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及当代价值

2016-02-10 17:05王永贵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恩格斯贡献马克思主义

路 媛 王永贵



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及当代价值

路媛王永贵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23)

摘要:2015年10月中旬,“马克思恩格斯与当代社会主义暨纪念恩格斯逝世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就恩格斯卓越的理论贡献和超然的人格魅力、恩格斯思想的当代价值、恩格斯晚年重要思想、恩格斯与马克思关系及分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本挖掘、当代资本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等问题多角度展开研讨。本文对会议论文和发言中代表性学术观点进行述评。

关键词:恩格斯;马克思主义;贡献;当代社会主义;会议述评

王永贵(1964-),男,山东莒县人,南京师范大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由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和南京师范大学联合主办、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承办的“马克思恩格斯与当代社会主义暨纪念恩格斯逝世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5 年10月14日-15日在南京师范大学正式举行。学者们围绕“纪念恩格斯”的主题从多个维度展开交流,现将各方观点从以下六大方面述评如下。

一、恩格斯卓越的理论贡献和超然的人格魅力

恩格斯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对其卓越理论贡献和超然人格魅力的研讨,是本次大会的重要内容。

北京大学王东教授以恩格斯的三大贡献为切入点:早期与马克思共同创立唯物主义新世界观,中期全力支持马克思完成《资本论》,晚年更加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发展,并在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交锋中充分显示出斗争方式的灵活性以及共产主义原则的坚定性等辩证法思想。他还提出对马克思主义重新学习,要求划清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思想真谛与苏联教条主义的根本区别,这正是我们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必不可少的。

法国鲁昂大学的Jean-NumaDucange着眼于恩格斯生命的最后岁月,将恩格斯的著作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最新历史文献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在法国的传播以及马克思法语译著的重要性。他还通过对比恩格斯与其他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的观点,提出恩格斯马克思主义历史研究的新视角:暴力革命的同时不放弃对和平过渡可能性的探求。

中国人民大学郝立新教授从恩格斯在社会历史领域贡献谈起:第一,恩格斯从来没有用自然取代社会,历史辩证法始终在他的视野内,揭示社会历史本身的辩证法,构建社会历史辩证法的理论,恰恰是恩格斯毕生关注的科学事业。第二,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第三,恩格斯晚年总结了唯物史观创立过程,提出“历史合力论”、“意识形态相对论”等观点,对指导当今社会发展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Roland教授针对有人认为恩格斯比马克思略显愚钝、把他在《反杜林论》中的批判指责为一种简约主义和机械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观点,从“再评价”的角度为恩格斯清誉。第一,1842年,恩格斯入伍,将他称之为“将军”一点也不为过。他从早期关注战争转而关注欧洲军队的属性、训练等问题,提出许多有价值的军事理论。第二,Roland教授认为恩格斯的第二大贡献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学,他论述了资本主义市场的长期不稳定性和危机缠身性,认为工人阶级不可避免的将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预见到即将爆发的社会革命,并从实际和理论上挖掘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除此之外,恩格斯在《资本论》二、三卷等其它方面的贡献也是不容遮掩的。

中山大学钟明华教授从恩格斯和卢森堡的共同理论命题——“社会主义还是野蛮”——出发,充分肯定了恩格斯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立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一,在《乌培河谷的来信》等早期著作中,最先开始关注工人的命运,开始向共产主义迈进的步伐。第二,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等著作中提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最早提出工人阶级通过暴力革命实现共产主义并促使马克思的思想转变。第三,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最先阐明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第四,在《反杜林论》中最早系统论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第五,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第六,晚年将注意力转向对东方落后国家革命的关注。这对于苏联和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河海大学黄明理教授从解决三个困惑:为什么恩格斯在现实中与在学界享有的赞誉不匹配?为什么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对其理论不那么坚定?当前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是否真的达到理论魅力与人格魅力并举?将恩格斯伟大人格魅力归纳为三个方面:知识渊博和学术严谨的态度之求真典范,谦逊、淡泊的非凡气质之大美之风,无私奉献、孜孜以求的大善情怀,展现出恩格斯真善美的立体的人格之维。

二、恩格斯思想理论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于十九世纪的欧洲,却在实践中常新常在,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许多关于社会发展的原则性设想,对于当今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南京师范大学俞良早教授基于对恩格斯《〈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研读,提出关于社会发展的审视与思考。第一,恩格斯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途径的两种设想:俄国社会沿着世界历史的一般途径前进(经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和经历特殊的途径(借用“农村公社”直接走向共产主义),同时指出具体怎样发展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第二,俄国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先决条件”具体表现为3个环节: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并且成为西方社会主义革命的信号——西方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为俄国树立榜样——俄国在西方的帮助下走向社会主义。然而,历史事实证明,正是由于俄国走向社会主义社会没有得到上述先决条件,最终酿成惨剧。第三,恩格斯“先决条件”思想的当代审视。苏联失败反衬出恩格斯“先决条件”思想的可靠性;“先决条件”思想的精神实质在于东方落后国家应向西方学习,与当前提出的学习态度有一致性;西方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制度的思想具有当代研究价值。[1]

