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林
实施转型发展战略建设应用型综合大学
——赤峰学院“转型发展”的成功探索
李春林
赤峰学院是内蒙古自治区与赤峰市共建共管的一所全日制本科的地方性新建本科院校。“十二五”以来,学校通过“迎评促建”,在教育部评估专家的指导下,较早地实施了以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基本方向的转型发展战略,走上了校地合作、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和国际合作的办学道路。赤峰学院的成功办学实践,已经被教育部评估中心列为“以评促建”的成功案例。
2010年,学校党委以迎接教育部普通高等院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为契机,针对以往办学中存在的办学定位不够明确、办学思路不够清晰的问题,围绕“办什么样的大学和如何办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如何培养人才”等根本问题展开大讨论。通过制定“十二五”规划,逐步凝练形成了“融入赤峰、服务地方、突出特色、转型发展”的办学理念,明确了“以本科为主、向上发展、向下延伸、向外联合”和“开门、开放、开明”办学的发展思路,制定了“将学校建设成为内蒙古中东部地区重要的人才高地和科技文化创新基地”的战略目标,使学校走上了转型发展的正确道路。
学校实施“转型发展”战略,核心内涵有三:一是坚持“融入赤峰,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从封闭办学向开放办学转型;二是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重学理培养向重应用培养转型;三是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从以学校和教师为主导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型。
赤峰学院立足于区域性地方大学的实际,利用“区市共建”管理体制的优势,旗帜鲜明地提出“办赤峰人民满意大学”的口号,坚持立足赤峰、面向全区、服务周边的服务定向,以服务谋支持,以合作求发展,积极加强与各地方政府、企业、行业的交流与合作,在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和互动中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并为学校的健康快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以服务地方为宗旨,将学科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地方公共服务事业建设发展紧密结合,围绕自治区和赤峰市及其周边地区发展趋势,本着“巩固基础、拓展应用、加强复合”的方针,确立了“精文、强教、提医、拓用”的学科专业建设发展思路。目前直接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接的应用性专业已经占到全部专业的70%。
“精文”,就是学校依托全国文物大市赤峰的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和长期积淀的已有办学基础,大力发展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和蒙古文化研究和品牌人才培养。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建设,历史学专业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为国家教育部首批特殊专业硕士布点,红山文化与契丹辽文化研究蜚声海内外,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赤峰学院学报》的红山文化与契丹辽文化研究栏目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学报名栏。蒙古历史文化研究水平和育人品牌走进内蒙古自治区前列,甚至在蒙古国、俄罗斯、韩国、日本等都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
“强教”,就是赤峰学院在原赤峰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赤峰教育学院、内蒙古幼儿师范学校等基础上组建而成,拥有坚实的教师教育基础。学校现设有包括教育学、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特殊教育等17个教师教育类专业。2011年经自治区教育厅批准,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幼儿教师培训中心”,成为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和东部仅有的两个幼儿师资培训中心之一;2012年,自治区教育厅又批准学校建立了自治区教育创新科研实验培育基地;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特殊教育研究中心也落户到了赤峰学院。依托这些平台,学校与赤峰市及周边地区的教育部门建立了诸多合作关系,形成了教师职业培训与学生实习实训密切结合、互为支撑的办学格局,既有效地提高了学校教师教育类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也直接为地方基础教育师资水平的提升做出了积极贡献。
“提医”,就是把医学教育和医疗事业不断地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学校目前建有医学院和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现为赤峰市肿瘤医院),其中,第一附属医院是赤峰市规模最大、学科建设最强、医疗水平最高的医院之一。依托两个附属医院赤峰学院的医学教育已形成了四系三部一院的办学格局。现有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医学检验、药学、蒙医学等六个本科专业和中医学、医学检验技术等六个专科专业。与韩国湖南大学联合举办了护理美容本科专业,增设了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与英国科特布里奇学院联合举办了口腔护理专科专业。2015年,为了加强医教融合和强化口腔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成立了口腔医学院。
“拓用”,就是开拓直接服务于地方产业和事业发展的工科类和经济管理类等应用性专业。根据赤峰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学校将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事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努力为赤峰及周边地区培养“留得下、用得上”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形成了实验、实训、实习和社会实践环环相扣、相互补充促进的培养实践创新型人才的办学格局。
合格评估结束后,针对教育部专家组提出的重点问题,学校及时开展了以完善教学规章制度、规范教学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整改。针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重学科教育、轻专业教育,重理论阐释、轻实践操作,重科学研究、轻技术应用,以及学校与社会疏离、教师与学生疏离、所学与所用疏离、科研与教学疏离等问题,学校提出了“专业与职业融通”、“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实践中应用理论”、“在实践中开展创新”、“通过品牌体现质量”等一系列教育教学理念,启动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全面学分制改革,重新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大力推进了校企合作办学和国际化办学。
2013年,学校确定了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等五个单位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首批试点单位。同年,经过积极申请,学校成为ISEC项目院校,并确定土木工程、学前教育和音乐表演三个专业作为首批ISEC项目专业。2014年,又将会计学和护理学两个专业也纳入ISEC项目专业。学校现有获得资质的项目教师146人,项目学生1000余人。ISEC项目为学校搭建了一个集国际化课程、国际标准师资、国际教育资源于一体的教育国际化工作实施平台,为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参照和有生师资力量。
“十二五”以来,学校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各项工作都围绕学生的成长成才、实际需要以及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来进行。
2012年,开始学分制改革,出台《赤峰学院学分制改革总体方案》,确定了学分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自2012级学生开始,正式施行弹性学制、选课制、导修制、主辅修及双学位制、按学分收费制、学分绩点制、创新学分制等规章制度。学分制改革的实施,为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奠定了制度基础。
为推动学分制改革,学校重新组织制订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各教学单位在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本着“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的理念,虚心听取企业行业专家意见,合理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明确服务面向,重新构建课程体系,探索实行课程模块化,加大选修课程比例,突出实验、实训、实习和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倡导探索开放式、案例式、探究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征,倡导人才培养多元化。对有意考研深造的学生,注重学理知识的培养,强化英语教学水平;对打算直接就业的学生,注重应用能力培养,使学生在学业生涯设计和职业生涯规划上获得更大空间;对打算创业的学生,学校设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尽管学分制改革还有诸多不完善之处,但是基本实现了在现有教学条件下将学生自主选择权最大化的目标。
在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服务工作中,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理念,不断增强服务学生意识,突出学生的中心和主体地位,大力推动学生自主选学、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2014年,学校召开了自建校以来首次学生工作改革创新会议,围绕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出台了诸多改革创新措施,对下一时期的学生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学校还专门成立了大学生事务咨询服务中心,建立健全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并为每个班级和学生配备了学业导师,建设了一支集思想政治教育、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和生活服务于一体的专兼职辅导员队伍。学校尤其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凝练了“经世致用、立己达人”的校训和“厚德博学、务实创新、开放包容、勤勉奋进”的大学精神,形成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活动育人”的学生工作新格局。
2015年年末,学校出台了《大学章程》,召开了第三次教学工作会议,提出了深入推动学校转型发展,建设具有鲜明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应用型综合大学的奋斗目标,确立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创业型”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十三五”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正确道路。
赤峰学院正扬帆远航,走向更加光辉灿烂的美好未来!
(本文作者: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学院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江生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