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秀梅
摘 要:契丹族从北魏见于史籍到其消亡,在人类历史舞台上活跃了1000余年,并以其辉煌业绩彪炳于史册。然而今天中国的56个民族中,已无契丹族。这个民族去了哪里?她的后裔又在何方?正引起今人不断的关注和探寻。
关键词:契丹族;金代;蒙元;后裔
契丹族这个锐意进取、骁勇善战的民族,在中国北方草原上缔造了200余年的帝国霸业,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契丹辽文化,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都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但是随着辽政权的衰落,契丹族也逐渐消亡。这个销声匿迹的民族,留给世人的物质文化遗产和精神文化财富将永世流传。现在让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找寻契丹记忆,追寻昔日辉煌,探寻契丹后人的踪迹。
1 流归异域——西迁的契丹人
在契丹辽王朝灭亡之际,部分契丹人西走入西夏,部分契丹人西迁进入中亚地区,成为耶律大石所建立的西辽政权的属民。西辽政权在中亚共存续90余年,一度成为当时的强国,这使得契丹人在这一时期规模不断扩大。西辽政权灭亡后,一部分契丹人留居原地完全伊斯兰化;一部分契丹人又在今伊朗克尔曼地区建立了一个起儿漫王朝,史称后西辽、西契丹,前后延续80余年。这部分契丹人也完全伊斯兰化,并慢慢融入到其他民族之中。
2 亡国图存——金代的契丹人
辽王朝灭亡后,除少数契丹人分投西辽、西夏、南宋等政权或周边部族外,契丹人主体多留居原地成为金朝属民。金朝对其采取迁徙和互为通婚的政策来削弱、同化契丹族。这其中,一些契丹贵族、将领投靠金朝为官,受到重用,同女真贵族一样,既是地主,也是奴隶主,在金朝对外战争和国内军事镇防中发挥重要作用。而绝大多数契丹人则沦为金人的奴隶,有的被分迁各地互相杂居,逐渐融入汉、女真等民族。金朝统治者为了对契丹人进行有效管理,把一部分契丹人编入猛安谋克,随同女真军户南迁,而大部分仍在原地的契丹人被编入猛安谋克,由契丹上层统领,从事游牧,隶属于西北、西南两路招讨司。
这一时期契丹人在姓氏、婚姻等方面也发生了变化。在姓氏方面,打破了耶律和萧两大姓氏的传统,出现了移刺和石抹姓。此外,契丹人采用汉姓的现象也越来越多。在婚姻方面,契丹人两姓通婚的传统逐渐被打破,从上层到百姓普遍实行与异族通婚的族际婚,客观上促进了北方民族间的融合。
3 纵横捭阖——反金政权的建立
有金一代,契丹人在为金朝戍守边疆、稳定统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由于女真统治集团对契丹人的残酷压迫,使得契丹人自亡国之日起就不断有反抗金人压迫的斗争,并使反金斗争的性质由社会矛盾转化为民族矛盾,有的甚至试图推翻女真政权,以期实现复国兴邦,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耶律留哥的反金斗争及东辽等地方政权的建立。
3.1 东辽
耶律留哥,祖居临潢,契丹贵族,其祖在辽朝末年为辽东守将,辽王朝灭亡后降金。金朝末年,耶律留哥为金北边千户长,金廷为了防止契丹人叛金投蒙,而对契丹人严加监视,从而引起契丹人的不满。耶律留哥借此机会在韩州(今辽宁省開原北)、隆安(今吉林省农安县)等地率众起义,反金自立,并于公元1213年被部属推举为辽王,定国号为辽,建元元统,史称东辽国。耶律留哥称王后,在归仁县(今辽宁开原附近)北细河又大败40万金兵进剿。公元1214年,定都咸平(今辽宁开原),号为中京。公年1220年,耶律留哥病逝。东辽共立五世,先后经历耶律留哥、姚里氏(耶律留哥之第二妻)监国称制、耶律薛闍、耶律收国奴、耶律古乃时期。东辽长期受蒙古影响,为蒙古藩属国。公元1227年,耶律薛闍袭辽王爵,成吉思汗撤销辽王称号,故从耶律薛闍开始辽王的称号都是有名无实,辽东地区完全归附蒙古版籍。耶律留哥起义反金活动延续十余年之久,期间建元称辽王,建立东辽国。虽没能实现复国梦想,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东北地区的局势,加速了金王朝的灭亡,对蒙元王朝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
