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异化劳动”到“生态劳动”
——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的生态启示

2016-02-09 13:34高仁龄
知与行 2016年6期
关键词:异化劳动生态文明

高仁龄

(南京林业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南京 210037)



从“异化劳动”到“生态劳动”
——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的生态启示

高仁龄

(南京林业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南京 210037)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今时代,虽然物质财富迅速累积,但是背后却潜隐着日渐严峻的生态问题。马克思通过深入地探究和独创性地理解,创生了劳动异化理论,并且从深层次指出了生态问题的根源,“异化劳动”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产物,“自然的异化”是“异化劳动”的必然结果。因此,推进“异化劳动”到“生态劳动”的转化是克服生态难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关键点。生态劳动在充分考虑自然的承载能力和自我净化能力的基础上,更加关注生态意识的培育和劳动的生态化,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与和谐共生,以构建生态化美好家园为己任,以达到人与自然良性互动和互为供养为目标,从而促使人类逐步生成生态化的伦理思想意识。推进“异化劳动”到“生态劳动”的转变应当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道德意识,同时转变生产方式,倡导生态化经济增长,在健全生态法律体系,加强法律法规的道德约束力的基础上,进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建设生态化国际社会,因此对于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十三五”环保规划的落实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异化劳动;生态劳动;生态文明

劳动是连接人类与自然物质能量交换的媒介,既具有人文色彩,又具有生态含义。它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使人类产生了思想意识和语言,造就了人类的文化和文明,什么样的劳动就会创生什么样的文明。渔猎劳动创生了渔猎文明,农业生产催生了农业文明,工业劳动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以及价值导向,造就了工业文明。然而,在工业文明时期,当劳动发生了“异化”,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变为支配人类自己的力量,人类以无节制地开采自然资源和能量、肆意排放工业废物的方式来推动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现代化产业结构的高效运转,从而促使工业文明达到了巅峰状态。不可否认,异化劳动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福利,但是也使自然的承受能力和自我净化能力达到了饱和的状态,产生了人类无法承受的环境灾难。所以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如此紧张的情况下,生态劳动这种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的劳动模式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异化”与“劳动异化”之辨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1]207-208。在正常情况下的劳动,是符合自然界发展规律的,是适应自然界的承载能力和自我净化能力的物质能量的交换,是人与自然达到相互供给和相互消化的一种协同共生的状态。人类通过劳动可以进行生产和再生产,创造出属于自己生存所需的基本生存资料,这也是人类作为灵长类动物之存在的特别之处。马克思也曾经说过,“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产品的材料”[2]53。由此可见,自然对于人类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劳动的对象,人类可以通过劳动来实现自身与自然界的物质能量的交换。

“异化”具有脱离、疏离、丧失、改变的相关含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在最开始的时候,是被唯物主义者和契约论者用来表述权力的转让和关系的疏远的,一直到18、19世纪才把它用于分析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黑格尔把存在的一切都归结为“自我意识”,把异化也归结为“自我意识”的异化,使得异化成为说明自然、社会、历史等辩证发展的核心概念。费尔巴哈想要从唯物主义角度来论述异化,提出了宗教异化理论,但是,他只是说明了宗教的本质,表明了不是上帝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上帝,人由自己所创造出异己的力量所约束和压制。赫斯把金钱的统治视为资本主义社会异化最彻底的表现,认为人的本质异化包含着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个是人们在观念世界中创造出了一个“上帝”;第二个是人们在现实世界中创造出了“金钱”。人之所以被金钱统治,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现实中的人处于孤立的、非联合的状态。马克思受到赫斯的启发,遵循实践的引导,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思想中的精华部分,通过分析人的劳动本质,研究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把私有制、贪欲、劳动、资本、地产、交换、竞争、垄断等等都看作是异化的表现形式。

马克思独创性地提出了“劳动异化”的概念,把劳动提升到其理论研究的中心范畴。所谓“异化劳动”是指“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2]52。马克思指称的“异化劳动”具体表现为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工人同自己的劳动相异化、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等四个方面。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劳动已经涉及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既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异化,还包括了人类与自然的异化。随着工业文明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问题暴露出来,异化劳动在人类和自然界之间划出了一条难以修复的“裂痕”。

