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兴
(黑龙江大学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哈尔滨 150080)
博士硕士论坛
《靺鞨、渤海与周边国家、部族关系史研究》的史学特征
陈嘉兴
(黑龙江大学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哈尔滨 150080)
[摘要]马一虹所著述的《靺鞨、渤海与周边国家、部族关系史研究》一书是近年来国内靺鞨史、渤海史研究的重要专著。她的研究站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之上,提出了新的研究视域,体现出了三个鲜明的史学特征,第一是较为全面地梳理了中、日、朝、韩、俄五国的靺鞨、渤海历史文献,回顾了东北亚诸国靺鞨、渤海研究的学术史,并对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特别关注;第二是强调从靺鞨和渤海自身发展历程和演变轨迹出发,观察和研究靺鞨、渤海及其周边部族与国家的关系;第三是在东北亚整体性视野下观察靺鞨、渤海历史,并在此基础上反观东北亚历史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靺鞨;渤海;东北亚
众所周知,靺鞨和渤海在东北亚历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逐渐成为东北亚各国的研究热点。马一虹的《靺鞨、渤海与周边国家、部族关系史研究》一书是在东北亚整体性的视角下对公元7—9世纪的靺鞨、渤海及其对外关系史的研究。全书整理总结了20世纪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东北亚诸国对靺鞨、渤海历史的研究成果,从与以往研究不同的视角展现了靺鞨、渤海历史的特殊性,同时也提出了许多观点以供学界思考与研究。铃木靖民教授在本书序言中指出:“本书不仅仅是补充和发展了先学的学说,还毅然地踏入未开辟的研究领域——比如靺鞨史,其研究的新视角和创见随处可见。”[1]序1以下将从三个方面对本书的研究特征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对学界研究成果的梳理与回顾
马一虹是研究古代东北亚史的著名学者,《靺鞨、渤海与周边国家、部族关系史研究》一书是她所作的关于靺鞨、渤海史研究的遗著。马一虹在绪论中不惜用65页的大篇幅对中、日、韩、朝、俄五国的靺鞨、渤海研究的学术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回顾,从原始资料、研究文献、考古发现等方面总结了东北亚诸国的研究成果,并在回顾过程中对各种观点进行了评价,在最后还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问题以供学界参考和研究。例如,马一虹在提及靺鞨史研究的问题上看到靺鞨历史往往受到勿吉、渤海、女真的影响,现在的研究没有独立地考察靺鞨自身的历史,她指出“既然存在过这样的一个靺鞨时代,靺鞨人就应该有机会展示其独立、完整的历史面貌与内涵”[1]58。马一虹提出了许多诸如此类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应当受到学界关注的。
铃木靖民教授在序言中就本书的这一特点指出其“网罗并列举了中国、日本、韩国、朝鲜、俄罗斯等相关国家的文献史学和考古学的众多学说观点”[1]序1,纵观全书马一虹旁征博引,引用和参考的文献资料多达450余种,几乎囊括了中、日、韩、朝、俄多国古今关于靺鞨和渤海国的记载和研究成果。现将这些引用和参考文献分国别语言、数量整理如下:
1.本书引用和参考文献按使用语言文字分类,按从多到少排列。
通过此表,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中文版的原始资料大大多于其他国家的原始资料,但是在研究方面中国还不占据优势,日文创作的研究成果数量较多、占据着较为重要的地位。
2.本书引用和参考文献按作者分类,按著述从多到少排列(取著述最多的前14位学者)。
由此表我们可以了解到,在本书中马一虹所引用和参考的研究文献中日文的文献占有很大比例,主要的研究成果集中在几位重要的日本史学家中,而这些学者包含了日本的中国东北史研究各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如白鸟库吉属于早期渤海史研究的领袖,而池内宏、滨田耕策等是20世纪上半叶的著名学者,铃木靖民、酒寄雅志、李成市则是当下日本历史学界的领军人物。我们可以看到日本的靺鞨、渤海研究的继承性、连续性,而其他国家的研究者则相对分散。
由以上两表可见,马一虹对现存的有关靺鞨、渤海历史的原始资料和后世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回顾,涵盖了中、日、朝、韩、俄等国的对靺鞨、渤海记载和研究的主流文献和众多学者的成果。同时,我们可以从所涉及的研究成果看到马一虹自身师承日本学者的特点,她对日文文献和日本学者研究成果的侧重,在本书的论述中也多有对日本学者观点的引用或批判。再者,所有参考的研究文献中,中国学者的论著也占有较大比例,可以说与日本学者平分秋色,但是与日本学者的研究有相当的区别,日本学者的研究范围相当广泛,其研究视角以东北亚整体历史为主,这是中国学者应当关注的方面。
