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旭东
新常态下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行为扰动因素及对策探析
粟旭东
中等职业教育直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我国正处于新常态背景下的经济转型时期,外部发展环境的约束性和教育系统内部的不适性对中等职业教育产生了影响。分析新常态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行为扰动因素,指出:(1)劳动力成本变化将对中等职业教育服务对象产生影响;(2)城镇化中产业结构调整将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服务理念产生影响;(3)产业发展新要求将对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产生影响。基于此,针对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现阶段办学能力存在的不适应因素,提出相应优化的对策。
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行为;扰动因素;新常态
本尼尔(Benner)的P理论(扰动理论)认为,可以把生产活动看作是一组自觉地或不自觉地指向某种预期的或不测的结果的相继出现的事件,它包含生产系统各元素间的相互作用和外界多元变化的影响。生产活动是由这些相继事件组成的,并且在一种能自我调节的动态平衡中进行,在事件的稳定运动中向所预期结果的方向发展。生产系统的外界影响是经常变化的,可能偏离正常的或预期的情况即为扰动(Perturbation),扰动将作用于行为者(引起事件的人或物)。在各种生产活动中,要维持事件过程稳定地进行,行为者的行为必须得当,若没有保持得当的行为很可能造成中断生产,甚至是伤害事故。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1]外部发展环境的约束性和教育系统内部的不适应性,必将对中等职业教育产生影响。新形势必然对职业教育提出新的要求,未来中等职业教育如何更好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能力如何得到极大提升,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撑,需要对相关扰动因素进行研究。
新常态背景下,为了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首先应找出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行为扰动因素,这样才能做到对症下药,以便找到具有针对性的对策,促进新常态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影响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劳动力成本变化将对中等职业教育服务对象产生影响
劳动力成本是指企业(单位)因雇佣社会劳动力而支付的费用,它不仅包括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资和薪金,还包括以物质或非物质形式表现出的福利,劳动力成本变化将会引起的企业人力资源结构和数量的调整。
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我国的名义工资大幅度增加,从1995年至2012年不到二十年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年均增幅约在13%左右。[2]现阶段劳动力成本上升的主要原因有:(1)经济高速增长;(2)最低工资水平的调整。(3)我国劳动力素质水平逐渐提高。[3]除此之外,来自《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的数据也显示,在2007年我国劳动参与率达到了峰值,此后开始趋于下降。未来劳动力供给量增长放缓,还将加重劳动力成本上涨压力。
劳动力成本升高,尤其是提高劳动人员工资待遇水平,有利于改善劳工群体生活状况、社会收入两极分化趋势增大,在长远发展角度看来,为社会和谐打下了更好的经济与社会基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缩小收入差距,预期劳动力成本上涨还将具备相当的持续性。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企业最直接的影响是生产成本的上升。当前,企业主要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使用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即机器换人和产业转移(甚至是向海外转移)等方式来化解。导致其结果:(1)工业吸纳就业人员减少。如广东省东莞市,截至2015年11月,申报“机器换人”专项资金项目共759个,项目运行后用工人数减少了45 117人,劳动生产率却得到了65.25%的提升。浙江省统计局根据就业弹性变化做出预测,仅仅2011年、2012年两年期间,由于工业经济转型更新换代、“机器换人”所带来的招募岗位缺口将大幅减少,全省少吸纳了60万左右的就业人口。(2)对就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明显提升。专业技术人才需求会提升,产业操作工人的岗位将急剧减少,低技能的制造业劳动岗位(如电子产品组装等)将大量淘汰消失。浙江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2年,城镇(含私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就业人员中,大学本科及其以上学历人员和大专学历人员占比分别为6.26%和11.17%,比2009年提高1.67、2.32个百分点。高中学历人员和初中及其以下人员占比分别为28.45%和54.12%,比2009年降低0.02和3.97个百分点。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技能人员占比分别为10.01%、12.43%和35.14%,分别比2009年提高1.53、1.46和11.67个百分点。据广西教育厅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报告显示,每年广西中等职业学校40%以上的毕业生在异地就业,珠三角、长三角产业发达地区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结构和数量的调整,必将对广西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将产生影响。
(二)城镇化中产业结构调整将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服务理念产生影响
劳动力选择是否迁移受收入水平和工作机会两大影响的因素。且有流向机会多、收入高、生活条件好、有发展前途地区的明显特征。[4]
我国的城镇化将使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5]城镇化使得城市群内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人口经济集聚能力增强。随着“互联网+”对传统就业方式的改变和产业转移,更多的劳动力将回归到中小城市、小城镇就业创业,教育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状况(2006-2012)》显示,从2008年开始,全国范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异地就业学生比例呈现下降趋势;12个人力资源输出大省中除江西、河南、贵州外,西部11个省区除贵州外,其他省区2012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异地就业学生比例都2011年减少。城镇消费群体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潜力不断释放,服务业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催生大量的就业岗位,成为就业的最大容纳器,如2011年,我国职业院校毕业生的53%就是由服务业吸纳就业。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预测“十三五”期间仅医养服务业就需要1 700~2 500万岗位。劳动力成本上升还会促使资本注入第三产业,促使产业结构服务化。[6]据统计,2015年的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1.4%,比上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10.8个百分点。人力资源在区域间和产业间配置的新特点,将使得中等职业教育的服务理念不再是局限于为某一特定区域,从现阶段的为当地主要产业服务来设置调整专业,转向更多地面向全国的就业市场,坚持自己的特色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于产业需求上来。
