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苑玲 赵颖新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研究生部,云南 昆明 650111)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与推进云南制造业发展
祁苑玲赵颖新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研究生部,云南昆明650111)
产业在全球的梯度转移,贯穿世界经济发展史,加快了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空间产业布局的变化。云南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进制造业发展,已取得初步成效,也面临诸多的困难。为此,一是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强化云南承接产业转移的地位。二是着力打造云南制造业的经济升级版。三是努力提高制造业的技术和运用水平。四是优化制造业在全省的空间布局。五是支持制造业的集群发展。六是建立健全制造业发展的机制。七是强化制造业的人才支撑作用。
承接;产业转移;云南;制造业;发展
产业转移是产业经济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动向的现实表达,也是各国各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我国是国际产业转移的最大承接国,国内又呈现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云南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中具有优良区位优势,在构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随着产业升级转型和空间移动,全国的产业更新和空间布局正在经历重大转变,云南的制造业正走在一个重要的历史机遇面前,将有一个巨大的发展机会。
(一)云南承接产业转移的基本情况
1.承接总量稳步增长。根据云南日报报道,“2014年全省承接外来投资总量首次突破5500亿元,达到5521亿元,同比增长34.6%。其中,承接省外到位资金5353.9亿元,同比增长34.93%;实际利用外资27.06亿美元,同比增长7.6%(据省商务厅统计)。形成固定资产额4323.3亿元,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近4成。招商引资对调整结构、扩大投资、增加税收和促进就业的贡献进一步加大,对全省经济增长、民生改善的支撑作用更加凸显。”[1]
2.省外投资在云南各地均呈现较好的增长势头。根据云南省招商局统计材料,2014年,“昆明市引资941.7亿元,增长19.84%。南线的红河州引资585.6亿元,增长率为104.40%,普洱市引资306.8亿元,增长率为29.73%;西线的保山市引资365.7亿元,增长率为53.98%,临沧市引资511.7亿元,增长率为38.15%,大理州引资415.9亿元,增长率为35.21%,逐步打破外来投资高度集中于滇中地区的局面”,[2]并呈现向“孟中印缅”走廊和“中国——中南半岛”走廊沿线投资的趋势。
3.区域合作成效明显。云南组织开展了系列重大经济合作交流活动。“2014年共签订外来投资项目673个,签约金额达8933亿元,为深化区域合作、扩大引资总量奠定了坚实基础。香港地区投资占外资总量的近80%,泛珠三角内地8省(区)、西南5省(市)和长三角地区到位资金占全省总额的近8成,承接重点区域的投资成效突出。”[3]
4.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根据云南省招商局统计材料,“围绕骨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招商引资调结构转方式步伐。省外到位资金在一、二、三产业的分布逐渐趋于合理,房地产业引资1167.5亿元,制造业引资1061.5亿元,电力热力燃气水生产及供应业引资833.3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引资458.6亿元,居各行业前列。承接国外资金中,批发和零售业增长较快。总体上,承接外来资金和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全省产业建设和结构调整。产业类项目引进省外到位资金占全省外来投资比重从去年的50%提高至60%。”[4]
(二)云南承接制造业的情况
1.承接项目覆盖制造业各领域。2014年,云南制造业共承接资金1061.5亿元,项目遍布31个部门,推动了云南制造业各领域的全面发展。其中排名前五位的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56.8亿元,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112.0亿元,农副食品加工业93.3亿元,医药制造业70.6亿元,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66.1亿元。
2.承接项目推进了云南制造业的升级转型。有的填补了云南制造业的空白,如外来资本在石油加工行业的投入,填补了云南石油炼化及后续产业的空白;有的推进了云南传统产业的升级优化,如对高原特色农业、生物产品的深加工,医药产业的投入,推动了传统产业向高端化迈进。机电制造以及其他设备、装备制造业的投入合计为132.9亿元,对云南机械机电制造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起到重大推进作用。
3.承接项目充分体现绿色发展的理念。近年来,云南承接的制造业重点突出两个方面,第一,以云南的优势资源为基础,以清洁能源生产、传统优势产业提升精深加工、设备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升级为主,减少资源消耗,提升产品附加值。第二,引入国内发达地区的技术,扩大农副产品、服装医药、文教用品等方面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改进,将云南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面向境外销售。在承接中充分体现绿色发展的理念,扭转了落后、淘汰产能向云南转移的观念和形式。
