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红艳
晚霞映碧波 渔人载歌归
——民族声乐曲《渔舟唱晚》的审美分析
文|罗红艳
声乐曲《渔舟唱晚》是一首根据民族传统器乐曲而改编创作的民族声乐作品。本文将运用音乐美学的基本方法,并借鉴音乐分析的主要手段从音乐创作、音乐表现以及音乐审美鉴赏等三个方面对《渔舟唱晚》这首歌曲进行审美分析。先从《渔舟唱晚》词曲的韵味与传神来分析此曲的音乐创作美;再从歌曲演唱声腔美,表演神态美,风格表现美等三个方面来分析歌曲的音乐表现美;最后从歌曲的审美品位,审美意境,文化内涵等三个方面对歌曲的进行审美鉴赏。
《渔舟唱晚》 民族声乐曲 音乐审美
中国的民族声乐一直以来都是源远流长,具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以其丰富的曲目,绚丽的风格,复杂的技巧,细腻的表现而独树一帜,屹立在世界艺术的大舞台。其中王志信与刘麟所作的新创民歌使我国的传统民族声乐与现代化相统一,他们充分借鉴我国传统戏曲,曲艺,民歌等表现手法,又大胆的运用了现代的作曲技巧,
使其民歌形式多样,结构复杂,旋律动听,不仅适应了现在社会的需要,满足了人们的审美情趣与欣赏水平,并为演唱者的演唱技巧和个性风格的充分发挥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有力的推动了民族声乐演唱事业的发展。其中根据民族传统器乐曲而改编创作的著名民族声乐作品《渔舟唱晚》是近年来他们创作的一首优秀的民族艺术歌曲。这首优秀的音乐作品歌词凝练集中,准确鲜明,韵律飞扬,层次分明,体现出独特的音乐美。
《渔舟唱晚》这首歌曲是由传统古筝曲《渔舟唱晚》的曲艺素材作为主题而创作完成的。是一首韵味有致,旋律悠扬动人,歌词明白晓畅的作品。就其形式结构而言,其音乐创作凝聚着词与曲相得益彰、深刻隽永之美。
(一)音乐形式美——曲的韵味
1、曲调旋律美
《渔舟唱晚》是一首女声独唱曲,曲调悠扬富于变化,调式由G宫调转G羽调,乐曲的引子部分由古筝演奏,其旋律也大多与古筝曲《渔舟唱晚》相同,蕴含着了古典美,仿佛远处传来阵阵渔歌声,给予歌曲一个很安静的背景。
在歌曲三个不同的乐段里也展现了不同的旋律线条。第一部分旋律线条较为平缓,起伏不大,音域的跨度在两度与三度之间,平缓的音乐给我们带来宁静祥和之感。第二部分的旋律线条变得急促起来,音域的跨度也由三度变为四度、六度,在此起彼伏的旋律线条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乐曲所带了的激烈。第三段的旋律线条再度回归到平缓,且与第一部分相呼应,基本保留了第一部分的旋律形态,只是在结尾部分做了修改。这种中间对比、首尾相呼应的曲式框架,体现了曲式中对比与统一的原理,也使得《渔舟唱晚》这首歌曲的主题被相互映衬得更加鲜明,乐曲的完整性更加明显。
由于《渔舟唱晚》的旋律是由筝曲改编而来,所以它保留了原筝曲的风格定位,其的旋律优美动听,亲切感人,舒缓流畅中不乏起伏跌宕的韵律美,旋律有慢有急对比鲜明,在歌曲的高潮部分时曲调叠章反复体现出劳动时的节奏与此起彼和的情景,它与歌词融为一体,为演唱时把握歌曲的情感起到了定位的作用,使作品显得摇曳多姿。
2、曲体结构美
流淌的旋律往往承载着流动的线条,歌曲《渔舟唱晚》是的一首带再现的三部曲式,其曲式结构为A+B+A,由三个相对完整的乐段构成,其首尾两段运用的是同一主题材料,即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再现;而中间一段则与首尾两段有着强烈的对比。A段:为呈示部,由单一性的乐段构成,以G宫调式色彩为主,温和恬静,似远方传来的悠扬渔歌。四个乐段构成了起、承、转、合的结构,与其并列的乐段相辅相成。以第一句为动机展开而来。在结尾处作了变化修改并以收拢性的旋律结束在了主调G宫调上。B段:对比中部,是全曲的高潮部分,他以新的主题为基础,与两端的主题形象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性,但在素材上与呈示部、再现部有着统一性。歌曲在间奏部分就转入了G羽调,进入B段歌曲在情绪上出现了很大的变化,由慢变快又渐渐恢复平静。B段的结构主要是b+c+d三个部分,一开始音区比较偏高,而后又跌宕起伏,在B段出现了全曲的最高音。B段最后结束在了G羽调上,与A段的G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C段:再现部,属于简单再现,是在呈示部的基础上稍加了一点变化,让歌曲具有终止感,与A段相同,回到了G宫调上。
“A+B+A”这样一种回归式曲式反映了音乐美学中“呈示——对比——再现”的基本原则,就《渔舟唱晚》而说,这种曲式结构,是灵活而又完整的,呈示段的平缓,对比段的多变,再现部分的回归,让歌曲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之后又得以有完满的回归感和平衡感。
