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士贤
第一书记的责任在于破解发展难题
陈士贤
临沂市兰山区创新扶贫思路,注重破解班子软弱难题,破解资源匮乏难题,破解资金短缺难题,充分发挥队伍建设作用、能力培养作用、经济发展作用,有效推动基层党建发展。
书记责任;发展难题;双强帮带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脱贫攻坚进入冲刺期,充分发挥第一书记抓党建、抓发展的作用,解决好脱贫致富和基层党建问题,团结带领群众走上致富路。临沂市兰山区创新开展“2+1”双强帮带行动,有效推动了全区经济薄弱村集体增收和基层组织建设的巩固提升。
兰山区辖322个行政村,其中城市社区38个,农村社区92个,行政村192个。全区村级集体收入呈现贫富差距较大的特点:有11个集体收入过亿的村社区,集体收入在15万元以下的村社区有98个,占总数的30.4%,5万元以下的35个,占总数的10.8%,还有不少是集体经济零积累的“空壳村”。这些贫困村都位于西北部,无资源,人流、物流、资金流都比较缺乏,发展缓慢,其原因可分为三类。
一是班子软弱拖后腿。有的经济薄弱村班子软弱涣散,党组织和村委会的工作缺乏协调,书记和主任在思想观念、发展途径、集体利益等方面不统一,导致在工作中各自为政、各行其事;有的基层党组织党员年龄偏大,缺乏年轻力量;有的财务管理混乱,村务不公开、不透明,党群干群关系不够融洽。基层班子没有战斗力,集体经济发展不起来,形成“恶性循环”。
二是资源匮乏少出路。一些村位置偏僻、自然资源匮乏、交通不畅,阻碍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一些村“两委”缺乏组织活动经费,严重影响村干部工作积极性;一些村缺乏支柱产业,起步非常困难;村里有本领的青年人都外出务工,缺乏“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人才;经济薄弱村在城乡统筹中被“边缘化”,享受不到城乡一体化发展带来的好处。
三是集体亏空成软肋。贫困村没有资金积累,随着服务职能的扩展,非生产性开支不断增加,日常开支都难以应付,没有资金投入公益事业和扩大再生产,致使基本生活条件都不能保障。还有一些债务负担沉重,每年需要偿还的债务或利息支出就非常大,严重影响经济发展。
兰山区村集体收入贫富差距较大的特点,也为经济强村与经济薄弱村在资源、劳动力、发展空间上提供了互补性。2013年5月,兰山区以2012年度农经统计年报为基数,确定40个村级集体年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下的经济薄弱村,以领导班子强、经济发展好、工作机制硬为标准,确定经济强村10个;以实力强、热心公益事业、党建基础扎实、社会形象好为尺度,确定强企30个;根据工作职能筛选40个区直部门,实行“2+1”双强帮带,即1个强企或强村+1个区直部门帮带1个经济薄弱村;为每个经济薄弱村选派了1名副科级干部挂职第一书记。在帮带过程中,明确第一书记工作职责,以组织帮带为根本,强班子,建队伍;以项目帮带为手段,推动富民增收,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是以组织帮带作为根本,破解经济薄弱村班子软弱难题。坚持以“强组织”促“强经济”,把组织帮带作为开展“双强帮带”的根本。选优配强班子。把配强村两委班子作为重要任务,对党组织书记空缺的全部选配到位,对发展无方、不能胜任现职的进行调整。严格选人标准,拓宽选人渠道,注重选拔年富力强、热心发展集体经济、思想观念比较新、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党员担任党组织书记。对暂时没有合适人选的,择优从镇街道中层包村干部中选派,帮助薄弱村班子开展工作。健全完善队伍。注重发展文化程度较高、“双带”能力较强的青年农民、返乡务工人员入党,努力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强化教育培训。开展“素质能力提升工程”,依托“送教下乡”“兰山大讲堂”等活动,选派党校、农业、农机、经信、商务等部门业务骨干组成宣讲队伍,把经济薄弱村“两委”成员和党员作为培训重点,深入一线,开展轮训。拓展教育渠道,建立“兰山党员教育”微信公众平台,发送致富前沿信息等。
