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观视域下的“五位一体”总布局

2016-02-10 18:29马彦涛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五位一体特色系统

马彦涛

(中共中央党校 研究生院,北京 海淀 100091)

系统观视域下的“五位一体”总布局

马彦涛

(中共中央党校 研究生院,北京 海淀 10009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运用系统观点分析“五位一体”总布局,不但使我们更加清楚地认清“五位”与“一体”之间的关系,还可以更好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通过对“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历史发展演变,将其置于系统观的视角下进行分析,一是要用整体分析方法理解“五位”是“一体”的具体化。二是要注重“五位”与“一体”间的统筹兼顾。三是要注重“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层级分析。四是要注重“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开放性。

系统观;五位一体;总布局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回答了当代中国最核心的两个问题——在当代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如何建设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现代化之路的一个重要阶段,其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一体”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五位”是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五位”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密不可分。“五位”中的每“一位”都有其不同的地位和作用,“五位”中的任何“一位”都不能离开“一体”而孤立地存在与发展,它们共同统一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之中,是一个开放的、不断丰富完善的系统。

一、“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历史演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一个系统的发展过程。至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的发展经历了由“两个文明”到“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四个阶段发展历程。这其实就是一个理论与实践不断结合、不断丰富、不断完善的过程。

(一)“两个文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有效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各领域矛盾,充分发展社会主义各项事业,需要不断调整我国的发展战略布局。因而,发展生产力是“当前最伟大的历史任务”,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最大的政治。1979年10月,邓小平明确提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1980年12月,邓小平再次向全党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 (这里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2]精神文明以与物质文明同等重要的地位摆在了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过程中。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又系统地论述了“两个文明”理论,“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就是物质文明,它表现为人们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人们的主观世界也得到改造,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发展,这方面的成果就是精神文明,它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3]这是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最为确切的表述。

(二)“三位一体”

随着社会主义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人们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认识不断得到深化,“两个文明”的划分已不能满足理论发展的需要,在理论上与实践中产生难以解决的问题。在理论上,人们不仅要问,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成果属于什么文明?在实践中,人们在加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往往容易忽略本应同时加强的政治文明建设,从而使政治文明建设边缘化。

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指出了政治生活的重要性。[4]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在这个新的社会和新的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5]“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6]党的十二大提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全面高涨、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7]三个响亮的口号。党的十三大报告在阐述党的基本路线时,就把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完整概括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分别对应经济、政治、文明三个方面。江泽民提出了“就是要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以适应和促进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8]这就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貌完整地呈现出来了。

“三位一体”总布局定位于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确立于党的十三大上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9]“三位一体”总布局的确立,是基于当时的社会现实需要的,是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且有利于缓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社会矛盾。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10]

(三)“四位一体”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11]社会建设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各项社会事业建设的发展状态,社会事业的最佳模式是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达到“良治”状态。从具体的吃穿住用行到医疗保险、社会保障住房再到教育就业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论是追求“大社会,小政府”,还是“小社会,大政府”的治理模式,都必须实现社会建设的良性运行与有序发展。也就是要通过政府与社会的力量,不断增加社会的稳定因素,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不断化解社会矛盾,创造更加有利于经济、政治、文化事业发展的社会环境。总而言之,社会建设的目的在于协调社会各利益主体间利益的平衡,实现社会多元主体间的和平共处,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各得其所,各行其是,各得其利。

(四)“五位一体”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不断丰富,人们对健康生活环境的要求逐日提升,并不断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生态文明建设,不但关乎人民福祉,更关系民族的未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12]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3]这标志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表明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14]等论述,说明我们正在走向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求我们遵循自然规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更加积极有效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与成果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全过程。

二、“五位一体”总布局的系统逻辑

“五位一体”总布局各组成部分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用系统观点把握“五位一体”总布局的系统原理,分析各系统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有利于我们充分认识各系统各部分之间的功能,有利于推动系统各部分之间的互动,更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推进。

(一)“五位一体”总布局体现了系统的整体性

从系统的整体性看,第一,“五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五个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不是“五位”的简单叠加,而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第二,每“一位”的建设都是“一体”不可或缺的要素,在“一体”这个总系统中都有各自的地位和作用,其建设水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整体都有影响。其中,经济建设是最关键的要素,如果经济建设没有大的发展,那么,其他建设势必会受到影响。如果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建设方面取得的较高成就,是以我国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生态资源的不断丧失、生态平衡的不断破坏为代价,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总体水平就会大打折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是各部分之间的相互推进,整体提升,全面发展。

