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润金
“以文
——化人”破解乡镇治理现代化难题——江西吉安碧溪的实践与启示
彭润金
碧溪,是一个独具山区、边区和老区特色的美丽乡镇,位于罗霄山脉中段的山间盆地,位于革命摇篮井冈山下,是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的“西大门”,地处泰和、遂川、永新、井冈山四县市交汇处,历来边贸繁荣。碧溪,1928年成立了太湖村工农兵政府;1933年成立了湘赣省苏区遂万泰县苏维埃政府;至今仍保留大量红色文化遗产。碧溪镇面积164.9平方公里,下辖18个村,1个居委会,人口18500多人。2013年初以来,碧溪镇党委政府经过认真调研、系统思考,积极探索出一条“以文化人”的新路子,有效破解了乡镇治理现代化难题。
2012年底,碧溪镇因94宗农民违法违规占用耕地建房问题,被吉安市委、市政府通报批评。“两违”问题不仅影响到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而且破坏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法治环境和公共秩序,如果不及时有效治理,很有可能会形成“破窗效应”、后患无穷。然而,“两违”问题难就难在一些农民的心理抵触情绪较强,处理不当,易引发群体性事件。
如何破解“两违”问题,做到拆除到位、清运到位、复耕到位、安置到位?碧溪镇党委政府采取“以文化人”策略,首先向全镇农民公布了《致碧溪农民朋友的一封信》,用当地农民喜闻乐见的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据之以法,深入浅出地解释了“两违”问题的危害性和保护耕地的重要性。在致当地农民的宣传单中,还有《井冈山报》的相关舆论监督文章。通过“以文化人”——耐心而广泛地思想政治工作,以及国家耕地保护法律政策的宣传普及,镇党委政府找准了破解“两违”难题的切入点,有效化解了一些农民的抵触情绪,避免了可能发生的群体性事件。
紧接下来的工作部署:“两违”建房拆除、清运、复耕进行得很顺利,80天内所有“两违”建筑全部拆除和复耕。此后,镇党委政府坚持标本兼治、疏堵结合,依据专家建议和当地民意,统一规划了农民建房安置区,对符合建房条件的农户按规划分配建房地块,为预防今后“两违”问题的产生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针对清理复耕的农地,周边荒地、农民房前屋后空地等实施综合整治,推广种植井冈蜜柚,从而将破解“两违”难题转化为促进当地农业产业发展、撂荒农地整治的积极行动。在此过程中,一些农民从不理解、不配合,转变为主动配合、积极支持,镇党委政府获得了当地群众的信任与认可。
“两违”难题凸显了深层次的美丽乡村建设难题。游家村曾是2012年碧溪“两违”建房“重灾区”。该村位于228省道旁,共264户1012人。作为建村于北宋景德年间的千年古村,游家村因年久失修、管理低效,导致村内环境脏、乱、差,又因村民建房需求量大,而村内建房成本太高,导致人地矛盾非常紧张,于是大批村民争先恐后沿省道挤占耕地违法违规建房。
显然,破解“两违”难题只治标,建设美丽乡村才治本。但建设美丽乡村既要“输血”,更要“造血”。如何破解这个难题?2013年初,碧溪镇党委政府以点带面,按照“以文化人”建设思路,对游家村进行了综合治理。
一方面,因势利导,发展古村文化旅游经济。游家村有清泉寺、院背庙、古祠堂、石拱桥等多处古迹,北宋江西诗派开山之祖黄庭坚,曾两宿游家村并留诗题字,至今还有庐陵风格古民居近五十栋。碧溪镇突出该村千年古村、民俗特色、传统文化三大亮点,将美丽乡村建设与文化旅游发展结合起来。聘请了中国美院、赣州市设计院对村庄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坚持“修旧如旧”原则,修缮飞檐翘角民居四十五幢,搜集民俗用品三百余件,改造并建成了酒坊、磨坊、铁铺、篾艺、木匠铺等特色民俗民居展厅,较好传承了民俗文化。碧溪镇政府指导游家村整理出了耍龙灯、舞狮子、踩高跷、烧瓦塔、跨火盆、祭宗祠、拜文书、摇菩萨、行酒令等九个特色鲜明的民俗传统文化项目。
另一方面,援人以渔,激发古村内在发展活力。在镇政府指导下,游家村选举产生了能力强、敢担当的村民理事会,形成了党支部领导、理事会决策和监督、村委会执行的村治格局。村里组建了舞狮队、龙灯队、舞蹈队,腰鼓队,大力开展文明礼仪培训、道德伦理宣讲、节假日文艺演出活动,该村积极组织好人好事评选,评出本村“好婆婆”“好媳妇”“五好文明家庭”“孝老爱亲好儿女”“致富能手”等,在村文化礼堂公开表彰,颇受群众欢迎。另外,碧溪镇积极引导该村以私人投资、农民入股的方式,成立了游家村旅游文化合作社,为文化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目前,游家村已经成为井冈山脚下民俗旅游旺村,近两年全村每年接待各地游客都突破了两千多人,已成为吉安市文艺家创作采风基地。该村打造了以“党建+文化+综治”为特色的田园党建系列展示馆,以此为平台对干部群众进行教育培训,既强化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又深化党风廉政教育,同时增强了村民的实用科技能力。
如今,千年古村游家焕发出令人叹为观止的新活力,不仅村容村貌古香古色,而且农村旅游经济蓬勃发展,尤其是党风民风积极向上,全村文明和谐。2015年1月8日,游家村十余名村民代表自发将一面绣有“党政情系民心、共建美丽新村”大字的锦旗送到镇党委政府,表达了该村264户村民对党委政府真挚的感谢。
