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县水污染防治研究

2016-02-07 10:18刘芬芬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6年8期
关键词:文成县水源地河长

刘芬芬

(文成县环境保护局浙江温州325300)

文成县水污染防治研究

刘芬芬

(文成县环境保护局浙江温州325300)

本文以2014年文成县水环境质量状况为基础,分析了文成县“十二五”水污染防治成效及“十三五”水污染防治主要任务和措施。

水污染;成效;措施

1 文成县水污染防治现状与形势

1.1文成县水环境概况与特征分析

1.1.1文成县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

由文成县环境监测站对文成县2014年6条主要河流的11个地表水控制断面水质监测结果统计显示,I类水质断面1个,占总断面数的9.1%;Ⅱ类水质断面8个,占总断面数的72.7%;Ⅲ类水质断面2个,占总断面数的18.2%;所有监测断面水质均达标。飞云江干流所有断面均为Ⅱ类水质,均满足功能区要求;泗溪Ⅱ类水质断面占75%,Ⅲ类水质断面占25%,均满足功能区要求;峃作口溪为Ⅱ类水质,均满足功能区要求;玉泉溪为Ⅱ类水质,均满足功能区要求;东溪为I类水质,均满足功能区要求;凤溪为III类水质,均满足功能区要求。

1.1.2交接断面水质状况

2014年,文成县跨行政区域交接断面1个,为文成县和瑞安市交接断面。根据《浙江省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保护管理考核办法(试行)》,监测项目为pH、水温、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考核项目为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满足Ⅱ类功能区要求。

1.1.3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状况

2014年,文成县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为珊溪水库,共采样监测12次,采样位置位于珊溪水库库中处及珊溪水库坝前,评价项目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表2中的29项,分别为:水温、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铜、锌、氟化物、硒、砷、汞、镉、铬(六价)、铅、氰化物、挥发酚、石油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硫化物、粪大肠菌群、硫酸盐(以SO42-计)、氯化物(以Cl-计)、硝酸盐(以N计)、铁、锰。文成县环境监测站对珊溪水库水质监测结果统计显示: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I类水标准评价,珊溪水库2014年水质符合饮用水源地水质标准,即文成县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1.2“十二五”水污染防治成效评估

“十二五”以来,文成县按照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的决策部署,把治水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部署开展“五水共治”,全面启动实施“河长制”,持续深入推进清洁水源行动,全县上下形成了铁腕治水、合力治水的强劲声势。

1.2.1全面实施“河长制”开展全领域治水

(1)实施河长全覆盖。2014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河长制”的实施意见》,全县259条河道按规定全面配备了河长,树起河长公示牌,明确治理措施。(2)实施分级管理。建立飞云江“五级河长制”,泗溪“四级河长制”,其余12条县主要河道“三级河长制”,共计省级河长1名,市级河长2名,县级河长14名,乡镇级河长245名。(3)实施“六位一体”河道长效管理,除大峃镇委托第三方中介化管理外,其余8镇1乡调整或新.聘用河管员164名,实现了全县402km通乡过村主要河道及411公里山区河道的常态化管理,为全域治水及“五水共治”工作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1.2.2严格项目准入,提升项目服务管理水平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文件分级审批规定》等建设项目管理法规,严格实施项目环境准入和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企业从选址到投产整个过程都从严把好“选址关”、“审批关”。

1.2.3强力推进畜禽养殖业整治,完成“黑臭河”治理

文成县黄坦坑由于受畜禽养殖业污水污染,水质长期处于劣Ⅴ类,被列为文成县唯一一条“黑臭河”。从2012年开始,文成县强力推进畜禽养殖业污染关停整治,共拆除养殖场2711家、栏舍面积66万多平方米,全县生猪当量从近20.5万头削减到1.03万头,黄坦坑水质从2014年开始逐步提升,目前基本已稳定在Ⅱ类以上。2014年7月以来通过省、市考核验收组两次“清三河”专项检查,成为全省首批达标县之一。

1.2.4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十二五”以来,全县相继建成文成县城东污水处理厂、黄坦镇污水处理厂、珊溪-巨屿污水处理厂、南田污水处理厂、百丈漈污水处理厂、玉壶污水处理厂等6个污水处理厂。