3、节奏织体美
节奏的力度,密度,速度是声乐节奏美的基本构成因素。《渔舟唱晚》的节奏紧紧与歌词联系了起来,词的第一段内容表达要求舒缓,辽阔的,因此在节奏的组织上扩张了字的长度,放慢了字的速度,使得节奏舒缓而有序,从而加强了感情的抒发更深化了曲的意境。与此相对比的,在歌曲的高潮部分,为了表现风雨突来时的生动活泼画面,作者加强了节奏的密度,也丰富了语气的表现,特别是在描写雨打湖面“刷拉拉雨丝儿洒满江天,淅沥沥搅乱了一江春水,扑楞楞百鸟儿回巢,忽喇喇帆影儿低垂,密匝匝风摆杨柳,轰隆隆几声惊雷”时,节奏密集形成了一组生动活泼的快板,还与前面的舒缓节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调节了节奏的形式变化,使内容美与形式美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除了节奏之外这首乐曲的伴奏织体也非常具有特色。前奏部分,作者用附点音及装饰音来模仿古筝(见谱例1第一小节),使乐曲一开始就有古香古韵的氛围,最后以琶音进行构筑出的和声色彩图(见谱例1第二小节),将波光粼粼的画面展现在听众面前,为乐曲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乐曲的第一段旋律非常优美,其伴奏织体的运用则是少而精,以低音区分解的五度音程节奏形态,主要凸显旋律声部,作曲家在这里用流畅的分解和弦音型及疏松的和声节奏生动的勾画出水乡渔民悠然自得,轻松和谐的生活情景。(见谱例2)
从间奏部分开始到第二段,作者用八度音程的叠加与短促的八分音符增加音乐的动力与紧张度,是对小鸭儿戏水等的模仿,把雨打湖面的场景体现得淋漓尽致。(见谱例3)
(二)词作内容美——词的传神
1、词作的诗性美
余笃刚先生曾说““中国是诗的国度,自然也是歌的国度,因为诗与歌原是一个血统。” 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首好的歌词就会是一首动人的诗歌。《渔舟唱晚》的歌词语言简练优美立意深刻含蓄洋溢着浓浓的诗性美。
歌词的第一段基本上是上下对答的“对仗式”结构,四个小节一句话给人结构规整的感觉。第二段歌词着力于刻画暴雨突来的情景,更运用了模仿的手法对小鸟回巢,帆影低垂,风摆杨柳,小鸭儿嬉戏等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第三段歌词回归到了第一段的句式,首尾相呼应,使整首作品呈现出“总—分—总”的特点。在每句歌词的结尾部分作者还运用了韵脚,“飞”、“归”、“微”、“肥”、“坠、”“晖,”“水”、“垂”、“追”、这都是含有韵母ei,ui(uei)的字,属于灰推辙归韵时声音短而轻,韵腹“e”弱化而尾音“i”相对突出。这让人感觉整首词作对比工整,语言对称,读起来更是朗朗上口。
2、词作情境美
情境美是诗人的激情与生动的现实生活情景的诗化体现,是“情诗”与“物镜”的交融。《渔舟唱晚》的歌词第一段刻画出了一幅晚霞映照在湖面上波光粼粼,渔家人轻摇橹儿满载肥鱼归的情景。这幅优美的湖光山色,抒发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和对景色的赞美。而第二段则生动的描绘出风雨突来,雨打湖面,风吹杨柳,小鸭戏水的热闹场面。让我们仿佛听到荡桨声、摇橹声和浪花飞溅声小鸭儿戏水声此起彼伏。紧接着第三段是雨过天晴,词作者笔锋一转,表现出湖面恢复风平浪静,一派祥和的气氛。我们不难体会到歌词所创造出来的意境,有景,有情,有声,有形,既具体又形象生动,将一幅栩栩如生的渔舟晚归的情景展现在人们眼前。
谱例1:
谱例2:
谱例3:
歌曲是文学与音乐相结合的综合音乐体裁,歌曲中有诗——歌词,有乐——旋律。所以一首优秀的艺术歌曲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渔舟唱晚》就是这样一首有着创作美,表现美的审美价值的作品。
(一)清新高雅的审美品位
一部艺术作品的审美情趣如何是直接关乎到其受众面的接受,也更是作为判断艺术水准的重要标准。清新、悠远、淡雅、中和是华夏自古文人雅士不懈的审美精神追求。《渔舟唱晚》就是这样一首风格清新高雅的民族艺术歌曲。以优美典雅的曲调、舒缓的节奏,描绘出一幅夕阳映照万顷碧波的画面。接着音乐突然变化活泼而富有情趣。当它再次变化反复时,环绕一段优美的旋律进入尾声,表现了心情喜悦的渔民悠然自得,片片白帆随波逐流,渔舟满载而归的情景。这首歌的旋律不但风格性很强,且十分优美动听,确有“唱晚”之趣。而这首改编自筝曲的歌曲曾还被改编为高胡、古筝二重奏及小提琴独奏曲。
(二)虚实相间的审美意境
《渔舟唱晚》看似是描写景物可其实描写的是作者透过景所要表达的感情。在这首音乐作品之中,“虚”的是情,“实”的是景,作者体现出了情景交融,虚实相间的审美意境。