(一)推进制造业产业体系的发展
云南的制造业总体上较为单一,主要以本土资源为基础,传统产业占主导,发展缓慢,产品较少,产业体系不健全。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夯实了制造业的基础,引入新的产业,或者在原有产业中增加新的部门,推进了云南制造业产业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2010年,云南实际利用省外资金1370.14亿元,境外资金44.49亿美元。至2014年,“全省外来投资总量首次突破5500亿元,达到5521亿元,同比增长34.6%,其中,引进省外到位资金5353.9亿元,同比增长34.9%,比2010年增长4倍;实际利用外资27.06亿美元,同比增长7.6%,但是低于2010年水平。”[5]据省商务厅统计,2014年,引资形成固定资产额4323.3亿元,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近4成,其中,制造业又占25%左右。
云南实际利用外来资金较多的行业分别为石油加工、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房地产、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采矿业,即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投入较大,这与三次产业比重的调整是吻合的,说明承接产业对云南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有一定贡献的。从2010年到2014年,“云南省的经济总量从7220亿元增加到12814.59亿元,年均增长10%,三次产业比重由2010年的15.3:44.7:40.0调整为2015年的15.5:41.2:43.3,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基本格局初步形成,并呈逐年优化的趋势。”[6]
(二)推进制造业技术提升和运用
随着新投资和新资金进入的是新技术新产业。近年来,新技术为云南制造业带来质的飞跃,工业投资保持较大规模,2014年完成2787.7亿元。工业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战略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完成420.87亿元,增长12.3%,高于工业平均水平5.1个百分点。不含电力的工业投资占全部工业投资的比重达到72%。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完成1154.17亿元,增长9.5%,占全部工业投资的41.4%,比2013年提高4.6个百分点。着力发展的重点行业快速增长,专用设备制造增长16.8%、汽车制造增长52.2%、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制造增长145.4%、医药制造增长27%、酒饮料精制茶增长41.3%、造纸及纸制品增长59%、橡胶和塑料制品增长20.5%。保山、普洱、楚雄、版纳、德宏、迪庆等州市工业投资保持两位数增长。
1.高端装备制造信息化取得新进展。“云南省机械研究设计院联合省内10家龙头企业承担的‘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等16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计划立项支持。”[7]项目面向行业骨干集中进行企业信息化技术提升及应用示范,面向中小企业信息化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设,有效促进了企业核心业务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示范带动了全省高端装备制造信息化转型升级。
2.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化打开新局面。“沈机集团昆明机床股份有限公司数控重型精密机床制造及铸造基地、THM系列(46100/65160)精密卧式加工中心、KHC100/2双工位精密卧式加工中心、TGK46100高精度数控卧式坐标镗床、THM—μ系列精度卧式加工中心、精密立卧式加工中心技术创新平台等项目在国内机床领域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为云南省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8]云南省科技厅组织推荐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云南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创新应用示范”项目,通过了科技部项目可行性论证。项目在机床母机数控化、物流设备智能控制、制糖设备数控升级等方面开展科研攻关,有力地带动云南省高端装备制造业数控化、智能化发展。
