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中“小舟”意象初探

2016-02-10 23:22:16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小舟黄州苏轼

蒋 珍 珍

(长沙理工大学 文法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苏轼词中“小舟”意象初探

蒋 珍 珍

(长沙理工大学 文法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苏轼词中各类意象丰富,“小舟”意象贯穿苏轼整个词作生涯,并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内涵。苏轼写词之初至被贬黄州之前,小舟在苏词中只是一种简单的交通工具或是词中无足轻重的一种景物;黄州时期,“小舟”意象呈现出归隐的内涵,也代表了苏轼想要追求自由、安定生活的态度;离开黄州之后,苏轼经历了政治生涯的最高峰和最低谷,几经起落,“小舟”意象的内涵转而变成一种绝无屈服的精神,更是一种洒脱的人生态度。

苏轼;词;“小舟”意象;内涵

词素来追求一种含蓄蕴藉之美,不喜欢直抒胸臆,因此“立象以尽意”对词和词人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苏轼词中各类意象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尚未有人单独从苏词中的“小舟”意象来进行研究分析。然而,“小舟”意象出现次数之多及其贯穿苏轼词作生涯之久又是不可忽略的。

由朱孝臧先生编年、龙榆生先生校笺的《东坡乐府笺》共收苏轼词344首,其中包含“舟”“槎”“帆”“橹”“船”“舰”“舫”“舸”“桴”等与小舟相关的词语的词40首,又以“小舟”“扁舟”“孤舟”等词出现频率最高。细读这些词不难发现,苏轼词中“小舟”意象内涵的升华与他的人生际遇不无关系。笔者将苏轼毕生所作含“小舟”意象的词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第一阶段是苏轼作词之初至被贬黄州之前;第二阶段是黄州时期;第三阶段是离开黄州之后。

一、平常之景,游玩之乐

依《东坡乐府笺》,苏轼年至三十七才着手作词,作词地点为杭州,其词多为小令,且多写一些平常之景或与友人游玩之乐。叶嘉莹先生认为,苏轼年近四十才作词原因有二:其一是苏轼前时一心谋政,无意于作词,而政治上失意之后,苏轼外放杭州,才开始写词;其二是杭州的美景对苏轼意兴的激发。[1]

苏轼作词之初至被贬黄州前这一段时期,朝廷上新党当权,苏轼因与新党不合而乞补外任,远离朝廷。苏轼首先来到杭州,任通判一职。据《东坡乐府笺》,苏轼在这一阶段所写的含有“小舟”意象的词12首。前5首均写游玩之景,如《南歌子·海上乘槎侣》在小序中写到“八月十八日观潮”[2]2;《行香子·一叶轻舟》朱孝臧先生注释为“甲子十二月,同泗州太守游南山,过十里滩作”[2]4;《祝英台近·挂轻帆》一词也是写闲时出游之事。另外几首则大多是一些赠别词,如《昭君怨·谁作桓依三弄》是金山送柳子玉时所作;《江城子·翠蛾羞黛怯人看》是孤山竹阁送陈述古时所作;《南乡子·旌旆满江湖》是送杨元素还朝时所作。

这一阶段所写的词中的小舟大致有以下两种功能,其一是苏轼与友人出游或友人远行时所乘坐的交通工具,如《祝英台近·挂轻帆》一词所写“挂轻帆,飞急桨,还过钓台路。酒病无聊,欹枕听鸣舻”[2]5;其二是作为游玩时所见之景来写,如《瑞鹧鸪·城头月落尚啼乌》一词中所写的“城头月落尚啼乌,朱舰红船早满湖”[2]6。这一时期苏轼词无论是艺术特色上还是思想深度上都不及他后期作品,也没有多少脍炙人口的名篇。大抵是因为刚刚接触词这一种文体,在写作上还处于学习和探索的阶段。又因为苏轼在杭州是他整个政治生涯中相对平稳的时期,多写一些游玩或赠答之词,所以这一时期所作的“小舟”词在思想内容上也没有可推敲之处。