二、强调回归民族自身发展历程的研究视角
从马一虹对原始资料和研究文献的梳理和回顾中我们不难发现,各国史书的记载和学者的研究存在偏颇之处,其中大部分是站在本国或者自我的利益上进行考察的,这些记载和研究没有回归到靺鞨、渤海自身发展历程上进行靺鞨、渤海历史研究,使得以往的研究成果不甚全面甚至漏洞百出,进而不能让世人更加深入地了解靺鞨、渤海的历史。
古代出现的原始史料并未专门出现类似“靺鞨史”“渤海史”的著作,今人了解的靺鞨和渤海国所依赖的原始资料乃是中国的正史记载、古代朝鲜成书的《三国史记》、古代日本成书的《日本书纪》、《续日本纪》等史籍,这些原始文献或将靺鞨、渤海作为夷狄列入史册,或将靺鞨、渤海作为朝贡藩国记载朝贡事迹,均是以一种不对等的俯视态度来看待靺鞨和渤海国。近代以来的靺鞨史和渤海史研究均是发端于日本,20世纪初从日本的“满鲜史研究”开始的靺鞨、渤海是研究出于当时日本军国主义扩张的需要,力图论证靺鞨、渤海的独立性以支持中国东北(即满洲)独立的阴谋;而俄罗斯凭借着地理优势,在对大量靺鞨、渤海遗存进行系统开掘和考古研究之后,亦是以马特维耶夫、沙弗库诺夫为主的学者主张渤海人“独立自主地建立起独立的国家”[1]9;而韩、朝两国则将渤海史作为已经灭亡的高句丽国家的延续,将渤海史纳入到古代朝鲜历史的范畴之内,主张渤海国与新罗国即是古代朝鲜的“南北国时代”,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歧义,对渤海国的政权性质和民族主体提出来不同于他国的看法;中国的靺鞨、渤海研究则是一贯秉承了正史的记载,结合现代的考古发掘,系统地考虑了靺鞨民族的源流和发展历程、渤海国民族成分和政权性质,充分论证了渤海国为唐王朝的羁縻州府的事实,取得了令人信服的研究成果。
由此可见,各国学者依据各方的利益作为出发点、掌握的史料不同以及对相同史料的不同解读,产生了不同的研究结论,这也为研究靺鞨、渤海历史埋下众多分歧和麻烦。而马一虹在充分地研究、分析和整理了各国对靺鞨、渤海历史研究的基础上,转变了视角,回归到靺鞨本民族、渤海国本国的发展历程上来,按照年代的先后顺序系统地梳理了靺鞨、渤海与其周边国家、民族的关系史,因此我们也才能更加地明白《靺鞨、渤海与周边国家、部族关系史研究》这一书名的来源。例如,在本书第九章讲到渤海建国初期的周边环境时,着重强调了渤海与后东突厥汗国的关系——“大祚荣正是借突厥之力,得以摆脱唐朝廷追击与围剿,并纠集靺鞨人与高句丽遗民以及在营州和向东移动过程中吸附的各部族人群,壮大了力量”[1]261。这段话非常鲜明地表明,在渤海建国之初大祚荣有意地借用突厥人的力量吸引了唐军的注意力,从而获得了发展势力的机会,这比正史中单纯的记述更明显地表现出渤海人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求自身的发展,并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政权,而非处于被动局势甚至存在于突厥的庇护之下。又如,第十一章讨论渤海与唐幽州节度使府关系史中提到“732年,渤海王大武艺以唐背信弃义为由出兵登州,挑起渤唐之间的军事冲突”[1]302,事件的起因是黑水靺鞨与唐王朝直接接触,而唐王朝则设置黑水都督府使得黑水靺鞨获得了与渤海国相同的政治地位,在大武艺看来黑水靺鞨是渤海国要统一的对象、是不容许获得这样的政治地位的。马一虹使用“背信弃义”这一词则是以渤海国的视角来审视唐王朝的作为,认为唐王朝的举措损害了渤海的利益,进而间接引发了渤唐失和。
本书不仅仅得到了导师铃木靖民教授的首肯,更是对学界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我们但凡研究学习一个民族、一个政权的历史,不仅仅需要外部势力的佐证,更加需要站在被研究对象的角度上去考虑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宏观的政治文化动态。所以现今我们对靺鞨、渤海的研究需要充分尊重靺鞨、渤海自身发展的历史和规律,以时间为顺序,逐一展开其内部世界的发展规律和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才能更加真实地书写出靺鞨、渤海历史。这一点,正是马一虹所著此书的独特性,也正是笔者敬仰之所在。
三、纳入东北亚整体性视野下的研究范畴
马一虹通过研究认为,以往学者研究靺鞨、渤海历史多是站在某一国家的角度进行考虑,或多或少、人为地割裂了其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本书中她在借鉴了日本学者的观点上,强调了在东北亚整体性的视野下考察靺鞨、渤海历史,同时也以靺鞨、渤海的角度反观了东北亚整体历史的发展进程,使得该地区、该时期的历史显得更加丰满与完整。
在马一虹的论著《靺鞨、渤海与周边国家、部族关系史研究》中,非常鲜明的划分出两大部分——第一章至第六章是“靺鞨篇”,第七章至第十四章是“渤海篇”。这两大部分分别是以靺鞨部族的发展史和渤海国历史为中心的,站在靺鞨部族和渤海国的立场上,以他们的发展历程为时间线索,反观当时的东北亚各国和各部族,并以具体的案例来研究他们与周边国家、部族的关系史。例如,第六章的题名为“靺鞨与朝鲜半岛诸国的关系”,第十二章的题名为“8世纪中期渤海与日本关系中的若干问题——以762年渤海第六次遣日本使为中心”。这不仅是在“回归靺鞨、渤海自身发展上的靺鞨、渤海研究”立场上的写作,更是在深层次隐含着对东北亚整体性历史的关注。马一虹是古代东北亚历史研究领域的专家,对东北亚古代历史有着建设性的见解。
