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小武
金元民族政权的汉化差异史鉴
■ 曾小武
对历史上中华近邻与汉文化交流效果的分析,或许可以为现代以至将来的周边政权与中华文明的文化交流提供颇有价值的借鉴。文章从汉化态度、汉化政策、汉化效果及汉化启示四个方面讨论了金元民族政权的汉化差异问题。其中统治者的汉化态度差异包括金皇室的多数支持少数反对及蒙元皇室的少数支持多数反对;全面与片面的汉化政策差异包括金政权的全面汉化政策与元政权的片面汉化;汉化效果差异包括金朝的完全汉化与蒙古人的百年自闭。最后略为讨论了金元政权汉化差异引发的启示问题。
女真建立的金政权与蒙古人建立的元政权均为游牧民族,均入主中原。金于1127年——1234年管控中原107年;蒙元于1279年——1368年统治中国,为期97年。10年之差看似微小,实则意义巨大。金政权的汉化成效显著,如果没有蒙古人的武力威胁,金在中原应该存续更为长久。而蒙元的拒绝汉化也成为其匆匆离开中原的重要原因。文章就二民族政权的汉化差异进行比较分析。
在对待习用汉文化的问题上,女真政权和蒙元政权的皇室成员均存在反对与支持的派别对立。总体来看,金政权的君主多数支持汉化,少数反对;元政权则相反,仅有极少君主愿意汉化,多数拒绝汉化。
2.1金皇室的多数支持少数反对
金朝的开国皇帝完颜阿骨打就利用汉字的外形及造字原理于1119年创造了女真文字。到了金熙宗时期,进行政治改革,采用北宋的官制,即行政管理体制。“直到1197年,(金朝的)国家机构已经完全采用汉制”。
在金熙宗改革的基础上,金朝的第三任皇帝海陵王,进一步进行改革,加速汉化。海陵王本人“强烈的倾慕汉族的文明,热心的阅读和钻研汉族的经典,还养成了不少典型的汉族习惯,以至于自幼就得到了‘貌类汉儿的绰号’”。
当然并非所有的金朝君主都主张积极汉化。
“金世宗与其前任不同,并不盲目崇拜汉族文明,他对女真贵族和平民中日益增长的汉化倾向感到忧虑,并且采取了下令禁止取汉名、着汉服等措施”。
甚至在金世宗后的其他皇室,对女真人的汉化问题,还颁布了种种禁令。
从这段话可以发现:金世宗之前的君主均积极汉化,金世宗之后的政府虽出台过汉化禁令,但并未有效实施。也就意味着金世宗之后的君主实际上并不拒绝汉化。
2.2蒙元皇室的少数支持多数反对
蒙元政权与金政权正好相反:大多数君主反对汉化,极有少数君主支持汉化。
终元一朝十五帝,仅有文宗图帖睦尔支持汉化并采取了许多尊崇儒教和倡导汉文化价值的措施。比如文宗“为阻止汉人追随蒙古人和非儒家习俗,1330年下诏,‘诸人非其本俗,敢有弟收其嫂、子收其庶母者,坐罪’。第二年又下令汉人和南人严禁实行收继婚制。同时鼓励蒙古人和色目人接受汉人的习俗”。
只是文宗本人仅在位五年,汉化政策难以奏效,且此时,元朝已是大势已去,日薄西山。
跟元文宗昙花一现的汉化态度相比照,其他的元帝王均对汉文明保持警惕和拒绝的态度。具体表现:
2.2.1拒绝认可汉语、汉字的官方地位
汉字和汉语都不被元政府认可为官方语言。
为避免汉字成为通用文字的危险,元世祖忽必烈主政时期下令创制没有借鉴汉字的巴斯巴蒙古文字,并以之用来书写宫廷文件,排挤汉字在公文中的使用。忽必烈尊奉蒙古文为国家文字,并下令广建学校加速推广蒙古国文。
忽必烈还强烈排斥文言文,“忽必烈最初依靠汉人书记官,但强迫他们用白话文写,目的在于排斥士大夫管理政府的原则和方法。这些原则方法需要使用文言文,采纳文言文意味着文化上对汉人的屈从”。
排斥汉字汉语的结果就是,近100年间,少有蒙古官员学习汉语,会读写的就更罕见。终其一朝,仅有元文宗欣赏并支持中原的学术与艺术。
2.2.2拒绝直接使用汉字
汉字不仅丧失公文用字的资格,且仅仅作为蒙文的译文和副本出现。
“蒙古翰林院负责起草蒙文谕旨。每一份文书都用巴斯巴文和畏兀儿文字蒙古文写出。翰林院将官方文书译成汉文或其他文字并作副本”。
元政府也采用儒家经典作教材,但须翻译成蒙古文。
