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左娟
何士德与他的《新四军军歌》
文|左娟
专栏:广东百年音乐名人(主持人:何平)
编者按:在中国音乐史经典教科书和资料中,中国音乐发展中重要的音乐家,可圈可点的广东音乐家就有20多位,他们为中国音乐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后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他们铭记史册,为他们的贡献广为人知做出自己的努力。为此,本刊将在“音乐人物”栏目专门辟出“广东百年音乐名人”专栏,有计划有步骤地介绍这些音乐家,我们将以他们为骄傲,以他们为榜样,在新时期的工作中做出新贡献。
何士德,广东阳江人。中国当代作曲家、指挥家、新中国电影音乐奠基人之一。
2016年9月11日,我通过阳江市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汪柳妮主任,找到阳江市中医医院的冯小燕副院长,她的先生何亮是何士德先生的侄子,经何亮先生的介绍认识了何承喜先生,他一路带着我参观了何士德故居。
何士德,1910年11月15日出生在广东省阳江市江城区南恩路近元里一巷16号。曾经的何家大院,现在还有何士德故居完好的保留着,其他多户已经被改建和租赁。2012年12月8日,何士德故居被阳江市江城区人民政府命为阳江市江城区不可移动文物。
何士德原名何炳文,在六位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大,有弟弟何炳壮、何炳康、何炳辉,妹妹何炳蓉、何炳群。育有一子一女。
何士德的父亲何兰史是一名小学教师,基督教徒,传教士、牧师,他一生下来,就在教会接受了洗礼,和弟弟妹妹一起,从小耳濡目染的受到宗教音乐的熏陶。后在教会办的证光小学读书,学会了读五线谱、拉小提琴、弹奏风琴,它既有学习音乐的良好环境,又有一定的天赋,所以音乐各科的成绩优异,打好了坚实的音乐基础。后被选送到广州的教会学校培英中学读书。20世纪20年代,正是何士德的中学时期,是中国动乱的年代。从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主义运动,到孙中山先生的逝世,再到“四一二事变”,何士德对宗教的观念彻底改变。1929年高中毕业读了两个月的协和神学院大专,摆脱父亲的安排,他从神学院退学,1931年他只身一人奔赴上海,并考取了上海新华艺术专科音乐系,开始系统的学习乐理、和声、作曲、声乐、钢琴、提琴及昆曲。同时还参加了上海国立音专周淑安教授指挥的合唱队,并免费教他声乐和指挥。曾加入意大利指挥家梅帕器指挥的上海万国合唱团,在此期间熟悉了大量的古典音乐作品,合唱学和指挥法上学到了不少知识。这三年的专业学习,使他的音乐道路越走越顺利。他为自己改名字正式在此时,他因读了德国诗人歌德的《浮士德》,深受感动,取书中人物之名为自己改名,表示决心战胜腐败的旧势力,永远前进、永不落后之意。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何士德走到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前线。他奋起反抗、救护伤员、宣传组织群众工作、教唱抗日歌曲等。这时他发现,一首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爱国歌曲,不仅能推进抗日呼声,能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还能团结人民群众,因此他想组建一支合唱团。于是他以基督教会的名义,借助宗教的实力,组建了洪钟乐社,自己担任义务指挥,排练抗日救亡歌曲。他利用教会的关系和资助等有利条件,带合唱团外出旅行演出,曾到达南京、广州、香港等地区。何士德在由工人、学生、市民等组成的合唱团中教唱黄自、冼星海、贺绿汀等人创作的歌曲,并亲自抄录、刻写和油印救亡歌曲,带到各个单位去教唱。在他的努力下,救亡歌曲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也培养了歌咏运动的骨干。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正式开始了八年抗战,上海国民救亡歌咏会成立,何士德任副主任兼总指挥。