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永红
吉林省珲春市无偿献血中心采制科,吉林珲春133300
无偿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分析与护理体会研究
蒋永红
吉林省珲春市无偿献血中心采制科,吉林珲春133300
我国无偿献血者人数有大幅度提升,同时由于献血者基数扩大,其献血反应发生率也有明显增加,对献血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当前所有的采供血机构面临着同一个需要进行长远探讨的课题,即献血者献血反应的诱发原因和预防护理,降低献血反应发生率,这也是一所采供血机构业务能力、护理质量的具体体现。该文对此进行了分析阐述。
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原因分析;护理措施;护理体会
适量的献血不仅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反而对人体的健康还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部分献血者在完成献血行为后,容易出现献血反应[1]。所谓献血反应,是医学专用术语,是指在生理、心理、献血环境、采血护理人员、采血医生的态度、实际操作技术和能力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引发的以献血者血容量骤降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2]。可分为轻度反应,即献血者献血后面色苍白、头晕眼花;中度反应,即献血者献血后不仅出现轻度反应症状,还伴随胸闷、气短、恶心、呕吐、心悸以及皮肤湿冷;重度反应,献血者献血后除出现上述症状外,还会有显著性脑缺血表现、晕厥、抽搐、暂时性丧失知觉以及持续性低血压等症状,严重威胁到献血者的健康状况[3]。因此,探究诱发献血者出现献血反应症状的因素,总结献血反应预防护理措施以及护理体会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1心理因素
诱发无偿献血者在献血后出现献血反应的主要因素之一,即是献血者的不良心理因素。根据相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无偿献血者的献血反应发生率为26.3%~58.6%[4]。原因是无偿献血者中有83.2%是第一次进行献血行为的年轻人,这部分年轻人对献血基本知识所知甚少,且心理素质较差,对献血行为存在一定的质疑和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状态,尤其是其他献血者出现献血反应后,初次无常献血者会加剧其献血心理负担,进而形成连锁反应。有研究表明,第一次献血者的献血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已经有过经验的献血者[5]。这其中存在的主要原因是,第一次献血者在献血之前未进行相关知识的查阅和了解,在献血过程中献血者易在精神过度紧张的状态下产生恐惧、不安等负面情绪。
1.2性格因素
性格其实是一种心理特征,且具有较强的核心意义,人格差异的具体表现并非气质能力差异,而是以性格差异作为具体表现。英国心理学家按照其独特的研究成果,将人类性格划分为理智型性格、意志型性格以及情绪型性格。有调查显示,情绪性性格患者极易在献血后发生献血反应[6]。这是因为情绪型献血者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受到他人情绪影响的情况较多,因此易在献血后出现不良反应。
1.3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
献血点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冷漠、说话语气生硬,缺乏应有的活力和热情时,会导致献血者无法对工作人员产生信任感,也会加重献血者的心理负担,不信任和心理因素共同作用,使无偿献血者会对献血的整个过程产生疑虑,致使无偿献血者爆发出紧张、焦虑等多种负面情绪,引起不良反应。
1.4采血环境
采血环境也是影响献血者出现献血反应的主要因素之一。采血车一般处于人流量大、周边环境嘈杂的地方,车内空间过于窄小且空间内容纳的人数较多时,导致采血车内无法流通新鲜的空气,空气混浊,同时献血需要较长时间的等待时,会出现焦躁情绪,这种不良情绪可直接反映到献血者的生理因素中,使献血者出现头晕、胸闷、恶心、呕吐等献血反应症状。
1.5操作技术
采血工作人员进行静脉穿刺时,针头穿刺程度不足,针头斜面没有完全插入献血者血管中,引起献血者血液渗出以及疼痛感等,进行二次静脉穿刺时,会加重献血中的恐惧心理,导致献血者血管收缩,出现血液流通不顺畅等情况,进而引发献血者出现献血反应。
1.6空腹献血、饥饿下状态献血
部分无偿献血者对献血知识的认知从根本上出现偏差,献血前饮食不佳导致无偿献血者处于饥饿状态,部分女性献血者认为献血能够减轻体重,进而在献血时隐瞒自己空腹的事实,这会使无偿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出现低血糖反应,面容苍白、头晕、出冷汗,严重时甚至会昏迷,导致献血后献血者会出现短暂的脑供血不足现象,引发献血反应。
1.7献血前过度疲劳
无偿献血者在献血前由于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等原因导致无偿献血者操劳过度,或者献血者的生活习惯不规律,睡眠时间较短,致使献血者生理状态不佳,此时献血者的身体机能处于应激状态,献血后,献血者的迷走神经会条件反射地引起其血管扩张、脑血容量急速下降导致无偿献血者出现献血反应。
2.1加大无偿献血宣传
采供血机构应该加强无偿献血的宣传力度,以此有效缓解或消除无偿献血者的恐慌心理。采供血机构可以通过电视、报纸、广告、新媒体、健康宣传资料的发放,在街头举行无偿献血演讲等方式宣传无偿献血对人体健康无害,同时能够在危急时刻救助有需要的人,利国利民。通过这种宣传方式,转变广大群众对无偿献血行为的态度以及思想观念,加深群众对献血行为的认可和支持,有效减轻或消除群众对无偿献血伤害人体元气的恐惧心理。从医学角度为群众详细讲述献血的有益之处,普及基本的献血常识,献血不仅能够促进人体血液循环,加强自身骨髓造血功能,同时还可增强人体的新陈代谢能力,具有吐故纳新的作用。献血还可有效预防并缓解高黏血症,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男性献血能够有效避免癌症,改善人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2.2营造良好的献血环境
采血车的环境也是诱发无偿献血者出现献血反应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采血车内的人员数量应该根据房屋的大小为依据进行有效控制,献血者的陪同人员应在车外等候,同时采血车应定时开窗进行通气通风,保证车内空气质量以及新鲜指数。做好采血车的卫生打扫工作,使采血车的环境整洁、干净,有条件时可在适当的位置摆放一些绿色植物,空间布置尽量文雅,照明可采用自然光线,避免太阳光直射进采血车内而加重献血者的不适感,保证车内温度适宜,以18~27℃为佳,调节好空气湿度,以增加无偿献血者的舒适感,减轻其焦虑、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状态,降低其献血反应发生率。
