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再兴黄恒毅刘小珊庄冠雄何水林
(1福建省恵安县农业科学研究所,福建惠安362100;2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003)
闽南沿海地区大棚辣椒长季栽培技术
王再兴1黄恒毅1刘小珊1庄冠雄1何水林2*
(1福建省恵安县农业科学研究所,福建惠安362100;2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003)
闽南沿海地区根据当地气候特征,建设适宜大棚,选用合适的辣椒品种,配以精细管理,实现辣椒长季栽培,已成为福建省南菜北运辣椒生产的新基地。
闽南沿海地区秋冬光照充足、气候温暖,1996~2016年的20 a(年)间仅出现3次霜冻天气,霜期1 d(天),造成危害的时段在夜间23:00至凌晨3:00,霜冻危害频次低、时间短,对于开展大棚辣椒长季栽培来说,自然灾害风险小,高产高效有保障。因此,闽南沿海漳州市的诏安、云霄、漳浦,厦门市的同安、翔安,泉州市的晋江、南安、惠安、泉港等县(市、区)以辣椒为主的大棚蔬菜栽培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南菜北运”辣椒生产的新基地,大棚辣椒年种植面积约1.2万hm2(18万亩),主要种植种类有羊角椒、甜椒、牛角椒、线椒,每667 m2产值2.4万~4.3万元。近年来,笔者围绕设施辣椒高产、优质、无公害栽培技术开展研究,建立了大棚辣椒长季节栽培技术规程,在生产上示范推广,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闽南沿海地区秋冬季相对温暖,15 ℃以下的低温日数较少,一般25~40 d(天);风向以东北风为主,大风天气多;但在冬季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及晚春季节,常出现静风、高湿的气象,棚内易因高温高湿诱发病害,造成减产。因此,大棚建设应综合考虑其保温性、抗风力和通风性,保障在晴天有最理想的通风、散热、除湿条件:一是大棚宜南北走向建设;二是棚总长度以30~35 m为宜。三是单栋棚高3 m、宽6 m,南北正立面各留1个宽2 m、高1.8 m的双扇对开式推拉门。连栋大棚高度4 m、每跨宽6 m,两边裙高1.5 m,每跨靠水槽开1道长25 m、宽1 m的“卷膜式”天窗,从下往上卷,每跨南北正立面各留一个宽3 m、高1.8 m的双扇对开式推拉门。
大棚保护地辣椒长季栽培,生育期长达8~9个月,要保持整个生育期辣椒品质相对一致,品种选择是关键:一是优先选用市场适销品种,确保产销有效衔接;二是优先选用无限生长型、耐低温弱光、单性结果能力强的品种;三是优先选择高温、高湿条件下抗病的品种;四是有限生长型优先选择再生栽培果实性状稳定的品种。近几年闽南地区生产上应用的无限生长型长粗羊角椒(黄皮椒)品种百利79、百利89,有限生长型羊角椒品种闽椒1号、绿剑12,薄皮牛角椒品种苏椒15,厚皮牛角椒品种先红1号、益农8号,线椒类品种湘辣17和闽椒3号等均表现良好,适合在该区域大棚长季栽培。
大棚辣椒长季栽培适宜播种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上旬,10月中下旬开始采收,至翌年6月结束,上市期横跨元旦、春节和春季,经济效益好。6叶苗,苗龄为38~40 d(天);8叶苗,苗龄为42~45 d(天)。采收青椒的,从定植至采收一般45~50 d(天);采收红椒的,从定植至采收一般85~90 d(天)。生产上可以依据市场需求调整播种期,但原则上不迟于8月20日;有限生长型品种能早则早播,要保证在棚温≤15 ℃之前。
育苗大棚需稍作改装,即卸除棚边防虫网,四周的裙膜全面开放,同时根据苗期不同阶段对光、热的反应,加盖单层或双层遮阳网(二针式)。使用72孔穴盘、基质育苗,苗期通过控制水分和光照调节培育壮苗,做好立枯病、疫病、茶黄螨、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等病虫害的防治。齐苗后叶面喷施72.2%霜霉威盐酸盐1 200倍液预防立枯病,3叶期、5叶期各喷施1次80%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1 000倍液+80%三乙膦酸铝(疫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预防疫病,茶黄螨可选用5%噻螨酮乳油1 000倍叶面喷洒防治,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可选用1.8%阿维菌素乳油1 500倍液叶面喷施防治。