他依旧忙碌在创作、组织、排练大型的歌咏活动,走到街头演出、宣传,还帮助难民收容和疏导等。此时,何士德已经是我国音乐史上著名的作曲家了。12月他率领上海歌咏界到达南昌。他站在卡车上高举双手指挥歌唱的壮举,正是在南昌。他找到了新四军南昌办事处,在办事处的指导下进行工作。一次又一次的掀起了群众歌咏运动的高潮。1938年7月14日,何士德在南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何士德在南昌的这段时期,南昌的抗日救亡活动空前活跃,但后来有了转变,共产党的影响迅速扩大,国民党开始限制青年战时服务团,1939年2月,何士德换上便衣,坐上长途汽车,调去云岭新四军军部报道。至此,何士德的生命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来到云岭新四军军部的第二天,正赶上军部隆重举行的欢迎周恩来副主席的晚会,同时也宣布欢迎人民音乐家何士德到新四军军部工作。何士德激昂的演唱了《歌八百壮士》,他被将士们称作“我们自己的音乐家”。当晚陈毅对周恩来副主席说,新四军应当有支我们自己的军歌,于是,周副主席提议,陈毅来作词。陈毅同志写下诗《十年》,并交由军部,请大家集体讨论修改。经过叶挺、项英、周子昆、黄诚等同志共同讨论修改。5月,为这首诗谱曲的任务交到了何士德手上。1939年7月1日正是中国共产党的生日,新四军军部首长们正听着文化队和战地服务团试唱了《新四军军歌》,歌声还未落,响起了警报声。日寇的轰炸机,轰炸了云岭、中村和罗里村,在这时人们奔走相告,《新四军军歌》诞生了。
由于该曲为先有词后有曲,故何士德在旋律创作上是经过多次修改,反复斟酌,使《新四军军歌》既不失“雅”亦不落“俗”。整体结构选择了连续展开的多段体,旋幅达到了十三度,虽然我并未取得作者的原始二声部稿件,但在单线条的《新四军军歌》亦也发现它有明显的高声部、低声部分节演唱特点,可见该曲为非一般性群众歌咏体裁,与当时一些使用二段式的抗战歌曲形成了强烈反差,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从演唱部分不计反复的话全曲共为36小节(参照乐谱,第二段词略),整体呈进行曲风格,可划分为四个段落,每段均以变化重复手法完成;前两段均为8小节的方整性结构,庄重平稳,后两段为非方整结构,激昂有力。
第一段8小节,并行二句式乐段。以主和弦分解“CGE”三音进入,随后级进上行至六级音后级进下行结束,为级进为主的大山型旋律,性格坚定激昂,不平稳结束至E上,第二句重复前句,平稳结束在主音C上。
第二段8小节,综合二句式乐段(2+2+4)。在下属和声上展开,音调依然以级进为主,节奏以顺分为主,相对舒缓,歌唱性抒情性较强。值得提的是在前两个乐节为了表现“千百次抗争,风雪饥寒”,作者刻意使用A-G-F-E组成各小节骨干音,音阶下行,略带哀叹气质;而第二乐句则使用贯串手法,第15小节重复第14小节,削弱了乐节之间的句逗,使其一气呵成。
第三段共9小节,分为(4小节+5小节)两部分,以全曲最低音“G”进入,音调整体呈上行,结束在本段最高高音“C”,节奏以顺分与等分结合。该段主要使用第一段第三小节三连音下行的动机材料进行展开,节奏激昂热烈,两小节后上二度摸进重复,第22小节在保持顺分与等分节奏的同时进行了一小节扩充。
第四段11小节,内部为对比二句式(4小节+7小节),以主音八度大跳开始,在第34小节到达全曲的高潮,第36小节完满结束。在节奏上保持顺分与等分的结合,延续了第三段气质,而第二句为总结句“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作者将其重复两次,使用上行变化摸进手法,逐渐走向高潮,句逗之间停顿短暂,以突出“我们是铁的新四军”的刚强,同时达到极其肯定的效果。
《新四军军歌》作为表现人民军队最成功的作品之一,载入了中国革命音乐史册。这首作品响彻了大江南北敌后战场的上空。新四军高唱这首战歌,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1]向延生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辑,《中国近现代音乐家传》,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4月.
[2]谭启浩、陈向兰、陈开臻,《生命如歌——何士德歌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