3.2 后辽
金末元初,契丹皇族耶律留哥反金自立,建立政权,依附蒙古。耶律厮不与耶律留哥在脱离蒙古问题上意见相左,而后带兵反叛,公元1216年在澄州(今辽宁省海城市)自立称帝,国号辽,改元天威,史称“后辽国”,亦称“大辽收国”。耶律厮不担任70余天后辽皇帝便被部下所杀。《元史》卷一百四十九《列传第三十六》载:“方阅月,其元帅青狗叛归于金,耶厮不为其下所杀,推其丞相乞奴监国。”乞奴监国后,改年号为天祐。耶律留哥乘机率数千蒙古军进入辽东平定叛乱,乞奴不敌耶律留哥逃奔高丽,被部下金山所杀,金山自称辽东王,国号仍为“后辽国”,改元天德(1216)。一年后,金山被部将耶律统古与所杀,统古与自立后辽国王(1218),不久被部下耶律喊舍所杀,喊舍自立为后辽国王。在耶律留哥追剿下,喊舍自杀,公元1219年,后辽国灭亡。后辽实际上只有一位皇帝——耶律厮不,其他都没有称帝。
4 民族消融——蒙元时期的契丹人
蒙古崛起后,大量契丹人投奔蒙古,以摆脱女真人的奴役。蒙元统治者对契丹人采取不同的策略,为了拉拢契丹上层人物,恢复他们的耶律和萧姓,并对其进行重用,从而形成了耶律、萧、移刺、石抹四姓在蒙元时期并存的现象。还将本居住在北方的契丹人迁往别处,使其失去与故土契丹人的联系,以此加快契丹人与其他民族的同化、融合过程,这样生活于汉人聚居区域的契丹人逐渐融入汉族,生活于蒙古族聚居区域的契丹人逐渐融入蒙古族。越来越多的契丹人改用汉姓,尤以刘、王、李、郑汉姓为多。此外,在蒙元时期,因包括契丹人在内的“汉人”和“南人”社会地位比较低下,故契丹族也会以别族自称。
成吉思汗率蒙古大军横扫欧亚时,一些随大军远征的契丹人或在战争过程中或在战争结束后,因种种原因而留在了欧洲大陆,后融入本地民族。元末明初,契丹人的同化过程基本结束,契丹族逐渐销声匿迹,作为一个民族已不存在。
5 血脉延绵——契丹后裔寻踪
自契丹族淡出历史舞台,人们便从未放弃过对它的研究探寻。有学者研究认为,今天生活在东北的达斡尔族是辽末金初逃至东北地区的契丹人的后裔。通过比较研究契丹族与达斡尔族的生产、生活、婚姻、宗教信仰、语系、丧葬等,找到了大量证据,表明达斡尔人是继承契丹人传统最多的民族。此外,20世纪90年代进行的民俗学调查发现,在云南保山、施甸一带,有十余万以阿、莽、蒋等为姓的“本人”,他们也自称是契丹人的后裔。这些“本人”至今仍保留着一些契丹民族的习俗传统,当地也保存有一些证明其契丹族身份的文物遗迹,成为证实其为契丹后裔的有力证据。
通过现在的DNA检测技术,基本可以确定契丹族部分后裔的流向。研究人员从有墓志为证的契丹人墓葬,如耶律羽之家族墓出土的契丹人头骨、牙齿和四川乐山契丹女尸的腕骨中提取DNA。再从云南保山、施甸等“本人”和东北达斡尔人血样中提取DNA。经过DNA研究,终于得出结论:契丹族和达斡尔族有最近的遗传关系,为契丹人后裔;而云南“本人”与达斡尔族有相似的父系起源,也应属于契丹人的后裔。据说这部分“本人”是契丹人在随蒙古大军远征的过程中留居云南地区的,并以相对独立的族群生存下来,但不再使用契丹族称,分属于汉、彝、布朗等十多个民族。
契丹族,这个从青牛白马传说中走出的强大民族,这个曾经搏击长空的雄鹰之族,在波澜壮阔的千年历史长卷中留下了辉煌璀璨的精彩华章。千年已过,虽已消逝,但其影响犹存,且后世永记。
参考文献
[1]李桂芝.辽金简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2]刘喜民,刘浩然.揭秘契丹辽王朝:契丹殇亡[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7.
[3]李强.辽太祖阿保机的耶律家族[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
[4]夏宇旭.论金代契丹人反金斗争及其特点[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