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的实践维度探析

2016-02-10 17:22李燕闫瑞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建设文化发展

李燕 闫瑞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的实践维度探析

李燕闫瑞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不同场合阐述了文化建设的相关思想。从实践维度出发,以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六个方面入手,对习近平总书记文化建设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析,有利于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习近平;文化建设;实践维度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1]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国内外不同场合对中华文化繁荣发展进行了相关论述,并且把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本文以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为基础,从实践维度出发,归纳、整理和总结了习近平总书记文化建设思想中关于实践方面的重要内容,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如何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

一、目标追求: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辩证发展的关系,这与全面协调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马克思认为:“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生存的社会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整个阶级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这一切。”[2]“如果物质生产本身不从它的特殊的历史的形式来看,那就不可能理解与它相适应的精神生产的特征以及这两种生产的相互作用。”[3]从上述观点我们不难看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即相对于经济基础而言,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以此为出发点,我们得出一个结论:精神文明建设对物质文明建设也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即先进的精神文明建设能推动物质文明的创建,而落后的文化活动和精神产品则会阻碍社会的向前发展。因此,要实现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就必须协同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4]现阶段,要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就必须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理想信念教育是基础

理想信念教育与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紧密的联系。推进理想信念建设,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客观看待外部世界,准确理解自身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以积极的心态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使人们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充满信心,充满热情,使人们在精神上力量倍增,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坚定理想信念。一个国家想要迈向前进,创造辉煌,需要这个国家的人民同心同德,拥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坚守共同的精神家园。

(二)重在建设是保障

协调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第一,要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到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念。第二,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新成果,创建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文化活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主动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热情,在社会范围内营造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的良好社会氛围。第三,要注重建设的内容、质量和速度,要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主体,以党员干部为先锋,群策群力,共谋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

(三)善于创新是关键

在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坚持创新,贵在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站在时代前沿,引领风气之先,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发挥更大威力。”[5]因此,精神文明建设要结合时代特点,要摆脱固有发展模式的束缚,以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理念进行文化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发展。当今社会,随着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人们借助多元的信息传播渠道,凭借高效的信息传播载体,能够了解到大量的新闻资讯和网络信息,并且可以在网络空间自由地发表言论和交换意见。通过这样的方式,人们对许多问题都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和看法。以此为背景进行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创新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和形式,丰富精神文化活动,扩充优秀文化产品,以多样的文化景观拓宽人们的文化视野。

二、道德支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需要道德力量的支撑,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在这一时期应运而生的符合时代精神的产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6]党的十八大提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要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内在需求,是当前国际背景下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布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概括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追求,力求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增强全体社会成员的德行修养和行为规范。

(一)国家的“德”——“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这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德”性体现。一个国家的“德”体现在:对内,社会成员安居乐业,社会运行井然有序,呈现出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社会氛围;对外,睦邻友好,乐善好施,秉持公平正义的理念,维护国际局势和平稳定,促进国际社会共同发展。实现国家的“德”,需要以物质力量壮大为基础的硬实力的保障,也需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的软实力的支撑。国家繁荣昌盛,社会和谐有序,人民富裕安乐,实现幼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养、老有所依的和谐社会,从而实现一个国家的“德”。一个有“德”性的国家,会以崇高的理想信念为指引,激励全体社会成员团结奋进、自强不息,创造极大的物质财富满足和崇高的精神文明享受,使社会成员获得自豪感和成就感。

(二)社会的“德”——“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这是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追求,是对美好社会状态的应然表达。一个社会的“德”首先体现在这个社会的“自由”,即社会主义自由,是一种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统一于一体的“自由”;体现在这个社会的公民享有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享受平等的权利和权力;体现在这个社会以公平正义的思想体系为活动原则,不藏污纳垢,没有“潜规则”,使社会成员各显其能,各得其所;体现在立法科学、执法严格、司法公正,法律体系完善,法律制度健全,执法程序规范,倡导全体社会成员懂法、守法、用法,在法律法规的范围内进行社会活动,全体人民对社会发展充满安全感、信任感和依赖感。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德”,遵循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以社会的公平正义为价值取向,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目标追求,以社会的公正法治为政治夙愿,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理想。