1.2.5强化饮用水源安全保障

积极开展饮用水源保护执法检查,全面强化饮用水源安全保障。深入推进合格规范饮用水源保护区建设,扎实开展饮用水源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切实加强水质监控预警,对镇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全面开展定期水质监测,县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珊溪水库)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建成并联网运行。2014年,文成县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全县饮用水水源水质状况基本保持稳定。

1.3“十三五”水污染防治形势

1.3.1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滞缓。产业结构方面,现有工业企业多为传统低端工业,受产业特征影响,难以满足区域内绿色产业发展要求。现有农业发展仍处于粗放型,污染问题突出,经济效益较低。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和转型升级面临诸多难点,产业结构高端化不足,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转型升级滞缓和环境质量改善要求的矛盾已日益突出。

1.3.2环境基础设施重终端建设轻管网建设。环境基础设施方面,区域内现有各城镇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普遍滞后,已建污水管网存在破损现象、雨污分流不彻底、接管入户率较低,部分服务区域尚未实现截污纳管,严重影响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的环境成效。区域内现有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缺少运营维护,运行效果差,出水水质难以稳定达标,急需开展改造提升,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1.3.3环境风险问题日益凸显。近年来,文成县湖库型饮用水源富营养化趋势明显,已有不少水库出现过藻类异常增殖和爆发现象,对湖库生态安全和城乡居民饮水安全构成重大威胁。

2 “十三五”水污染防治主要任务及措施

抓住全省“五水共治”治污水的大好形势,深入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继续加大治污力度,实施严格的水环境保护制度,以保障饮用水安全、改善水环境质量为出发点,巩固和深化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强化饮用水水源安全保障、深化工业污水治理、推动城镇生活污水治理、推进农村污染防治,不断提升巩固“清三河”成效。

2.1优先保护城乡居民饮水安全

参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技术规范》(HJ/T338-2007),科学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保护范围。按照合格规范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建设要求,参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技术规范》(HJ/T433-2008),更新和增设保护区界碑、交通警示牌、宣传牌等标志。在泗溪县水厂、百丈漈水库等饮用水水源建设隔离防护网或隔离防护栏等形式的隔离防护工程,对取水口及一级保护区内敏感区实施全封闭管理。

对珊溪水库实施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自动预警监测监控系统提升改造,新增水质生物毒性预警功能,完善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的运行管理,加大水质预警功能开发。定期开展饮用水水源集雨区内的污染源和风险源排查,完善集雨区内风险源名录,完善文成县饮用水水源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加强饮用水水源地藻类监测,建立藻类监测与防控体系,针对百丈漈水库等已出现藻类异常增殖情况的饮用水水源地,要制定针对性藻类污染防控应急预案。建立和完善农村塘坝、山塘等集中饮用水水源地定期监测机制,逐步增加农村饮用水水源环境监测点位,及时掌握水源地水质情况。

2.2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的建设,不断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率;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加强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积极推行第三方运营模式;稳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工作;规范危险废物和污泥处置,建立全过程监管体系,推进企业危险废物和污泥无害化处置。

2.2.1城镇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建设

全面加强配套管网建设,对大峃镇、黄坦镇等启动污水收集管网改造,加快推进珊溪、巨屿、南田、百丈漈、玉壶等城镇污水管网的建设,完善各城镇的截污纳管工作,进一步提高污水收集能力和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率,让建成的污水处理厂发挥效用。强化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污水截流、收集,实现城镇截污纳管基本覆盖,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其他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积极开展户厕改造和入户管建设,实现污水“应收尽收”。加快推进现有合流制排水系统实施雨污分流改造,优先推进成熟区块的改造,对部分难以改造的老城区,通过采取截流、调蓄和治理等措施减少污水入河。对城镇新区建设均要求实行雨污分流,并对有条件的地区推进初期雨水收集、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试点。针对区域内现有部分污水管网受建设时间较久,地质沉降产生淤积、破损的问题,开展污水管网梳理与定期排查,及时做好老旧管网的疏通维护,保证管道的通畅。

