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军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其他主要社会主义流派之间的关系
张军
(中共中央党校科社教研部,北京海淀100091)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艰辛奋斗取得的历史成果。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今天中国的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进行了坚持和发展,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进行了反思和超越,对民主社会主义进行了合理的借鉴。通过比较,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和本质有了更深的把握,更加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民主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统一,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总有些人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怀好意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解读。这些嘈杂的声音虽然不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因此,必须澄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其他社会主义思潮、流派之间的关系,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与本质,进一步坚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有机结合的果实,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应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1]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原则
科学社会主义,是19世纪40年代由马克思恩格斯开创的一种社会主义理论。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横空出世。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则象征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成熟。在总结1848年革命和1871年巴黎工人起义的经验后,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修改、补充和发展。此间,马恩还对当时社会主义运动中出现的第一国际的蒲鲁东主义、巴枯宁主义、拉萨尔主义和杜林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潮进行批判,特别是1880年恩格斯根据《反杜林论》改编而成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使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系统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体系得以完成。我们之所以说科学社会主义是一种科学,就在于它从客观现实出发,认真研究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内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发展走向,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要烟消云散,共产主义社会终将到来的历史必然。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和财富的巨大增长;生产资料全社会的共同占有;按劳分配原则的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社会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
1.不断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主要的任务。马克思恩格斯高度重视发展生产力,认为共产主义就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社会阶段。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发展生产力作为自己的使命。早在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就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2]1949—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改革开放后,我们党迅速地把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因此,毫无疑问,发展生产力就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只有通过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才能体现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优越。
2.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遵循。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成功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公有制经济制度,严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最终导致经济发展失去活力。新时期以来,我们党总结历史教训,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对基本经济制度进行改革,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同中国发展阶段现实国情的结合。
3.按劳分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主要分配原则。由于当前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处在欠发达阶段,社会产品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普遍需要,劳动还只能作为谋生的手段,实现按需分配的条件还不具备,劳动者个体之间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还存在着差别。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了符合现阶段国情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的分配制度,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搞平均主义。
4.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原则。在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还很低的条件下,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只能是共同贫穷。据此,邓小平指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4]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致富。为了防止在先富过程中出现贫富差距过大的现象,以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代表的党中央不断强调再分配的公平性,实施精准扶贫,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个人民群众,不断趋向共同富裕的目标。
5.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改革不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体制机制。“所谓‘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5]基于这一原理,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我国的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的制度的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改革不是对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而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使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调动整个社会发展的积极性,使整个社会充满活力。就此,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6]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保持发展动力和激发创造力,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续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早日成就。
6.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恒目标。“文革”结束后,经过短暂徘徊,我们党重新把对人的尊重作为社会主义最高价值诉求。邓小平把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否,作为检验改革开放的核心标准之一,江泽民提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人是发展的核心。十八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向世人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7]这充分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原则。
从历时的看,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呈现。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在特殊时期对改变世界政治版图,推动世界反殖民运动,使苏联短时期走上大国强国之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是在发展过程中,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机械、教条地对待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没有对已经不适应的体制机制进行及时有效的变革,而最终导致失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批判反思的基础之上的与时俱进改革的结果,是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超越。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共同之处