一般到6叶期,根系即可盘满育苗基质,取苗不散土,可开始定植,但生产上以8叶期苗定植为最佳。6叶期壮苗标准:苗高9~11 cm,苗质量1.4~1.5 g,根质量0.27~0.30 g,茎粗2.4~2.5 mm。8叶期壮苗标准:苗高14~16 cm,苗质量2.3~2.6 g,根质量0.6~0.7 g,茎粗2.4~2.6 mm。
闽南沿海地区气候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春季常受热带暖湿气流控制,容易造成大棚内闷湿的小气候。因此,大棚长季辣椒栽培保持良好的通风透气环境尤为重要。宜采用小畦单行或双行的栽培方式,畦(包沟)宽1.2 m,畦高20~25 cm,沟宽约35 cm应用覆膜、膜下滴(喷)灌节水技术。无限生长型辣椒,选用小畦单行定植,株距25~30 cm,每667 m2栽植1 800~2 200株;有限生长型辣椒采用小畦双行定植,株距45~50 cm,每667 m2栽植2 200~2 400株。有限生长型品种结果集中,优质商品果主要集中在早、中期,所以可以适当提高密度,以确保早、中期产量;无限生长型长粗羊角椒全生育期单株结果数35个以上;有限生长型中果型羊角椒前期单株结果数50~60个,再生期单株结果数35~40个;有限生长型大果型羊角椒、粗牛角椒前期单株结果数15~20个,再生期单株结果数10~15个。
大棚辣椒长季栽培的生物量和经济产量都比较高,因此充足的水、肥供给是确保高产的核心技术之一。在生产中施足基肥是首要要求。一般每667 m2需施三元复合肥(N∶P∶K为15∶15∶15)20 kg、商品有机肥800~1 000 kg,其中用于“包心”(即条施于种植畦中10 cm左右土层深处,再覆土整平畦面)的生物有机肥不少于100 kg。生物有机肥“包心”可优化种植畦耕作层、根系周边微生物结构,提高固氮、解磷、解钾微生物的种群数量,抑制有害微生物的危害,同时有效促进有机肥的分解转化。其次根据土壤pH值高低,适当施用土壤调理剂,从闽南土壤类型和土壤发育程度上看,大多数土壤pH值在4.8~5.6之间,每667 m2可施用碱性土壤调理剂40~50 kg以调节土壤的酸碱度。
定植前,栽培畦先浇一次足水,确保畦湿沟干。然后打孔、定植、封穴,定植后不再灌水。第1次追肥在定植后7~10 d(天),植株长出2片新叶,或有部分“顶花”,门椒花蕾形态明显,每667 m2随水施尿素5 kg提苗;第2次追肥在对椒、四母斗椒釆收前,追肥量同第1次。之后根据土壤类型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追肥方式。滨海围垦砂土类土壤,一般每15 d(天)追肥1次,砂壤土类土壤每25 d(天)追肥1次,中粘土、粘土类土壤约35 d(天)追肥1次。每次每667 m2施三元复合肥5~6 kg;前期使用“平安型”速溶复合肥(N∶P∶K为20∶20∶20),中后期使用 “超高钾型”速溶复合肥(N∶P∶K为13∶7∶40)。
滨海围垦砂土类土壤具有“旱、砂、瘦、漏”的特性,在肥水管理上要注意薄肥、勤施,一般7~10 d(天)必须喷(滴)灌1次。其他类型土壤正常15~20 d(天)喷1次水,基本能满足生长结果对水分的需求。但在采果前5~7 d(天),切忌喷水,以免鲜果含水量过高,不利贮运。
目前生产上广泛应用的水肥一体化设施,具有经济实用、操作简易的特点。即在原有喷(滴)灌系统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加装直径2 cm的分水管道和阀门,出水分管用于溶解肥料,进水分管用于吸肥,2个肥液池或肥液桶轮番溶解肥料,肥液通过进水口的吸肥管进入喷(滴)灌管网,随水施肥,实现定量、均匀施肥。
6.1 整枝 无论是有限生长型辣椒,或是无限生长型辣椒,均需进行整枝,摘除门椒及其以下的侧枝,整枝时间把握在门椒坐果后、对椒(或第2个果)开花前进行。过早整枝,植株叶面积偏小,会导致前期生长偏缓,不利于培养旺盛的植株。
6.2 搭架 无限生长型品种搭长方形架,用茎粗4~5 cm、长2.2~2.5 m的毛竹尾部作立柱,直径3~4 cm、长3.0~3.5 cm的竹竿作横竿,立柱间距3 m左右。架高2 m左右,每隔50 cm左右用塑料包装绳护边,共3层边绳。植株生长到一定高度,自然倚靠在护边绳上,不会倒伏。也可采用吊蔓式扶蔓,但在株高超过1.5 m时,植株常出现因挂果过多而倾斜或倒伏的现象。有限生长型品种用茎粗1.2~1.5 cm、长60~70 cm的小竹竿搭架。在畦两侧靠近植株处,每隔1 m插一竹竿,然后用塑料包装绳绑绕固定,形成牢固的框架,以防倒伏。