第一,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产品是由工人生产的,本应是工人的外化表现,工人也本应理所应当地享有整个劳动产品。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并没有享有整个劳动产品,不能支配劳动产品,而是受到劳动产品的制约和支配,与资本家共同去分享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通过劳动生产了产品,用自己的劳动换取工资,再用工资购买自己劳动产生的产品,直接破坏了工人与自己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在这样的经济情况中,工人和劳动产品都是以“物”的形式存在于市场之中,属于市场竞争的一个重要环节。工人越是努力工作,创造出越多的劳动产品,自己就会变得愈加的贫穷。工人本来是从自然中汲取自己的生活所需,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类强行占有自然界,大肆开发自然界来创造更多的产品,工人自己创造越多的劳动产品,自己就越是难以获得生存所需的资料。

第二,工人同自己的劳动相异化。“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2]54从生产结果入手,工人既然与自己的劳动产品发生了异化,那么在整个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也肯定是发生了异化的。在马克思看来,劳动产品的异化是工人劳动活动异化的结果,劳动活动异化是工人自我异化的表现形式。劳动应当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这是人成其为人的一个基本条件。每个人在劳动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才是真正的劳动。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生产劳动并不是出于自主自觉的,也不能证明自己存在价值。工人只能机械地操作、按部就班的工作,完全不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人也就不能成其为人,变得与动物没有什么差别。

第三,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生产的对象,也就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类生活。”[2]58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人类能够自觉自主的劳动。“一个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3]异化劳动使得劳动产品发生异化,使得生产劳动过程也发生异化,人类的劳动生产活动不再是自由自觉地进行的,而是为了支撑自己的基本生活,人类也就失去了自己的“类本质”。工人生产的劳动产品不属于自己,属于买他劳动的人,工人的生产劳动活动对于自己来说,就只是谋生的方式,是维持自己基本生存的手段。这样造成的直接结果还包括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疏离,人类处于异化劳动的视角,对自然界进行征服、占有和掠夺,造成了自然的种种生态问题,也使自己陷入了生存困境。

第四,人同人相异化。“异化劳动不仅生产出物的异化关系,也生产出‘关系’的异化,即产品的劳动者和所有者之间的对立关系,资本家作为不生产的人拥有产品的支配权和统治权。”[4]当工人的劳动产品和自己的劳动过程发生异化,人同自身的“类本质”发生了异化,人同人之间的关系也便发生了异化。工人的劳动产品不属于自己,而是与资本家共同分享,工人的劳动活动不是出于“类本质”,而是为了维持自己的基本生存,整个劳动活动过程都是由资本家管理和支配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盘剥和奴役。“人同人相异化”的人不是同一个人,第一个既包括工人也包括资本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是受到资本家的剥削和压榨的,是被迫进行劳动的,工人要同资本家一起共同享受工人自己创造出来的劳动产品,他们除了获得维持自己生存的基本资料,其他都被资本家所剥夺。资本家不劳动,但是却占有和享受工人创造的劳动产品,也是异化的人。第二个是指“类本质”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每个人都不是出于自己自觉自愿来进行劳动的,所有的人都是异化状态的人。

二、从“异化劳动”到“生态劳动”的变迁

异化劳动对于工业文明的发展无疑是一个强有力的推动力,它改变了人类原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使人类被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所支配和控制。异化劳动指引人类做自然的主人,征服并统治自然,单方面地向自然索取,不顾自然的“感受”,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欲望,这是反自然的。异化劳动引领的工业文明时代造成了自然与人的“异化”,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对立状态,割裂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对于自然来说,异化劳动是一种不合理、不应当的存在。生态劳动致力于改善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唤起人类的生态意识,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良性循环供给体系。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推进从“异化劳动”向“生态劳动”的转变。

(一)从“劳动的异化”到“自然的异化”

在现代化工业时代,劳动的异化是适合时代发展的劳动方式。这种劳动方式是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能源、大量排放工业污染为基础的,是加速人同自然相异化的催化剂。劳动的异化表现为人类资本贪欲的增长、劳动方式以及科学技术手段的异化等各个方面的问题。这些异化形式都会给自然增加无形的负担,阻断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第一,资本贪欲的增长引起了自然的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不再是满足自己的基本生存需要,而是满足更多资产阶级的需要,满足越来越多感官的需要。物质欲望的爆发使得人类把追求物质利益和物质享受当作自己的劳动动机,成为自己最想要达到的目标。人类对物质的欲望不断膨胀,谁拥有的物质财富多,谁能享受更多财富的满足则变成了衡量人类是否有价值、有尊严的标准。人们在物质利益的催促下、在消费给人类带来快感的促使下,人类模糊了自己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人类把这种对物质的追求当成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并觉得这是合理合法的存在。为此人类不择手段,不断地向自然索取资源和能量,一步一步地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与此同时,资本家们为了实现资本的积累和增值,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经济利润,不断地向社会投入资本、促进消费,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改善了劳动者的生活,但是这种改变在本质上还是异化的。在这样的经济规律下,无论是劳动者还是资本家都把物质利益作为自己的终极追求,为了这样的目标,发掘超额的自然能源,索取更多的自然财富,创造出越来越多的自然不能消化的废弃物,给自然造成无法修复的损害。