众所周知,古代东北亚各国、各部族由于地理、政治的诸多因素,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中华文明的影响。但是,传统的“册封体制”论是片面地以中原王朝为核心的东亚政治文明秩序,“不能够完全把握东亚动态的历史过程”[1]381,而西方的历史学观点不一定就适合于解释东方的历史现象。譬如,对于“朝贡制度”我们就不能以统一的标准一概而论,因为中原王朝对于其册封的各国和各部族的待遇还是有差别的,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整体考虑,因为既然存在着差别就说明有着亲疏远近、轻重缓急的差别对待。而且,马一虹独到的视角则注意到“迄今的研究聚焦于两国(笔者注:渤海、唐王朝)关系,而没有将两国关系置于整个东亚国际环境中,因而易止于表象而难于深入”[1]61,这一观点是具有极其先见性的,历史是具有连续性而不可割裂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事件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部族是单独发展的,其必然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外部世界的发展,靺鞨、渤海的历史研究不仅仅要回归到靺鞨、渤海自身的发展历程中,还要将其历史置于东北亚国际政治、文明当中,还原出靺鞨与渤海以完整的形象。在对渤海问题的总结中,马一虹也如是说道:“本书试图考察当时东(北)亚各国对渤海的认识,以及日本、新罗的渤海观,进而了解渤海人的自我认识;考察渤海与唐朝、包括唐朝边远地方政权在内的东亚诸国、诸部族间的交涉往来,特别对一些重要时期里至今悬而未决的重要事件等作深层挖掘,从而达到对东(北)亚地区国际关系全面而深入的理解。”[1]63
这样的东北亚整体性视野下的历史观察,正贯穿这本书的各个章节,如第三章“靺鞨对东突厥汗国的臣属与文化交流”,便集中讨论了中原王朝之外两个重要部族的交流情况,揭示了靺鞨文化的包容性和多元性;又如第十三章“9世纪渤海与日本关系——东亚贸易圈中的渤海对日贸易”,则从经济交流的角度去分析了渤海国当时的状况以及对日本政策的转变;再如第十四章第五节“9世纪前半期的渤罗战争”,则介绍了渤海和新罗的战争状况。这些细致入微的历史事件则是从各个角度解释了当时东北亚政局中微妙的关系变化,而每每一个小小的举措或者变化则会带来整个东北亚政治局面的巨大波动。而且,这些支离玻碎、平淡无奇的事件,正是东北亚整体历史的有机构成部分,也更能使得我们宏观而全面地观察、了解靺鞨与渤海的历史。
四、结语
《靺鞨、渤海与周边国家、部族关系史研究》有着重要的史学价值,其在近些年来的靺鞨、渤海史方面的史学贡献是值得关注的。纵观全书,其中有三个重要的史学特征,即依托着厚重而全面的历史资料和研究文献,对学术史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回顾;使研究回归到靺鞨、渤海的自身,重新展现了靺鞨、渤海历史;在东北亚整体性的视野下重新审视了靺鞨、渤海的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马一虹的著述通过这三个特征,使得我们了解到靺鞨、渤海的存在和发展,在东北亚历史中有着重要的影响,靺鞨和渤海在波谲云诡的东北亚政治局势中能够脱颖而出并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文化,并影响着其他部族、国家,甚至是整个东北亚政局的走向。由此更说明了靺鞨、渤海的历史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和单一的某一民族、国家的关系,而是需要从东北亚发展历史整体性的角度考虑的。靺鞨、渤海与唐王朝、高句丽、新罗、日本、突厥、契丹等的文化、经济、外交、军事等关系错综复杂,所以,亟须重新构建更加全面的、丰富的靺鞨与渤海史的研究体系,以整体史学研究、写作的方式来打破单一历史叙述的桎梏,为推动靺鞨、渤海历史的研究另辟蹊径,使其获得更长足的发展。而马一虹的《靺鞨、渤海与周边国家、部族关系史研究》一书无疑正是我们进行靺鞨、渤海研究踏实前行的全新起点。
[参考文献]
[1]马一虹.靺鞨、渤海与周边国家、部族关系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崔家善〕
[收稿日期]2016-04-20
[作者简介]陈嘉兴(1990-),男,黑龙江鹤岗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渤海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K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6)06-0133-04
·史学研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