整部作品主要刻画了三幅景象:第一幅是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渔家人披着晚霞轻摇着船橹满载肥鱼而归的情景;第二幅是风雨袭来,鸭儿戏水,打乱了湖面平静的生动场面;第三幅是雨停后,湖面恢复平静,雨过天晴的祥和气氛。三幅画面景象虽然表现的画面都不同,但是却表达着同样的情感,是作者对劳动人民自由生活的向往,他们无拘无束,悠然自得;也是作者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他们对生活有着无限的热爱,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的生活;还包含着作者对祖国山水的喜爱之情,“春江水”,“白鹭飞”,悠悠的江风吹打着船儿,连“明月捧出的碧玉杯”都能“醉了春江水”,更是醉了作者的心。
作品的一虚一实,虚实相间里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与关怀,使我们了解到劳动的艰辛,劳动是汗水,是欢笑;是苦涩,是甜蜜;是给予,更是幸福。有一分劳动,就有一份收获。
(三)丰厚浓郁的文化内涵
声乐作品《渔舟唱晚》取材于同名的器乐曲。此曲原是一首古曲,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古诗,绘画,书法联系得非常紧密。它的曲名取自唐代诗人王勃(649—676)在《滕王阁序》里:“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中的“渔舟唱晚”四个字,诗句形象地表现了古代的江南水乡在夕阳西下的晚景中,渔舟纷纷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画面。
关于这首乐曲的来历,在《中国传统名曲欣赏》中有介绍到: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古琴演奏家娄树华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根据山东古曲《归去来》的素材改编而成。②另一种说法,是山东古琴家金灼南根据流传于山东聊城地区的民间传统筝曲《双板》及其演变的两首乐曲《三环套日》和《流水激石》改编而成,20世纪30年代,金灼南将此曲传给娄树华,娄树华再进一步改编,而如今这首歌曲也被改编成了声乐艺术歌曲,它不仅继承了前人的风格延续了民族的韵味也具有自己的特色,在原作的基础上加以改编,配以歌词,使得歌曲形象而生动,更为大家所喜爱。
音乐是在文化的土壤之中诞生与成长起来的,任何一个音乐作品都会与当时的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渔舟唱晚》就体现出了我国民族民间文化,它经久不衰的魅力不仅来自优美流畅的旋律,古朴幽静的意境,也来自于音乐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渔舟唱晚》这首歌曲歌词明白晓畅,韵味有致,旋律优美动人,扣人心弦,曲调优雅,曲式结构灵活而又完整,其曲风独具个性,既有古曲的韵味又有创作的时代性。歌词不仅具有诗性美,而且还体现出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听起来谐和悦耳,唱起来朗朗上口,充分体现了词与曲的高度融合,可见此曲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作品。它立意深刻,高雅超逸,把乐观的时代新意与传统的风格相结合,表达明确,注重细节。它的创新之处在于,歌曲立于传统音乐的基础之上,加以现代的写作手法来创作,更好的去发掘传统音乐并把它继承和发扬光大。使得昂扬上进的时代精神与传统文化交融贯通。它也是一首将音乐与文化相结合的经典之作,格调高雅,而又韵味十足。它继承了我国传统音乐的曲体结构美,旋律线条美,节奏织体美,词作诗性美,词作意境美。它有着令人信服的感染力,能引起人民群众的情感共鸣。
[1]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10月.
[2]余笃刚:《声乐语言艺术》,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6月.
[3]应尚能:《以字行腔》,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12月.
[4]皮晓彩:《论民族声乐作品〈渔舟唱晚〉的艺术特色及演唱技巧》,《中国音乐》2005年第3期.
[5]魏丽莉:《刘麟王志信新创民歌的综合美感》,《人民音乐》2009第3期
[6]唐海燕:《论王志信声乐作品对传统声乐艺术的传承》,《大舞台》200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