(三)个人的“德”——“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这是个人层面的价值目标追求,它准确表达了公民必须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是个人所要追求的“德”性。个人的“德”,体现在个人对自己国家深深地热爱和无尽的眷恋,自觉维护祖国的权威和尊严,以国家利益为重,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体现在个人对自己的价值和自身的职业有准确的认识,以社会主义敬业精神实现自己的价值追求,成就自己的人生理想,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体现了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要以诚信为先、讲信修义,传扬中国传统“诚信”的美德;体现在社会成员之间相处要有“善”的品质,诚心待人、互尊互爱,努力构建睦邻友好、团结互助和无私奉献的社会氛围,从而实现个人的“德”。社会范围内培育个人的“德”性修养,要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在实现公民自身道德品质飞跃发展的同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与我国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阵地坚守: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吸收借鉴国外的优秀文化成果,推进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形态。因此,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坚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价值,坚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理论成果,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

(一)坚持正面宣传,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工作。坚持正面宣传,第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要理清思想政治宣传工作的思想认知,提高思想觉悟,以自觉、坚定、勇敢的精神面貌投身到政治宣传教育工作中。第二,要帮助广大干部群众澄清模糊认知,划清是非界限,有理有利有序有节,发人深省、引人入胜地开展思想教育宣传工作,传播和弘扬充满正能量的时代新曲,调动社会成员的创造性热情,把党和人民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的时代会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因此,思想宣传工作的环境、对象、范围、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是,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始终没有变,“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7]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实践经验,提升党的理论水平,延伸党的理论深度,引导干部群众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信仰。

(二)注重区分不同性质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

1.立场坚定,态度鲜明,注重策略。在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中国的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加深,在对待中国的道路选择、制度安排和发展模式等一系列问题上,国际国内社会中难免有极少数人持怀疑和甚至否定的态度。在这样的背景下推进思想政治宣传工作,涉及重大的原则性问题和政治立场问题时,决不能头脑模糊、是非不辨、态度不明、立场不定。正确的做法是先将问题归类,准确区分不同性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方式方法,各个突破。面对当前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混乱思想和错误观点,我们要区分问题的严重程度,判别性质,划分类型,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策略,澄清模糊认知,理清混乱思想,纠正错误观点。

2.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道路选择和制度安排。第一,要引导人们全面、客观、准确、冷静地认识中国社会,了解外部世界,要高度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道路选择、理论基础和制度框架,要肯定自己的发展史、奋斗史和建设史。第二,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指导人们坚定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提高辨识和抵御错误思想观点的能力。第三,要采取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对于那些故意策划煽动破坏社会秩序,肆意抨击社会主义制度,恶意攻击中国共产党,歪曲历史事实的言论和行为,加大惩戒力度,狠抓严管,确保社会秩序和谐稳定,社会氛围和谐美好。

四、文脉支撑: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文化强国战略和共筑“中国梦”的精神支撑,是推进中国现代化事业向前发展的智力保障,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文脉支撑。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要以继承为津液,创新为枝叶,实现中华文化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推动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推进新时期文化建设,必须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的活力。”[8]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的发展理念,而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一)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1.文化创新以文化继承为必要前提。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在风云变幻的国际浪潮中屹立不倒的文化根基,更是我们中华民族传承文脉,开拓创新的精神依归。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指以扬弃的方式,汲取传统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结合文化发展的时代特点,创造出能够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以文化的继承为基础的文化创新,才是有根基有底气的文化创新,并且,文化的创新必须在继承、扬弃、革新的轨道上运行。

2.文化继承以文化创新为必然要求。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它以社会实践为基础,以优秀传统文化为积淀,以现代社会的文化需求为出发点,以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为借鉴,形成符合时代精神、社会发展和人民需求的文化成果。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一,不是为了复古,而是要激活传统,推陈出新,实现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创新发展。第二,要提高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能力,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和当代气息,从而使中华文化的发展具有超强的现实性、完美的适应性和突出的针对性。第三,要协调好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为新时期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充足的精神补给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

(二)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不是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进行简单的拼凑和嫁接,而要挖掘、整理、归纳、总结、提炼出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使中华文化以新特点新形式新内容出现在当代人的视野中,为人们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和富含营养的文化果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9]第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现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坚定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事业的主体性、主动性和主阵地。第二,一个民族文化的继承、弘扬、发展和创新,都有其自身文化的发展规律,进步的、积极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消极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进步。因此,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要自觉促进有益于社会发展和人民身心健康的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的散播和侵蚀。