2.2.3拒绝采用宋朝的管理制度
元政权借用宋朝的管理形式但拒绝其管理思想。
比如忽必烈建立了以汉人模式为基础但不以汉人思想和风格为支配地位的政府,且不希望全部使用汉人幕僚。
“刘秉忠曾给予忽必烈开办训练儒士的学校、恢复传统的科举考试等劝说,但科举制度未得到忽必烈的许可”。忽必烈拒绝施行科举等汉制,根本原因在于惧怕被汉文化同化。
2.2.4积极保护蒙古习俗
与拒绝汉化相对,元代的君主大力维护蒙古文化。
创制蒙古文字抵御汉字的影响
元政府组织发起二次造字运动。成吉思汗统治期间,蒙古人创造了一种用畏兀尔字母拼写自己语言的文字,叫畏兀尔蒙古字。忽必烈时期创制的巴斯巴文字,借鉴了藏文的41个字母。该二种文字均没有借鉴汉字的外形或造字原理。
保护民族习俗
忽必烈采取积极措施保留蒙古人传统庆典、祭祀山水树木、萨满教表演等仪式和习惯。忽赞成女不缠足、着民族服装围猎等蒙古习俗。
源于汉化态度的差异,在具体的汉化政策方面出现了全面与片面的显著区别。
3.1金政权的全面汉化政策
金政权在行政、教育等多方面借鉴宋朝的管理体制,广度和深度上都远超蒙元政权。
3.1.1认可汉字汉语的官方地位
汉字汉语在金政权官民通用。
“女真初无文字,直到建国称金,国内文移往来,记录国史和邻国之间的交涉,几乎全用契丹字和汉字”。到1191年,女真字开始直译为汉字,彻底放弃契丹文字。
不同于元政权的排斥汉字,金政权直接使用汉字著作。
金朝的官学教学内容多以儒家经典为蓝本。学校的教材统一选用《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等汉文字著作。为便利理解这些经典,还配以汉人注疏。
金朝的官学教材还采用了大量的汉字历史著作,如前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等等。
3.1.2借鉴汉字创制女真文字
跟创制西夏文字类似,金政权创造本国文字同样模仿了汉字的外形,只不过借用对象范围缩小,仅限于汉字的楷书。
3.1.3逐步采用宋代的行政管理体制
金政权的政府管理从形式到管理方式都采用了宋朝的模式。
女真在建国前和建国初,其政治制度还处于早期的部落制度形态。1135年,金熙宗即位后开始采用宋朝的官制改革,“直到(卫绍王)1197年,国家机构完全采用汉制。”这意味着,金政权在近70年中不停的习用汉制,汉化改革未曾中止。
3.1.4设国子监,行科举
金政权施行宋代的教育制度。突出的表现就是设立国子监、施行科举取士。
金政权效仿宋朝的科举制度。开科取士成为金政权国内青年向上爬的有效阶梯,吸引众多学子奋力苦读。
3.2元政权的片面汉化
与名目繁多的抵制汉化措施相对,元政权仅在教育管理等狭小的领域借鉴宋朝的形式。
3.2.1仿立国子学
元政权模仿宋朝的国子监于1233设立国子学。
3.2.2译用儒家经典
采用儒家著作为学校教材。这些经典基本属于四书五经的范围,诸如《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以及《诗》《书》《礼记》《周礼》《春秋》《易》。但所采用的儒家著作并非汉字原版,必须是蒙古文译本。
4.1金朝的完全汉化
可以说,金政权从政治生活到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都深深打上了中原文化的烙印。
到了金世宗时期,许多女真人已经采用汉人的行为方式并且忘记了自己的传统文化甚至语言。发展到金章宗执政末期,“至少在女真人自己眼中,最迟到1203年他们所建立的金朝已经完全汉化”。这里仅举三例:
金朝被汉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个人的姓名带有浓厚的汉族特色。“早在阿骨打那一代,孩子取了女真名之外还要再取一个汉名,更过分的是,取名时女真人还往往尊从汉族的所谓‘排行’制度”。
