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研究议题与深化方向

2016-02-10 17:22文池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四个全面理政布局

文池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研究议题与深化方向

文池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目前学界对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本内涵、演进脉络、理论渊源、基本特征、现实依据、内在逻辑、实践理路和重大意义都做了较为详实的论述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因此,在梳理学术研究状况的基础上,明确今后的研究方向,以便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四个全面”;研究议题;深化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目标,于2014年12月首次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立了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是战略思想,又是战略布局;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发展,又是对现实的开拓创新。深入研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目前,学术界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本内涵与演进脉络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本内涵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一有机整体,其内涵较为丰富。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内涵的解读主要有以下观点:

1.“分解性”解读。就是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的每一个“全面”的基本内涵予以具体阐释。秦宣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展开了自己的分析:第一,建设目标涵盖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第二,建设成果惠及全体中国人民。第三,最终归旨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1]井琪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在于深化经济体制的改革,从横纵层次来看,“改革”是其攸关性,“深化”是其着力点,“全面”是其覆盖面。[2]田克勤和张泽强认为,全面依法治国,即要遵循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内容,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并促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3]邸乘光指出,全面从严治党关键是要“全面”和“从严”。第一,“全面”,体现为从上到下各级党的主体都要参与党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等。第二,“从严”,不仅体现为对党员干部要严格要求,而且体现为对党的各项工作要严格要求。[4]

2.“系统性”解读。就是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当作一个有机整体来看待,具有代表性的是刘国建和何鹏举的目标——动力——保障——控制的系统观点。他们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这个系统整体运行的近期目标,亦是我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这个系统整体运行的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这个系统整体运行的保障。也就是说,只有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得到保障;全面从严治党以规约党员行为为目的,使整个系统得以有效控制。[5]

3.“关联性”解读。就是将其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篇谋划布局中予以阐释,具有代表性的是包心鉴的观点,在他看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涵极为深刻,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意蕴,必须坚持三个重要视角:第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视角。第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开辟当代中国现代化新境界的视角。第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优化治国理政新方略的视角。[6]

学术界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内涵的解读,从“分解性”出发,实现了每一个战略目标的具体明确的阐释,从而使四个“全面”的内涵及目标更加清晰明朗;从“整体”性出发,实现了辩证的统一看问题,使“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更具关联性和协调性。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演进脉络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了党的领导人前期的不断探索,最终形成的党治国理政的宝贵经验。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形成脉络。秦宣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形成脉络进行了追踪。“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首次提出的;此后,为逐步实现“小康”以及“现代化”的目标,他又创造性地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的伟大目标,十七大报告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八大报告进一步阐释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7]

2.“全面深化改革”的形成脉络。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最初论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定;党的第十二届三中全会之后,开始了国家政治体制的改革,在之后的各届党的大会上对“改革”也做出了一些进步性的阐述,但曲青山认为,“全面深化改革”最有力的阐述体现在十八大报告中;之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最终确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8]

3.“全面依法治国”的形成脉络。麻陆东指出,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先后制定了一些具体的法律法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强调了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在十五大报告中,我们党完整地形成了对依法治国的表述;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明确提出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目标;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则将“全面依法治国”首次提了出来。[9]

4.“全面从严治党”的形成脉络。邸乘光认为,关于从严治党最早的论说可以追溯到党的八大,提出了“党要管党”和“从严治党”的要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高度重视加强党的建设;十四大则将“从严治党”写入了党章;十八大以来,“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被逐渐提上了日程;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从严治党”。[10]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论渊源与基本特征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论渊源

1.唯物史观的视角。双传学和毛俊认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第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生动体现。第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规律客观性的坚持与发展。第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印证。[11]束锦指出,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继承和发展。[12]王斌认为,唯物史观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基础,是检验党的重大理论的科学基石,也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13]

2.历史与现实结合、横纵对比的视角。杨增岽认为,从思想渊源上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既是现时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对未来社会的深邃洞见,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性。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成果,“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源于四个方面:第一,中国共产党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运用。第二,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的辩证和理性思索。第三,中国共产党对当代西方国家社会治理经验与教训的深刻总结。[14]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本特征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治国理政的新的宝贵财富,具有时代赋予的新特征。学术界关于其特征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种视角:

1.现实的三维视角。刘海涛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特征有三:第一,问题意识极为强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诸多基本问题的回应。第二,目标导向极为鲜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它是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的关键。第三,战略举措较为全面,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为全面实现小康保驾护航。[15]

