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参与环境治理之意愿研究
——以舆论动力学为视角

2016-02-09 13:34董新宇
知与行 2016年6期
关键词:社会舆论环境治理

董新宇,王 媛

(西安交通大学 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西安 710049)



国情国策研究

公众参与环境治理之意愿研究
——以舆论动力学为视角

董新宇,王媛

(西安交通大学 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西安 710049)

[摘要]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环境保护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随着社会公众对层出不穷的环境污染问题关注度的增加,日益普及的环境信息让环境治理机制逐渐转型步入全民动员与参与的治理阶段。环境问题的治理有赖于政府、社会和公众等的共同努力,有赖于每个人的合力推动,需要依靠凝聚社会共识来争取。因此,通过分析社会舆论对公众参与意愿的影响,针对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缺陷,着重就环保的公众参与提升而提出对策和建议,对推动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社会舆论动力学运用仿真模型和定性模拟的手段得出了社会舆论对人的意识和行为会产生影响的结果,基于此结论来构建了基于社会舆论动力学的环境治理中社会舆论对公众参与意愿影响的研究模型,验证了社会舆论、公众环境意识和环境治理参与意愿之间的正相关关系。研究发现社会舆论对公众参与环境治理有直接和间接两方面的影响:从直接影响来看,社会舆论对公众参与环境治理意愿有一定影响;从间接影响来看,社会舆论对公众环境意识的影响较大。最后,还针对环境治理中公众参与的不足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环境治理;公众参与意愿;社会舆论

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环境保护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随着社会公众对层出不穷的环境污染问题关注度的增加,日益普及的环境信息让环境治理机制逐渐转型步入全民动员与参与的治理阶段。环境问题的治理有赖于政府、社会和公众等的共同努力,有赖于每个人的合力推动,需要依靠凝聚社会共识来争取。但长期以来,我国的环境治理一直是政府主导型,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薄弱,参与环境治理的动机和愿望不强,导致我国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总体水平较低。

在大量的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认为环境治理是指针对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引起的对土地、水资源、大气等一系列资源的污染破坏而采取的预防与治理措施。环境治理中的“公众参与”是指在环境保护领域里,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通过一定的程序或途径参与一切与环境利益相关的决策活动,使得该项决策符合广大公众的切身利益[1]。

一、公众参与环境治理意愿研究模型的构建

公民参与激励因素研究领域的基础理论之一是Verba和Nie(1972)[2]提出的SES模型。为了解释和预测公民参与行为,Verba, Schlozman和Brady(1995)[3]将SES模型和理性行为模型TRA模型进行整合,总结资源、介入心理和招募网络等要素而提出了公民自愿模型。

中国环境意识项目办发布的《2007年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报告》将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分为环境知识和环境价值观两个方面。Hungerford等[4]将组成环境意识的诸个要素分为三个层次。本研究对模型中的环境意识进行完善,认为其应该分为环境知识、环境价值观两个方面,环境价值观实际是对环境偏好的扩充。

舆论学[5]认为舆论是显示社会整体知觉和集合意识,具有权威性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时蓉华(2002)认为,社会舆论即是社会全体成员或大多数人的共同信念。人们随时都能感受到社会舆论的存在,它反作用于人们的思维与行为。孙本文(1946)认为,舆论既然是众人的意见,自然具有社会的力量对个人产生影响。根据库尔特·卢因(1947)的“把关人”(gatekeeper)理论和赖利夫妇(1959)提出的“系统传播模型”,本研究将社会舆论中的信息内容作为重点来关注,通过测量内容一致程度和信息可信程度来反映社会舆论中的信息内容的影响力。韩洪云和胡应得[6]通过媒体对偷排漏排的新闻报道来测量舆论监督。本研究将反馈进一步细化为舆论主体间的互动频次,以此来测度社会舆论。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过程中,本研究发现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影响因素研究主要集中于:性别、年龄、收入、职业等客观因素,环境知识、自身能力、态度、环境价值观等主观因素,舆论环境、政策导向、经济状况、社会认同等外部因素这三大方面。Guangnano,Stern和Dietz(1995)、Stern(2005)[7]、Bagozzi和Dholakia(2005)[8]、Chan(1994)、许晓明(2004)、李小红(2010)[9]认为,除性别、年龄、收入、职业等客观因素和环境知识、自身能力、态度、环境价值观等主观因素对公众参与环境治理有影响外,个人舆论环境、政策导向、经济状况、社会认同等外部因素对公众参与环境治理有显著影响。