2.3工作人员态度
采血工作人员应该仪表端庄,举止得体,面带微笑,保持亲切且热情的态度,与无偿献血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尤其是面对第一次参与献血活动的无偿献血者,采血人员应该主动与其进行交流,不动声色地观察献血的面容、外貌以便寻找合适话题进行有效沟通,使献血者放松心情,有宾至如归的感受,以此缓解献血者面对陌生环境的约束感以及紧张心理。
2.4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干预可分为狭义心理护理和广义心理护理,其中广义心理护理是指护理人员不受到具体形式的约束,而对病人的心理活动产生积极影响的所有言辞和行为;狭义心理护理是指护理人员,持有主动态度接近病人并通过专业的心理护理知识和技能,按照指定的护理程序帮助病人达到并保持最佳的生理、心理状态。
通过现代护理学理念的角度出发,心理护理应该贯穿于无偿献血者献血活动的全过程中,从无偿献血者进入采血车开始,直至献血完成离开采血车结束。采血工作人员的言行举止,无论是在有意的状态下还是在无意识的过程中,均会对献血者的心理产生相应的影响,因此,采血工作人员在工作状态中应该保持良好的行为举止,使献血者能够感受到积极的影响,产生愉悦的情感,以缓解献血者的紧张状态,减少献血反应发生率。
2.5加强采血人员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培养
采血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学知识才能更好地了解献血者的心理状态,因此加强采血人员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工作也是降低献血反应发生率的有效手段之一。采血人员也可自行学习心理学知识技能以及无偿献血知识,根据献血者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延眼神等能够传递信息部位的变化,推断献血者的心理状态,及时为献血者提供必要的心理疏导,使献血者心态平和。
2.6提升采血人员的操作水平
采血人员熟练的采血操作技术以及严谨的工作作风,是对献血者最有力的鼓励和支持,亲切的询问以及体贴的关怀,可增加无偿献血者对采血人员的信任和尊敬,从中获取安全感进而减少献血后的不良反应。
2.7献血者献血反应护理
对于出现轻度或者中度献血反应的献血者,需要通过将其头部置于低于脚部水平线平躺方式暂时休息一段时间,或者饮用一些糖水则献血反应会有所减轻,出现重度献血反应的患者应立即停止献血,处于平躺姿势休息,掐人中,有条件可进行针灸,并严密监测献血者的反应,即血压、心率变化、脉搏以及体温等指标,在必要情况下可为其施以葡萄糖静脉输注或使用镇静剂。
2.7.1采血前护理采血护理人员自身的情绪会对献血者产生直接影响,因此采血人员应面带微笑与献血者进行交流,可为献血者讲述献血的意义以及注意事项。
2.7.2献血过程中、后护理无偿献血者存在身份、地位、年龄、生活环境、文化水平等多方面差异,因此采血人员与其交流时应使用通俗易懂,简单直白的用语表达或转述相关信息。例如,面对疼痛神经相对敏感的献血者,可通过鼓励性语言增加献血者勇气,通过与其攀谈转移献血者的注意力,缓解其疼痛感以及紧张的情绪。穿刺完毕后,采血人员需用一只手压住献血者的穿刺部位避免流血,另一只手可帮助献血者松、握拳头,同时不要忘记与患者沟通。采血完毕后可为其提供糖水、牛奶等营养品,并叮嘱其注意事项。
对献血者献血后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并以此制定比较全面的护理干预措施,在无偿献血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制定预防献血反应护理对策的重要依据,不仅关系到群众对献血行为的认识了解,同时还关系到我国献血事业的整体发展。
[1]范瑾.无偿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分析与护理体会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3):149-150.
[2]刘先敏.机采血小板献血反应的原因分析及护理体会[J].当代医学,2012,18(5):118.
[3]刘先敏.心理护理对减少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2012,33(10):2216-2217.
[4]李英,李萍.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整体护理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1,8(4):136-137.
[5]柏则蓉.流动献血车献血者人性化服务及护理体会[J].中国输血杂志,2010,23(2):131-132.
[6]刘群.机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的诱因分析及护理体会[J].中国卫生产业,2013,1(4):32.
Research on Cause Analysis of Blood Donation Reaction of Voluntary Blood Donors and Nursing Experience Research
JIANG Yong-hong
Department of Collection and Process,Huichun Voluntary Blood Donation Center,Huichun,Jilin Province,133300 China
The number of blood donorshas improved significantly,and because the donor base to expand its donation response rate also increased significantly,resulting in some of the adverse effects on thehealth of blood donors.All current blood collection agencies faced with a need to explore the long-term issues,namely the reaction of blood donors The causes and preventive care,reduce the incidence of blood donation reaction,which is an operational capacity of blood banks,embodied quality of care.In this paper,which analyzed and discussed.
Voluntary blood donor;Blood donation reaction;Cause analysis;Nursing measure;Nursing experience
R473
A
1672-5654(2016)08(c)-0103-03
10.16659/j.cnki.1672-5654.2016.24.103
蒋永红(1971.9-),女,朝鲜族,吉林珲春人,中专,主管护师,主要从事采血成分制备工作。
(2016-05-22)