2.理论的三维视角。“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时代性、系统性和科学性。持此观点的是束锦,马永真的观点也与此大体相似。[16]束锦指出:第一,就时代性而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应对新问题、新挑战的统筹谋划,是对什么是中国梦,怎样实现中国梦这一重大问题的探索和回答。第二,就系统性而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涵盖了新形势下党治国理政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是一个系统化的、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有机理论体系。第三,就科学性而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本身就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过程,其根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改革发展中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体现。[17]

3.理论与实践深度互动的四维视角。杨海认为,面对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处于瓶颈期,改革处于深水区,攻坚期,“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具有四维特征:第一,为克服结构性矛盾而从内因入手提出的解决矛盾问题的新方法。第二,中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下解决矛盾问题的主线。第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解决矛盾问题的思维方式。第四,实现社会公正,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最终归宿。从这四个维度深入揭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结构性理论特征。[18]

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现实依据与内在逻辑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现实依据

1.解决国际与国内重大问题的时代需要。王永友指出,在国际与国内两个大局迅速变化的时代前提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第一,有利于破解中国经济发展难题。第二,有利于实现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三,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第四,有利于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第五,有利于维护中国在国际社会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形象。[19]

2.立足我国国情的现实需要。布成良、张文翠认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立足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基本国情而作出的战略选择。在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情况下,要解决“发展起来以后”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就必须全面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施,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0]

3.加强党顶层设计的内在需要。井琪指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第一,我们党回应人民期盼、破解发展难题、引领民族复兴所作的顺应时代潮流的战略选择。第二,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新实践的科学总结。第三,既深刻体现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牢牢抓住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精髓,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大众立场,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形态。[21]

4.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迫切需要。姜建成、佘明薇认为:第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承载着实现中国梦的重大使命。第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着实现中国梦的理论旨趣。第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凝聚着实现中国梦的理论力量和实践力量,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力量,汇聚着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第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实现中国梦夯实物质基础,提供可靠制度保障,展示光明前景,昭示着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22]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逻辑

1.“等腰三角形塔尖结构”说。王永友认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由四大战略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共同完整地构成了一个封闭的等腰三角形。在这一等腰三角形中,“顶点”,也就是关键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支撑这一“顶点”的“两腰”是“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支撑这一“两腰”的“底边”是“全面从严治党”。其中,“顶点”是要实现的战略目标,“两腰”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根本途径,“底边”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必要条件。[23]

2.“支柱——补充”说。莫继宏认为,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治国理政的根本和制度支柱,其他“三个全面”是它的价值和功能补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包括物质上的“小康”和“丰富”,还包括制度的“健全”和“小康”。只有“法治小康”,才能为小康社会奠定最坚实的制度依据;全面深化改革,只有在法治的框架内,才能保证改革的“全面”和“深化”;实现全面从严治党,法治是执政党严格管党治党最可靠的工具,因此,“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四个全面”的基础,是执政党治国理政的基石。[24]

3.“目标——举措”说。对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逻辑关系,多数学者持此观点,其中有代表性的是王永红的观点,他指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间是目标引领举措的辩证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是引领其他三个全面的关键。其中,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动力之源、全面依法治国为“战略目标”的实现奠定法治基础、全面从严治党为实现“战略目标”提供了政治保障。[25]“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有相通之处,又有各自明确的战略目标,共同构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坚实基础。

4.“矛盾关系”说。龚培河认为,传统的单一视角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支撑这一战略目标的三个战略举措。这一静态逻辑分析缺乏全面性、立体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是一个物态化的事物,是属于实践活动性质的事物,其内在逻辑是贯穿其中起支配作用的各种矛盾关系的反映。因此,“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逻辑关系,既有“四个全面”分系统各自内部的主要矛盾,也有整个动态系统的主要矛盾,还有整个动态系统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内外矛盾关系。[26]

5.“辩证统一”说。朱炳元认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四大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和思维逻辑——的辩证统一。第一,承继了中国共产党创造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有着深厚的历史逻辑。第二,深刻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发展的现实问题,升华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认识,体现着时代的现实逻辑。第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看问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解决问题,体现着丰富的理论逻辑。第四,有着自身内在的逻辑理论体系的构成范式,体现着“四个全面”之间战略布局协调一致的思维逻辑。[27]

