
With a policy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through consulting the Liangshan martial arts literature,visiting martial arts coaches and experiend boxers,An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ianshan marfial atrs,and some mechanisms are suggested to protect and inherit it scientifically in order to fufll its body-building and education functions.
Liangshan Martial Arts;intangible heritage culture;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mechanism
G127
A
1674-2109(2016)11-0061-04
2016-09-22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研究院青年资助项目(WSH2015Q014)。
田锡祥(1983-),男,汉族,讲师,主要从事武术教学与训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