第二,劳动方式的异化引起了自然的异化。“北美合众国,越是以大工业作为自己发展的起点,这个破坏过程就会越迅速。”[5]“这个破坏过程”就是对自然的破坏,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关系的扭曲。在发达的工业文明时代,人类的生产方式和价值观都发生了改变,超额的物质生产,超额的污染排放以及超额的价值理念成为人类竞相追逐的“幸福”。生产跟消费之间是互相影响的,生产由消费主导,消费由生产创造。人类需求的增加,生产也随之扩大,产生的废弃物就越多,对环境的影响就越大。资本主义的生产原本就需要大量的煤炭、石油、化石燃料、各类矿产以及各种自然资源,随着消费需求的增加,资本投入加大,工厂规模扩大,所消耗的资源和能源以不可预计的速度直线攀升,因此产生的污染废弃物也数不胜数。资本主义的这种生产模式不仅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濒临枯竭、环境异常糟糕,还使得气候反复无常、自然灾害不断增加。工业生产所需要的资源在得到不完全利用之后,所产生的废弃物又重新回归到自然,自然对自身的净化能力是有限度的,一小部分废弃物经过时间的推移可能会被自然对自身的净化能力所吸收,但是大部分不能被自然消化掉的废弃物就会附着在地表层或者渗入地下水抑或者挥发到空气中,对土壤、水源以及空气造成污染。

第三,科学技术的异化引起了自然的异化。人类在自由自觉的劳动中产生了文化和文明,人类经历了狩猎与采集文明、游牧文明和农业文明。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人作为万物之灵产生了主人的征服意识,人类创造了各种科学技术用以改善自己的生活,以实现自己的劳动解放以及人性自由的发展,工业文明时代也应运而生。虽然人类是为了方便自己的生活才创造了科技,但是也正是因为科技的进步,使得人类没有了自由自觉劳动的意识,开始了机械化的生产,用一台台冰冷的机器代替人工进行机械的劳动,人类的生命活动也就只剩下机械地的操纵机器,重复一项工作,劳动的本质也就发生了异化,劳动产品和劳动也就都不再是人类正常的外化表现,劳动的目的和价值也会跟着发生了异化。

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人类利用自己的智慧和潜能发明各种科学技术并且借此来开发和利用自然界,而且,“科学技术确实起到了影响和改变人与自然关系的作用”[6]。但是人类对于生态自然的认识不充分,使得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再仅仅是为了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而是朝着征服自然的方向发展。在人类心中产生了科学技术可以改变一切的这种意识,人类开始利用自己掌握的科学技术大规模地去征服整个自然界,大刀阔斧地去挑战自然界,使自然界成为自己物质资源的提供者。在此基础上,人类过于依赖科学技术,受科学技术的支配,疏离了自然界,造成了人类与自然界相互对立、势均力敌的情况。这样的科学技术已经不再是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生活条件的科学技术了,变成了控制人类的东西,让人类依附于它、受限制于它,造成了不可泯灭的生态问题。

第四,政府监管的异化引起了自然的异化。现代工业文明主导的时代,使异化劳动成为理所应当并且合情合理的存在。人类乐在其中,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环境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受到价值观念的影响,国家和地区的管理工作也偏向工业文明的发展方向。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采取引进外资、招商引资、鼓励工业发展的方式来促进国内的经济增长,这样的结果就是发达国家将污染企业转移、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发掘超额的资源,在给当地经济带来全新动力的同时,也给当地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法律具有滞后性,不能预知到未来的发展情况,关于环境问题的立法更是如此。世界各国对于环境的立法都还不完善,缺少严格的约束力,只徘徊在具体事件的解决之中,对公民享有的环境权也是处于被忽视状态。