(三)产业发展新要求将对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产生影响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国制造2025》关于产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都明确传达了一个信息,未来社会需要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队伍。这样就要求技术工人不仅拥有独立完成所规定任务的能力,还要能独立完成某类专业群里所有任务的能力更甚至是适应类群转换的能力。即技术劳动者既要具备生产所需要的各项专业技能,还要具有一般性的基本的、普通的技能与能力,能够随时应对工作中的变故,对所出现的问题能应激性的化解,快速融入知识更新迅速、千变万化的复杂社会环境。当然,这种职业能力不会凭空拥有,是在不断批判地探索、解决和转化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这种职业素养应当得到当前教育的肯定,并予以有目的的培养。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在经济和社会重点领域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现代农业、制造业、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能源产业、交通运输、海洋产业、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文化产业等9个产业重点领域。这些产业的产品将更为先进,技术将会更加复杂,需要具有更宽、更深、更扎实的理论基础、需要具有更高的学习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来支撑。[7]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在办学能力方面存在诸多不适应因素,具体来讲,主要包括办学定位、人才培训质量等方面,存在办学定位不适应人才需求、人才培训质量不适应办学定位等问题,上述不适应因素亟需完善,及时做出调整,以促进中等职业教育。
(一)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定位与未来产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不衔接
《中等职业学校管理规程》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制订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的意见》(教职成厅[2012]5号)对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具备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保持与社会发展同步的继续学习能力,并大力弘扬创新精神。最终培育综合素质过硬,在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工作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在职业学校的教育中,要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只有这样,学生踏入社会时才能拥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一定的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职教界普遍认为,从学历层次和技术资格(等级)方面,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规格主要是高素质劳动者,技术等级一般到四级(中级),在适应以高技能人才为主体的产业需求时明显“力不从心”。
(二)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训质量难以达到办学定位的要求
1.高中阶段学生心智决定了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无法达到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标准。高中阶段学生的心智已呈现出以下特点:抽象逻辑思维已具有充分的假设性、预计性及内省性;形式逻辑思维处于优势,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在高中阶段进入成熟期;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价值观初步形成等特征。但在调查中发现,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情绪智力水平在调节和控制方面表现不佳,缺乏调节和控制自己消极情绪的能力,缺乏调节和控制生态环境情绪的能力。[8]普遍对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学习存在厌学态度。[9]这一特点既造成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无法达到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这一群体成为高就业率、高流失率、就业质量低、满意度低群体。以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发达的上海市为例,上海市教委发布了2013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通过调查统计发现,全市中职院校毕业生修读的专业与就业岗位对口的情况具体为53.89%对口,30.11%基本对口,16.00%不对口。
2.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难以培养出达到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标准的中职学生。经济发展呈现出快捷、多元的特征,这与学校教育循序渐进的人才培养并不具备同构性,即学校的人才培养存在滞后性与稳定性。目前,我国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指导思想,在学校教学实践中往往成了以就业为单一目标,学生主要学习某种特定技能,中等职业教育成为了为转瞬即逝的当下需求培训技术工人的教育。[10]这种情况下培养出的学生仅仅学会了简单而机械的重复,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只是被装配好的机器。即使是正在大力推进的校企合作,也往往由于是以某一个(或一些)具体企业生产环节的技术结构作为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虽然能够较好地满足具体企业生产经营的人才需求,在目前具体的企业生产领域能够“适用”,但随着生产技术的更新和发展,这种“适用”不仅很快便会过时,而且会阻碍人力资源在整个行业领域的顺利流通,不利于人的持续性发展。技能形成和发展的质量与水平的高低还取决于训练过程的条件水平和内控的有效性,劳动力经过专门的技术技能培训可以成为高素质劳动者,而技能型人才对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观察、思维、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虽然,《大国工匠》中的杰出人才也是出身中等职业教育,但他们的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是与个人后续的学习进取、工作岗位的高标准要求和高技术支撑紧密联系的,这些都是中等职业教育所无法达到的。
据此,我们可以尝试建立相关要素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相互扰动的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相关要素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相互扰动模型
现代职业教育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类型。正如前面所分析的,我国新常态各要素必将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与发展方式。霍雄飞提出现阶段是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战略拐点”[11],不仅是高等职业教育,从现阶段起也将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战略拐点”,中等职业教育要适应新常态,加快转变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在变革中发展提高。