俄国社会科学院Broff教授认为,第一,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学说、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是武装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是党带领人民打天下的学说等,但并非是经典教条。第二,中苏在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方面的努力。苏联的新经济政策是一个暂时的、过渡的手段,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跳出国民党的恐怖阴影。Broff教授对中国所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充分肯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当代价值高度赞扬。

东南大学刘魁教授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分析了恩格斯的生态和谐思想,充分肯定了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第一,人类肉体与精神都隶属于自然系统,人类对自然的每一次巨大干预的成功都会招致自然报复和自我修复。第二,恩格斯的“自然界报复”思想是一种朴素而又深刻的系统哲学思想,与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有异曲同工之妙,为人类超越工业文明,建设崭新的生态文明进行理论探索。第三,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一种不同于工业文明的文明建设,不只是对工业文明在发展方式上的反思与补救,更重要的是对工业文明野蛮性的否定,是农业文明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第四,他提出重建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等,倡导发展正义、生态正义,实现社会主义的生态化、本土化与人本化,为生态文明建设拓宽发展路径。

苏州大学田芝建教授以恩格斯的国家理论为逻辑起点,提出关于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几点思考。第一,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一书中,从国家的一般及特殊、国家的形式与本质进行探讨,提出国家应社会的需要而产生,具有目的性。第二,国家自产生就难以避免地带有社会还未完全褪去的劣根性,这种国家与社会“超越不超脱”的特质,使得我们在国家治理的过程中必须防止异化,以此为指导来更好地治理国家。第三,如何把国家治理与治理国家有机结合?如何使国家政权组织有序运行?如何实现国家治理与治理国家结构优质化?等,这也正是恩格斯的国家理论在当代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研究中需解决的问题。

上海师范大学汪青松教授认为,研究恩格斯的理想信念观,对于准确把握恩格斯晚年的政治思想意义重大。第一,从现实基础、实现力量、途径道路对恩格斯的共产主义理想进行分析。就中国而言,现实基础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中国梦的理想目标,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是中国梦的现实力量,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中国共产党人中国梦的必由之路。第二,要整体研究恩格斯的早、中、晚期思想,坚持“三不弃”,即理想目标不放弃、理想力量不抛弃、理想道路不背弃和“三个不动摇”,即坚持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立场不动摇、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改变、坚持无产阶级革命道路不放弃。[2]

三、恩格斯晚年的重要思想

研究恩格斯晚年的思想,对澄清和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中共中央党校严书翰教授认为,第一,针对当前开放的研究状态和澄清错误思潮的要求,有必要把恩格斯的晚年(1883-1895)作为独立的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第二,要重点研究贯穿在其中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第三,在具体的研究中,要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第四,研究要避免一刀切。我们应当明确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在理论主张和实践指向方面都有根本分歧,但求同存异、加强合作才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3]

南京师范大学王进芬教授通过研读恩格斯晚年给各国工人领袖和社会主义活动家的大量书信,认为围绕工人阶级政党的党内民主,恩格斯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主张。第一,党的代表大会是党的最高权力机关,决定全党的重大事情,必须实行年会制的原则。第二,工人阶级党内要开展充分的自由讨论,不能粗暴地压制党内的不同意见,批评和党内争论是实现党内和谐的关键。第三,恩格斯提出党刊的重要性,要使党的刊物成为自由、公开讨论甚至批评党的理论和政策的舆论平台。第四,极力反对个人崇拜,全体党员一律平等。党员群众批评监督党的领导干部,党的民主才能充分实现。[4]

上海交通大学陈锡喜教授以《反杜林论》 《自然辩证法》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三部著作为基础,着眼于恩格斯晚年的主体能动性思想研究。第一,劳动在从猿到人的发展过程中有决定性作用。第二,恩格斯晚年的主体能动性思想以社会主体的作用形式表现出来。第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首要的观点,人在发挥自身主体性的同时,也在用自己的实践改变世界。这对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立场有重要价值。

江苏省委党校布成良教授针对企图通过贬低恩格斯来解构马克思主义的行径,从三大方面梳理了恩格斯的贡献:第一,提出了历史合力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第二,编辑出版《资本论》,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完整呈现。第三,与时俱进地批判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度,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革命实践。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对待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恩格斯与时俱进的蓬勃朝气激励着我们后人按照他指引的方向和道路,为他未竟的事业努力奋斗,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这就是对恩格斯逝世120周年最好的纪念。