(二)从“异化劳动”到“生态劳动”

在工业文明主导下的工业化生产模式产生了异化劳动这一劳动形式,在工业文明时代,全球的工业都是依靠自然资源和能源来维持生产的,开采石油、煤炭等化学能源,砍伐树木等自然能源,废弃物直接排放进江河湖泊。资本家们为了一己私欲诋毁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更是不惜以人类的性命为代价。他们肆意地掠夺资源、剥削工人,甚至不惜发动战争来获得自己想要的资源和能源。不论是生产所需,还是利益所致,这样反生态的生产模式都是工业文明的产物,也是不断地推进着工业文明发展进程的动力。但是,当环境的承载能力达到饱和的时候,就出现了众多的环境问题,例如:资源短缺、环境破坏、生活所需得不到满足、空气质量下降、水源污染、废弃物堆积、土地废弃等等。这些环境问题说到底还是人类自己导致的,劳动本来是人类与自然界物质能量交换的媒介,是以人类的消耗和自然界的自我修复为前提的。但是在工业文明时代,劳动是发生了异化的,是单方面地向自然索取,是以统治者的姿态对自然发号施令,而不是在平等的位置上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在很大程度上这是反生态的。异化劳动所代表的是工业文明时代,而生态劳动所引导的则是生态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的异化劳动不管是从生产目的、生产过程方面还是从生产结果方面看,都对环境产生巨大的威胁以及不可修复的损害。在工业文明达到饱和的状态下,人类不论是愿意还是不愿意都已经开始出现“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1] 56。这里所说的有用劳动从本质上看就是一种生态劳动。生态劳动是适应环境发展变化,以环境的承载力为准则的劳动模式。生态劳动致力于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协同健康发展的生态系统,要求具有生态的思想意识,做出生态的行为,形成生态文明所期望实现协同一体的生态结构。比起异化劳动,生态劳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生态劳动更注重考虑自然的承载能力和自我净化能力。生态劳动以改善生态、保护生态为出发点,以缓解异化劳动所留下来的创伤,实现人与自然物质能量平衡交换的目标,形成一个人类与自然界互为供给的循环体系。生态劳动会缓解自然因异化劳动造成的创伤。生态劳动的生产劳动模式是合理的消耗、合理的使用以及合理的排放,是使人类的消耗与自然的修复相结合、人类的使用与自然的生长相一致、人类的排放与自然的消化相适应的劳动方式。

第二,生态劳动更加关注生态意识的培育和劳动的生态化。生态劳动能够从思想源头开始改变人类的生态观念,改变人类劳动的目的和方式,使劳动结果符合自然的承载净化规律。生态劳动是适应当代社会大环境的劳动模式,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也有利于造福子孙后代。从思想的高度来支配人类的劳动,使人类每踏出一步都会在思想领域内进行自我挣扎和自我反省,从而做出正确的符合生态循环的价值判断。

第三,生态劳动的落脚点是人类和自然的协同进化与和谐共生的状态。生态劳动要求人类在自我发展的基础上,护育自然是一个具有“双标尺度”的劳动模式。人类在向自然索取资源能力的同时,应该也为自然的持续稳定发展做些努力。人类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应该既考虑经济利益,又考虑生态利益,以人类消费需求为生产前提的同时,要注意到自己的生产排泄物是不是能够顺利地被自然所吸收和净化,维持自然和人类在生物网中的关系,构成一个劳动生产所需的能源消耗、废物排放、自然的承载能力、自我净化能力良性循环发展的体系。在生产目的、规模、水平、进度方面都要以生态的方式来进行调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扬弃“异化”,走向生态和谐

劳动是人类独有的,能够创造出人类的文化和文明,不同时期的不同劳动类型会产出不同的文明,异化劳动产生了工业文明,而生态文明则创生了生态劳动方式。生态劳动对于生态文明的意义涵盖了思想、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生态劳动会创造出越来越多的生态产品,会引导人类进行生态消费,会促进制度和法律的完善和改进,会使人类形成新的生态精神和环境正义感。消除异化劳动,实现生态劳动的具体的措施如下: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与道德意识