3.高端装备制造融合性发展取得新突破。“昆明中铁大型养路机械集团有限公司通过轨道几何参数计算机系统、网络控制平台、捣固技术与装置等关键技术研发,开发出捣固、清筛、配砟、稳定、焊轨和物料运输等多个系列40多种铁路大型养路机械产品,技术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铁路大型养路机械产品和作业形式的空白。”[9]“高速密集储存系统研究与开发应用”项目是由昆明船舶设备集团有限公司开发的新型系统,融合了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和智能控制等多学科理论成果,突破了穿梭车高速运动控制和高效存取、升降机高速升降和水平多轴控制、系统调度及任务分配等关键技术,提供了适于高速密集储存系统的整体解决方案,“完成了由高速穿梭车、高速升降机、出入库输送和高速密集储存调度系统组成的高速密集储存系统研发,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在物流、医药、图书馆等多领域得到推广应用,使我国自动化仓储产品及技术摆脱了国外制约。中船重工(昆明)灵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的水下安防系列产品,融汇多种学科探测设备,贯通各类信息综合处理,实现油气田水上水下立体安防,成为国内首创的海上油气田水下安防系统,产品陆续在渤海、东海、南海投入使用,实现销售收入1.28亿元,为云南省探索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10]
4.云南信息化发展顶层设计基本形成。围绕国家信息化发展指数寻标、对标,加大基础研究和统筹力度,信息化发展顶层设计基本形成。围绕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应用基础项目、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培育、“两化”融合等多项重点发力,全方位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三)推进制造业在全省多数地域空间布局的优化和结构升级
1.推动制造业向全省布局。受资源、地理位置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云南各州市的投资环境、市场容量及经济发展程度有较大的差异,因而在接受东部产业转移的数量和产业层次上也存在很大的不同,从而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更加突出。“十二五”期间,云南引进的外资流向制造业各部门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逐步覆盖全省各州市,尤其在红河州和保山市、楚雄州、临沧市等地发展较快,打破过去集中投入昆明市的局面,有效推进了云南各地制造业的发展,优化了产业布局的空间。“昆明、曲靖、红河、保山、大理、丽江等州(市)聚焦重点产业、重点区域,设立产业招商组、区域性招商分局、派出招商小分队驻点招商、委托企业和个人招商等,加强与目标企业、投资机构和商(协)会的沟通联系,通过龙头企业拉动、配套企业跟进、产业聚集发展,引进了一批重点骨干项目,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11]
2.推动了各地产业优化。“装备、医药等新型产业以及食品、橡胶、家具等轻工类特色优势产业投资增长迅猛,总量不断扩大。装备、医药、消费品工业投资占全省工业投资的比重达到40%,原材料投资比重呈下降趋势,一些重大项目陆续在边疆地区落户。”[12]如瑞丽北汽15万辆汽车生产线落地开工,保山大数据服务产业快速发展,红河州仪器仪表制造,立白集团昆明生产基地、嘉士伯大理啤酒技改项目、时骏短途纯电动车、东风云汽整车、银翔摩托车等一批重大项目等等,大力推进了各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加快产业园区建设步伐。云南产业园区发展总体较好,以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昆明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代表的园区,近年来加大承接产业转移的力度,在机械制造、机电产品生产、生物制药等方面取得很好的成效。一批园中园发展起来,带动产业集聚,形成新的推动力。如保山工贸园区滇缅轻纺产业园,引进内地的机械、技术、资金,以生产纺织产品为主;瑞丽工业园区银翔摩托车产业园,面向缅甸市场,大力推进以摩托车、汽车为主的生产。
4.加速推进新兴产业的聚集。“华为玉溪云计算数据中心项目、阳光凯迪生物质能和太阳能综合利用项目、保山信息产业园项目、临沧直升机组装项目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正在抓紧洽谈或落地,昆明高新区新能源汽车正式下线,产业转移对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填补空白产业发挥了积极作用。”[13]
(四)加大云南制造业与其他区域的合作
云南站在构建“一带一路”连接交汇战略支点的新优势和项目投资的新机遇上,进一步深化了与有关省(区、市)的合作交流。
1.加强了与亚太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在第2届南博会暨第22届昆交会、第十届泛珠会暨滇粤合作交流等重大招商活动中,坚持以产业和项目为重点,做好项目前期对接洽谈,一批对产业发展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项目相继签约,经济交流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增强。云南“参加北部湾合作会议、兰洽会、西洽会、西博会、青洽会、东北亚博览会等活动,组团赴加拿大、日本、美国、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开展招商活动,组织协调10余个境外团组赴滇考察,”[14]
2.加强了与境外有关投促机构、行业协会和客商的合作。各州(市)、县(区)政府与企业管理人员共同赴外开展招商推介活动210多次,签订了一大批招商项目,进一步推动了经济要素的横向流动和项目入滇。
3.加强了承接产业转移的制度和机制的建设。省招商委及时出台《关于加强沿边地区招商引资工作的意见》,支持沿边州(市)优化投资环境,扩大投资领域,加速特色优势产业聚集,并从统筹客商资源、加大经费支持、强化队伍培训、加大平台宣传等方面,加强对沿边招商引资工作的支持和推动。“香港华润集团、中粮集团、广东海一集团、广东大洋集团、江苏港通路桥集团等企业纷纷到沿边州(市)进行投资考察并落地布局了一批项目,招商引资推动沿边开发开放步伐加快。瑞丽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红河综合保税区,以及各类边境(跨境)经济合作区用足用活政策,积极探索融资代建、打捆式开发、BOT、TOT等方式,吸引央企、外企和知名民企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培育,打造沿边开放新高地。通过大力推动,河口跨合区路网建设项目、临沧通用航空产业链项目、普洱市咖啡普洱茶交易中心项目、文山州普者黑旅游综合开发项目、西双版纳万达国际旅游度假区等重点承接项目,沿边州(市)承接省外到位资金占全省总量的四成以上。”[15]