四、恩格斯与马克思的关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志趣相投的知己,是危难时互帮互助的朋友,是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终生的战友,马克思和恩格斯关系的探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持续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武汉大学朱传棨教授针对《马克思哲学思想恩格斯化》一文,反对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观武断的分割为“劳动本体论”和“物质本体论”等观点。他认为这种所谓的“马克思哲学思想恩格斯化”的分析,既是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本身哲学观点的曲解,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亵渎,还反映出不良学术之风。朱传棨教授强调: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工作、互相理解、同心同德的革命友谊不容置疑;他们情投意合、原则一致、理想高远的信念不容怀疑,这也是学界的主流观点。

北京大学王东教授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关系归纳如下:根本一致,个性差异,关系互补,不可替代。第一,根本一致。恩格斯和马克思为了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理想根本一致:在唯物主义哲学观点上,与其他非马克思主义理论斗争时,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而无私奉献的精神等。第二,个性差异。由于二人的家庭背景和人生经历有较大差异,因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初创初期,二人从不同的方向开始理论研究,哲学理论思想各具特色,各放异彩。第三,关系互补、不可替代。“马克思哲学文本更富有深刻性、原创性,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不可替代的深入堂奥之道——通过马克思文本,我们能够把恩格斯哲学阐释得更加深化。恩格斯的哲学文本,更具有简明扼要的系统性、深入浅出的通俗性,因而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不可替代的通俗入门之道——通过恩格斯文本,大众可以简明扼要的把握马克思哲学的深刻内容。”[5]

浙江大学刘同舫教授在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本区分解读的基础上,要求确切把握各自的思想主张及其观点变化,理清文本归属问题,处理好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关系。反对两种错误:第一是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关系不加区分,混为一谈,这是对文本研究的不负责,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术不端。第二是对马克思和恩格斯胡乱区分、随意对待,不乏有试图通过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明确区分来割裂二者关联,以此解构马克思主义,这是极端错误的。应该把握理论实质,发现个性差异,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解读。

中国人民大学郝立新教授针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谱系里把恩格斯置于与马克思相异甚至截然相反角色的状态,提出马克思和恩格斯是相连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一个整体,反对任何试图将二者对立起来的观点和论断。在人生的漫长而又短暂的岁月里,他们共同致力于人类的解放事业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强调: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一个整体,这是一个理论常识,常识就需要不断强调,不容质疑、不可更改。

中山大学钟明华教授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本一致、个性差异,与王东教授的主张颇有相似。马克思沿着理论研究的道路,一步一步把理论结合实践,建立起关于无产阶级自我解放、实现共产主义的理论体系。恩格斯从社会实践出发,深入工人实际调查研究。正是恩格斯在青年时期对政治经济学的关注从而引导马克思对政治经济领域的关注,一步步实现向唯物主义和革命主义的转变。他们在根本原则、立场和方法上有绝对的一致性,但也存在个性差异。

上海师范大学汪青松教授要求对二者关系进行准确把握,这是正确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前提。汪教授将二者的关系概括为:并列、合作,分工、互补,差异包容。并列、合作:马克思和恩格斯殊途同归,共同致力于人类解放事业,共同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分工、互补:汪教授对与二者分工“质与量”的解读颇具辩证法意蕴。从质的方面说,马克思在哲学经济学领域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恩格斯一生都在致力于科学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尊称“科学社会主义之父”。从量的方面来说,据马克思恩格斯文献的不完全统计:一大部分都是马克思完成的,其余部分或者由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或者由恩格斯单独完成。分工合作是对二人一生关系的写照。差异和包容:差异不可避免,这是由于生活阅历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是,马克思主义立场、原则和方法的坚守,是对差异包容的重要基础。

五、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本挖掘

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留下了大量文本稿件,如何利用好这些珍贵遗产,既关系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读,也关系马克思主义的长久发展。

德国柏林MEGA项目促进会RolfHecker教授在发言中,提出七点研究倡议。第一,恩格斯总是为自己设置新的理论要求,以此倡导我们研究也要有热情的发现性、个体性。第二,恩格斯解决了广泛的政治、社会、历史、哲学以及其他科学问题,我们的研究要注意对恩格斯的贡献进行肯定,学习他谦虚的态度以及灵活的学术风范。第三,要公正评价恩格斯在科学方面的成就,就必须将他丰富的新闻工作及全面而广泛的研究考虑在内。第四,注意对恩格斯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通信进行研究,以书信等各种材料为蓝本进行研究,体现了很强的文本意识。第五,从“最后的百科全书式”学者的角度对恩格斯进行全面研究和整体把握。第六,对恩格斯的研究虽然材料规模小,却也显示了他学习和研究的过程、集中而系统的工作方法。要注意对恩格斯科学成果进行综合把握。第七,要客观评价恩格斯的事业,了解其一生的各种斗争。Rolf教授的发言为马克思主义事业的研究做了总结性倡议,体现出很强的史、著、论相结合的文本研究的特点和要求。