无论“两违”难题,抑或美丽乡村建设难题,都凸显了一些农民法律意识的淡薄、道德伦理的滑坡和发展能力的不足,更折射出新时期乡镇治理难题:欠发达地区的乡镇治理难就难在既要推动乡镇物质文明发展,又要推动乡镇精神文明发展。如何推动欠发达乡镇的“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2013年以来,碧溪镇党委政府从破解难题出发,结合本地资源禀赋,提出“边贸重镇、旅游新镇、文化名镇”的发展目标,通过“以文化人”的乡镇治理现代化战略,为推动当地的“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首先,提升红色文化,以良好的干部作风引导人。一是加强学习,强化党员宗旨意识。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要求镇村干部加强理论学习和党性修养,实施党员干部文化大培训,镇党委书记带头上党课、以会代训、每周集中学习形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践行苏区干部好作风,强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二是加强培训,提升干部能力素养。经常性组织村“两委”干部培训,提升其处理村务的能力。建立了“碧溪镇”微信公众号平台,通过网络向广大干部群众传播碧溪好经验、传递正能量。
其次,大力弘扬德治文化,以优秀的伦理道德教化人。一是拓展传统文化的宣传阵地。改造镇影剧院和各村的大礼堂、大祠堂,将其建设成为弘扬传统文化、宣传传统道德的阵地;利用村庄围墙和房屋立面建设文化长廊,刊出《朱子家训》《女儿经》《神童诗》《三字经》等传统经典和“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传统准则。在路灯上悬挂三百多幅卷轴广告,刊登六百多句名言警句。二是建立传统文化宣传队伍。以退休干部、教师为骨干,组建文化宣传队,统一教材,统一培训,以说唱、演讲、歌舞、小品等形式到各村进行巡回宣传。三是评选具备传统美德的道德模范。模范比枯燥生硬的说教更有力量。要求各村每年按照传统美德标准,评选出最具影响力的“好媳妇”、“好婆婆”、“孝老爱亲模范”和文明家庭”,张榜表彰、全镇宣传,并在镇政府存档。
再次,努力营造法治文化,以法律规范人。一是推进普法宣传。守法的前提在于知法。组织干部利用移动展板、发放宣传单、现场咨询等多种形式,上圩镇、入村庄、进校园,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尤其是发动中小学生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对家长进行普法宣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二是推进依法行政。聘请了法律顾问,开设了法律课堂,经常请专家学者对干部进行法律知识讲座。要求干部强化法律意识、严格依法行政。三是推进严格执法。执法是法治的关键。与公安机关密切协作,严厉打击了镇内的赌博、斗殴、偷盗等犯罪行为,有力地震慑了犯罪分子,营造了安定团结的社会氛围。
复次,着力注入科技文化,以发展技能武装人。一是注重增强村民的实用科技能力——展示馆提供了蓝莓、灵芝、烟叶、油茶、蜜柚、苗木和石蛙、生猪、肉牛、鱼类等种养技术书报资料,并请来专家指导、组织村民就地学习,为村民发展致富提供智力支持和技能培训。二是积极打造农村电商平台,加大精准扶贫力度,搭建一个实体集中展示销售平台和网络公共服务平台。重点为贫困户代销农副产品,打造“互联网+服务体系”,有效解决群众农产品销售难问题,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
最后,积极塑造社会文化,以强大的社会舆论劝导人。一是成立社会事务协调中心。邀请本镇社会贤达担任社会事务协调员,协调处理本镇范围内的民事纠纷和社会矛盾。二是引导各村成立理事会。定期召集理事会成员和各姓族长、房长开好座谈会,鼓励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化民众、纯洁民风、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三是发挥宗教界人士积极作用。针对镇内宗教场所较多、群众普遍有宗教信仰这一实际情况,积极争取市县民宗部门的支持,对各宗教场所进行规范管理,鼓励宗教界人士在弘法传道的同时,要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引导信众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碧溪镇的“以文化人”发展战略,破解了欠发达地区乡镇治理难题,推动了乡镇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在农业经济发展方面:各村不再局限于传统水稻种植,纷纷发展了苗木、莲花、蓝莓、灵芝、烟叶、油茶和马铃薯等特色种植,发展了石蛙、肉牛、生猪和山羊等特色养殖。在旅游经济发展方面:积极对接大井冈旅游圈,打造现代农业休闲旅游和文化古村旅游黄金带。优美的生态环境吸引了众多旅游开发投资商的青睐,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村呼之欲出。
精神文明发展方面:农村“两委”的战斗力不断增强,村干部带领群众致富能力显著提升,涌现出一批优秀村支书与一批感人的事迹:曾庆民和尹达平在圩镇合伙经营30多年,先后历经三代人,以诚信经营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赢得了口碑,不仅入围2015年7月“中国好人榜”,而且被评为2015年“最美泰和人”。
碧溪镇“以文化人”的做法启示我们:“以文化人”的乡镇发展战略,就是有效发挥乡镇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从养成农民内在的文化素质和发展技能着手,按照由内而外、由文化建设而经济建设的治理路径,协调推动乡镇的物质和精神“两个文明”发展,从而有效破解新时期乡镇治理现代化难题。
(本文作者: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副主任)
责任编辑:江生亮
谭天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