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爽 王小龙
(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大补元气破血逐瘀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
何 爽 王小龙1
(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目的 观察以大补元气破血逐瘀法为治疗原则,运用补阳还五汤合抵当汤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受试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与对照组36例。治疗组给予补阳还五汤合抵当汤,150 ml/次,2次/d口服。对照组给予华佗再造丸8 g/次,3次/d 口服。结果 治疗4 w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8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22%,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理化检查均无异常,治疗过程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 大补元气破血逐瘀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效果显著,安全性好。
大补元气破血逐瘀法;脑梗死;气虚血瘀证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其发病率、致残率及复发率较高,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积极治疗脑梗死是促进患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本课题组经多年临床探索,确立以大补元气、破血逐瘀为基本治疗原则,运用补阳还五汤合抵当汤治疗恢复期脑梗死,为中风病的治疗提供一种可供借鉴的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4年5月至2015年12月到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第一临床医院、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长春市第二医院、吉林省农安县中医院就诊的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患者72例,入选标准:①年龄≥18岁,②参照《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1〕,符合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或腔隙性脑梗死诊断标准,③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或腔隙脑梗死发病2 w至6个月,④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评分〔2〕≥5分,⑤符合中医中风病恢复期气虚血瘀证诊断标准〔3〕,⑥受试者本人及家属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意识状态为昏睡、昏迷,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②非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③慢性心功能不全(心功能Ⅳ级)、急性心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④合并肝〔血谷草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超过参考值上限1.5倍〕、肾〔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超过参考值上限〕、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或骨关节疾病、精神障碍、严重痴呆;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⑥2 w以内参加影响本研究结果评价的其他临床试验。将入选的7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6例,两组年龄、性别比例、病程、病情等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常规给予降压、降糖、康复等基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以补阳还五汤合抵当汤(由医院药房统一煎煮),150 ml /次,2次/d口服。方药组成:生黄芪、当归、地龙、酒大黄、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水蛭、虻虫。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华佗再造丸(广州奇星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44020748),8 g/次,3次/d 口服。
1.3 观察指标 (1)疗效性指标:观察对比两组治疗前后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4〕、中医症候评分〔5〕及血液流变学变化。(2)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肝功及肾功有无异常。
1.4 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疗效评定〔4〕:基本痊愈:NIHSS评分减少>90%,病残程度为0级;显效:NIHSS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为1~3级;有效:NIHSS评分减少18%~45%;无效:NIHSS评分减少<18%;恶化:NIHSS评分>18%。痊愈、显效及有效计入总有效率。中医症候疗效评定〔5〕:痊愈: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中医症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减轻,70%≤中医症候积分<95%;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均好转,30%≤中医症候积分<70%;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善,中医症候积分<30%。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1 安全性评价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尿、便常规、心电图、肝功及肾功均无异常。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发现不良反应,耐受性好。
2.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中医症候评分显著下降,ADL评分显著提高,且以治疗组最显著;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表3。
组别时间NIHSS评分ADL评分中医症候评分治疗组治疗前21 36±3 4435 97±8 2721 92±2 94治疗后11 16±2 481)2)57 50±8 891)2)11 83±2 511)2)对照组治疗前20 53±3 5235 27±8 2821 00±2 92治疗后13 52±2 271)50 62 ±6 901)14 44±2 631)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表2 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及中医症候疗效比较〔n(%)〕
组别 临床有效率 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恶化总有效率 中医症候疗效 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治疗组6(16 67)16(44 44)11(30 56)4(11 11)088 89%1)6(16 67)17(47 22)10(27 78)3(8 33)91 67%1)对照组3(8 33)10(27 78)15(41 67)8(22 22)072 222(5 56)12(33 33)16(44 44)8(22 22)72 22%
与对照组比较:1)P<0.05
组别全血黏度高切(mPa·s)治疗前治疗后全血黏度低切(mPa·s)治疗前治疗后血浆黏度(mPa·s)治疗前治疗后纤维蛋白原(g/L)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6 03±0 585 13±0 201)11 64±0 4210 33±0 341)2 23±0 131 38±0 121)5 02±0 194 03±0 211)对照组5 93±0 585 36±0 891)2)11 63±0 3610 50±0 421)2)2 24±0 161 52±0 181)2)5 01±0 154 23±0 171)2)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脑梗死属中医学“中风”范畴,病属本虚标实。《内经》有云:“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王清任亦指出“亏损元气是其本源”。故《医学衷中参西录》曰:“脑中之所以贫血,不可专责诸血也”。气足则血行,气虚则运血无力,滞而为瘀,阻于脉道,脑络失养,筋脉不荣。瘀滞日久,其气愈虚,若冒然攻下逐瘀,则正气愈损;反之若专司补气,则沉疴积滞难以尽去。故采用一般益气活血之方药很难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补阳还五汤是治疗中风病气虚血瘀证的代表方剂,出自王清任的《医林改错》,由黄芪、川芎、赤芍、当归尾、地龙、桃仁及红花组成,临床主要用于气虚血瘀所致血脉不利的病证〔6〕治疗。抵当汤出自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由大黄、桃仁、虻虫、水蛭4味药组成,是治疗蓄血实证的经典方剂,具有逐瘀攻下、活血通络之功效。两方合之以黄芪为君,重用黄芪取其大补元气之用,以气助血,气盛则血自行,血行则脉通;当归补血活血,祛瘀生新,与黄芪相伍,使行中有补,补而不滞。黄芪得当归濡润而不燥;川芎味辛善升,为“血中之气药”,具有行气活血,使血达头窍之功;赤芍活血散瘀,行血中瘀滞;桃仁、红花活血祛瘀;大黄活血通经,逐瘀攻下。地龙通经活络,水蛭、虻虫一潜一飞,行破血逐瘀通络之用,三药配伍功行全身,疏利血脉,共为佐药。补阳还五汤、抵当汤两方合用,以达补而不滞、行而不散、攻下逐瘀而正气不损、补益元气而沉疴积滞尽去之功;诸药并用,共奏大补元气、破血逐瘀之效。针对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标本兼顾,诸症得愈。
本研究初步证明,以大补元气、破血逐瘀法为基本治疗原则、运用补阳还五汤合抵当汤能显著改善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患者的神经功能症状,降低血黏度、改善血液流变学异常,明显降低中医症候、体征评分,明显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为脑梗死的中医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80.
2 张步环,王 宏,贾文霄,等.DTI及DTT技术与NIHSS评分系统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评价中的对比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4;33(6):812-7.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组.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试行)〔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9.
4 闵 瑜,吴媛媛,燕铁斌.改良Barthel指数(简体中文版)量表评定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效度和信度研究〔J〕.中华物理学与康复杂志,2008;30(3):185-8.
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6.
6 姜雪华.自拟益气活血颗粒治疗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型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7):1541.
〔2016-03-19修回〕
(编辑 曲 莉)
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资助项目(No.2014-Q47)
王小龙(1978-),男,硕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医药治疗慢性、难治性疾病的研究。
何 爽(1977-),女,博士,主治医师,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医药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性疾病的研究。
R743
A
1005-9202(2016)24-6144-02;
10.3969/j.issn.1005-9202.2016.24.046
1 吉林省妇幼保健院中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