(一)加强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学生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职业能力是人的发展和创造的基础,对个人生存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能力保障,因此,要加强对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学生在学习课堂知识的同时,增强综合能力的发展,提高个人的职业能力,以其灵活的思维创新性的发展,取得优异的工作绩效和业绩,从而在职业活动中脱颖而出,给个人带来强大的职业成就感和归属感。技术是不断更新的,一劳永逸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因此,学校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技术本身而是获得技术的方法,应该使学生以职业能力获得就业而不是为了就业去学习几项操作技能,要交给学生学习技术的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遵循国家现阶段施行的学制标准,课程要按照学生生命成长的时间阶段、专业技术更新发展的进度设置,为学生提供灵活化、人性化、具有针对性的课程,这样才能培育出高质量的技能人才。
(二)适应产业转型,提早规划办学方向
申家龙、赵宗淑提出,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适应能力与高端技术的距离越来越远,今天的中等职业教育会随着产业技术的升级逐步淡出许多行业和领域。[7]中等职业学校要把握好国家的政策导向并及早谋划。(1)将办学方向聚集于人力资源需求相对多的产业和层次,特别是服务业、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和文化产业,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赢得发展空间。服务业的特点决定了它离不开活生生的人的服务,服务业将成为就业需求量最大的领域,2.8亿农民工的工作转型方向主要也在现代服务业。(2)既要为当地经济社会服务更要着眼于全国的就业市场,适应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实际,对传统产业优势专业进行改革和建设,使其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紧贴职业,服务传统产业向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发展。(3)积极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城市下岗失业人员等群体就业培训、企业人力资源素质提升培训的领域工作,拓展发展空间。
(三)加强对影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因素变化趋势研究,实现有效指导
为了实现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有效指导,要加强对影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因素变化趋势的研究,从多方面、全方位对其进行研究,以做到及时了解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与动向,做到更好地指导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主要包括对以下三方面的研究:(1)研究国家的产业政策和人才战略,掌握宏观上的政策走向,弄清国家层面上的变化趋势与走向;(2)加强地方层面的研究,了解区域内、行业内的发展新动向,要及时掌握区域产业、行业人才规模、技术发展的信息,特别是对因宏观经济形势变化、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新技术新科技的改良等变化趋势的研究;(3)在设置专业方面,要对社会相关职业前景进行分析和预测,将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作为战略问题研究,认识到专业设置的重要性,根据对职业前景的分析科学地设置专业,使得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适应人力资源市场当前的需求,更适应中期、甚至更长一段时期发展的需要,促进职业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四)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进中职和高职紧密衔接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中高职教育之间的衔接还不太紧密,影响了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因此,要推进中职与高职教育的紧密衔接。在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实施过程中,应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过程和质量评价等方面入手做好衔接,提高人才培养的规格与层次,优化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首先,应优化中职与高职教育相衔接的“大环境”,即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的环境,具体包括政府管理与政策环境、院校竞争环境、院校合作和校企合作环境;其次,可构建以学分为核心的中高职衔接体系,即在学分制的基础上建立学分银行制度,中职学生积累的学分只要达到规定的学分,就能够顺利毕业,可以自主选择继续升学或者就业。推进中高职衔接办学模式,实施多种形式的中高职衔接,搭建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拓宽职业教育人才发展渠道。
[1]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EB/OL].[2015-11-03].http://cpc.people.com.cn/n/2015/ 1103/c64094-27772663.html.
[2]孙琦峰,李孟刚.分析称劳动力成本上涨是大势所趋对通胀影响有限[N].光明日报,2003-6-12.
[3]金三林,朱贤强.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成因及趋势[J].经济纵横,2013(2).
[4]宋洋.我国区域收入差距影响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实证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8.
[5]国务院.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发[2015]23号)[EB/OL].[2015-05-01].http:// 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01/content_9688.htm.
[6]韩民春,李根生.劳动力成本上升与产业发展:去工业化还是结构升级[J].中国科技论坛,2015(5):53.
[7]申家龙,赵宗淑.中职就是中职[J].职教论坛,2015(34).
[8]赵文娟.高中生情绪智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淄博实验中学为例[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9]董奇,黄芳.第三只眼睛看中职学生——上海市中职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调查[J].职业技术教育,2015(6).
[10]皮江红.论职业教育的名称、内涵与外延[J].职教论坛,2015(34).
[11]霍雄飞.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战略拐点”[J].职教论坛,2015(36).
[责任编辑 曹 稳]
2014年度桂林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委托项目“桂林市主体功能区及产业发展规划对技能型人力资源需求的分析”(项目编号:GZ2014WT02)
粟旭东,男,桂林市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秘书长,桂林市人民政府督学,桂林市教育局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科科长,中学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G715
A
1674-7747(2016)34-0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