国内外学者在社会舆论的形成、演化机理和规律的研究中,从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的传统视角逐步扩展到数学、物理学、复杂性科学等新视角,采用仿真模型或定性模拟的手段,探究舆论形成的微观内在机理与舆论传播的宏观外在表现、舆论事件的定性描述与舆论事件的定量反演、舆论主体的主观心理波动与舆论环境的客观变化,而普遍得出了社会舆论对人的意识和行为会产生一定影响的结论。在舆论演化过程中,梳理社会公众行为分别为:“从众”行为,多取决于人的心理层面,惧怕孤独,愿意“少数服从多数”;“从上”行为,中国人受到几千年文化遗留下来的思想,不愿意冲破道德的束缚且“官本位”思想严重;“从理”行为,人们从事各种实践活动往往遵循事物的道理和本源,即其物理的本质和事理的规律;“从利”行为,则受人的价值观驱动,人们的言行往往会朝着自己受益的方向摆动。刘怡君[10](2013)从社会激波理论入手,研究了社会舆论的演化过程,初步建立了“从众”“从上”“从理”和“从利”的意见转移规则,并利用多主体仿真技术进行了一定初始条件的舆论演化模拟,验证了社会舆论对人的意识和行为会产生极大的作用力。郭庆童(2012)在研究社会舆论对大学生产生影响的心理机制时提出社会舆情的信息加工模型。该模型认为社会舆论信息加工的过程分为信息的感知、初加工、精细加工和提取四个阶段,尤其是在信息加工阶段的知觉、复述、组织等一系列环节中,人的元认知(即自身认知结构和主观判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舆论传播过程中,群体极化、谣言和恐慌心理在群体行为的无序和趋同的演变中同样发挥作用。

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H1:社会舆论与公众参与环境治理意愿之间存在正向影响。H2:公众环境意识与参与意愿之间存在正向影响。班宇(2001)在《南国早报》的环保报道活动中发现,新闻舆论只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就能在实践中形成特色,就能改变人们根深蒂固的恶习,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让人类爱护赖以生存的环境。金乐琴(2004)认为,加强可持续发展观的宣传和教育,在全社会倡导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提高公民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公众环境意识的觉醒,有利于从消费者的角度推动企业生产“绿色”产品,并从社会舆论上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行为发挥导向和监督作用。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H3:社会舆论与公众环境意识之间存在正向影响。唐明皓、周庆和匡海敏[11](2009)关于城市居民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的调查结果表明:女性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的得分显著高于男性;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在职业上差异显著;随年龄的增大,环境知识、环境价值观的得分逐渐减少;环境态度及其各维度与环境行为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H4:个人特征对公众参与意愿有影响。基于国内外学者对公民自愿参与模型、理性行为模型、系统传播模型和公众参与环境治理意愿的影响因素系统的框架,结合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和内容,根据以上假设本研究构造了公众参与环境治理意愿研究模型(见图1)。

本研究的相关数据来自对西安市居民所进行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49份,回收419份,回收率93.32%,其中有效问卷364份,有效率86.87%。本研究对在环境事务所在地且在环境治理中可能受到影响或有自己利益的公众进行调查,即以“所涉公众”为调查对象,获取环境治理中社会公众的参与意愿情况,能够客观反映西安市治理工程建设环境问题中社会公众参与意愿的情况,调查结果具有代表性。