在人类的劳动实践过程中,树立生态文明与道德意识,贯彻生态劳动的实践观,根治人类的中心主义的这种价值观在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影响。让人类意识到人类不是万能的主宰者,只是整个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其他动植物一样都是地球的一分子,破坏自然生态平衡、肆意挥霍资源、滥用化学试剂的行为不仅会给环境造成创伤,使一些动植物灭亡,而且最重要的还有站在食物链顶端的人类自己也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受到自己破坏生态系统的行为所产生的危害。与此同时还要使正确的绿色的消费观和发展观深入人心,让人类重新燃起保护环境的意识,从内心深处到外在行为都能够自觉自愿地去守护自己的美好家园。

(二)转变生产方式,倡导生态化经济增长

在工业文明主导下,第二产业的发展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第一产业服务于第二产业,为第二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这样的组合模式使得第一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约束。第二产业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社会便利的同时,也为人类自己埋下了雷区,一旦环境承载能力达到饱和状态,这片雷区就会瞬间爆炸,后果是不敢想象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是要降低生产力,而是要以更加生态、更加环保的方式来提高生产力。转变以第二产业发展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协同创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以一个全新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拉动经济的增长。在索取资源和能源的同时,注重生态的自我承载能力、自我净化能力,使生产废弃物更多地得到良好的归宿。一是降低污染排放;二是开拓生态旅游行业,发展新媒体产业、文化产业,把自己国家的文化注入产业中,以生态环保的方式来谋求文化利润;三是使生态劳动的观念深入人心;四是尽可能减少工人的生产劳动时间、增加劳动者的社会福利,让劳动者在工作的同时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保持内心的愉悦。

(三)健全生态法律体系,加强法律法规的道德约束力

现阶段解决生态问题,就不得不考虑法律法规对生态环境治理的约束。法律具有强制力,在这样的强制力作用下,人类的劳动活动、劳动方式、劳动结果都会受到法律法规的约束、限制以及管理、监督。一是要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整合零散于各个法律规章中的法律条文,在环境保护法中使相关规定更加系统化、详化。例如,明确公民对环境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在公司注册的时候协议排污情况;资源使用付费制度;“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环境保护追责制度;污染后的惩罚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二是要加强执法监督能力,明确职务的分管范围,细究责任的划分,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执法部门不得拒绝受理环境类的案件,实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三是要发动广大人民群众,鼓励群众积极提供意见和建议,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让人民群众发挥主人翁的作用,积极建言献策,遇到不遵守规定的污染情况及时反映和检举,进而相关部门就能够对不法行为及时地做出纠正。借助于法律的强制性,进一步提高人类的生态伦理责任意识,使人类能够自觉自主地进行生态劳动,摒弃异化劳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建设生态化国际社会

目前,国际社会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并不少,生态文明也逐渐地渗入到世界发展的方方面面。世界各国都应该积极响应“绿色经济”“绿色消费”“绿色技术”“绿色产业”的号召,根据具体国情积极地制定关乎生态文明的战略决策和相关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来,并积极推进生态文明的发展进程。生态文明涉及众多方面,包括交通、水利、农林、国土、财政等多个部门和机构,各国政府应该积极协作,建立全球性的生态文明建设“合作共赢”的机制,加强政府间的对话和交流,分享各自在建设生态文明方面的实效经验。以国际视野拓宽生态文明的国际和国内合作共建渠道,提高国家之间的文化认同,进而为生态文明的发展提供一个强有力的发展平台。

四、结论

综上所述,马克思深入分析和探究了资本主义社会下工业文明时代所产生的“异化劳动”导致的人与自然的分离甚至敌对等不合理的后果,进而阐释了人之成为人的“类本质”特性,为“生态劳动”的创生奠定了理论的基础。推进“异化劳动”到“生态劳动”的转变,需要从思想意识层面使人们认同并形成生态化的伦理思想意识,需要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生生态化的产业结构,以解决工业文明时代造成的生态危机,还需要完善的法律规章制度,为实现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同时也需要加强国际社会上有关生态文明的交流和合作,让世界看到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决心和能力,进而建立国际生态文明合作关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96.

[4]李春生.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的方法论特征简论[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2).

[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79-580.

[6]吴海金.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科学社会主义,2008,(3).

〔责任编辑:崔家善〕

[收稿日期]2016-05-1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发展中国家的生态文明理论研究”(12CZX066)

[作者简介]高仁龄(1993-),女,吉林通化人,硕士研究生,从事生态伦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6)06-0021-06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异化劳动生态文明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现实思考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幸福异化:一种研究幸福问题的新视角
承办大型体育赛事的生态环境异化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