(二)“五位一体”总布局体现了系统的结构性

从系统的结构性看:“五位”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各结构之间是按一定的形式组合起来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是先发展经济,只有经济搞上去了,其他的“体”才有发展的可能。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要重点发展工业,在工业发展中又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在内地与沿海发展中强调沿海地区发展优先等等。邓小平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的观点。在发展经济问题上,在系统的各结构中,如果系统各结构之间的排列、比例、结合形式发生了变化,将会对系统的性质与功能产生影响,也会带动整体在全局层面做出调整。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必然遵循这一规律,没有经济建设的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会失去物质保障。第二,政治建设是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第三,文化建设是灵魂。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角度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第四,社会建设是条件。良好的社会环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有利的协调发展条件。第五。生态建设是关键。只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发展,才可能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最终才能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

(三)“五位一体”总布局体现了系统的层次性

从系统的层次性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个总系统是由不同层次组成并呈现不同层次间关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这个系统中的最高一层;而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则是系统的第二层次;政治建设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则属于第三层次;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又可以进行具体层次的划分,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选举制度、运行机制和运行制度等方面的规定,都是在具体层级方面的突出表现。不同的层次形成其所在层次的系统,这些系统都是要服从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个总系统的。因而考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五位”,就必须注重从系统的层次性去把握“五位”:第一,考察“五位”不同层次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第二,考察“五位”不同层次系统的特点与规律。第三,考察“五位”不同层次系统之间的关系。唯如此,才能更好地从系统视角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个“体”与“五位”及“五位”中每“一位”内部层次划分上的关系。

(四)“五位一体”总布局体现了系统的开放性

从系统的开放性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整体。从“两个文明”建设到“五位一体”发展的过程告诉我们,系统与其所处的环境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并不断地从环境中获得发展自身的各种有益因素。“五位一体”就是从系统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层面提出的,通过“五位”的整体推进,才能获得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动力。当然,从系统的发展看,“五位”也不会是“一体”的全部,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其内涵会更加丰富。

三、确立系统思维,全面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

当前,党面临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危险,出现了“信心、信仰、信任”的危机,存在着如何化解危险、破除危机,如何维护执政党地位,如何将社会张力归制于可控范围之内及如何削减各种社会思潮侵蚀的问题。这决定了在认识、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须立足于当今中国的实际,系统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个系统中的各结构、各层次、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正确把握和运用系统分析方法,确立系统思维。

(一)要用整体分析方法理解“五位”是“一体”的具体化

整体分析方法,即从事物的整体或过程进行分析的方法。就是要在具体的实践中将“五位”中的每一个部分、每一个个体、每一件事情、每一个问题,都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整体中来认识、分析、解决。为此,必须树立整体观念,维护全局利益。

1.要有前瞻意识。“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要树立整体观念,都必须深刻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个大局,据此做好“五位”各方面、各层次、各阶段的工作;要善于把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同整体及其他部分之间联系起来。以经济建设为例,就是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促进社会主义民主进程、文化发展与繁荣、社会事业的推进及完善、生态环境的改善与提升。要做好这些事业,必须事先通盘考虑,搞好顶层设计。

2.要有自觉意识。整体与部分、全局与局部、当前与长远、集体与个人是相联系而存在的。当部分与整体利益不相一致的时候,就必须识大体、顾大局,牺牲部分维护整体。只有树立这样的自觉意识,才会自觉维护“五位一体”总布局,在必要的时候可以为整体做出必要的局部牺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在确立发展思路与路径的过程中,经历了多次的讨论与迂回,“摸着石头过河”就是发展的过程中有意识的自觉性。在发展过程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沿海沿江沿边及开放城市为主要切入点,都说明必须要自觉抓住发展的重点,必要的时候是以牺牲部分利益来维护整体的利益。

(二)要注重“五位”与“一体”间的统筹兼顾

“一体”与“五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与部分之间是不可分割的。系统思维要求我们统筹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个“体”,兼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五位”之间的关系,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发展,形成良性的规模互动。

1.统筹各方关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过程中,统筹工作是谋好篇、开好局的重要一环。顶层设计的好坏、优劣,直接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状态。从宏观层面讲,就是要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统筹改革、发展、稳定,统筹好内政、外交、国防等多方面的关系;从中观层面说,就是要各地区、单位、部门统筹好与上级下级、与其他地区、单位、部门之间的关系;从微观层讲,就是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自身统筹好工作、学习、生活之间的关系,统筹好家庭、单位、人际之间的关系。

2.统筹好各方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目的在于实现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及价值诉求。无论是经济领域、还是政治、文化、社会或是生态领域存在的利益主体或是利益相关者,都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各种渠道、方式、手段来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及价值诉求,从而使其利益得到有利的表达。同时,需要注意的各利益主体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及各利益主体间利益的交换及主体角色转换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带来的复杂性、长期性及交织性问题。从总体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过程中,利益问题解决的妥善与否,总体表现在能否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利益、集体与个人的利益、长远与当前的利益、物质与精神的利益。要处理好这几对关系,第一,兼顾。即在维护全局、集体、长远、物质层面利益的同时,要兼顾局部、个人、当前、精神层面的利益。第二,服从。即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牺牲局部、个人、当前、精神层面的利益来维护全局、集体、长远、物质层面的利益。第三,结合。必须将这几对利益相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地调动各方的积极性。