二是把项目帮带作为手段,破解经济薄弱村资源匮乏难题。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增强经济薄弱村自身“造血”功能,推动脱贫致富。优势互补定项目。经济薄弱村进行动态化测评,对村干部履职、群众评价、资源优势、发展瓶颈等情况综合研判,与帮带企业的单位资源、产业、政策等优势方面进行匹配,推进项目合作;区直部门发挥组织协调、信息资源、政策职能等优势,帮助经济薄弱村明确增收项目,最大限度地增加经济效益,保证弱村集体、群众双增收。因地制宜推项目。帮扶单位实行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对土地、水资源比较丰富的村,在“合法、自愿”前提下,开展土地流转,发展高效农业,或开发休闲观光农业,通过集体投资、农民入股和招商引资等途径,实行收益分成;对农业主体产业或某些特色产品有优势的村,由村集体牵头,扩大产业规模,发展农业园区经济,或参股开发建设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基地,促进村级经济发展;对一些村办企业的厂房、场地、库房、荒地等闲置资源的村,整合资源进行招商引资,村级将这部分合法的非农建设用地以使用权入股、租赁等形式参与经营,盘活形成经营性资产,增加稳定收益。督导考核促项目。坚持“书记抓、抓书记”,及时查看引进项目,考核经济发展数据,调查群众满意程度等,定期对镇街道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以及工作进度进行督促、检查和指导。对帮带成绩突出的强村强企,在优惠政策、工作扶持、评先树优等方面优先考虑;对帮带成绩突出的区直部门和个人,在干部使用上给予倾斜,属于后备干部的经考核优秀后优先提拔。
三是把政策帮带作为保障,破解经济薄弱村发展资金短缺的难题。完善政策配套,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沟通农业、国土、住建、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对经济薄弱村开展土地确权、建筑规划、村办企业等工作进行协调配合,区委确定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质监、星级敬老院建设等20项基层民生工程,进一步提升村级组织建设水平。加大资金支持。积极在全区树立把人力、物力、财力向经济薄弱村倾斜的氛围,区委拿出3000万元作为基层组织建设专项经费,用于经济薄弱村建设;单位设立专项帮带资金;企业帮带资金,可获得税前列支政策支持;镇街道跟进配套部分资金,用于提升经济薄弱村基础服务设施。规范制度运行。建立“民情日”制度,每月固定一天召集村“两委”成员、党员、村民代表、村务监督员集中学习、集中议事、集中公示,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提高村级民主决策的透明度。
“2+1”双强帮带活动实施以来,通过强班子、投资金、上项目,有力推动了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和基层组织建设,赢得了基层党员群众和社会各界的赞誉。
一是发挥队伍建设的加油站作用。“双强”单位配合镇党委帮助经济薄弱村加强班子建设,把一些年富力强、能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党员选进村班子,实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拉近了干群关系,为村集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三年来,配齐了村“两委”班子,优化了党员结构,有力解决了帮带村班子“无人管事”“后继乏人”的问题。
二是发挥能力培养的助推剂作用。第一书记带领经济薄弱村“两委”干部、党员到先进地区、先进村学习先进经验,共组织外出参观学习800多人次。邀请专家教授20余人,到村讲授“经济薄弱村发展的新思路新对策”、“农村改革问题”。每月组织经济薄弱村“两委”成员到强企(强村)学习取经,学习班子建设、村居规划、经济发展思路。
三是发挥经济发展的造血库作用。强企(强村)根据资金、人才、发展情况,通过产业联合、资源开发等方式,开展项目合作,变“救助式帮扶”为“开发式帮扶”,促进集体、群众双增收,发挥了经济发展造血库的作用。
今年,根据省、市委关于第一书记抓党建促脱贫的工作要求,区委深化拓展“2+1”双强帮带行动,选派72名区直机关干部到村任职,对6个省定贫困村、26个经济薄弱村和4个社区建设村实行“区级领导+区直部门+第一书记+强企强村”的“4+1”帮扶机制,凝聚工作合力,助力精准脱贫,争取经过两年努力,实现所有贫困村、贫困户精准脱贫,打造一批农村党建示范点、建成一批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培养一批优秀党员干部,为加快建设“大美新”临沂核心区夯实基础。
(本文作者:中共临沂市兰山区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江生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