2.2.2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与运营

坚持“一厂一策”、分类指导的原则,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加大污水再生利用力度,将污水处理厂的再生水回用纳入城市基础建设规划、污水治理规划中统筹考虑,进一步拓宽城市污水厂再生水回用的领域。已建成的污水处理设施要根据地方标准因地制宜进行改造,限期达到相应的排放或再生利用要求。加强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积极推行第三方运营模式,提高污水处理厂专业化管理水平。加强进出水监管,全面实施污水纳管许可证制度,有效提高污水处理厂纳管达标率和出水达标率。

2.2.3农村生活污染治理

深入推进文成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和配套管网的改造,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全覆盖。采用委托运营的方式进行管理和维护,通过具有专业运行管理资质的单位,开展专业化运营维护服务工作,确保日常管理工作到位,污水处理设施正常稳定运行。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考核机制建设,定期对治理设施运行情况和出水水质进行检测,根据运营维护情况给予资金拨付。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运营、管网维护,对长期无法达到治理目标要求的农村生活污水设施实施改造提升,确保农村生活污水达标排放。

2.2.4危险废物和污泥处置规范化

建立危险废物和污泥从产生、运输、储存、处置全过程监管体系,实现源头管理精细化、贮存转运规范化、过程监督信息化、设施布局科学化、利用处置无害化。禁止处理处置不达标污泥进入耕地,取缔非正规污泥堆放点,推进现有污泥处理处置设施达标改造。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行政主管部门监管责任,推进企业危险废物和污泥无害化处置。工业危废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0%以上。

2.3继续推进重点工业企业规范化建设

结合“绿箭”行动等环保专项行动,强化环境监管执法,加快取缔“十五小”和“新五小”等企业。全面排查装备水平低、环保设施差的小型工业企业,通过环保倒逼企业淘汰。按照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要求,全部取缔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水污染生产项目。积极统筹协调,会同工商、公安、国土、住建等各部门和乡镇巩固铸造企业和石材加工专项整治的成果,加快涉水型低端工业的淘汰。继续深化食品加工业的污水治理,严禁违法排放,通过集中储存转运的方式实现污水的零排放。

2.4深化养殖、种植污染防治

严格执行禁养区、限养区制度,推行畜禽养殖区域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双控”制度;加快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应用,引导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2.4.1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深入实施《文成县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划分暂行规定》,制定《文成县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严格落实畜禽养殖区域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双控”和禁养区、限养区制度。严格禁止在禁养区内设置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防止已拆除畜禽养殖场的反弹。进一步加大转产专业帮扶力度,每年安排扶持资金,通过项目实施、技能培训、政策倾斜、平台打造等一系列举措全面巩固畜禽养殖污染整治成果。

2.4.2种植业污染整治

继续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推广精准施肥技术和机具,鼓励施用有机肥。加强对新垦造耕地的地力培育管护、提升标准农田地力,加大有机肥推广应用力度,减少化肥的流失。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推广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补助试点经验,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开发整理等标准规范,明确环保要求,新建高标准农田要达到相关环保要求。

2.4.3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继续完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深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深化“以奖促治”政策,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开展河道清淤疏浚,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着力扶持精致农业、打造美丽民居,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镇转运、县处理”体系全覆盖,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组分类处理,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置。

3 结语

针对区域内存在李井坑、珊溪坑、黄坦坑和双桂溪等入库支流不达标的问题,以小流域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通过强化小流域内的水土保持,深化畜禽养殖污染、农村生活污水、种植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大水源涵养林建设,推动水生态自然修复,改善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增加水体的自净能力。全面实施“河长制”,推进大峃镇两大水库源头和流经镇域河段的综合整治工程。实施文成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建设项目,推进泗溪河治理七期、泗溪河大会岭脚至徐村段、龙溪花园段及象溪珊门段治理、象溪和龙溪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工程建设。加大力度打击非法采砂,合理制定小水电退出机制,全面保护温州“大水缸”。开展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

猜你喜欢
文成县水源地河长
山西省总河长、副总河长(总湖长)及省内主要河流省级河长的公告
浅析沅江市推行河长制模式
浅议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分
圆梦微心愿 爱心助成长
生态环境部公布6个县级水源地环境问题典型案例
从法律视角看“河长制”对水污染防治的作用
浅论文成县农房集聚发展现状及创新型策略
三类空间开发评价与划分研究
淮委研究部署淮河流域推进河长制工作
黟县打响安徽水源地钓鱼现场处罚第一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