(五)提升了云南制造业的竞争力,形成经济增长新亮点
制造业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对于该国或该地区资源禀赋结构(比较优势)和市场环境的反映和调整能力。同一产业相关的企业群居在一起,相互竞争和协作,对提高产业的竞争力有很强的促进作用。”[16]云南承接产业转移的集聚效应比较突出,承接地多集中于昆明、曲靖、玉溪等地区,为这些区域的企业带来了较为先进的技术,对带动和提升同类企业技术装备和能力有直接的推动作用,从而也增强了同类行业的产业竞争力。同时,基于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优惠,助推了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集聚、优势企业向园区集聚,降低企业创新成本,极大地提升了很多产业的竞争力。例如,以电力为主的能源产业、生物产业、冶金工业、光电子及装备制造业等,连续多年保持了高增长的势头,“区位品牌”效应十分突出。当然,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移入企业的技术,比同类本地企业要强很多,会制约到本地企业的发展,影响到本地企业的产业竞争力。
(一)基础设施的支撑能力薄弱
云南坡地多,平地少,开发成本高,滇西北、滇西南、滇南地区山高谷深,地形陡峭,开发难度巨大,其他地区在开发中也面临土地平整的巨大压力,工业用地总体成本高。以交通为代表的“五网”基础设施建设困难,路、水、电供应紧张,通信设施建设不足。很多区域交通通达度极低,制约要素流动,严重约束制造业企业的进入。同时,水电、通讯等滞后,约束制造业迈向高度化的步伐。
(二)产业承接质量不高
从横向进行比较,云南省产业发展的差距是很明显的。2014年,全国三次产业的增加值结构是9.16:42.64:48.19,云南省为15.5:41.2:43.3。云南省的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高于全国1.4个百分点和4.89个百分点。云南省重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0%以上,重工业以资源型粗加工为主的特征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从云南引进的资本看,外来资本大量流向水电项目、制造业、房地产业、商贸、服务业等;新兴高科技产业项目、城市公用事业、教育卫生、金融等服务行业投资明显不足。承接的项目中,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带动性强,与产业规划相符的项目不多。从效果看,签约项目多,但实际投产并产生效益的项目少。
(三)承接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不明显
制造业生产及发展各个环节密切联系性,各产业各企业之间需要相互的支持和配合。云南由于制造业总体比较落后,没有完善的产业配套能力,约束了产业承接的力度。当前,云南承接产业转移面对的区域竞争非常激烈,四川、湖南、广西等省区,在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优势方面同样具备优势,从而挤压云南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力。近年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异军突起,利用运输路程短、成本低的优势,发展迅猛。四川利用较为成熟的产业及配套体系、完善到位的政策措施;重庆利用大胆超前的理念,频出承接奇招,力拔西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头筹。
(四)传统资源性产业比重过大
云南多数产业仍属于传统的原料型、资源型产业。资源性产业资产总额占全省工业企业资产的比例高达90%以上,而全国只有54.29%。由于过度依赖资源型产业,致使云南产业结构发生扭曲,加工和采掘原材料比例失调,有色金属采选与加工之比仅为1:3.01,产品大多数属于基础型的上游产品,产业链短,资源深加工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低,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另一方面,云南正处于资源大规模开发和加工转化的快速发展期,工业重工化性特征突出,短期内以能源、化工、冶金为主的重型化产业结构难以根本改变,单位能耗较高。2013年,单位GDP能耗1.438吨标煤,在全国排名第8位,产业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五)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不够
云南三次产业之间互相关联与内在联系度不高,产业间通过产品供需而形成的生产性服务业和一、二产业相互支撑、融合发展不够。现代农业生产服务体系不健全,“全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仅为38%左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低12个百分点。”[17]工业中,服务比例较低,支柱产业未能有效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分工协作不足,产业集群发展滞后,产业配套能力差,一些知名企业的配套件,多数还得依赖省外企业提供,本地配套不到30%,产业链尚处于发育阶段,上下游产业的重组融合衍生发展不足。
(六)产业技术进步缓慢