关于变量的测度。本研究将个人特征的测量分为: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收入水平;将环境意识分为环境知识、环境敏感性、偏好性、环境价值观四个部分。其中,本研究中的所涉公众主要聚焦于建设、规划项目中所在地的环境治理问题,因此环境知识特指环境问题知识,主要聚焦于水、空气、固体、噪音,因此对本研究的环境知识是公众对这几个可能的环境问题的来源和危害认知的测量;结合目前环境现实选取重要性和迫切性对环境价值观进行测量。将社会舆论分为信息源诚信度、主体互动频次、内容一致程度和信息可信程度四个维度。具体对各变量的操作性定义如下:参与意愿细分为关注意愿、表达意愿、听证等意愿、监督与问责的意愿,使用量表进行测量;个人特征细分为年龄、性别、受教育水平、收入水平,按照分类变量进行测量;环境意识细分为环境知识、环境偏好性、环境敏感性、环境价值观(环保重要性、迫切性),使用量表进行测量;社会舆论细分为信息源诚信度、主体互动频次、内容一致程度、信息可信程度,使用量表进行测量。所有使用量表测量的项目都通过五级李克特量表来完成。

二、公众参与环境治理意愿的现状分析

本研究使用SPSS20.0软件对问卷的信效度进行检验,结果证明问卷数据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在此基础上,对量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公众参与环境治理意愿的现状分析如下。

(一)公众参与意愿的现状分析

本研究根据公众参与的阶梯理论,将参与意愿分为:对环境相关信息的关注意愿、向环境部门表达利益诉求的意愿、参加听证会等的意愿、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和问责的意愿,简称为关注意愿、诉求意愿、听证意愿、监督问责意愿(后续分析中将采用这一简称)。这四个意愿在参与阶梯上依次表现出从低到高的特征,对其进行描述性统计见表1:

根据上表可以看出,在参与意愿的四个题项中,公众均表现出了高度的意愿。根据参与意愿的程度由低到高,分别赋值1、2、3、4、5,即值越大表示参与意愿越高。关注意愿的均值为4.16,超过了比较愿意的值4,整体表现出高度的关注意愿。同时对四种参与意愿的均值分析可以发现,关注意愿>诉求意愿>监督问责意愿>听证意愿。整体趋势上表现出:在参与阶梯上梯度越高,参与意愿越低;在参与阶梯上梯度越低,参与意愿越高。但这只是描述性统计的结果,进一步的验证需要方差分析,若这四种参与意愿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则上述结论便可得以证实。

经过方差分析,笔者发现,在通过方差齐性检验的前提下,测度参与意愿的各题项存在显著差异。关注意愿和其他三项意愿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诉求意愿和听证意愿、诉求意愿和监督问责意愿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听证意愿和监督问责意愿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方差分析的结果基本支持了关于参与意愿整体趋势的结论,各参与意愿间的关系应为:关注意愿>诉求意愿=听证意愿=监督问责意愿。Arnstein提出的“公民参与阶梯论”中认为,公民参与有着显著的逐层递进,参与对决策的影响越大,公民参与的难度越大。可以很好地解释公众参与意愿各题项在整体上是一种倒阶梯趋势,关注意愿(阶梯较低档的参与意愿)显著高于其他三项意愿(阶梯较高档的参与意愿),说明随着参与对决策的影响越大,公众参与的难度越大,公众在阶梯较高档上的参与意愿趋于一致。

(二)环境治理中社会舆论的现状分析

本研究将社会舆论的测量维度分解为信息源诚信度、主体互动频次、内容一致程度和信息可信程度四个方面,这四个测量维度在社会舆论影响力上依次表现出从浅层次到深层次的特征。

经过描述性统计分析,笔者发现,在社会舆论测量的四个题项中,信息源诚信度的均值为3.32;主体互动频次的均值为3.33;内容一致程度的均值为3.40;信息可信程度的均值为3.49,公众均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认可。根据对社会舆论四个测量维度可信度、一致度、频次数量由低到高的顺序,分别赋值1、2、3、4、5,值越大表示程度(数量)越高(大)。同时对社会舆论四种测量维度的均值分析可以发现,信息源诚信度<主体互动频次<内容一致程度<信息可信程度。整体趋势上表现出:在社会舆论影响力程度越深入的层级,公众的认可和积极态度越高。但这只是描述性统计的结果,进一步的验证需要方差分析,若这四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则上述结论便可得以证实。

经过方差分析,笔者发现,在通过方差齐性检验的前提下,测度社会舆论的各题项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方差分析的结果推翻了关于社会舆论四个维度之间整体趋势的推测。说明信息源诚信度、主体互动频次、内容一致程度和信息可信程度在公众感知社会舆论的过程中,并无孰重孰轻之分,因此,在调控和引导社会舆论的过程中,对这四项均应予以重视。