尽管学术界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间的逻辑关系存在不同看法,但始终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相一致,最终落脚点始终是更好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践理路与重大意义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践理路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论基石,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科学指南,因此,有效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便成为整个理论的重中之重。

1.要更加注重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于永军提出,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应做到:第一,在推进发展上,注重全面性,科学统筹,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方方面面。第二,在发展动力上,坚持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牢定位于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服务。第三,在落实绩效上,坚持以提高执政能力为根本,牢牢坚持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第四,在发展形态上,党员干部要落实任务,并监督任务实施,发挥好党员干部关键少数的作用。[28]

2.要坚持矛盾分析法看问题。龚培河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间的关系看作是“动态的矛盾”关系,其内在逻辑是贯穿其中起支配作用的各种矛盾关系的反映。因此,他认为:第一,贯穿四个“全面”以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抓手,应坚持以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为抓手的原则。第二,外部环境存在的矛盾问题是系统运转的阻力,要正确对待发展中的阻力,把阻力视为压力,把压力转化为动力,也就是坚持矛盾阻力——压力——动力的辩证转化原则。第三,坚持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的原则。第四,坚持协调性与全面性辩证统一的原则。第五,坚持党员身先示范的原则。[29]

3.要坚持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李升泉认为:第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在主观方面实现变革,实践者要转变思想观念,实现工作和思想上的创新,树立重点论和全面论相统一相协调的观念,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通过抓重点把整体带动起来。第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需要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发挥带头作用,敢于承担责任、善于承担责任。第三,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须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30]

4.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作用。程恩富和刘志明认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效破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难题和矛盾,有效化解前进道路上遇到的风险挑战,领导干部要起带头作用,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问题,增强党拒腐防变的能力,增强党把握全局的能力,积极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斗争。[31]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意义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顺应历史潮流,谱写出的符合国家利益,符合人民利益,符合中华民族利益的治国理政的新篇章,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1.“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一,杜黎明指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它既丰富又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创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32]第二,韩振峰认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丰富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思路,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基本方略和政治保障等重大问题的科学内涵,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现实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33]

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颜晓峰认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各项工作之纲,有利于破解前进道路上的难题,推进中国协调发展,引领走向复兴整个过程,是实现中国梦的科学指南。[34]胡坚指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统一于实践,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支撑。[35]资金议也指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物质支撑、动力支撑、法治支撑以及领导支撑。[36]

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秦宣从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视角出发指出:第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创造。第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治国理政的新实践。第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着眼于中国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布局,不仅对中国将产生深远影响,而且对世界也将产生深远影响。[37]资金议认为,第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总结了党治国理政新经验。第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化了党治国理政的新认识。第三,提出了治国理政的新要求。[38]

4.“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巨大飞跃。李升泉指出:第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拓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第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立了中国由大向强发展的总方略。第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启了接续打造“中国优势的新篇章。[39]郑文靖认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分别以不同“问题”为导向,指明了我国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突破了改革和发展的理论瓶颈,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完全纳入法制轨道,取得了廉政建设新成效。[40]

5.“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中国道路、国家形象及融入国际社会的新展望。陈金龙提出:第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中国道路的集中表达和理性升华,表明中国道路是中国现代化之路、中国协调发展之路、中国内涵发展之路、实现人民幸福之路。第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国家形象注入了新元素,展示了国家形象的新内涵,有助于国家形象的建构。第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是彰显中国特色的话语表达,也是适应世界潮流、赢得国际社会认同的话语表达,为中国融入国际社会带来了新机遇。[41]

五、“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研究述评与深化方向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研究述评

综上,国内学术界对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研究,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是集各大学者不同研究视角的智慧结晶。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研究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第一,解读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丰富内涵,追踪探源了“四个全面”演进脉络。第二,深刻剖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论渊源及其基本特征。第三,辩证分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的现实依据及其内在逻辑。第四,深度探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多种实践理路与多维重大意义。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在研究内容上:缺少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关联性研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在我国发展面临严峻形势下提出来的,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新内容。目前,学术界对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研究大多仅仅局限于对其自身的研究,而缺少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关联性研究。

2.在研究意义上:缺少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国际意义的研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新创造,不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可靠战略支撑,而且也为世界上其他国家治国理政提供了可供借鉴的中国经验。但是,目前学者们对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意义的研究,主要是放在国内背景下,对于中国国内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研究表述较多,而对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国际意义或者是世界意义的研究却是少之又少。