离开杭州之后苏轼分别在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担任过一定官职,众所周知,苏轼在密州任官时期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等。这一时期苏轼所写的含“小舟”意象的词相对于前期所作的词,也有了很大改进。《画堂春·柳花飞尽麦摇波》一词是寄给子由的,词中描绘了自己在密州生活的场景,“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净,鉴新磨。小舟飞棹去如梭,齐唱采菱歌。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济南何处暮云多,归去奈愁何。”[2]99,字里行间透露出苏轼对生活的满意。另一首《浣溪沙·一别姑苏已四年》则是写于徐州时期,“一别姑苏已四年,清风南浦送归船。画帘重见水中仙。霜鬓不须催我老,杏花依旧驻君颜。夜阑相对梦魂间。”[2]114既有船归我不归的感慨,又有“霜鬓不须催我老”的豪迈,读起来又朗朗上口。

第一阶段的所作的含“小舟”意象的词大多是以一种客观事物的形象出现,或为写景而设,或为送别而作,苏轼并没有将太多的情感和笔力用于描写“小舟”之上,因此小舟在词中的分量也无足轻重。

二、人生如舟,不如归去

当代学者张毅在《宋代文学思想史》中分析到,“苏轼真正醉心于庄禅,在生活中冷静地探索人生问题,创作心态和文学思想发生重大变化,还是‘乌台诗案’发生之后的事。”[3]78恰如作者所言,叶嘉莹先生也认为“在他贬官黄州之后,达到了他自己之词作的质量的高峰。”[1]105与之相对应的,苏轼在这一期间所创作的“小舟”词与前期相比,呈现出不同的内涵和特点。

苏轼贬谪黄州之后作的第一首“小舟”词是《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

小舟横截春江,卧看翠壁红楼起。云间笑语,使君高会,佳人半醉。危柱哀弦,艳歌余响,绕云萦水。念故人老大,风流未减,独回首、烟波里。

推枕惘然不见,但空江、月明千里。五湖闻道,扁舟归去,仍携西子。云梦南州,武昌南岸,昔游应记。料多情梦里,端来见我,也参差是。[2]162

这是一首记梦词,连词序在内共出现“舟”字四次。从“云间笑语,使君高会,佳人半醉”等词句可以看出,诗人在梦中与友人相聚甚欢,而“推枕惘然不见,但空江、月明千里”等句则显示出诗人梦醒后的落寞。两种情感交织在一起,更容易让人体会到作者谪居黄州时的孤独及其处境的艰难。在《与参寥子书》里说:“仆罪大责轻,谪居以来,杜门念咎而已。平生亲识,亦断往还,理故宜尔……”[4]81在《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中也写到:“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2]145,客少并非因为酒贱,而是他被贬谪的身份使得别人不敢亲近。我们不难发现,小舟自喻宦海沉浮,漂流江海,无人问津。与前期“小舟”词相比,从写景转向寄情,将身世之感并入词中,思想情感方面显得沉重许多。

再来看他的另外一首作于黄州时期的“小舟”词,《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2]190

这首词作于元丰七年,即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词的上阕描写了苏轼酒醉返家后发现家童已睡,于是他不得不“倚杖听江声”的情景。下阕“长恨此身非我有”道出了苏轼深感身不由己的无奈,而“何时忘却营营”又道出了苏轼不想为功名所累,却又做不到完全放下功名的纠结。在这种矛盾而又迷茫的心理无法排遣之后,发出“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感慨。可见苏轼并未真正放下执念,只是对功名不再的现实的逃避与妥协。“小舟”也是作者的自喻,意指惟愿像这小舟一般漂流江海,聊度余生。

苏轼还在不少含“小舟”意象的词中发出了人生如舟,不如归去的感慨,但所归之处究竟是何处却又未指明。我们来看下面这首《渔父》词:

渔父醉,蓑衣舞,醉里却寻归路。轻舟短棹任横斜,醒后不知何处。[2]254

这首词作于元丰八年,苏轼五十岁,正是离开黄州的那一年,苏轼用近乎白描的手法表现了“醉里”和“醒后”两种状态。诗人在醉里寻归路,醒后所面对的现实只能是如这轻舟短棹般任凭风吹雨打,不知该向何处。联系诗人此时的处境可知,苏轼在黄州数年,既有东坡,又有雪堂,已经安下家来,如今皇帝老儿一纸诏令,就不得不放弃黄州的一切前往汝州。但前往汝州并不意味着他就可以在汝州安度晚年,时局多变,苏轼并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于是便有“醒后不知何处”的感慨。至于“醉里却寻归路”一句中的“归路”是指什么,我们可以从苏轼的其他“小舟”词中找到答案。