三、环境治理中社会舆论对公众参与的影响分析

在对公众参与环境治理意愿的现状分析基础上,本研究对环境治理中社会舆论对公众参与的影响进行着重研究,主要运用皮尔森相关分析的统计学方法,对社会舆论与公众环境意识,个人特质、社会舆论、公众环境意识和参与意愿这几对变量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再采用逐步线性回归的方法进行回归分析,形成社会舆论和公众环境意识对公众参与意愿影响回归方程;最终完成社会舆论影响公众参与环境治理意愿的影响分析图。

(一)社会舆论与公众环境意识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使用SPSS软件对社会舆论与公众环境意识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将社会舆论和公众环境意识这两个变量对应若干测量维度的值取均值,而后进行相关性分析。本研究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公众环境意识和社会舆论之间的相关系数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皮尔森相关系数值等于0.389,为正且高于0.1。因此本研究可以认为社会舆论与公众环境意识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二)个人特征、社会舆论、公众环境意识和参与意愿的相关分析

对个人特征、社会舆论、公众环境意识各要素和参与意愿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通过相关分析,笔者发现,在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前提下,年龄、月收入、社会舆论、公众环境意识与参与意愿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等于0.169、0.149、0.323、0.571,为正且高于0.1。个人特征中的性别和文化程度两要素与参与意愿相关分析的结果均不能显示二者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因此本研究可以认为社会舆论、公众环境意识与参与意愿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个人特征与参与意愿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以上检验表明,本研究提出的假设H1、H2、H3是可以通过的,H4没有通过。公众环境意识和参与意愿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社会舆论和参与意愿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社会舆论与公众环境意识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个人特征与参与意愿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三)社会舆论和公众环境意识及公众参与的影响分析

本研究采用逐步线性回归的方法进行回归分析,以社会舆论和公众环境意识为自变量,公众参与意愿为因变量,并控制个人特征预测社会舆论和公众环境意识对公众参与意愿的影响,分析结果如表2。

通过表2可以看出,模型2的调整后R平方稍大,拟合程度是比较好的。在方差分析结果通过显著性检验后进行模型的显著性检验,其P值也是小于0.05的。从上表可看出,模型中的系数在统计学意义上也是显著的。因此,可以得出社会舆论对公众参与意愿的影响系数为0.114,公众环境意识对公众参与意愿的影响系数为0.526。由于社会舆论对公众环境意识的一元线性回归系数等于相关系数,在此不予赘述。因此,在社会舆论和公众环境意识及公众参与的影响分析中,本研究利用回归分析得出影响系数,绘制出社会舆论影响公众参与环境治理意愿的影响分析图(如图2所示)。

从对公众参与环境治理意愿的直接影响来看,社会舆论对公众参与环境治理意愿有一定影响(0.114);从社会舆论对于公众参与环境治理意愿的间接影响来看,社会舆论对公众环境意识的影响较大(0.398×0.526=0.209)。显而易见的是,公众环境意识的提升对其参与环境治理的意愿提升有很大作用,这是人自身认知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所致。而社会舆论对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意愿有直接和间接两方面的影响,这就给通过外部因素调控引导环境治理中公众的参与意愿提供了可能,美中不足的是社会舆论对公众参与意愿的直接影响相对来讲是不足的,这在实际调控引导时其成效难以在短时间内出现,从而可能会影响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

四、结论与建议

在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的基础上,本研究针对研究发现总结出了三个主要结论,并提出针对性的三方面对策建议。