3.在研究方法上:重理论研究,轻实践研究。学术界对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对其内涵、演进、渊源、特征、依据、逻辑关系及意义等方面理论的研究,而对于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具体实际问题相结合,指导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研究却相对较少。这样,理论不能深入实践,就很难实现理论的新飞跃。

(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深化方向

1.在内容上:加强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关联性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无疑是21世纪中国道路和中国制度模式的指导思想及遵循原则,因而,对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研究,不能孤立地局限于其自身,应不断深化其与“三个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五位一体”社会、经济新常态、“五大发展理念”等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关联性研究,以期实现对中国特色治国理政新篇章的更好诠释。

2.在意义上:深化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国际意义的研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每一个“全面”,不仅是对中国面临挑战的主动应对,而且是对经济一体化、全球格局多极化情况下大国增强国际竞争力的积极应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意义,不仅体现在对国内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五位一体”社会,实现中国梦方面,更应体现在提供中国发展模式,建设经济可持续大国等方面。因此,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意义的研究,不能仅仅拘泥于以国内视角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而应树立世界眼光,从国际视角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期实现对其国内与国际重大意义的更好把握。

3.在方法上:理论与实践并重。纵观当前的研究,学者们将太多心思放在理论的解读上,而忽略了其实践的研究,这对于理论指导实践是理论的旨趣,理论运用于实践是理论的最终落脚点,没有形成全方位的把握。因此,今后,应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样,才能形成好的实践效应,才能实现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研究的全方位拓展。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学者们不懈的研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将不断指引当代中国发展迈上新台阶,将不断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上新征程。

[1][7][37]秦宣.“四个全面”形成发展、科学内涵和战略意义[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06).

[2][21]井琪.“四个全面”引领民族复兴的战略布局[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01).

[3]田克勤,张泽强.准确理解和把握“四个全面”战略思想[J].思想理论教育,2015(05).

[4][10]邸乘光.“四个全面”演进脉络、基本内涵与科学定位[J].求索,2015(07).

[5]刘国建,何鹏举.“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时代意义[J].探求,2015(06).

[6]包心鉴.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精髓[J].探索,2015(06).

[8]曲青山.党的十八大与“四个全面”提出和形成的历史过程[J].中共党史研究,2015(03).

[9]麻陆东.“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形成的理论轨迹[J].社会科学家,2015(05).

[11]双传学,毛俊.唯物史观:“四个全面”的理论基石[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5).

[12][17]束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论贡献研究[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6(02).

[13]王斌.“四个全面”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6(03).

[14]杨增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的形成渊源论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09).

[15]刘海涛.“四个全面”习式战略布局新特征[J].人民论坛,2015(02).

[16]马永真.“四个全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里程碑[J].前沿,2015(04).

[18]杨海.“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论特征[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5(05).

[19][23]王永友.“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逻辑结构[J].探索,2015(05).

[20]布成良,张文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现实依据[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

[22]姜建成,佘明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实现中国梦的价值蕴涵[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2).

[24]莫纪宏.“四个全面”: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精髓[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3).

[25]王永红.深刻理解“四个全面”战略重要意义[J].人民论坛2015(09).

[26][29]龚培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逻辑与实践原则[J].求实,2016(01).

[27]朱炳元.论“四个全面”的内在逻辑[J].长白学刊,2015(05).

[28]于永军.深刻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要求[J].甘肃理论学刊,2015(04).

[30][39]李升泉.“四个全面”:新时期治国理政总方略[N].人民日报,2015-01-28.

[31]程恩富,刘志明.“四个全面”:治国理政的重要遵循[N].人民日报,2015-05-28.

[32]杜黎明.“四个全面”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J].长白学刊,2015(04).

[33]韩振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科学社会主义,2015(05).

[34]颜晓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实现中国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5(04).

[35]胡坚.全面地认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J].江苏社会科学,2015(05).

[36][38]资金议.“四个全面”:创新特质·理论价值·推进思路[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5(05)

[40]郑文靖.“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问题导向[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01).

[41]陈金龙.“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价值解读[J].学术研究,2015(12).

责任编辑:刘建文

D616

A

1671-2994(2016)04-0059-06

2016-06-20

文池(1989-),女,甘肃武威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四个全面理政布局
图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怎么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신시대
BP的可再生能源布局
VR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2015 我们这样布局在探索中寻找突破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
Face++:布局刷脸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