从产业技术进步的情况看,云南省制造业的整体技术水平较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代表高技术产业的医药、航空航天及设备、电子通信、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医疗仪器仪表制造业企业123个,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8%,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4个百分点。全省有研发机构的企业250个,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7.8%,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5个百分点。有R&D活动企业304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9.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3个百分点。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总体上较落后,对国内外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依赖度较高,全省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分别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3.7%和3.0%。
(七)产业发展不足与过剩并存
从行业内部看,有发展潜力和市场的日用消费品行业发展严重不足,潜能还未充分挖掘,直接面向消费者的本地轻工业产品较少,主要日用消费品大多由省外输入。2014年,除烟草外的轻工业增加值,仅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2.9%。而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状况比较明显。例如,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平均产能利用率仅为61.2%,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为69.8%,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为61.4%,全省工业全年平均产能利用率仅为68.3%。
(八)企业规模小,数量少
云南只有9家企业进入全国500强;轻工领域,除两大烟草集团外,没有一家进入全国500强;民营500强中,仅有5家企业进入。从资产总额上看,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额13076.97亿元,仅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额的1.7%。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2339家,仅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的0.9%。
(九)区域发展不平衡
云南地方产业发展严重不平衡。昆明、曲靖、玉溪、红河等州市产业发展相对较好,但其他地区产业发展滞后。2013年,滇中地区一产占全省一产的比重为38.1%、二产占67.1%、三产占55.3%,工业占二产的71.1%。另一方面,各地区产业结构严重趋同。各地在招商引资、资源利用、市场开发等方面,没有实现错位发展,也就未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及规模化发展,没有起到拉动产业结构转型的作用。
从上述分析可见,云南制造业面临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随着国际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推进,以及我国产业调整优化升级转型,全国的产业更新和空间布局正在经历重大转变。云南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中,具有良好的区位吸引力,是国家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抓住这个机遇,云南的制造业将有一个巨大的发展机会。
(一)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强化云南承接产业转移的地位
1.云南要服务及融入“一带一路”,加大承接力度,构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制造业基地。“《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发挥云南区位优势,推进与周边国家的国际运输通道建设,打造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继续发挥中国———南亚博览会在一带一路中的建设性作用。”[18]云南要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核心在产业,重点在工业。为此,云南必须加快重点产业的培育和承接力度,拓展招商引资的空间,深入研究吸引产业落地的机制。要把云南打造为东部先进技术向西部扩散的重要承接地,成为中国通用技术制造业辐射南亚东南亚的重要基地。
2.云南要站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统筹发展。“进一步认清云南作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发展定位,统筹对内对外开放合作,加强与周边国家的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积极主动面向南亚、东南亚地区,面向印度洋周边经济圈,不断提升辐射带动功能,努力构筑开发开放新格局,打造沿边开放新高地。”[19]