五、网络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互联网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信息多元化的时代,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际国内发生的所有事情。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10]这就要求我们要净化网络环境,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文化发展环境,推进网络发展规范运行,传播正能量,坚守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建设,促进网络文化健康发展,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一)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大力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网络空间已逐渐成为人们精神文化活动的新空间,人们几乎时刻都会浏览网络空间动态、即时消息以及爆炸性新闻,其中一些内容会对人们的思想观点产生影响。因此,在为数量庞大的网民提供网络文化需求的同时,我们要大力供给优秀的文化产品和艺术成果,分享积极、健康、正面的文化活动和充满正能量的感人事迹,坚决打击网络谣言、网络诈骗、网络暴力等不文明现象。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是保护广大网民身心健康的必然要求,是新时期我国进行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营造和谐社会氛围的必然要求。

(二)推进网络的规范运行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态势,给我国网络发展的规范运行带来了一定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在推进互联网发展,积极利用网络空间的同时,要着重推进互联网的规范化运行,加强网络使用的监督和管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加强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的管理,确保互联网的可管可控。”[11]基于此,第一,要完善网络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网络信息监管力度,依法治网、办网、上网,严厉打击网络犯罪行为,以道德教育引导网络文明,确保网络信息传播渠道安全运行。第二,要大量推送健康、积极、正面的信息流,屏蔽和清理违法、污秽、负面的不良信息,确保网络空间传播正能量,唱响主旋律。

(三)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互联网的发展将全世界人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们可以通过网络空间了解到世界各地的及时信息,网络空间是全人类共同的生活学习空间,因此,网络空间的发展也由全人类共同抉择。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坚决维护网络空间安全,尊重网络主权和各国选择的网络发展道路,并且积极加入国际互联网政策的制定,国际网络道路发展的规划和国际网络发展空间的治理。国际社会互联网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主体,为此,要积极推进全球范围内的互联网治理,科学合理地规划国际互联网的发展走向,倡导和平、安全、合作、共赢的网络发展空间,构建健康、高效、多元、开放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六、根本保障: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党的十八大提出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其中,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召开,我们党深刻地认识到,一个国家的蓬勃发展必须要有雄厚的文化软实力为支撑,一个民族的繁荣兴盛必须要有以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为基础的精神保障。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12]

(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迅速发展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第一,要贯彻落实文化改革的政策措施,解放文化生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改革滞后的文化发展体制,完善不健全的文化发展机制,从制度安排上创建有利于文化生产力发展的环境,提高国家的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第二,要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充分整合文化资源,促进文化资源的现代性转化。第三,要丰富文化产品,增添文化景观,活跃文化思维,创新文化发展模式,推动文化的新型产业化发展,繁荣文化市场。第四,要促进农村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引导城市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第五,要倡导全民阅读,终身学习,努力提高人民的整体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二)传播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际话语权

1.着力传播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和目标追求,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维护自身合理利益,消除国际社会对我国的误解和偏见,必须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指导,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宣传和阐释中国梦结合起来。当代全体中华儿女,都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着,都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团结奋进着,都在为维护国际社会的和平、稳定和发展真诚奉献着。通过传播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和目标追求,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以消除来自外部世界的偏见和误解,才能把我国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阻力降到最小。

2.要注重塑造国家形象。习近平总书记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主题的讲话中,将我国的国家形象概括为“文明大国形象、东方大国形象、负责任大国形象、社会主义大国的形象”。国家形象体现在国内政策和对外交往的协调统筹上,在行动上把“和谐”和“共享”贯穿到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既赢得国际社会的赞赏和好评,又取得国内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从而多渠道多角度多平台多载体的宣传国家形象,展现国家魅力,提升国际亲和力。塑造国家形象,既表现在国家领导人的出访,也体现在社会成员所表现出来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情操。国家形象的塑造,充分展现了社会主义中国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国家精神面貌,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

3.要着力提高国际话语权。习近平提出,我们“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13]我们要加大正面宣传的力度,通过学校教育,文化宣讲,文艺作品等多种方式,通过电视、手机、报纸杂志等多种载体,通过新闻、微博、微信等多种渠道,宣扬中华优秀文化和光辉历史,展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庄严气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A].十八大报告学习百问[C].北京:学习出版社,2012:2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29.

[3]剩余价值理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96.

[4][9]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C].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7、29.

[5]习近平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2-28.

[6]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7][12][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3、160、162.

[8]朱远山.推进新时期文化建设之我见[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8(05).

[10][11]习近平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20.

责任编辑:刘建文

G120

A

1671-2994(2016)04-0039-05

2016-07-01

李燕(1963-),女,甘肃兰州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闫瑞(1991-),女,甘肃平凉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建设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