6.3 再生栽培 有限生长型品种在第4~5层果坐住后,即进入低温期(1月中下旬至3月上旬);低温导致单性结果,果实生长不良,商品性极差。因此可在3月中旬、最低温度通过10 ℃时进行全面整枝,整枝方法:摘除四母斗结果位以上的枝条,促发新枝,每株选留4~5个健壮新枝作再生结果枝,再生结果枝的选留宜高不宜低。再生植株可继续生长结果到6月中旬,集中采收2~3批。6月下旬拉秧、清园进入休耕期。
闽南沿海地区大棚辣椒栽培常见的虫害有斜纹夜蛾、甜菜夜蛾、茶黄螨、白粉虱、蚜虫、小地老虎等;病害有白粉病、疫病、青枯病、病毒病、疮痂病、炭疽病、菌核病、细菌性叶斑病等。病虫害防治采用综合防控技术,以预防为先导,以农业、物理措施为主,化学防治为辅。
7.1 培育无病虫苗 育苗期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及时拔除感染病毒的幼苗,3叶期、5叶期各喷施1次80%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1 000倍液+80%三乙膦酸铝(疫霜灵)粉剂800倍液杀菌防控疫病,4叶期叶面喷施96%磷酸二氢钾800倍液+硼锌镁(硼、锌、镁≥92%)中微量元素叶面肥1 000倍混合液,移栽前2 d(天)喷洒5%噻螨酮(尼索朗)乳油1 0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1 500倍液,防治茶黄螨和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等。
7.2 控制大棚温湿度 喷(滴)灌采用小水慢渗,控制灌水量,确保水不溢到作业沟中,保持沟内干燥;及时封严定植穴地膜,加强通风透气,降低大棚湿度,棚外温度高于15 ℃时,大棚南北门及两边裙膜开放;棚外温度12~15 ℃时,关闭两边裙膜,打开南北门;棚外温度10~12 ℃时,夜间闭棚,白天南门全开,北门留缝;温度低于10 ℃时闭棚,但正午需通风2~3 h(小时)。
7.3 早挂黄板、降低虫口基数 定植后15~20 d(天),辣椒开始挂果时即张挂黄板,早期每棚(标准棚宽6 m,长30 m,下同)挂10张,后期可逐步增加至20张,黄板粘满虫后需及时更换。早挂黄板对蛾类、粉虱的防控效果良好。
7.4 棚内、外诱捕(杀)成虫 田间调查发现,为害大棚辣椒的主要鳞翅目害虫有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闽南地区秋冬季斜纹夜蛾的为害可推迟到11月下旬,早春成虫活动比棚外早约1个世代;甜菜夜蛾无明显的越冬现象,是主要的防治对象。生产上可采用棚外灯光诱捕、棚内使用性诱剂诱捕成虫的措施进行控制。即每公顷大棚棚外设置1盏太阳能诱捕灯,每个标准大棚内挂2个性诱剂诱捕器诱捕雄性成虫,能有效控制2种害虫的发生危害。
7.5 谨慎采用化学防治,严格控制农药残留 在病虫发生严重,农业、物理、生物防治措施难于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可辅助应用化学防治技术,化学防治必须谨慎:一是尽可能选用生物源、植物源、矿物源农药或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如茶黄螨、红蜘蛛、粉虱可选用99%绿颖乳油(矿物油),蚜虫可选用2.5%鱼藤酮乳油(植物源),夜蛾类可选用多角体病毒(微生物源)进行防治,白粉病可选用氟菌·肟菌酯防治;二是严格按说明浓度配药,切勿随意增加药量;三是严格把握安全间隔期,努力把农药残留降到最低程度;严格执行采前抽检制度,保障食品的安全,确保不合格产品不流入市场。
闽南地区大棚辣椒潜在的自然灾害主要有风害、水害和偶发性的低温霜冻。秋冬及早春季节常有大风天气,会对大棚膜造成破坏,要注意巡察,及时加固、修补;其次,8~10月有台风暴雨危害,应在灾害来临之前,加固大棚并做好生产园区排水工作。另外还有偶发的冬季低温霜冻,要提前封闭好大棚。霜冻时段一般发生在夜间11:00至凌晨3:00,可于夜间10:00前在大棚内熏百菌清烟雾弹,每棚4粒,对短时低温霜冻有很好的控制效果。
王再兴,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蔬菜技术推广工作,电话:0595-87252577,E-mail:nks362100@163.com
*通讯作者:何水林,教授,专业方向:辣椒生物技术与遗传改良,电话:0591-83789483,E-mail:shlhe201304@aliyun.com
2016-06-06;接受日期:2016-08-05
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2013NZ0002-3),福建省现代农业蔬菜产业体系建设项目〔闽农计(2015)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