(二)着力打造云南制造业的经济升级版
云南要加快制造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力度。第一,要以“开放型、创新型”和“绿色化、信息化、高端化”为核心,促进制造业的升级发展。第二,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领域寻找升级路径。
(三)努力提高制造业的技术和运用水平
近年来,新技术的投入带给制造业质的飞跃,世界工业投资结构倾向高技术引导型。云南要进一步提高装备制造的信息化智能化技术,促进企业核心业务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要推进制造业多领域技术融合性发展。要围绕国家信息化发展指数寻标、对标,加大基础研究和统筹力度,形成云南信息化发展顶层设计。
(四)优化制造业在全省的空间布局
要根据各地特点和优势,推动和优化各地产业布局。在玉溪、保山等地,布局大数据存储、云计算中心等,用好云南的清洁能源、洁净空气;在瑞丽、河口、磨憨等布局跨境加工贸易,用好境内要素,开拓境外市场;在工业基础较好的昆明、红河、曲靖,吸引精密仪器仪表制造业进入,深化产品等级,提高附加值。要加快各地产业园区建设步伐,用好云南的生物资源、特色农产品原材料等优势,推进食品加工业与消费品制造业。
(五)支持制造业的集群发展
产业集群作为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方式,“其内部技术、人才、知识与信息的相互传播等内在联系紧密,为企业提供了实现创新的重要物质基础。”[20]云南制造业集群发育地应首选滇中城市经济圈,包括昆明、曲靖、玉溪、楚雄、红河州北部地区以及滇中新区。要以布局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为主要导向,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使滇中真正成为全省加快发展的引擎和重要支撑,成为云南制造业的高地。
(六)建立健全制造业发展的机制
第一,建立健全创新发展机制。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和协同创新能力方面建立相应的发展机制;健全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形成激励企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的长效机制;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推动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第二,建立健全融合发展机制,建立信息化与工业化、产业与城镇深度融合机制。第三,形成绿色发展机制,形成资源环境约束倒逼转型升级机制,形成绿色发展长效机制。第四,建立健全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机制,保障中小企业发展的平等权利。
(七)强化制造业的人才支撑作用
第一,切实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支持拥有创新精神、懂经营善管理、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的发展。第二,加大人才培育力度。一个区域一个产业发展中所需要的人才,大部分是通过培训培养获取的。要加大职业技术教育力度,全面充实各类工业技术人才;要鼓励企业培训人员,提升既有人员素质。第三,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第四,创新人才激励机制。要构建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勇于创新的机制;在科研经费使用方面、支持成果转化和引入风险投资方面,要充分考虑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权益。
[1][3][5][15]张子卓.抓住招商引资这个牛鼻子[N].云南日报,2015-01-26.
[2][4]云南省招商局统计材料.
[6]根据《云南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云南省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7][8]胡晓容.我省持续发力优化产业结构科技创新成转型“助推器”[N]云南科技报,2014-08-12.
[9][10]施铭.高端装备制造壮实力增效益[N].云南日报,2015-08-23.
[11][17]胡晓蓉.转型升级支撑跨越发展[N].云南日报,2014-07-29.
[12][13]云南省瞄准目标强力推进工业产业结构优化转型[EB/OL].云南地方新闻报道,http://www.gov.cn/xi.
[14]云南招商局材料,云南省2015年招商引资工作总结.
[16]罗宏翔,赵果庆.云南省产业发展现状分析[J],学术探索,2012(02).
[18][19]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EB].新华社,国务院授权,2015-03-29.
[20]祁苑玲.云南承接产业转移研究[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1(04).
责任编辑:刘建文
F127
A
1671-2994(2016)04-0117-06
2016-06-25
祁苑玲(1972-),女,云南腾冲人,中共云南省委党校研究生部副主任,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
赵颖新(1963-),女,云南大理人,中共云南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本文系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把握产业转移机遇推进云南制造业发展》(YB2014035)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