苏轼在离开黄州之时写了一篇《满庭芳·归去来兮》,开篇即道“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2]225,按照字面意思,姑且将这理解为苏轼表达自己思归故里的愿望。再来看另一首《满庭芳·归去来兮》,这首词作于离开黄州的第二年,苏轼在词的小序中交代了作词原因:“余谪居黄州五年,将赴临汝,作《满庭芳》一篇别黄人。既至南都,蒙恩放归阳羡,复作一篇。”[2]248苏轼在词中即表达了对皇帝放归阳羡的感激之情。因此,若按照第一首《满庭芳》作为思乡来理解,岂不矛盾?因为苏轼并未回归故乡,只是安置在远离故乡的另一个地方而已。再来看一首同样作于别黄州第二年的词《菩萨蛮·买田阳羡吾将老》:

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来往一虚舟,聊随造物游。

有书仍懒著,且漫歌归去。筋力不辞诗,要须风雨时。[2]256

在这首词里,苏轼确切表达了希望在阳羡安度晚年,“小舟”则承载了他对这种无拘无束“聊从造物游”的生活的向往。结合词的上阕来看,这里的“且漫歌归去”显然是指归隐田园。并且,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是,至少在词中,苏轼是到黄州之后才表露出对陶渊明的钦佩,“归去来兮”四个字是对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沿用。他还在《江城子》一词中自比陶渊明,认为“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1]P165

因此,结合“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句以及上述有关“小舟”意象的一些词,可以认为,苏轼所谓的“归路”并非单指归乡,更重要的是他的一种辞官归隐的表达。“小舟”不再是前面所说的为了写景而设或者是作为一种普通的交通工具出现,更多的是作者的一种自喻,通过小舟这一意象,苏轼表达了归隐之情,寄托了一种追求简单、安定、自由的生活的理想。

三、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在常州居住一年之后,苏轼调任登州太守,之后便连连高升,迎来了他政治生涯的最高峰。也许正如杜甫说的“文章憎命达”,又或者如叶嘉莹先生所言,苏轼仕途畅达之时,多写关于国家治乱安危大计的文章,无意于小词的创作。因此,按《东坡乐府笺》所收录的,哲宗元祐元年至元祐四年苏轼这一飞黄腾达的时期,仅作词6首,与“小舟”相关的词,无一首。

直至元祐五年,苏轼在杭州任,这是他第二次外放杭州,远离朝政,仅这一年,苏轼就作词8首,其中含“小舟”意象的词5首。这5首“小舟”词中,有描写节日气象的如《点绛唇·不用悲秋》,有与友人唱和的如《鹊桥仙·乘槎归去》,有送别友人的如《点绛唇·莫唱阳关》,也有描写游玩归来的如《好事近·湖上雨晴时》。细读这些词不难发现,词中无不透露着苏轼对现实生活的满意和对杭州景色的赞美。

苏轼在《南歌子·古岸开青葑》中写到“佳节连梅雨,余生寄叶舟。只将菱角与鸡头,更有月明千顷一时留”[2]277;在《鹊桥仙·乘槎归去》一词中写到“人生何处不儿嬉,看乞巧,朱楼彩舫”[2]279;又在《好事近·湖上雨晴时》一词中写到“独棹小舟归去,任烟波摇兀”[2]283。《临江仙·一别都门三改火》一首赠别词更是一洗以往那种慷慨悲凉的格调,愈发洒脱起来:“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2]299,道尽了时光飞逝之感和天涯沦落之情,但面对分别和多舛的人生,作者“依然一笑作春温”[2]299。“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2]299,则表明了苏轼淡泊的心境和坚贞的操守。下片“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2]299既写了分别的场景,也写了自己对待离别的态度。在这里,“孤帆”虽是指载着友人远离的小舟,却也是比喻一种人生常态。诗人劝慰友人不必伤怀,只因着人这一生正如逆水行舟,有着太多的艰难,谁都无法避免这些。整首词从情感基调上来讲,并无离别的悲伤,反而透露出诗人有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的气魄和面对逆境泰然处之的心态。经历了政治生涯最高峰之后,再次外放杭州的苏轼,在面对当前的不顺时,也不再像之前一样耿耿于怀,反而大有“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豪迈。。