3.注重各方利益的均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由多个部分、多个层面利益主体的共同参与来完成的。在推进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总会有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在处理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时,就容易在次要矛盾与次要问题上投放较少的时间、精力与成本,造成系统中各要素间发展的不均衡。这种不均衡性,就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例如,我国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性的问题。改革开放的前30年里,为了集中优势资源,国家在东部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的投入上有着太多政策、资金、技术、人才上的照顾,从而使东部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远远高于西部地区。这种差距的长期存在,使东西部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及综合国力的提高,以及考虑到东西部之间差距的客观实在,在20世纪末期,我国开始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注重发展西部,不断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差距。

(三)要注重“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层级分析

系统是有层次的,系统的各层次之间存在着隶属关系。国家、集体、个人;宏观、中观、微观;现代化事业、政治建设、政治制度、政治原则都是具有相对层级的。在不同的层级上,对待事物的态度、分析问题的方法、处理问题的手段,会因事物层次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性。在处理具体的工作时,当然不能随心所欲,无的放矢,而应当尊重所处的客观层次的具体情况,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中,“一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个整体,是第一层级;“五位”是“一体”下的五个具体方面,是第二层级。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例,城市、乡村、流域、森林生态建设等,属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下一个层面,属于第三层级;以流域生态建设为例,又可以将具体的河流、湖泊等区域的生态建设作为一个具体的层次来进行分析,则是作为第四层级。因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发展过程中,无论是“五位”中的那一个范畴,或是其范畴下某一领域中的具体发展层级的问题,都必须服从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个总体,都必须在制定政策、谋求发展、落实举措的过程中自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个“一体”看齐。

(四)要注重“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开放性

系统是开放的,系统各要素之间、各层次之间,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具体实践中,要以开放的胸怀、宽阔的视野、深邃的眼光,集百家之长、取众人之优,结自身之实,促发展之需。

1.树立开放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与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不可分割。从经济、政治领域到社会、文化领域的拓展,再到生态领域的发展,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这个系统的“五位”,即五大要素之间,及要素的各层次之间,要素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随着各要素的不断发展及与环境之间互动的不断推进,还会产生新的要素,并不断提升环境的构成,从而营造新的环境,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涵。

2.增强学习意识。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从物质与精神的层面,逐渐拓展到制度领域,再到社会、文化、生态文明领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毛泽东曾告诫我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习近平指出:“在每一个重大转折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总是号召全党同志加强学习;而每次这样的学习热潮,都能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实现大发展大进步。”[15]要增强学习意识,第一,要向榜样学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以榜样的高标准来要求自己,就一定能取得进步。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可以说是中国人民向世界先进国家学习的历史,从器物到制度,从技术到科技等各个方面,借鉴了先进的管理经验、科学技术及制度设计。第二,向书本学习,养成读书的习惯。这是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创造者、设计者及掌舵者,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放松书本知识的学习。要深刻地认识到:“不论是新问题还是老问题,不论是长期存在的老问题还是改变了表现形式的老问题,要认识好、解决好,唯一的途径就是增强我们自己的本领。增强本领就要加强学习,既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增长解决问题的新本领。”[16]第三,向人民群众学习。就是要坚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把人民群众当老师,虚心向人民群众求教。

3.注重实践应用。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践,只有将所学知识与本领运用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实践中来,才能更好地掌握、运用、实践“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深刻内涵及蕴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丰富与完善的过程,当人民开始关心社会问题、关注社会事业的建设、推进社会机制的不断完善时,社会建设逐渐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个总系统的“四位”,即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人民群众对发展过程中的生态问题给予了较大的关注,认为单纯的以损害环境为目的的发展,不是最终所需要的发展,而应当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因而将生态文明建设逐渐提到与“四位”同等重要的位置。这就是坚持系统观的开放分析方法,适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个系统不断发展与完善。

[1][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08、387.

[3][7][9][10][11]中央党校教务部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修订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5:104-114、110-111、156、342-343、449.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

[5][6]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63、663.

[8]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2.

[12]严文波,杨卫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形成·意义·实现路径[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5(02).

[13][14][15][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08、212、401、402.

责任编辑:马树勋

D616

A

1671-2994(2016)05-0056-05

2016-06-13

马彦涛(1986-),男,山东单县人,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治理哲学及地方治理。

猜你喜欢
五位一体特色系统
Smartflower POP 一体式光伏系统
特色种植促增收
WJ-700无人机系统
基于PowerPC+FPGA显示系统
连通与提升系统的最后一块拼图 Audiolab 傲立 M-DAC mini
搭建“五位一体”多功能培训平台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