其二,金朝的文学艺术遵循唐和北宋的风格,用古汉语创作的诗和散文秉承了北宋文学大师尤其是苏东坡所建立的模式。
有部分市民可以用汉字写诗。比如元好问的《秋郊》:瘦马踏晴沙,微风度陇斜;西风八九月,疏数两三家;寒草留归犊,夕阳送去鸦;邻村有新酒,篱畔看黄花。
其三,说书、演唱诸宫调以及杂剧表演等通俗化的戏曲形式活跃于市井小巷。
4.2蒙古人的百年自闭
直到被明朝军队击回漠北,蒙古人的生活方式还是一如百年前,几无任何改变。
蒙元政权几乎没有有效的借鉴宋朝的先进经验,而是一直迷恋草原游牧生活方式。偏执的思维定式,导致“元皇室对于模仿汉人的生活方式并不热衷,对于汉族文化也没有太大兴趣”。所以蒙古人没有像女真人那样的全面汉化。汉文化对蒙古民族的影响甚至还远不如西夏与辽,可谓微乎其微。
4.3蒙古文化对汉民族的负面影响
反过来,蒙古人的野蛮杀戮对汉民族施加的影响却是灾难性的。
蒙古人的武力攻伐,导致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汉文化的载体,汉族人口丧失近半。
“在金代晚期的1207年,人口约为5300万。通常情况下,全中国的人口一直保持1.1亿万至1.2亿之间。到1290年,中国全部注册人口降至不足6000万,并直到十四世纪末的明代初期,一直维持在这个水平。1207 年-1290年的80年内,河北、山东的人口灾难性的降至人口水平的1/3略强”。
说中国人口的锐减完全归因于蒙古人的野蛮杀戮,或许有些偏颇,因为金灭北宋的战争也减少了不少中原居民。但是应注意,金从1115年建国到1127年灭北宋,期间只有十几年的战争,其效果有限。但蒙古人几十年的武力扩张与管制无不伴随着视平民如草芥。所以,类似“很清楚,十三世纪经历的人口大损失,其各种原因差不多都是由蒙古军队在中国北方的破坏性作用造成的”的说法是比较可靠的。
从民族情感上说,无论如何,蒙元政权对于中原意味着灾难,而成吉思汗也不应该是令汉民族值得骄傲的标志。
进一步说,“成吉思汗的军事专制主义在俄罗斯统治了240年,并给俄国带来深厚的、致命的、东方亚细亚专制主义传统,这也是斯大林思想最重要的一个源泉。固有的专制主义传统,从来没有给俄罗斯带来正面的东西,苏联乌托邦的失败是全人类的失败”。从这个意义上说,蒙古人的某些民族文化因素具有世界性的启示作用。
金元政权在中原均延续一个世纪左右。不同的是,前者退出历史舞台主要因为后者的武力,而后者的败亡在于内部的崩溃,最典型的就是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蒙古人的武力因素,得益于全面汉化,金朝在中原应该远超100年;而文化自闭的元政权,必然为人文主义深厚的中原文化所淹没。
历史证明,文化的同化与被同化取决于文化力量的大小。蒙古人的军事专制主义在俄罗斯能够存续近二个半世纪,主要的原因之一在于俄罗斯彼时还十分弱小;女真人意识到汉文明具有极强的同化力量,因而采取了适应汉文化的管理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蒙古人如果当初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足以见其执政者的愚钝;如果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却逆潮流而为,足以见其偏执;二种思维都注定阻止其民族的发展兴旺。
金元政权的区别汉化及其国祚可以让我们思考这样一些问题:一是如何把握民族文化的继承与纳新;二是汉外文化如何与汉文化相处。前一个问题遍及任何民族;后一个问题,针对中国之外的政权尤其是中华近邻,应以史为鉴,智慧决策。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档案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