东京一桥大学Tairako教授从对巨著《资本论》的解读和分析入手,立足于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人与商品之间等各种关系的分析,从事化和物化、物的人化、作为物化共同体的物、异化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试图详细的阐述马克思事化理论,揭开事化理论的真实面目。除此之外,他还十分重视文本研究的重要性,立足于对文本及原始资料的考证、分析和梳理,在对文本进行详细研究、系统梳理的基础上逐步展开对理论的研究。

浙江大学刘同舫教授针对随意对待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本归属、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本不加区分的任意使用等问题,提出这不仅有违学术规范,也构成了进一步研究的前提性瓶颈。他认为,第一,要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本归纳为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种是马克思独著的文本,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第二种类型是恩格斯独著的文本,如《反杜林论》等。第三种类型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完成的文本,包含两人在同一时间段内分工完成和两人共同商议由一人执笔完成两种情况,如《共产党宣言》等。第二,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本区分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是步入马克思恩格斯话语世界的最佳路径,是我们正确认识他们之间学术思想关系最有力的文本根据。文本归属问题,恰恰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也是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内在精髓所极力倡导的。

六、当代资本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当今世界变化纷繁复杂,如何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旗帜高扬的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正是本次大会的落脚点和归指。

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副会长杨金海教授提出,第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发展道路的理论框架,尤其是恩格斯晚年对东方落后国家如何走向社会主义等问题的探讨,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源头。第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取得了令世界惊叹的巨大进步,理论本身的实践特性及与时俱进特质充分显现。第三,当代中国的五大建设展现出中国道路充满希望的未来,“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未有穷期”,中国道路将对世界乃至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新的贡献。

美国杜肯大学教授TomRockmore着重介绍了马克思早期无产阶级理论观点,通过以下四个维度:对马克思的无产阶级动态理论、无产阶级和实用哲学、马克思对作为革命性变革代表发表的论述、《共产党宣言》中的无产阶级——是通过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来改变世界的一个手段等,进行重新审视。Tom教授认为:“在经历大萧条以及不可思议的大衰退后,资本主义时代的终结可能不再是无法避免或者貌似很快实现的,马克思所理解的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理论高于其实践性”。

Nikola教授从文明理论的角度,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道路。第一,实事求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论原则,展示出中国独特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心理状态和直面错误的勇气和态度。第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具有多元性,中国社会主义实践道路的突出贡献在于:即使在同一种意识形态下,也不存在相同的社会政治结构。第三,Nikola教授将中国的社会发展解读为一种中国文明,我们将见证中国这种特殊类型国家的全新理念在学术界和公众意识中逐渐成形,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文明思考比重。

武汉大学左亚文教授从人本之维角度对“自由人联合体”进行解读。第一,“自由人”思想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是马克思整个思想,特别是关于共产主义思想的核心理念和精神实质。第二,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是多线的。从对人的类本质、类特性的关注转向历史现实生活领域,再到社会实践领域。第三,人自身解放的实质就是人的自由。一方面是人类本质发展的最高境界,另一方面,共产主义的实践,为这种更自由境界开辟了新的广阔道路。第四,将“自由人联合体”落脚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6]

俄罗斯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Shevchenko从文明的角度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马克思注意从文明这一关注点来研究苏联特殊的社会主义事业,同样特殊的国情决定着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第二,俄国奉行的马克思主义是结合俄国实际的俄化马克思主义,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是如此,但更应相互借鉴,共谋社会主义事业长足胜利。第三,Shevchenko教授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既是对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肯定,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官方意识形态的肯定。

参考文献:

[1]俞良早.恩格斯关于俄国社会发展一般途径和特殊途径的理论[J].江汉论坛,2012(11).

[2]汪青松.恩格斯理想信念观与中国共产党人的中国梦[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5(05).

[3]严书翰.恩格斯晚年思想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5(11).

[4]王进芬.恩格斯晚年书信中关于发展党内民主的重要思想[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05).

[5]王东,赵玉兰.恩格斯的伟大贡献与历史地位——兼论必须回答“马克思恩格斯对立论”的思想挑战[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12).

[6]左亚文.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的人本之维[J].哲学研究,2014(12).

*注:未列出文献或尚未公开发表,在此向前辈致敬。

责任编辑:刘建文

中图分类号:A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994(2016)02-0005-05

收稿日期:2016-02-16

作者简介:路媛(1992-),女,山西运城人,南京师范大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研究方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本文系江苏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热点难点问题研究》(13ZD001)、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江苏特色研究》(JY--016)和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恩格斯贡献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贡献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2020: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人大力量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海洋贡献2500亿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