最后一首含“小舟”意象的词,也是苏轼生平的最后一首词作。《千秋岁·岛边天外》:

岛边天外。未老身先退。珠泪溅,丹衷碎。声摇苍玉佩,色重黄金带。一万里,斜阳正与长安对。

道远谁云会,罪大天能盖。君命重,臣节在。新恩犹可觊,旧学终难改。吾已矣,乘桴且恁浮于海。[2]224

这首词作于儋州,据“新恩”二字可推测,约是元符三年之作,即苏轼被贬儋州的第三年。是年新皇帝宋徽宗登基,天下大赦,苏轼也得以复职北返。他在得知这一消息时显然是高兴的,但在高兴之余,我们也看到了他的沉思。不得不说,这是苏轼的自白书。他从来谦虚,但谦虚并不意味着服软,并不等于认罪。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看出,从来谦虚的他,这一次,却勇敢地站出来为自己辩白,为自己声援。在权利与君威面前敢于坚持自己的独立见解,肯定自我的操守。“乘桴且恁浮于海”是一种无奈,是一种洒脱,也是一种绝不屈服的精神。

同样是将人生比作行舟,黄州时期苏轼所选择的是一种回避的“不如归去”的态度,是在历经生死劫难之后对现实的逃避和妥协,也是对安定与自由的渴望。这一时期则是几经起伏之后,对现实的坦然接受,是一种真正想要“余生寄叶舟”、“聊从造物游”的人生理想。同样是想要将余生寄江海,黄州时期的苏轼因难以忘却功名才发出“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感慨,而此时,功名就在眼前,苏轼却敢于大胆地坚持自己的操守,说出“新恩犹可觊,旧学终难改。吾已矣,乘桴且恁浮于海”的壮语。人生如舟,想是没有比这更契合苏轼的这一生的比喻了,在宦海几经沉浮的他,终于决定扬起风帆,为自己导航。

[1]叶嘉莹.唐宋词名家论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苏轼.东坡乐府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3]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6.

[责任编辑:岳林海]

Imaginary Exploration of “Boat” in Su Shi’s Poems

JIANG Zhen-zhen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Law,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hangsha 410000, China)

There are all kinds of imaginary in Su Shi’s poems. Imaginary of “boat” runs through Su Shi’s whole life of poetic creation and reflects different connotation in different period. From Su Shi started to write poems to he was relegated to Huangzhou, boat is only a kind of transportation tool or some meaningless scene in Su Shi’s poems. In the period when he was in Huangzhou, boat imaginary shows the connotation that he was going to draw from political life and expresses his life attitude of seeking freedom and peace. After he left Guangzhou, Su Shi experienced the highest peak and the lowest valley in his political life and experienced several ups and downs, so the connotation of boat imaginary becomes a kind of unyielding spirit and a kind of free and easy life attitude.

Su Shi; poem; boat imaginary; connotation

2016-06-27

蒋珍珍(1990-),女,湖南新宁人,长沙理工大学文法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2096-1901(2016)05-0045-04

I207.23

A

猜你喜欢
小舟黄州苏轼
多情最是黄州月
中学语文(2022年23期)2022-09-19 11:54:00
捉迷藏
好孩子画报(2021年8期)2021-09-26 14:15:56
喝水
好孩子画报(2021年4期)2021-05-12 13:54:54
别催别催
好孩子画报(2021年3期)2021-04-02 15:13:42
大江东去——苏轼的黄州时期
艺术品鉴(2020年10期)2020-11-27 01:53:48
从善如流
大宋国民偶像苏东坡失意黄州——《黄州寒食帖》
艺术品鉴(2020年5期)2020-07-27 02:42:50
苏轼“吞并六菜”
逛超市
好孩子画报(2019年6期)2019-06-30 01:44:00
苏轼吟诗赴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