(一)结论

本研究在充分分析与环境治理中社会舆论对公众参与意愿影响的相关理论以及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设计研究模型和研究问卷,通过调查问卷方式搜集数据并应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最终得出了以下结论:(1)在对公众参与意愿的现状进行分析后,发现整体的参与意愿是比较高的。其中参与意愿的四项维度中:关注意愿>诉求意愿=听证意愿=监督问责意愿,整体上是一种倒阶梯趋势,仅是在阶梯较高档上的参与意愿趋于一致。整体趋势上表现出的是,在参与阶梯上梯度越高,参与意愿越低;在参与阶梯上梯度就越低,参与意愿就越高。(2)在分别对社会舆论与公众环境意识,个人特征、社会舆论、公众环境意识与参与意愿进行相关性分析时,发现公众环境意识和参与意愿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社会舆论和参与意愿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社会舆论与公众环境意识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个人特征与参与意愿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3)在对社会舆论和公众环境意识及公众参与的影响进行分析时,得到如下结果:从对公众参与环境治理意愿的直接影响来看,社会舆论对公众参与环境治理意愿有一定影响(0.114);从社会舆论对于公众参与环境治理意愿的间接影响来看,社会舆论对公众环境意识的影响较大(0.398×0.526=0.209),这就给通过外部因素社会舆论来引导调控环境治理中公众的参与意愿提供了可能性。

(二)建议

1.进一步增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环保意识是调节、引导和控制人们环境行为的内在原因。因此,进一步增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是非常必要的,需要从领导决策层、基层管理机构、学校教育等方面下功夫。要通过环境知识普及和教育,加强公众的参与意识和热情。环境知识的获得是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提前,因为只有公众了解他们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其后果,才会从保护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积极参与到环境治理之中去。

2.合理引导环境治理方面社会舆论。舆论始终只是群体对于公众事务的意见,其活动的目标是群体要求实现自身的预期目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舆论是公众的价值判断和评价的结果。因此舆论的引导本身就是建立社会主流价值的过程,社会的主流价值是形成舆论的主要准则。群体的评判标准虽然不会与主流标准冲突,也会出现明显的差异,而且当主流价值没有细化到群体价值评判时,群体的价值评判就会发挥作用。对于公共事务的评价也是这样的关系。当社会主流价值越是模糊,群体的价值评判就越是广泛发挥作用。从这个角度上讲,舆论引导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建立正确的评价体系,从而形成群体的正确预期目标。从而让群体在不违背社会主流标准的前提下,维护自身的利益,体现了维护大局的维权方式。

3.提升环境治理中的公众参与意愿。要提升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意愿,首先需要政府改变观念,为公众参与创造制度渠道。其次需要提高环境治理中公众参与有效性,为了提高环境中公众参与的有效性。最后还需要非政府组织积极发挥自身独特优势。非政府组织的自愿性和非营利性更容易获得大众的信任,尤其是,非政府组织长期致力于环境保护,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环保经验,在引导公众参与环境治理中有其特有优势。在此基础上,环保非政府组织要与政府公共政策协调一致。

[参考文献]

[1]章晓霞.环境治理中的公众参与法律制度[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2]朱德米.回顾公民参与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89-96.

[3]JoAnne Holman. Strength in Numbers?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he Media Ownership Proceeding at the Federal Communication Commission[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05.

[4]凡小梅.上海市公众环境意识调查及评价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07.

[5]刘建明.基础舆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6]韩洪云,胡应得.浙江省企业排污权交易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1,(3):510-515.

[7]Stern P C. Understanding Individuals’Environmentally Significant Behavior[EB/OL]. ELR: News and Analysis 10785, 2005.

[8]René Algesheimer,Utpal M Dholakia and Andreas Herrmann.The Social Influence of Brand Community:Evidence from European Car Clubs[J]. Journal of Marketing,2005,69(3):19-34.

[9]李小红.中美公众参与环保行为影响因素比较研究[D].西北大学,2010.

[10]刘怡君,李倩倩,牛文元.舆论动力学模型综述[J].管理评论,2013.

[11]唐明皓,周庆,匡海敏.城镇居民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的调查[J]. 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责任编辑:崔家善〕

[收稿日期]2016-05-06

[作者简介]董新宇(1972-),男,陕西周至人,副教授,从事公共治理与政府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6)06-0050-06

猜你喜欢
社会舆论环境治理
联合国环境治理体制
数字传声:环境治理变中向好
环境监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性作用
嘉兴市:多措并举推进环境治理上台阶
试析网络时代下道德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新形势下的主持人舆论引导力
二十国集团和全球环境治理
官员“失语”无异于“失位”
抗战初期国内社会舆论与中韩联合抗日动员
书刊信息:环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