毫无疑问,无论我们怎样评价苏联,但都不可否认苏联模式社会主义首先是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是社会主义在不同国家发展的体现。第一,在指导思想上,两者都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以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原则性为指导,又不失灵活性;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作了机械的和教条化的理解。第二,两者都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坚持苏联共产党,即布尔什维克的一党领导,实行一党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国体是一样的。都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原则,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政体的表现形式。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苏联社会主义在经济制度方面都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按劳分配为特征的分配制度。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反思与超越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反思与超越。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实行的是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是排斥市场、完全通过指令性计划对企业和生产、流通、分配等各个环节实行控制和监督的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要发展市场经济。强调“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8]在所有制上,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实行比较纯粹的公有制和平均分配的政策,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在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所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则下多种经济成分和分配形式并存制度。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僵化的、封闭的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反思与超越。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无视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日益一体化的趋势,将资本主义的一切视作洪水猛兽,不能充分吸收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最新的有益成分,阻碍了国家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故步自封、裹足不前,实行积极的对外开放、对内改革的政策,积极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内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发展中心的反思与超越。苏联由于对世界形势做了战争与革命的判断,所以,其经济建设也紧紧围绕备战为中心。这种备战型发展模式,一切从世界即将爆发大规模的战争出发,经济建设服从于对外争夺霸权的需要。对内:过分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人民生活水平止步不前;对外:加紧军备竞赛,展开对亚非拉等第三世界的争夺,消耗了大量国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也曾受苏联建设模式的影响,导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遭到严重挫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指出“当前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9]明确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10]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指出:“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要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11]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反思与超越。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在政治上高度集权,党政不分,政企不分,严重缺乏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做主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民主专政国体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统一,坚持民主集中制,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程。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文化体制上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反思与超越。在文化体制上,苏联采取中央严格的集中控制和一元性文化政策,坚决否定文化的多样性,使文化教育限于严重的封闭隔绝状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引领,倡导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尊重文化的多姿多彩,倡导以和谐文化建设促和谐社会发展。
总之,世界上可以存在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义国家,但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简单划一的社会主义模式,任何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都必须与自己的国情相一致、与一定的时代特点相一致。照搬任何模式,都不能成功。所以,社会主义国家要达到成功,一定要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与本国具体情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进行与时俱进的变革。
民主社会主义是西欧各国社会民主党所主张的社会主义流派。它既是一种理论,又是一种运动和一种类型的政党的政治主张。德国社会民主党是其主要代表。“由于欧洲各国的语言习惯和历史传统,民主社会主义在词义的使用上与社会民主主义是一致的。”[12]站在世界文明进程的视野下,民主社会主义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比较而言,是两种不同的社会主义流派,两者的核心思想有很大的迥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以借鉴民主社会主义合理的价值。正如习近平在访问英国时所指出的:“当今世界,开放包容、多元互鉴是主基调,在二十一世纪人类文明的大家园中,各国虽然历史、文化、制度各异,但都应该彼此和谐相处,平等相待,都应该互尊互检,相互学习,摒弃一切傲慢和偏见。唯有如此各国才能共同发展、共享繁荣。”[13]
(一)民主社会主义的形成历程和主张
民主社会主义起源于19世纪中后期。1869年8月,德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20世纪初,伯恩施坦全面修正马克思主义,导致第二国际破产,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公开分化。
20世纪初到50年代,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撕裂。它强调放弃使用暴力革命的手段实现社会主义,主张三权分立和议会式民主,反对共产党的领导和无产阶级专政。卡尔·茨基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1959年,德国社会民主党通过的《哥德斯堡纲领》,明确宣布民主社会主义源于基督教伦理、人道主义和古典哲学,标志着民主社会主义的转型。
苏东剧变后,新保守主义在西方逐渐得势,民主社会主义遭到严重威胁。面对境况,社会民主党努力探寻破解之路。英国工党和德国社会民主党开始倡导所谓的“第三条道路”这一主张,以便其适应时代的要求。“第三条道路”调整的主要内容包括意识形态立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制约人类生存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等。通过调整,为社会民主党注入了新鲜血液,社会民主党的选举力量大增,一度在欧盟的十几个国家执政。进入二十一世纪,民主社会主义的影响仍在不断发展,世界各地不断有新的社会党组织涌现,对现代民主国家的发展影响深远。
民主社会主义的主要主张包括以下内容:世界观上反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奉行世界观的多元主义;奋斗目标是“建立一个自由的新社会”;主张通过民主、改良、渐进的方式实现社会变革;未来社会的价值原则是“自由、公正、互助”;经济制度上主张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模式;奉行民主的国际政策,一是维护欧洲和世界和平,二是主张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普遍主张实行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民主社会主义的借鉴
民主社会主义是一种非马克思主义模式,但是,应当承认它具有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要求的价值。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可以借鉴民主社会主义的有益成分。
1.经济领域:建立各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经济,发挥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它启示我们: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同时,应该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正确处理好市场和国家宏观调控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兼顾效率和公平,努力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2.政治领域:要加强民主和法治建设。民主社会主义主张用现在建立的民主制度来改造国家;强调维护中下层人民的利益。它启示我们:在治理上彻底荡除人治,树立法治理念。同时,不断加强和完善法治建设,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疏通利益诉求渠道,努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文化领域:尊重多元文化。它启示我们:在一个开放的世界,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就需要营造一个宽松的文化氛围,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同时,积极从多元文化中汲取营养,使不同文化在交汇中互相增辉。“民主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虽然作为思想体系是相互对立的,但是它们在实践中并非一定要相互对立。这两种思想体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和平共处、求同存异,并且相互借鉴,”[14]这也是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
参考文献:
[1][6][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4:21、69、4.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79.
[3][8][9]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373、373、105.
[4]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2.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293.
[10]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38.
[11]习近平.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N].人民日报,2013-12-05.
[12]严书翰,王怀超等.科学社会主义三十讲[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256.
[13]习近平.共倡开放包容共促和平发展——在伦敦金融城市长晚宴上的演讲.新华网2015-10-22.
[14]徐晓雷.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研究[D].优秀硕士论文文库,2012:39.
责任编辑:许如江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994(2016)02-0019-04
收稿日期:2015-12-15
作者简介:张军(1976-),男,河南潢川人,中共中央党校科社教研部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